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1.72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濟學》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經濟學》讀書筆記

《經濟學》讀書筆記1

讀了奧利沙文的《城市經濟學》,收穫蠻多的,從書中可以學到很多關於城市發展,城市交通,土地租金與土地利用模式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也由此對於城市經濟學更加了解,對於我們學習房地產經營管理也有很大的幫助。

特別是學到了城市經濟學五個公理:通過調整價格實現區位均衡,自我強化效應產生極端結果,外部性導致非效率,生產受規模經濟影響,競爭導致零經濟利潤。城市中每一個組成因素,我們都可以用這五個公理之一來解釋,也可以利用這五個公理對城市的建設做出貢獻。特別是對於我們房地產的投資建設來説,也是具有很大的意義的。在進行房地產投資建設時,可以根據城市的環境,結合這五個公理,進行有效率的投資建設活動,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

而土地租金版塊則讓我們更加了解制造業,寫字樓,家庭各個部門對城市不同區位土地的支付意願,由此可以預測不同區位土地的利用模式。對於我們房地產開發來説,知道不同區位土地的利用有利於結合不同的區位特點進行開發建設活動。

而對於城市人口分佈,居民的居住選擇來説,鄰里、教育、犯罪等因素是有很大影響的,城市的發展也是受這些所影響,在進行房地產開發時,也要考慮城市中所選擇區位、開發小區的檔次等等對於該城市中居民的影響,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引購房者。

讀《城市經濟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或許有些東西我們之前就已經知道是這麼回事,但是,並沒有一個清晰系統的認識,通過《城市經濟學》這本書,我們可以以一個專業的角度去分析瞭解這些問題,從而對於問題的瞭解與運用有更好的效果。

《經濟學》讀書筆記2

1 、我們需要的各種好東西,大部分是由契約、由交換、由購買得到的。同樣,原來被分工引起的,亦是這種互相交換的傾向。 人們天資稟賦的差異,實際並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大。

2、 分工之起,由於交換力、分工的範圍,亦往往受限制於交換的範圍,換言之,常為市場範圍所侷限。市場過小難與人以終生專務一業的刺激。因為在這種狀態下,他不能用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的剩餘生產物,隨意換得自己需要別人勞動的剩餘生產物。

3 、分工的局面,一經完全確立,一己勞動的生產物只能滿足自身慾望的極小部分。他有大部分的慾望須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餘勞動生產物,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別人勞動所生產的剩餘物品來滿足。於是,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或者説,在相當限度內,一切人都成了商人,同時,社會本身亦就成了所謂商業社會。

4、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的區別,在訂定永續地租或訂結長期租地合約時還有人用到;但在日常生活比較普通的買賣關係上,卻很少有人用到。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一切物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是正相關比例的。

5 、也許有人説,資本的利潤,不外是特種勞動得的報酬 。換言之,不外是監督指揮的報酬,不外是工資的別名。但工資和利潤截然不同,它們受着兩個完全不同的原則支配。而且這種所謂勞動的報酬,毫無關於其勞動數量難度與技巧,那完全受支配於所投下的資本價值,利潤的多少與資本的大小,恰成比例。

6、 商品的市場價格實際上受支配於這商品的供求比例。市場上有多少存貨呢?願支付商品自然價格者,換言之,願支付商品上市所必須支給的地租、勞動、利潤之全價值者,又需要多少這種貨物呢?願支付商品自然價格的人,可稱為有效需要者;他們的需要,可以稱為有效需要。

7、 勞動生產物構成勞動的自然報仇或自然工資。但在普通的爭議情形下,要預知當事雙方,誰佔有利地位, 誰能使對方屈服於自己提出的條件,絕非難事。

8 、大多數的人,對於自己的才能,往往過於自負。這是歷來哲學家。道德家所指稱的人類通病。但世人對於自己的幸運,往往發生不合理的妄想,卻不大為識者所注意。實際上,對於幸運發生妄想的人,比較對於才能過於自負的人,恐怕還更多數。身體精神還相當健旺的人,對自己的幸運總不免抱有幾分自信。他們把利得的機會,評價過高;同時又把損失的機會,評價過低。至少,一個人在身體精神相當健旺的狀態下,絕不會把損失的機會,過於重視。

《經濟學》讀書筆記3

最近看了一些書,在這裏記錄下當時看書的感受和體悟,共享的同時也加深自己的理解。閒話少敍,《經濟學思維》。

首先説下閲讀本書的感受,這本書不是成體系的介紹經濟學理論,但是裏面類似針對某一個特定的社會現象用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看是否符合經濟學理論或者我們默認的市場規則。

首先,其實我們的社會對於讀書和教育有偏頗,以下有個觀點:

一個正常的社會,大部分人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能夠帶來財富的實用性知識,獲取的方法包括但不侷限於學校教育,實際上,能夠獲取到這些實用性知識的主要途徑恰恰不是學校,而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説直白點,就是幹中學。

中國社會上,總是盲目的抬高讀書的地位,好像閲讀就是一種多麼高尚脱俗的事情,要麼就是一種大家認為“讀書無用論”,其實閲讀就是和我生活中的必要環節一樣,你喝水嗎?上廁所嗎?你撓癢癢嗎?對不對,只有把這個事情當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時候,你才能放下,真正的體會到讀書帶來的樂趣,否則要麼就是裝模做樣,要麼就是騙自己,(你能騙的了自己嗎?)

書中關於讀書的觀點,分享一下:

讀書之三要:

A、要閲讀整本的書。現在社會的碎片信息太多,人們反而沒有一種框架和推理的能力,變成了盲從之眾,這個意思是説作者可能在某個方向上只是提出了一點他的升級的觀點,但是為了表明他的這個觀點在這個位置上是如何比原來先進的,他需要介紹下現在的整個框架和人們針對現狀一個通用認識。

B、要帶着問題去讀書。主要針對知識性和工具性的書來講,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一個具體的問題,這樣帶着整個問題就需求答案,就類似當年我們剛學會查字典是一個道理,針對性強,解決問題之後得到滿足心理更強。説相聲還得抖個包袱呢,是不是?

