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律之拗救散文

來源:文萃谷 1.9W

因在新浪一吟長家學習,興致時手癢癢便酬唱共雅。然本人新浪博之登錄密碼因長期不去已忘記了,便用匿名形式發帖加註網名拜訪。不想一方家知我是紅袖添香《詩風詞韻》原創編輯,便跟帖説:“《紅袖添香》是個站,論壇裏有個《詩風詞韻》欄目,專門交流古詩詞。這位老兄還是個編輯。不過那些所謂的編輯食古不化,只知道死摳格律,不知變通。也不知道拗救。我的投稿的一篇拗救的七律還被幾個編輯槍斃了呢,這位老兄也是其中的一個。我連投幾次,總算有人識貨,給放綠燈了。”云云。讀之深感慚愧,欲辯無言。今天思來想去,還是想把自己對於詩律中關於拗救一點感悟道來,以拾人牙慧,遺笑大方。

淺談詩律之拗救散文

“拗救”是什麼?它是格律詩的專用術語。前人作詩,無論造句調聲,都依成法。但在格律詩中,不管是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還是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也不論是上句,還是下句,凡是句中的平仄聲安排不符合格律的,這個句子就稱“拗句”;句中不符合格律的字稱為“拗字”。拗句是由拗字造成的。出現拗字的地方,是指句中節拍所在的字和五言句第三字、七言句的第五字。其他一些非節拍所在的字,本來就是可平可仄的,不可能造成拗句。詩中出現拗句,有時可以採取補救的辦法,就是在本句或鄰句中改變其他字的平仄安排。這種方式稱為“拗救”,也是出現拗句後進行補救的意思。凡拗句經過“救”的,就算合律。這種格律也稱“拗律”。拗律是平仄的交換,使詩的音調反常;拗句是句法的組織改變,使文氣反常。

杜甫的七律,已有拗體。不過他偶一為之,並沒有重視這種體裁。後來到了韓愈,作詩喜獨出心裁,尤其在句法方面,形成種種新的形式。他也無非是想推陳出新,標新立異,藉此自成一格,勝過他人。這兩種情況,雖始於杜韓,但用得不普遍。到了黃庭堅,把這兩種方法大量應用於詩的創作方面,於是拗體成為黃詩的特格,也就成為江西詩派喜用的形式了。前人對於此,無不推祟備至,視為黃詩獨得之妙。

總體來説,拗救的規則是,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拗救通常有本句自救、對句相救等幾種形式。

[一]: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大概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五言如李白《夜宿山寺》:

跪進雕胡飯-仄仄平平仄

月光明素盤-仄平平仄平

第二句是拗救。

七言如王昌齡的《浣沙女》:

錢塘江畔是誰家-平平中仄仄平平

江上女兒全勝花-中仄仄平平仄平

第二句是拗救。

第二種是五言在該用“平平平仄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聲,則第四字改為平聲,拗救的形式是“平平仄平仄”;七言在該用“中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聲,則第六字改為平聲,拗救的形式是“中仄平平仄平仄”。如張籍的《涼州詞》二首之二:

邊將皆承主恩澤-中仄平平仄平仄

無人解道取涼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前一句的平仄規律本應為“中仄平平平仄仄”,而本詩卻在第六字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了平聲,為了補救,就把這句中應該用平聲字的第五字改用仄聲,起到拗救的作用。同樣的`例子還有劉禹錫的《石頭城》:

淮水東邊舊時月-中仄平平仄平仄

夜深還過女牆來-中平中仄仄平平

第一句是拗救。又如王之渙《涼州詞》:

羌笛何須怨楊州-中仄中平仄平仄

春風不度玉門關-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是拗救。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二]:對句相救

對句坳救有三種形式,一是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是仄聲,而這種情況在本句中沒有辦法進行補救了,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對句相救的句子,上句出現拗字而在本句中不能自救,必須在下句中進行補償,那麼下句為了救上句的“拗”,必然也破壞格律而成為“拗句”。因此,對句相救必然形成一聯中的兩個拗句,而這兩個拗句是對稱的。五言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野火燒不盡-仄仄平仄仄

春風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按照平仄規律,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上句第四字用了仄聲,成為“仄仄平仄仄”,而下句相應補救為“平平平仄平”。又如劉長卿《聽彈琴》:

古調雖自愛-仄仄平仄仄

今人多不彈-平平平仄平

七言如黃庭堅《次韻裴仲謀》:

舞陽去葉才百里-中平仄仄平仄仄

賤子與公俱少年-仄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拗救的第二種形式是“仄仄平平仄”的句式,第三字應用平但用了仄聲,可在下句中相應的地方改用平聲。如孟浩然《望廬山》:

掛席幾千裏-仄仄仄平仄

名山都未逢-平平平仄平

七言如賀知章《回鄉偶得》:

兒童相見不相識-平平平仄仄平仄

笑問客從何處來-仄仄仄平平仄平

再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進一杯酒-中平仄仄仄平仄

西出陽關無故人-中仄平平平仄平

第三種對句拗救是五言出句全用仄聲,七言是“平平仄仄仄仄仄”,於下句中再加補救。五言如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仄仄仄仄仄

驅車登古原-平平平仄平

又如李白《自遣》:

對酒不覺暝-仄仄仄仄仄

落花盈我衣-中平平仄平

七言如杜牧《江南春絕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

多少樓台煙雨中-中仄平平平仄平

在格律詩當中,拗救只是平仄的特殊情況,並不是所有字都能拗的。這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無論是五言還是七言詩句,第二字和韻腳字是不能拗的。因為第二字關乎全詩的節奏,而韻腳字拗,押韻就成了問題。二是遵守不犯孤平的原則,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式,第一字必須用平聲,不能拗;“仄仄仄平平”式,第四字必須用平聲,不能拗。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式的第三字必用平聲,不能拗。三是為了避免三平調,五言“仄仄仄平平”式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式的第五字,必須用仄聲,不能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