饅頭經典優美散文

來源:文萃谷 2.35W

對饅頭的回憶由來已久,記得小時候眼巴巴站在鍋台邊看着白白嫩嫩的大饅頭流口水的情景,小時候家裏窮,吃不上饅頭,主食一般是玉米餅子和玉米粥,偶爾逢年過節家裏蒸幾個饅頭往往都是用來串門走親戚用,當時要是拿幾個饅頭應該算是有錢人很奢侈的禮物了。有一次陪奶奶去走一個遠房親戚,當時帶了三個饅頭,半路上奶奶遞給我一個説:“小啊,這個饃饃你自己吃了吧。”我大喜過望,惡狠狠的抓過饅頭三口兩口就吞到了肚子裏,看着奶奶慈祥的笑容覺得格外有一種滿足感,若干年後猶記得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那次偷偷塞給我吃東西的情景。相對於家裏稍微富裕一點的鄰居可以每三四天就吃一次饅頭,我總是暗地裏羨慕,但聞着別人家廚房裏飄出的白麪糧食香味卻從不在飯點去人家家裏接受虛偽的退讓,人窮志不短,我自小就有一種超然超脱自以為是的情緒,食色性也,我也喜歡美食,例如那個時候的饅頭,但不會為了單純的吃食降低自己作為男人的自尊。

饅頭經典優美散文

後來真的要感謝鄧核心的農村政策,家裏實行聯產承包後逐漸富裕起來,饅頭也不再像原來一樣作為一種高檔食品,而是飛入平常百姓人家,一日三餐都能吃到,我甚至學會了揉饅頭髮面自己蒸饅頭,窮人孩子早當家,父親上班,母親在地裏勞作,我放學回家的時候就自己做饅頭,他們到家就能吃上飯,尤其農忙季節,我除了作為一個半大勞動力幫助父母乾點力所能及的農活外,就是在家裏掃地做飯之類的家務了。一直到現在我都很驕傲我做饅頭的手藝,因為手勁比媽媽大,我做出的饅頭格外有彈性,有勁道,偶爾回老家陪父母的時候我還露兩手,不過説實話,現在做出來的饅頭遠不如那個時候的`好吃,可能是手藝生疏了的原因吧。

讀書的時候在南京,那個時候南方以米飯為主,偶爾學生食堂賣一次饅頭,隊伍會排的很長,而且無一例外都是北方口音,但有一點需要説明,即便名字叫饅頭,長得也和我們原來吃得差不多,滋味卻大有不同,麪粉裏總有一種黏黏糊糊的甜味,南甜北鹹的口味讓我總覺得雞肋一般,不吃這種饅頭覺得可惜,但吃起來總是擾亂了自己的胃口,我曾經建議食堂饅頭叫做點心,因為它沒有我們熟悉的那種感覺。

每一次經歷其實都是一種財富,也是一種滋味,影響着我們的胃,也感動着我們的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