C、讀書需要和人討論。如果只是一個人讀書,讀完之後感覺自己是理解了,但是人是有一個心理暗示:就是惰性原則,以為你自己懂了,如果現在有個沒時間的人,讓你去給他講一遍,這樣人家算是帶着問題來聽書,現實情況是你有90%的可能會被人問的張口結舌,估計還得重讀。另外一個場景,就是我們當年上學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討論平台,大家水平差不多,遇到問題及時就溝通,互相學習,這樣你學到知識就能記憶一輩子。

讀書之三不要:

A、不要帶着包袱去讀書。其實就是説不要覺得你讀過幾本書,你就尾巴翹到天上去了,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不是自己説了算的,他在社會中的綜合價值已經體現了是不是人才這個定義了。不要總覺得讀過幾本書,你就是人才,就被埋沒了。

B、不要玩物喪志。這個觀點説實話,我不是太贊同,主要意思是不要太執着於書的形態(是否是紙質的,電子書也能看),這個東西我覺得主要看個人的習慣,現在人們獲取知識來源這麼多渠道,其實就是個人習慣。

C、不要只知讀書,不知現實。個人認為這個觀點比較重要,其實説出了社會中很多“書呆子”類的,只具備書本知識,但是脱離社會現實,辦理實際事務時比較低能,還會影響他自己對社會形成一個扭曲的認識。在一些比較抽象的領域,比如圍棋、數學、計算機類的,可能會容易出現天才,可能十幾歲就成功了,但是不會有十幾歲的法官和人事經理(這些需要社會經驗積累)。

《經濟學》讀書筆記4

馬歇爾是近代英國十分著名的經濟學家,也是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創始人,其著作《經濟學原理》是19世紀之前經濟學理論之集大成,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經濟學原理》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正如馬歇爾書中寫到“市場價格取決於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同時起作用”,對於《經濟學原理》的內容我主要有四點認識

一、均衡價格理論

馬歇爾把牛頓力學的均衡概念應用到經濟學中提出了“均衡價格論”,不得不説這是偉大的創舉,這也為經濟學借鑑其它學科的方法開創了先河。馬歇爾的在《經濟學原理》中確立了均衡概念在經濟學分析中的核心地位,這就等於確立了價格機制在經濟運行與資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價格的變動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變化,並進一步調節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終達到平衡。那麼什麼是均衡價格呢?馬歇爾認為,商品的供給與需求處於均衡狀態時所形成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它是由需求曲線和供給需求直接決定的,其交叉點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但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並不僅僅侷限於供求決定論。馬歇爾認為,價格與供求是相互作用的連鎖反映,價格會影響供求,供求也會影響價格。他的論證是這樣的:假設價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於供給,價格會上升到當前價格以上,生產也會隨之增加。與此相反,假如需求小於供給,那麼價格就要下降到當前價格一下,生產也會因之減少。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從這種相互關係出發,分析了供給、需求和價格的函數關係。《經濟學原理》強調的是均衡價格的形成,馬歇爾用座標軸的方式表現了均衡價格,即某種商品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相交之點就是該商品的均衡價格(縱座標表示)與均衡產銷量(橫座標表示),這個產量點表示均衡價格下生產者願意供應的數量恰好等於消費者願意買進的數量。

二、經濟學對象

經濟科學的研究內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經濟學原理》問世後有所改變的。馬歇爾認為,經濟學不只是研究財富的學問,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主要研究影響人類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堅定的那些動機和阻力。馬歇爾改變了傳統思路,不再像古典經濟學家那樣,僅僅重視對生產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轉向消費、需求以及資源的優化配置上,並且認為商品的價值不是取決於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而是取決於人們對商品效用的主觀評價啊。這一轉變是經濟學由一門主要研究整個國家如何致富的學問,轉變為主要研究個別消費者行為、個別廠商行為以及這兩方面行為對價值價格決定機制的學問。“經濟學”一詞正式取代“政治經濟學”,而被廣大西方經濟學者所接受。

三、國民收益的分配

《經濟學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競爭和充分就業的假設為先決條件,從需求和供給的角度,把市場價格作為基本的信息載體和傳導機制,以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對物品與勞務進行供給與分配以及制定報酬。

馬歇爾的分配理論實質上是把“三位一體的公式”,即勞動——工資,土地——地租,資本——利息與組織——利潤,即把利潤歸結於管理收益。

四、外部經濟與內部經濟

馬歇爾在薩伊的生產三要素即勞動、資本與土地的理論之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業組織,從而在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產業組織的概念。馬歇爾之所以把“組織”作為生產的第四要是,是因為他觸及了“規模經濟”的問題。馬歇爾認為,規模經濟是與工業組織直接相關的。馬歇爾在探討規模經濟發生的原因時,提出了著名的“馬歇爾衝突”。至此,怎樣兼容自由競爭和規模經濟,就成為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

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指出,我們可把因任何一種產品的生產規模的擴大而發生的經濟活動分為兩類: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內部經濟是有賴於某產業的個別企業本身資源、組織和經營效率所帶來的經濟,它取決於產業的一般發展。外部經濟是有賴於該產業的一般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它取決於從事工商業的單個企業的資源、它們的組織以及它們的管理效率。有關“內部經濟”就是指內部規模經濟。馬歇爾認為,它的發生主要有一下四點原因:

第一、專門機械的使用和改良

第二、採購和銷售的經濟

第三、技術的經濟

第四、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劃分

所謂“外部經濟”就是指外部規模經濟。在馬歇爾看來。它是指某一經濟行為者帶來的、他自己又無法佔有的利益,這一利益為其他人所獲得。尤其是隨着整個產業的增長,使這種經濟往往能因許多性質相似的小型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獲得。

馬歇爾還進一步探討了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的關係。馬歇爾認為,不斷形成和發展的經濟,對於單個廠商來説,雖然是外部經濟,但是,對某一個產業或者某個產業集團來説,則都是內部經濟,甚至對於小廠商來説也是使用的,因為把全部具有相同性質的中小廠商集合在一定的“工業區”內,而且對生產過程中各個階段進行專業化的分工,就是實現了作為巨型企業特徵的規模經濟生產。這樣,外部經濟向內部經濟的動態轉化,就使得所有的製造業都表現為規模效益遞增,產品單位成本不斷下降,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其結果必然導致市場結構中的壟斷因素增強,而壟斷的形成又必然阻礙競爭機制在資源合理分配上所發揮的作用,使經濟喪失活力,從而扼殺自由競爭。所以,規模效益遞增與自由競爭是不可兼容的,二者的衝突就是規模經濟與自由競爭的矛盾,這就是西方產業組織理論中著名的“馬歇爾衝突”

