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

來源:文萃谷 1.81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1

最早開始讀汪曾祺的作品,是在高中時學校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汪曾祺的作品選《夢故鄉》,作為課外閲讀的內容,語文老師還專門開闢了課程給我們講析其中的一些經典作品。我依然記得語文老師在上面講課,下面的我漸漸被汪老書中描寫的世界吸引,幾節賞析課下來,這本書已經被全部讀完。

我是一個高郵人,是汪曾祺正宗的同鄉。他在許多作品裏以高郵為原型所描寫的南方小鎮,和我所見到的這些年來的高郵有些一樣、又不太一樣。這些年來的高郵和別的所有地方的縣城一樣,豎起了高樓大廈,建起了寬闊的廣場,從前小巷前後的住家都變成了整齊統一的住宅小區;但是如果在運河堤上向下望去,就能看到有着密密麻麻老房子的街區和最初記憶裏的高郵並無二致,要是再深入老城,走進那些幽深安靜的小巷子,看到房前屋後的花花草草和古舊的窗稜門板,就會覺得時光彷彿在此刻倒流,依稀能看見一些汪老作品中小鎮的影子。

汪曾祺的作品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如話家常般平淡質樸。無論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他首先一定會不緊不慢地敍説故事發生的地理和人文環境。這樣的敍述就像是潺潺流過的河水,不喧鬧、不沉悶、不因人事而變。《晚飯花》裏開始的一段對於李家巷的敍述就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相當寬,可以並排走兩輛黃包車。但是不長,巷子裏只有幾户人家。西邊的北口一家姓陳。這家好像特別的潮濕,門口總飄出一股濕布的氣味,人的身上也帶着這種氣味。他家有好幾棵大石榴,比房檐還高,開花的時候,一院子都是紅通通的。結的石榴很大,垂在樹枝上,一直到過年下雪時才剪下來。陳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往往寥寥數百字,一個恬淡的小巷景象就躍入眼簾。讀汪老的文章,就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話語平常,但饒有滋味。正如他自己曾經説過:“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故事的情節或歡快、或悲傷、或掙扎、或無奈,但這些風景在他的筆下彷彿躍然而生,永遠不會改變。

汪曾祺的作品中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很難遇見大悲大喜的描寫。儘管他自己走過的人生歲月充滿了艱難坎坷,但是藉由樂觀的個性和率真的文筆,他的文字裏很難看到那段荒唐歲月留下的痕跡,一張張面孔都彷彿遊離在時間之外,有着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簡單快樂,連僅有的不快也被一筆帶過。人物心中那些歡樂或苦澀的瞬間,他並不會去刻意放大,而是以最平鋪直敍的語言讓這些情緒融入到周圍的環境裏。《受戒》的最後,小英子和明海的一段對話很好地説明了這一點:

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説: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説話呀!”

明子説:“嗯。”

“什麼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聲地説:“要!”

“你喊什麼!”

明子小小聲説:“要——!”

“快點劃!”

英子跳到中艙,兩隻槳飛快地划起來,划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着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着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着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這段對話簡簡單單,沒有任何刻意的心理描寫,但是我們卻能分明從明子的表情、聲音和小英子的動作中充分感受到一種少男少女初戀情愫萌芽的喜悦。最後一段對於蘆花蕩的描寫,單獨看來平淡無奇,放在這裏,卻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活力和希望。而這份毫無修飾的純真情感,無關名利,卻很難讓人不為之動容。再如《大淖記事》裏巧雲失身後的一小段描寫:

這種事在大淖不是第一次發生。巧雲的殘廢爹當時就知道了。他拿着這十塊錢,只是長長地歎了一口氣。鄰居們知道了,姑娘、媳婦並未多議論,只罵了一句:“這個該死的!”

巧雲破了身子,她沒有淌眼淚,更沒有想到跳到淖裏淹死。

人生在世,總有這麼一遭!只是為什麼是這個人?真不該是這個人!怎麼辦?拿把菜刀殺了他?放火燒了煉陽觀?不行!她還有個殘廢爹。她怔怔地坐在牀上,心裏亂糟糟的。她想起該起來燒早飯了。她還得結網,織蓆,還得上街。她想起小時候上人家看新娘子,新娘子穿了一雙粉紅的緞子花鞋。

巧雲和十一子本已情投意合約定終身,卻在這時候失了身,這本應是個悲憤交加的故事,換作現在的電視劇裏,巧雲恐怕是要哭哭啼啼地要死要活,痛苦一生。但是在汪老的文章裏卻看不到這份沉重。一番輕描淡寫中,我們能夠看清巧雲和周圍人的悲與憤,但更能看到大淖人民生命中的韌性和頑強,另一種更重要的情感在這裏佔據着主導地位,那就是敬重生命。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樸素的致敬。

