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3.06W

還記得,在高中時講的一篇課文《觸龍説趙太后》,和學生一起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心裏眼裏只有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愛的教育散文隨筆

那個時候,自己只是一個老師的身份,還沒有兼具父母的角色,但確為這句話震撼和打動。

短短一句話,內涵卻太深太深。“計深遠”,多麼富有建設性的一個詞,高屋建瓴、高瞻遠矚,對孩子的教育從來都是一項宏大的工程 ,一門奇妙的藝術

高爾基説,“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只可惜,生活中,教育孩子的過程,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主動或被動地把自己變成了一隻“母雞”。更為尷尬的是,大多時候,我們的教育悖離初衷,變得面目全非時,猶不自知。

細究原因,不過被浮塵沉翳矇住瞳眸。太多的浮塵牽絆和己身未了心願,滲透、浸染了教育的本色。

現在的城鎮家庭大多隻有一個孩子,至多兩個。不知何時起 ,人們的生活重心和關注熱點,都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比過孩子的漂亮伶俐,接着比家庭底藴、學識修養。有了姑娘,羨慕人家小子的皮實好養;有了兒子,又遺憾自家缺少鮮美嬌俏的小公主。

不是有一句嗎?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孩子教育的成功。孩子教育失敗的人生,再豐滿也是殘缺的。

平常聊天或聚會中,孩子都是大人的一張名片。由彼此或優秀或遜色的孩子,來透視你人生的經緯度。

這些都是外在力量在推波助瀾,讓你身不由己,深陷泥沼的誤區。

還有一種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心魔:給孩子最好的。我們小的時候,物質貧乏,文明滯後,有多少瑰麗綺幻的夢想憑空夭折,成為一生難以遮挽的暗傷。輪到自己養孩子時,常常會把自己殘缺的或是期待的,一股腦加諸孩子,兩份、三份……甚至N份灼熱的心思放在孩子稚嫩的雙肩,如何能承受?

我們傾盡所有,我們含辛茹苦,我們灼灼以求,自認為給與了所有最好的。但,從始至終,都是我們自以為。

較量在無聲中形成,壓力在無形中產生。無辜的孩子,在承重難以負荷時,便形成了家教的暗礁__叛逆。

於是,孩子教育變成家庭生活不能承受之輕。孩子成了一個家庭的.全部,榮辱得失全繫於此,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洗衣的時候,若是不小心深淺衣物混雜,染了色,恐怕沒有人會再穿出門,行走旅途。然而染了色的教育,卻在很多家庭裏緊鑼密鼓地進行着,絲毫沒有改旗易幟的苗頭。

那麼,會有人困惑:究竟如何教育孩子才算成功?才算正確?甚至會有人不屑:站着説話不腰疼吧?!

並不是説不以功利,不因一己私願教育孩子,就要放任自流,不加約束和引導。

如果把教育孩子的境界看成是一座金字塔的話,處在塔頂的父母是在不斷修行完善自己,終極目標是把孩子教育成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替代品或者炫耀品。

塔底的父母只是單純地付出了時間和金錢,而這個層次的家庭教育最容易出現問題,父母會認為自己很辛苦,勞心勞力、付出所有,孩子並沒有按自己期待的方向走,或者沒有收到預期效果。抱怨、牢騷,惡語相向甚至暴力衍生,結果也是徒勞,要麼叛逆到底,揮霍了青春;要麼破罐子破摔,一敗塗地。

而處在中間的則是思考教育目標,關注問題及原因。普通人能達到這個境界,已屬不易。這個層次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通常能認真學習,有着還算不錯的成績,在周遭人羣裏也有着還算不錯的口碑。將來長大了,也應該能獨立自主、自食其力。

但若想躋身精英階層,有所成就,勢必還要來一場父母孩子同時納進的、翻天地覆地革新,由內而外,從父母到孩子的精進與修行。而不是站在自己的世界,踮起腳尖兒,拉長脖子地奉獻與給予。

微信圈兒曾經很流行一句話:每個孩子一生下來都是真品,慢慢地就被我們調教成了仿真品,直至成為贋品。

記憶中,很是喜歡根雕藝術,雖不是很懂,但確是很喜歡。和盆景的最大不同是,盆景是主觀意志下對自然的最大拘束,而根雕則是自然在主觀意志裏的最大發揮。

面對棵棵栩栩如生的根雕,細心的話你能捕捉到其原始初具的模型,但根雕藝術已經把原始的東西發揮到了淋漓盡致 。這種璀璨奪目的極致發揮,雖然讓人歎為觀止,但無論如何你抹殺不了,原始在你視角中的恆定位置。

而盆景恰恰相反,盆景大多旁逸斜出、妖嬈肆虐,它是對原始最温柔、最徹底的背叛。彰顯凸現的完全是扭曲改變後的樣子。即便你明察秋毫,原始亦是一抔無跡可尋的悵惘。

根雕就似塔尖第一、二層次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獨立自主、有個性、有能力;積極陽光,可創新可創業,大多能在自己的領域裏撐起一片天。而盆景則是塔中或塔底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也許勤奮努力,頗有收穫,但一生都在活成別人的樣子;甚至沉淪浮世塵海,一生為命運漂泊,竭力掙扎,無力自主。

為人父母者,唯愛雕塑,愛的教育,方得始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