《經濟學》讀書筆記5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比較古老的學科,在我國各大學也開設了相關的學習課程。隨經濟的發展,西方經濟學也隨之誕生。從加入WTO以後,我們國家的經濟和國外,尤其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繫跟家緊密,瞭解西方國家的經濟,對我們自己經濟發展很有必要。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的核心教材,作為一個門外漢,我也有幸學習了其中的知識。

書中主要分從兩大板塊講解,一是宏觀經濟學,二是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分別介紹了市場供求的基本經濟學原理,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理念,效用論,最大剩餘價值理論等。宏觀經濟學主要講整個商品市場的供求問題,講到了政府宏觀調控的管理,還講到進出口問題。其實一個陌生的學科在自己獨立看完的情況下還是十分費勁的,看完之後也雲裏霧裏,比如書中講生命週期理論,我想還是需要老師的`知道才能更好的理解。儘管如此,我想每看一本書多少都會有點收穫的,至少對經濟學學也多少有點了解。我想很多人看一本書過後,過一段時間都忘記得差不多了,如果能記住書中的某一句話,或者某一句話給了你思考,或許這就是讀書的價值。

經濟學在我們國家的發展已經很迅速了,屬於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在這本書中我獲益匪淺。

《經濟學》讀書筆記6

在網上買了兩本比較陌生的經濟書籍——《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完全陌生的領域,不過還蠻好玩的,作者寫的很通俗易懂,我看書的速度也可以,一個星期兩本,900多頁。

收穫最大的是這兩個關鍵詞:

機會成本——當你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所放棄的。專業解釋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

邊際效用——這個詞,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都有一定的含義,我更喜歡社會學的含義,即某人在近期內重複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麼,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但這是一個極度正常的現象,可以解釋很多現象,不信你可以試試。

其它還有很多政府層面的,就是宏觀的一些東西:

一、人們總是面臨取捨,在公平和效率之間,這兩者不是都可以得到完美的,總需要取捨。

二、貿易總能改善生活,在我們工作中,分工合作總會比一個人工作的效率高些,流水線的例子很容易理解這一現象。貿易會讓我們很容易享受世界各地的美好。

三、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雖然不是絕對,但我們還是得感謝這小小的通貨膨脹率,不然也許我們會失業呢。

其實還有很多,但大多數我都記不住了,不過現在看新聞,偶爾會聽到一些財政政策,會用所知的鳳毛麟角的只是去解釋動機,雖然多數的時候,我所理解的都是很片面的,還好我現階段不會用這些知識指導我生活和工作,不然估計會死的很慘的。這也許就是知道比不知道更恐怖的道理吧!

《經濟學》讀書筆記7

為什麼作者説儲蓄比消費重要?

為什麼通貨緊縮也不一定全是壞事?

國家職能如何影響民眾經濟?

美元如何統領世界?

全球經濟危機的真正誘因是什麼?

中美關係的實質如何?

讀完《小島經濟學》,這些問題你都能找到答案,也許你還會有自己更獨到的見解。趣味的是,你不用絞盡腦汁、死記硬背就能理解很多經濟實質。

這是一本寓教於樂,別具風格的經濟學著作,曾被評為六星級讀物,深受各界人士喜愛,適合的讀者年齡涵蓋9到90歲。

為什麼此書有這麼大魅力?亮點在哪?

作者(美·彼得·D·希夫安德魯·希夫)將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經濟學知識有機融合到趣味輕鬆的故事裏,不僅普及基礎知識,可貴的是揭示了很多我們所不知的經濟實質。

作者在書裏以一種最直接、最理性的方式表明美國經濟就是最大的“龐氏騙局”,從中揭露當今世界的貨幣政策和政策的謬論。

可謂是講故事時娓娓道來,講到要點時自然而然地融入經濟學原理,又旁徵博引的,讀了對身邊的經濟現象豁然開朗。一讀就愛不釋手,很快就能讀完又很想再回味第二遍,第三遍……

末幾章,看上去講樓市,講通貨膨脹,講政府計劃,似乎離普通民眾很遠,但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故事裏的“經濟學套路”

故事從三個島民開始,不滿足於現狀的艾伯勇於挑戰生活,編織了漁網改變了島上的一切。從這章節引出工具改變一切的經濟常識,也給出一個關鍵的名詞,即資本,作者強調了資本是有價值的。讓我們明白工具的實質意義,它要能服務於生活才有價值。

隨後島上開始有了借貸,很多新變化有序進展着:島民多了空餘時間催生了一些經濟活動例如做服裝,蓋茅屋;魚的安全存儲問題開了銀行;基於整個島的安全需求建了水廠;為結局小島內外糾紛,誕生了共和國……

讀到這裏,讀者除了讀懂一些經濟名詞或經濟關係如資本,借貸,儲蓄等,也能瞭解到美國起初的興起歷程及它如何由一系列的現實需求逐步走向繁榮昌盛,更重要的是,能體會到一點,經濟學本身不復雜,它始終基於我們的生存需求。

對於我而言,我進一步領會到:平時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思考它怎麼產生很關鍵,能更好地去理解背後的實質,有所新創造。

當然,我們從中已經能讀到作者鮮明的觀點:經濟需要雄厚的生產基礎,儲蓄至關重要,過渡的空前消費不利於經濟繁榮,甚至是後文所講的“通魚膨脹”、樓市奔潰等惡劣經濟危機的導火線。

小島上自從政府的職能轉變就頻頻面臨經濟危機。自私的政府過渡鼓勵消費,過量“出產”無價值官魚,出台一列貸款優惠政策鼓勵購房、入學,引起了通魚膨脹,物價飛漲,真魚貶值,甚至動搖了“魚”本位。後來得救於中島帝國,中島帝國為其輸送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消化了大量實際沒價值的魚儲蓄券。

從這些我們就能讀到美國當初是怎麼經歷經濟危機的,又是如何利用其它國家坐收漁翁之利,也瞭解到更多真正的中美關係。

當然,也並不是説你讀了就一定能完全看懂經濟學,看懂國際行情,特別是末幾章,個人覺得還有深奧。建議看了要多跟實際生活中的經濟活動做關聯,多瞭解點新聞,你會收穫更多,對經濟學的認知有一個質的飛躍。

然而,我可以保證的是,你去讀就一定有收穫。因為此書除了跟經濟相關的,我也讀到了一些人生哲學,這些簡單分享給你。

2、故事裏的人生意義

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在有限的生命裏去極致體驗。

如果沒有艾伯最開始的思索,鼓起勇氣,捱餓去編織漁網,小島也就一直那樣,繁榮不起來,島民的生活也會如一潭死水。其實美國經濟也一樣,沒有先輩勇於開闢一條道路,它也沒能有巨大的經濟地位。

