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經濟學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1.81W

(本學期的政治經濟學課程即將結束,猶記開課之初楊老師在講導言部分時推薦了許多專業書籍和經典文章。受自身淺薄學力所限和對專業大部頭天然恐懼感的影響,我在圖書館借到了其中幾本只是翻了翻緒論導言就無心繼續讀下去,最終也沒能讀完這些書籍中的任何一本。也許是隻鱗片爪讓人更易接受,反倒是楊老師推薦的幾位名家的博客還勾起了我的興趣,斷斷續續倒也讀了幾篇。在此先顏承認錯誤。

公共經濟學讀書筆記

我閲覽與經濟相關的博客的有四個:吳曉波、葉檀、吳思和張-五-常。其中張教授的博客因其術語和理論較多以及一些領導人士教誨我們“讀不得”而讀的相對較少。總而言之,這四位對中國的現實和發展前景主要是持審慎悲觀的態度。張教授暫不談,吳曉波主要通過古今對比指出中國經濟沿革始終存在的結構性和制度性缺陷以及其導致的偶然和必然的結果;葉檀(在《南方人物週刊》上經常看到她的專欄)主要通過對最新經濟金融實例得出她的結論,對房地產和證券市場以及極其嚴重的通脹現實表達了她深切的'憂慮;吳思與其説談的經濟學,不如説是社會學或是歷史探究,多是以社會歷史事實論證他的觀點(可惜我還沒有讀過他最有名的作品《血酬定律》)。然則悲觀未必不如樂觀,審慎總好過浮誇。自有人去華言太平盛世,理性分析的聲音反而尤其可貴。在此主要談談對吳曉波的《跌蕩一百年》《激盪三十年》兩書的讀後感。絮叨完畢,下面引出正文。)

不記得這兩部書上哪一段大致有這麼一段話:宏大的關於人類命運的世界戰爭被平淡的商業敍事所取代,青少年無法忍受這種平庸的生活。然而中國百多年來的商業敍事卻因其與國運緊密相連,絕對不能説是平淡的,相反這些歷史上充滿了汗、淚和血。

《跌蕩一百年》講述的是從1870年到1978年中國由封建社會到近代社會又即將轉向現代社會的歷史大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向近代化的歷程,《激盪三十年》則描述了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年代走向市嘗走向世界的成長、發展之路。兩部書合起來基本上就是中國近現代企業乃至工商業的通俗簡史。

在這兩部書中,吳曉波主要通過分析民間、政府和外國資本三方來建立中國企業分析模型。這個三極模型在晚清時期表現為商辦企業、官辦(洋務)企業和以買辦和洋行為代表的入侵外國資本的爭衡,在民-國時期特別是蔣政府時期表現為民營企業、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壟斷資本和外國資本的博弈,跨過建國前三十多年政治因素導致的單一經濟形式時期,在改革開放時期表現為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競爭與合作。在吳曉波看來,國家力量在中國這個從古至今從未變過的高度中央集權國家始終是打破堅冰的政策決定者和確認者,然而在之後卻常常淪為利用政策和壟斷優勢攫取暴利但無比低效且缺乏開拓創新意識的利蠹;外國資本自晚清以來以其獨有的資本和技術管理優勢在中國長期佔據產業上游和利潤制高點,又因其可幫助制衡官方戒懼的民間力量常常擁有政策特權;而民間資本在各個歷史變革期都覺醒最早,人數最多,混沌草莽階段也有獲利,但因其在政策上和資本上的先天弱勢地位常常成為國資和外資口中之食,成為“充滿悲情”的犧牲品。

我也勉強算是好好學習的文科學生,歷史還算是我的愛好和長項,但是細碎的歷史事件始終只是零散的存儲在我的大腦裏,殘章斷簡般存在完全沒有形成體系。吳曉波的書讓我感覺到了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一些內在的邏輯和軌跡。新舊力量之爭,民資國資之爭,中央地方之爭,中資外資之爭,形式改頭換面,但是規律似乎從未改變過,簡直像數學公式可以套用。拋開歷史規律,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説,這段歷史顯然就是資本主義勢力全球擴張輸出剩餘資本攫取利益導致不發達地區經濟變革的真實寫照,還有國有企業的時而擴張時而收縮,民間資本的大部分行業崛起,這些無不印證了課本上關於壟斷資本主義和三次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的論斷。中國百年躑躅和現代崛起畢竟不是脱離了理論基礎的歷史特例,更不是“書寫了新的歷史奇蹟”,其內在規律性是始終沒有發上改變的。毫無疑問,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歷史規律鏡鑑作用依然,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也仍然可以指導我們前行。

由此看來,吳曉波的《跌蕩一百年》和《激盪三十年》不失為好的瞭解近現代中國企業史和經濟史的輔助讀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