所以且不説國家,就從我們個人而言,應該在日常生活善於思考,想想人生的意義,不為工作而工作,不為忙碌而忙碌,不陷入“茫忙盲”的深淵。

艾伯利用漁網捕魚後,他不會為捕魚而捕魚,而是騰出更多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做服裝,而且開了服裝公司;查理創造了衝浪板,又建立了衝浪學校;貝殼去做獨木舟和手推車……

看起來好像也挺正常,順理成章,但是如果放到現實了,很多人可能就無法這麼轉變了。例如很無奈地陷入無止境,甚至耗費身體的加班中,不喜歡又不敢去突破,工作久了年少的愛好和夢想早就丟給現實。

生命就應該有所追求,活着就應該越來越有意義。讓我們做生命的主人,自己去主宰命運,而不是生活的奴隸。

《經濟學》讀書筆記8

《生活中的經濟學》是一本經濟學普及讀本,茅於軾先生用“家常式”的隨筆形式,運用簡單易懂的經濟學知識,巧妙地解釋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經濟現象。他從美國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淺出地寫出了美國經濟如此發達的原因。他的寫作風格平易近人,雖有嚴肅認真的經濟理論説明,但又不會長篇大論,讓你看得頭昏腦脹,不知所云。書中寫的都是日常瑣事,卻往往折射出驚人的啟示。這是本需要咀嚼的書。我已經學到了很多東西。甚至能夠説收穫頗豐。

  一、拓展了自己的知識結構,深化了對理論的認識。

我們所教的教材必修一是《經濟與生活》,但是我們對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教學大綱,考試説明中涉及考試的資料,有些問題並不真正理解,甚至模稜兩何,因為考試無要求,我們也不去深究,但是透過讀這本書,我對很多經濟學的理論和術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在微觀經濟學中,例舉了美國一向以來的一些現象。根據美國政府發表的統計,全美國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約60%是就地遷居,其餘的是搬往外地。這個比率從70年代以來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比較之下,中國人跨市鎮流動比車遠遠低於美國人。這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者發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工作變動。新能源的開發,工業重心的改變,經濟實力的增強,這都促使了人們就業的改變,而選取職業的靈活性使美國的經濟富於適應性,而這一切往往伴隨以居住地點的遷徙。因此凡是經濟繁榮的地方,招聘的廣告比較多,從外地遷入的人口也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較活躍。並且,在美國搬家沒有任何限制,沒有户口限制,無需向任何人或機構報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勵下,居民們更喜歡買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證明,就業的靈活性使經濟結構易於調整,但這必將引起人口的流動,如果沒有住房市場,人口的流動將受阻。談了租房和買房的區別,強調了市場分配住房與計劃分配的重大差別。城鄉二元制結構是我們在新農村建設的教學中常用的一個知識點或者説術語,一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透過讀《生活中的經濟學》,就是這個事例讓我對我國的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甚至對其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二、在教學方面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人們一般都認為經濟學是一門十分深奧的學問,與國家的大政方針有關,茅先生將經濟學中的大理論滲透到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展現給讀者,其中所討論的道理既普通又深刻。讀完該書後我們會發現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能夠用經濟學中所學到的原理來解釋。

頗有感觸的是第一篇中的一個話題--環境保護的經濟學。

以洗衣粉為例,過去的洗衣粉多半是含磷的化合物,這種洗衣粉透過下水道最終排向河道或海域,使水變得混濁。磷是植物生長的肥料,水草和藻類因獲得此種營養而超多繁殖。這些水生植物死亡後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爛變質,其後果是水果氧分減少使魚類死亡,變質的水發出惡臭。改善後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對體的污染。

對於洗衣粉或肥皂是否含磷真沒什麼體會,也所謂有無,更沒什麼研究了,只覺得那是商家為了搶眼球的又一穴頭罷了。老在抱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工廠排放不達標的污水,看完這段才明白,裏面有這麼大的學問,原先我們也在往下水道里放“慢性毒藥”。

茅先生説:“發展中國家環境政策所走的路線往往是先污染後治理。發達國家批評説,先污染後治理在財務成本上不如預先就採取預防措施,不讓污染髮生。這樣的説法簡單從財務上看無疑是對的,但是從經濟學來看並不必須正確,因為人窮時的一塊錢比富有時的一塊錢有更大的價值。人在窮的時候先要顧吃飽飯,顧不上環境的好壞。只有吃飽了飯才有可能去治理環境。”他一針見血的道出了症節的所在,所以在感慨發達國家的環境多麼好的同時,也明白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制約。我們的國家暫時還不夠富裕,短時間內我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環境,也許要到我們的下一代,或者需要更長時間和更多人的努力才能趕上發達國家。而對於選取無磷洗衣粉或肥皂是舉手之勞。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然後告訴我們身邊的人,為保護我們的環境大家都行動起來吧!

除了茅先生在那裏告訴我們的道理我自己還有所感悟,一個這樣大而複雜的的問題,透過這樣一個簡潔明瞭的小例子就説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也是茅先生的高明所在。我們的教學也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讓學生有所體驗,有所感受,使他們學習理論不是空洞的説教,而是感受理論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應能讓學生更感興趣,更貼合我們教改的新思路。

  三、這本生活中的經濟學,其實並不止講了經濟學的道理,還滲透着生活的道理,對我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都有導向作用。

最後我要説的就是這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經濟體制。人類或許有些許共同的是非觀,例如殺人偷盜是壞事,樂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細節上,例如在經濟體制中的是非觀,各個民族就有各自的特點了。書中給我深刻印象的區別就是對於“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頓開會,因天氣炎熱,來到一家小雜貨鋪買飲料,忽然見到地上有一張5美元的鈔票。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作者很自然地拾起來交給掌櫃的。但是掌櫃的拒絕理解,他回答作者:誰拾到歸誰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學的一間教室裏,作者見到課桌上留有一支精緻的鋼筆,肯定是前一堂課的同學遺忘的。新進來坐在這個座位上的同學隨手就將這支筆插進了襯衫口袋,繼而他忽然想起什麼,又將這支筆拿出來欣賞了一番,並用它往筆記本上做記錄。其神態之自若,絕不像做了什麼不就應做而需要隱瞞他人的事。而與此同時,一個售貨員因為少找了顧客30元錢,而花了80元錢登報紙尋找顧客,這種在中國會受到大加讚賞的行為卻受到了美國人的批評。在他們的觀念中,道德的原則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顧他人的利益,如果到頭來社會並未得益,那麼這種行為就會變成了損己不利人。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稱頌的事。市場經濟的道德標準與傳統觀點,有一些細微的,然而又是極

重要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會的利益。誠實與守信能給市場經濟帶來整體利益。看到那裏我想每個人都會問一句?“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和有好處的?”我的答案是“為社會創造和增加價值才是最有好處的。”這是我讀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經濟學》告訴我的一種道德。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翻開《生活中的經濟學》,只需片刻閒暇,就能夠讀上一兩篇短文,使人在簡單的不經意中,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觀察體悟身邊的生活。當然,讀完此書,收穫的不僅僅是短暫的愜意和經濟學的知識,而是一種對待生活、研究學問應有的態度和方法。做學問應當學以致用,再深奧的原理,只有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並能應用於分析研究日常現象,才真正實現了知識的價值。可見,茅先生普及的不僅僅僅是經濟學知識我們更就應學習茅先生做學問的方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力爭學以致用,不斷做好本職工作。

《經濟學》讀書筆記9

本書以淺顯的舉例拉近我對經濟學的一些理解,很多人覺得寫文章或者説話一定要很多“專業詞彙”(尋常人聽不懂的專業術語)才能襯托他的才能,而能去繁從簡依然是一種能力。

就像很多人搞不懂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的概念,很多人都有裝修房子的經歷,我常拿此舉例,什麼是交互設計師我當前認為:交互設計師如同裝修房子,給房子整體規劃佈局,會事先了解該户主角色定義(個人喜好,職業範圍,家庭人員等等,對照用户故事),和他們的的生活使用場景,在根據户主的使用場景來設計房子的結構,假設户主回家時都會脱掉大衣換上舒適的家居服,而此刻我們在入户的位置會有一個設計,能讓户主把大衣放在入户處,而不用脱鞋後跑去主卧換居家服(一般主卧都在屋的最深處),室內平面圖初稿出來以後和户主一起走一遍,看是否滿足户主的絕大部分生活使用場景。

視覺設計師便如同裝房子裏的軟裝設計師,我們在入户的位置設計了一個地方可以讓户主回家後換取居家服,而視覺設計師決定這裏是中國風?還是法式風?或者其他。以上的解釋其實也不完全相同,但是給其他行業的人解釋的時候,相對來説他人更能理解這種概念,畢竟大多數人都會經歷裝修房子的事。

回到《牛奶可樂經濟學》讓我初略的瞭解自己生活的周圍也有很多抉擇其實也受着經濟學的影響,比如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裏賣,而可樂卻裝在圓瓶子裏賣?為什麼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為什麼員工的工資一般是隨着工作年限增長而不是隨着工作銷量的提高而增長?為什麼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為聰明?

作為女生我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大學時期為了買一件好看的衣服,我常常坐1小時的車去成都春熙路買衣服,因為春熙路商場多、折扣多、選擇也多,但是我為此付出的代價便是花一整天的時間同時非常勞累,我為了這些折扣我便要跨過這個門檻:花費很多時間不怕麻煩的去享受折扣。

每一個社會存在的事物都受多方面的影響,比如機會成本、成本效益原則;歷史淵源、個人利益、人均收入等,從而導致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

《經濟學》讀書筆記10

作者指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存在“四大” 失衡現象,包括收入分配結構、內需結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和城鄉結構的失衡, 因而需要構建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均衡發展的機制。如何構建均衡發展機制,作者從公共服務方面入手,認為公共服務具有收入分配效應、內需經濟結構效應、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效應和城鄉結構效應,能夠成為破解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失衡的重要機制,因而通過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和構建公共財政體制等措施,發揮公共服務的宏觀經濟結構效應,使之成為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均衡發展的機制。

首先,作者闡述了“四大” 失衡現象。

一、失衡現象

(一)收入分配結構失衡

作者依據宏觀經濟學原理,通過收入法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數據來説明中國宏觀收入分配失衡。從文章中可知,我國與發達國家勞動者報酬在要素收入分配中所佔比重平均在50% 以上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1993-20xx年,我國勞動者報酬在初次收入分配中所佔比例,不僅未隨着農業就業人VI比重的下降而上升,反而大幅下降約10個百分點。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與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呈反方向變化。還有從增長率方面看,1993年以來GDP的增長率和財政收入增長率都高於居民(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導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大眾沒有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的

成果,沒有實現“藏富於民”,進而導致內需不足,宏觀經濟結構失衡。

(二)內需結構失衡 一是政府投資與私人投資失衡。作者指出中國投資率一直在上升,但是投資內部結構是失衡的,政府投資並沒有帶動私人投資。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經濟稍微好轉,緊接着就是產能過剩,而中國式“產能過剩” 的關鍵機理在於政府主導的投資模式。二是投資與消費失衡。依據宏觀經濟學原理,消費需求是一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同時依據國際經驗.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率一般較高。三是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失衡。四是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消費失衡。作者分析,內需結構失衡,不僅具有通常意義上的投資與消費失衡問題,而且具有投資內部結構、消費內部結構失衡問題。

(三)城鄉結構失衡

這一點還比較好理解,就在我們身邊,很容易感到城鄉的收入差距,再加上作者舉得具體實例和數字,更一目瞭然。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結構的最突出失衡在於城鄉結構失衡,而城鄉結構失衡最主要體現在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差距上,反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標分別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

從文中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和消費差距都存在擴大的趨勢。同時城鄉結構的失衡不僅僅是反映在城鄉居民的收人與消費水平的差距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享受的差距上,這裏以城鄉基礎設施差距為例,而基礎設施的投資具有長期性質,我們可以用城鄉固定資產投資的數據來説明其差距。作者舉例説明,無論是

絕對差距還是相對差距,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差距具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城鄉結構失衡的表現,更重要的內容在於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

(四)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失衡

中國的三大產業之間的結構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的長期性問題,第一產業比重雖然在逐步降低,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與國際比較,還是存在較大的失衡。中國的產業結構不僅是三大產業之間的失衡,更重要的是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失衡。

二、解決辦法

作者分析了以上四大不平衡之後,指出存在一種機制, 既能夠解決收入分配結構失衡,又能夠同時解決城鄉結構失衡、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失衡, 特別是內需結構的失衡,這個機制就是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因為公共服務具有經濟結構效應,能夠破解中國的宏觀經濟結構失衡問題。

(一)收入分配結構效應

文中指出公共服務至少從三方面影響收入分配格局:公共服務不均等會直接影響收入分配,因為它們本身便是不平等的表現;公共服務的提供可以減少私人支出,增加可支配收入;公共服務通過對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勞動者素質、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改變,影響生產函數。進而影響收入。

這説明,公共服務可以通過直接影響初次分配和問接影響再次分配

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因而只要能夠改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機制,最終都能夠改變收入分配的格局。因而公共服務的收入分配效應是指政府通過公共服務的供給,改變消費者的支出和生產者的成本, 提高居民的人力資本和能力,直接或者間接地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進而能夠起到調節居民的收入差距的效應。作為弱勢羣體的勞動者,如果能夠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務,無形中能夠削弱收入差距帶來的負面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改進了他們創造財富等經濟活動的條件,如果貧困居民能夠享受好的教育與培訓服務, 自然就能夠增加其人力資本,提高其未來獲取更高收入的機會;如果沒有良好的公共服務投入,個人在公共服務上的消費支出的比重就很大。

(二)內需經濟結構效應

當前中國內需結構存在投資與消費的失衡、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結構失衡、農村居民消費與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失衡,作者認為這些失衡的關鍵在於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到位,形成了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失衡,產生了內需經濟結構失衡現象。公共服務通過其消費擠入效應、消費結構效應、消費預期效應和消費環境效應產出了消費效應。依據需求定律,一種正常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成反比關係。公共服務是一種正常商品,因此公共服務的價格下降或上升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效應。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不僅與現在收人有關,更重要的是與未來預期收人有關。政府可以通過供給公共服務,改變居民的消費支出預期,提高居民消費傾向。若政府在公共服務的供給方面缺位,居民的未來預期支出

壓力增加,就會提高儲蓄率,降低消費傾向,形成預防性儲蓄效應。由於消費是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的,如果消費環境較差,即使有消費能力也無法消費,因而公共服務具有改善消費環境的消費環境效應。

(三)城鄉結構效應

中國的城鄉結構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制度,事實上就是將城鄉劃分成了兩種社會身份,在公共服務的提供上就是很好的寫照;例如教育和公共設施服務的投入方面,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礎設施服務,幾乎完全是由國家財政投入的;而農村的教育和基礎設施服務,基本上是靠農民自己來解決的。這種“身份” 制的城鄉結構失衡嚴重阻礙國民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去轉變城鄉結構。要轉變城鄉結構,關鍵就是要加快新型城市化,而新型城市化就是要求農民工的市民化。農民工市民化的關鍵又是在於能否給予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即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當前城市户籍制度難以突破,就是在於城市户籍制度承載着大量的公共服務享有特權,擁有城市户籍就擁有了一系列附屬的公共服務享有權利,如果給予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享有的權利,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去身份化”,那麼户籍制度的破解就迎刃而解了。

因而農民工能否融人城市的關鍵在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而且城鄉差距的縮小在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農村土地的資本化實現也在於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城鄉結構改善的關鍵也在於城鄉公共服務能否均等化。由此,公共服務的城鄉結構效應就是在於通過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僅有利於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而且農民通過與城市居民享有同

《經濟學》讀書筆記11

關鍵概念:

1、 投資:狹義的投資是指為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購買和儲備流動資產而事先墊付的資金及其經濟行為。廣義的投資是指一切為了將來的所得而事先墊付的資金及其經濟行為。

投資活動是諸多要素的統一:投資主體、投資環境、資金投入、投資產出、投資目的。

2、 投資主體:是指各種從事投資活動的法人和自然人。在我國實踐中,具體表現為從事投資的各級政府、企業、個人及外商等。

3、 經營性投資:是指所形成的資產主要用於物質生產和營利性服務。主要特徵為:投資資金所轉換的資產在運轉中進行經濟核算,以其收入彌補其支出,計算和考核盈虧。正常情況下,所投資金能夠完成周轉過程。

4、 生產成本:和期間費用共同構成總成本費用,是指企業發生的費用中,能夠和一定產品對象相聯繫的支出,包括費用發生時能夠確定產品成本對象的直接費用和需要按照一定標準分配計入產品成本的間接費用。具體包括四部分內容:直接材料費、直接工資、其他直接支出、製造費用。

5、 經營成本:是指項目總成本費用扣除折舊費、維簡費、攤銷費和利息支出後的成本費用。

計算公式:經營成本=總成本費用-折舊費-維簡費-攤銷費-流動資金貸款利息。

6、 固定成本:凡是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範圍內,不受業務量增加減少變動影響而固定不變的成本。但就單位產品中的固定成本而言,則與業務量的增減成反比例變動。

7、 變動成本:指成本總額與業務量總數成正比例增減變動關係的成本。但就單位產品的成本而言,則是固定不變的。

8、 固定資產折舊:指固定資產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損耗而使其價值逐漸減少的現象。固定資產由於損耗而轉移到產品中去的那部分價值,在實際工作中稱為折舊額或折舊費。我國現行固定資產折舊方式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平均年限法(年折舊額D=(P-S+T)/Nd;)、餘額遞減法、年數和折舊法(年數總和法)。

9、 餘額遞減法:是一種典型的加速折舊法,該方法的特點是固定資產使用前提取的折舊較多,隨着時間的推移,計提折舊的數額越來越少。其意圖在於鼓勵企業家大設備和建築物的更新速度,促進技術進步。餘額遞減法適用於近代突飛猛進的新技術項目,政府只對某些確有特殊原因的企業,才准許採用加速折舊,項目的有效壽命至少為3年以上。

計算公式:

1) 折舊率:d=a[1-(S-T)/P]/Nd 1≤a≤2,當a=1時為直線折舊法,當a=2時為雙倍餘額法。

2)資產第M年的折舊額Dm=BVm-1*d=P*d(1-d)m-1

3)對於第m年年末的資產帳面價值BV m-1=P*(1-d)m=P*(1-d/Nd)m

其中P為固定資產的原值。

10、 年數和折舊法(年數總和法),是以固定資產的原值扣除預計淨殘值後的餘額作為計提折舊的基礎,按照逐年遞減的折舊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按照年數和折舊法,資產的大部分價值在其壽命的前1/3時間內會被劃銷掉。

計算公式:1)、第m年年末的折舊費Dm為Dm=(Nd-m+1)*(P-S+T)/Sn

2)、第m年年末年數和Sn=ND*(ND+1)/2 ND為資產折舊壽命。

3)、第m年折舊率為:dm=Dm/P*100%=2(ND-m+1)*[1-(S-T)/P]/[ND(ND+1)]

4)、第m年年末帳面價值為BVm=P-Dt 之和

11、 利潤: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財務成果。它能夠綜合反映企業生產經營各方面情況。:計算公式‘利潤總額=銷。售利潤+投資淨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12、 税收:是國家向納税義務人無償徵收財物的一種形式。作為經濟範疇,它是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種形態,但税收與其他分配形態,如工資、利潤等分配形態不同,其他分配形態是以生產資料佔有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為前提,而税收則是以國家政治權利為前提,它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特點,這三個特徵互相聯繫、不可分離,構成一種特殊的分配範疇。

小 結

實物資產投資是人類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投資市投資主體、投資環境、投資成果、投資目的等諸多因素的統一。成功的投資活動必須經過首尾相連的四個階段,才能完成自己的一次循環,即投資的形成與籌集階段、投資的分配階段、投資的運用階段、投資的回收與增值階段。

資本形成以後就要投入生產和經營,生產與經營過程中形成成本費用。

企業總成本費用是指工程項目在一定時期內為生產和銷售產品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它包括生產成本和期間費用。企業經營成本是指項目總成本費用減去折舊費、維簡費、攤銷費和利息支出後的成本費用,能準確反映企業經營水平,是工程經濟分析的重要指標。根據企業產品產量與單位產品成本之間的關係,可以把總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這一劃分的牡目的是為了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

折舊與攤銷的估算涉及到成本費用、企業利潤的大小。我國先行固定資產折舊主要有三種方法:平均年限法(直線法)、——計提折舊額與資產使用年限成正比;餘額遞減法;年數和折舊法。

企業完成產品銷售以後,需要對銷售收入、利潤與税金進行核算。企業的銷售收入是指企業銷售額總和;銷售收入扣除總成本費用就是純收入。企業利潤由銷售利潤、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支淨額所構成。税收是國家向納税義務人無償徵收財物的一種形式,它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點。企業繳納的税金主要有流轉税類的增值税、營業税、消費税;所得税類的企業所得税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投資企業所得税等。

《經濟學》讀書筆記12

《生活中的經濟學》書中並沒有華麗的辭藻,特意修葺的結構,甚至連讓我下筆圈注的經典語句或論斷也為數不多,但是,書中實而不華的文字,平鋪直敍的結構,家常式的隨筆以及列舉的美國案例卻使我眼前一亮,我如同聽故事般地讀完了這本書,並且大有意猶未盡之感。

本書共有44個題目,各成體系,作者用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經驗來説明國民經濟核算、總量均衡、通貨膨脹、價格與資源配置、外部效應、國際貿易等基本理論。他提取日常生活中的多個事例,教會我們用經濟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並在不同的環境下巧妙地應用經濟學原理。其“家常式”的經濟學隨筆,説的雖是日常瑣事,卻往生育折射出一些驚人的啟示。《賭博在美國》用經濟學的效用分析來説明賭博從整體上看會降低社會的總效用值,即贏來的一塊錢所增加的效用比輸掉一塊錢所減少的效用低,儘管輸贏機會相等,效用卻遭到了損失。那麼之於我們,對於前途的把握也顯得如同在賭場中孤注一擲,一次性的考試,決定性的面試印象我們的未來並不確定,突然的一次成功,會改變我們的一生嗎?失敗又如何呢?成功的喜悦與失敗的憂傷,其效用是不是也是遞減的呢?那麼,我們在耗費超多精力追逐成功的同時是不是也不可避免的耗費了我們更多的人生效用呢?但是不管怎樣説,我們都還年輕。

《美國的進口貨》指出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原理就是一個國家就應出口有生產優勢的產業,進口有生產劣勢的產品。茅先生説:美國人對於買日本貨(或者其他外國貨)有他們自己的解釋,他們認為如果美國貨不及外國貨,為了愛國而買國貨,結果反而慣壞了美國的企業。要愛國,就要讓美國企業到世界市場上去競爭。但是,只要有競爭,就有失敗的可能。對於本國的統治者來説,失敗就意味着利益的損失。因此,中國的企業就需要在統治者的保護下,用百姓的利益來養肥統治者,而不會參加競爭。中國的家庭對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不是讓孩子去參加競爭,而是為他們當保姆,找門路,以便於孩子將來有個好前程,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將來有所保障,這是個長線投資而已。

《垃圾中的邊際效用》指出商品價值與它帶給的效用(使用價值)正比,價格與邊際效用正比,富人用一元錢購得的邊際效用比窮人低。茅先生説:美國鼓勵消費使得儲蓄率低到17%(2000年中國、日本分別為43%、30%)。其實只要稍微想想就不難理解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愛存錢。是中國人不喜歡消費,不喜歡享受嗎?是不需要消費嗎?都不是,説到底,是不敢消費。也就是説,每個人都明白,這個社會中,實際上誰也不會管誰,只有自己管自己,這是最正常的心態。因為首先是“修身,然後是齊家”。那麼每個人都明白,在自己將來可能出現的危機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存錢,是給自己的將來做的保險。

一向以為經濟學是一門十分深奧的學問,陽春白雪,與國家的大政方針有關,讀完茅於軾先生的書後發現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能夠用經濟學中所學到的原理來解釋,只是平時很少想到要將所學到的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到身邊的生活中去。在讀書之時,我不僅僅僅是看一個個搞笑的故事,而且學到了有用的知識,這對於初窺經濟學領域的我而言,無疑是有莫大的幫忙。書引發的思考遠不止如此,期望日後還有幸再讀到更多茅先生的著作。

《經濟學》讀書筆記13

最近又翻閲了下羅伯特弗蘭克的《牛奶可樂經濟學》,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小例子,從產品設計、成本效益、供求關係、價格體系、市場信號、行為心理學等經濟學的角度進行了解釋,淺顯易懂而又貼近生活,可以引發大家對周圍事物的思考。因為有文化和地域的原因,其中有些國外的例子我們不能很好的理解,而也有一些例子解釋的較為牽強,但無論如何至少有一半的例子的思考都是讓人豁然開朗的。

以下是其中一些有意思論點的記錄,值得今後學習和應用。

產品設計既要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於競爭的需求。也就是説,要在兩者之間實現平衡。如牛奶一般裝在方形盒裏,而可樂裝在圓形盒裏,因為牛奶需要冷藏成本高。

“一價定律“指出,適合試圖利用富人願意花錢的供應商,都會給競爭對手創造出直接的獲利機會,也就是利用價差進行套利。酒吧喝水要錢而花生免費,因為酒和水以及花生的不同關係。

從長遠來看,新技術所節省下來的成本,並不會給生產者帶來更高的利潤,而是降低了產品的價格,使消費者受惠。

勞動力市場原則:僱員的工資與他們為僱主在盈虧平衡點上所創造的價值成正比。

技術的高速發展,提高了最有能力的人的個人優勢,所以最近收入最高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漲的反而更快,如公司CEO及高管。

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壟斷者向特殊買家索取高價的能力,所以商家的應對之道是,允許顧客以低價購買,但前提條件是客户必須首選躍過某種門檻,如搶購、限時促銷、改變包裝等。

價格敏感消費者,價格第一,時間體驗形象等其次,所以某種形式的購買門檻都是為了擴大這一消費羣體;而價格不敏感消費者,可能是富人,或者時間便利體面等更為重要的羣體。擴大整體份額而不是使這兩個羣體價格衝突,會提高總體銷量而降低成本,如樣品、瑕疵品的銷售。

對個人是好事,對羣體來説可能沒用。如雄鹿的大犄角只為了內鬥而對狼羣無用。當個人效益超過個人成本時,個體會採取行動,可能導致對羣體有害的結果。

亞當史密斯認為,個人的回報只取決於絕對績效。但事實上,生活裏大多數事情都是以相對位置定高下的,因為整體資源是固定的。如春運火車票的座位有限,網購只會引起再分配;好學校招生有限,所以名次顯然比分數重要。

商家習慣於利用各種措施向消費者釋放錯誤的市場信號,從而影響決策。如律師都穿正裝而教授則不需要,小成本而可能產生高收益,職場中的個人形象也是如此,短期多付一點而長期高收益;二手車不確定的質量可能有問題,這種信息不對稱,造成了接近全新的二手車價格也較低。

一般來説,一旦遇到隨機性成功,必然會出現”迴歸平均“。如業績不好,炒掉領導後,業績立刻反彈,則不見得一定能推論出“炒掉原來的領導是正確”的結論,而然大眾可不這麼看,足球教練的更換就是個好例子。

從理論上來説,金錢獎勵最優最方便,但實際上人們往往偏好其他形式的獎勵,如獎勵汽車等,或者朋友之間護送禮物,這是典型人力資源激勵的心理學應用,無論金錢和實物,最終要看其“效用”如何。

很大程度上,人們所做的選擇,源於一種想要構建、保持個人或羣體認同的心理動機;而商家需要了解並滿足客户的這種動機。

《經濟學》讀書筆記14

《經濟學原理》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大師曼昆所著,記得這是第二次看這本書,本書總共有13篇,分為36個章節。在讀完此書之後,感覺全書結構合理清晰,語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將一些深奧的經濟學理論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解釋得很清楚。尤其是經濟學十大原理,講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語簡單樸素,用簡單的文字和簡單的案例深刻的闡釋了經濟學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樸素的語言講解深奧的知識,讓人印象深刻。

同時,曼昆教授在此書中用重點講解應用與政策,而正規經濟理論則次之,這真正讓讀者領會到經濟學的學以致用。本書主要講解了供給與需求的關係、企業行為與消費者選擇理論、長期經濟增長與短期經濟波動、以及宏觀的經濟政策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識,讓我學習到了很多經濟方面的知識。

其實對於一個外行來説,我覺得本書的最大價值並不是有多少深奧的理論體系,而是在簡單的語言中教會我們形成一種經濟學思維。教會我們用經濟學的知識去認識日常生活中的經濟現象,要有經濟意思,要把理論知識變成有價值的實際行動。

本書內容豐富,結構合理,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學習,因為有些知識的確似懂非懂。我相信這些知識對我以後的理財有很大的作用,肯定會受益終生。

《經濟學》讀書筆記15

因為這本書的名字而對其產生了一些興趣,便買來了上部,不過只是看了自己感興趣能理解的一些章節。作者的解釋我能理解,但又疑惑如此簡單的交易中真的藏了這麼多的經濟學知識嗎?在這些簡單的過程中真的體現經濟學了嗎?

“經濟學”在我的印象中是個高大上的晦澀難懂的概念,但作者的一些解釋很接地氣。我驚訝生活中的很多我們熟悉的,認為理所當然而從未思考過的買賣現象竟然包含了不少經濟學知識,例如男女襯衫的扣子安排,牛奶可樂分別裝在方盒子圓罐子的原因,作者給的解釋完全在老百姓能理解的範圍內,卻又不顯得牽強。沒有高深的定義和惱人的圖表,但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用經濟學的角度思考正常問題的方式。

作者不是死板的教授,而是一個在生活中具有超強洞察力的有趣且熱愛生活的人。他和本書內收錄的其他作品的作者都是有趣的人,讓我有了生活中處處是經濟學知識的感覺,只是不易察覺或者我們缺少了一雙發現的眼睛。很多你賣我買中都藴含了一定的經濟現象,只是我們覺得太小或者司空見慣而忽略了而已。同時也讓我明白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經濟學家,但至少我們可以更積極地去思考,並把思考用於生活。

作者和他的《牛奶可樂經濟學》才是真正剖析經濟現象的人與著作,曾經有許多的經濟學家被看作瘋子一般的存在,他們口若懸河,口無遮攔,預言未來的經濟走向,放出很多長篇大論,只把經濟學看做是一種理論概念;而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教授把理論用於實踐,真正的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理論知識都要在現實中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如果一種學術只能停留在理論,而不能惠濟與人,我認為它不是成功的。

我的另一個感受是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和強大的聯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學習理論知識而兩耳不聞窗外事,對身邊的人與事以及物麻木不仁,勢必會走火入魔而一無所得;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事而不思考學習則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又難免落得愚昧無知吃力不討好的境界。正如古語所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不能把所學用於生活不如不學,而如果只是空想而不思考如無頭蒼蠅一般也是可悲的,所以唯有在學習中把學與思二者辯證地結合起來才是最佳的狀態。

《牛奶可樂經濟學》這本書中的很多例子都來源於生活,並且是我們熟悉的現象和事件,讀起來有趣而且收穫頗多,真的適合初學經濟的人閲讀也適合有值得對經濟學有興趣的非經濟學學習者閲讀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