汪曾祺的文章中,人物的描寫最為傳神,尤其是一些民間的小人物,他們普普通通,卻又因為正直、誠實或是“大隱隱於市”的絕技讓人敬佩。這些小人物是汪曾祺筆下亦真亦幻的南方小鎮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或者説他文章裏那些看似宂長無目的的`環境描寫,因為這些人物的存在而互相印證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道理:這些人物就應該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這樣的世界就應該培養出這樣的人物,沒有為什麼,就是這樣渾然天成。《鑑賞家》講述了一個賣果子的小人物和一個大畫家之間的故事,其中對於小人物葉三的描寫是這樣的: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來了。裏面聽到他敲門的聲音,就知道:是葉三。挎着一個金絲蔑籃,籃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進堂屋,揚聲稱呼主人。主人有時走出來跟他見見面,有時就隔着房門説話。“給您稱——?”——“五斤”。什麼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為到了什麼節令送什麼果子都是一定的。葉三賣果子從不説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有的人家當時就給錢,大多數是到節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説。葉三把果子稱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聲“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

短短的一段描寫,將賣果人葉三的正直、細緻的個性和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平等、信任的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但葉三的秉性只是一個基調,小人物們往往有着不同於別人的長處,葉三的長處就是愛畫、懂畫。他的“懂”不艱深晦澀,不附庸風雅,往往是出於對生活最簡單最樸實的觀察,而季匋民卻偏偏欣賞他的率真,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葉三本身具備的特質,賣果人和大畫家這兩個有着很大階層差距的人之間才會衍生出一種珍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在汪老日常講敍式的筆下,這種情感顯得格外悠遠、堅貞,令人感動。

汪曾祺曾在一篇訪談中説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汪曾祺的一生都在用筆挖掘尋常百姓身上的詩意和人性,以温情撫慰人間苦難,以善意反觀世間百態,彷彿用温柔的聲音告訴每一個人“這世間的苦難終究都會過去,希望一直都在”。閲讀汪曾祺,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幽默,更需要一些善意和愛。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2

我本是很少讀散文的。許是國中時印象過於深刻,在我的認知中,散文多半是艱澀難懂的:它不像小説那樣,所有的情節都是圍繞這一條明晰的主線層層展開,隨着故事的推進,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給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它總是從一些細微的角度入手,一點一滴地表達出作者的思緒,一切都需要讀者去細細揣摩,而這恰恰是我所不善長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強烈推薦下,我才接觸了汪曾祺的作品。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怎麼説呢,汪老的文字會讓人有一種很親和的心情。就好像冬日温暖的午後,在些許喧鬧的院落裏,一邊捧着熱茶、曬着太陽,一邊聽着滿臉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經歷和想法娓娓道來,那種温馨與愜意。

《花園》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並沒有十分華麗的辭藻,卻能讓人在腦海中清晰地描繪出在那個充滿生氣的小花園裏嬉戲玩耍的淘氣小孩。花園就是作者童年的樂土,充滿了單純的快樂,充滿了自然的`聲音,也充滿了菖蒲草的味道。他喜歡壓在草上,靜靜地注視着倒下的草慢慢站起來,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裏叫一聲“嗯!”;他會把馬齒莧的瓣子套在啞巴蟬的眼睛上,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往上飛,絕不偏斜轉彎;他認為土蜂是種蠢頭蠢腦的傢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會為了被貓吃點的小鳥而哭泣……這一切都通過樸素的文字,生動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我曾經看到過,有人這樣評價汪老的作品,説: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種平淡的美,是一種細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無法如白開水般淡而無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帶着一襲襲清香,讓人久久回味。的確,在汪老的文字裏我們不會感覺到激烈的情緒,一切都是淡淡的,卻能輕易地引發讀者的共鳴,同時容易讓人想起自己所經歷過的、所思考過的,並有一種會然一笑的心情。這應該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3

汪曾祺散文之好,讀過的人有口皆碑。他寫景、寫人、寫事、寫物,看似沖和散淡,其實有着精心的佈局,結尾尤其好。讀每一個結尾都是一種享受。一切景語皆情語,但還不只是景語,每一句平實的話都有深情。

全篇只一兩句點到傷情之處,好比冰山露一角,我們就能體會到那座冰山。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寫的是各種植物,很生動有趣,像科普讀物,後面寫到秋海棠,帶到自己的母親,很小的'時候就得肺病死了,鎖在一個小屋裏,怕傳染不讓人去看,所以對母親沒什麼印象,小屋邊開着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親。語言非常的平靜,一點不抒情,但給我巨大的感動。再説寫他的老師沈從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細密的寫沈從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實,行文到最後寫到老師的死。只一句,也是用敍事代抒情:“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這是多麼高級文字,堪稱人書具老。

書中也有赤子的情懷流露。在西南聯大邊的諸多茶館之一的牆上,發現了真正的詩: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摸螺殼,巷口弄泥沙。

幾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在《湘行二記》中,汪曾祺細細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時也在馬路邊買到過擂茶,已經不十分的土了,類似珍珠奶茶的店鋪。汪曾祺還反覆提到了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大學生們都愛泡昆明的茶館。有人甚至連牙刷臉盆都放在茶館裏。他是個美食家、老茶客,對茶也有心得,在《尋常茶話》一文中,大談了吃茶的點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發現我祖母與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國公汪華的後人。汪華大概是割據一方的豪俠,後來降了唐,受李淵封為越國公。在隋唐時期,這是個很高的封號,隋煬帝時期的司空楊素就是越國公。當地稱“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4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於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

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雲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麼黑。

蜘蛛網上一隻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麼,那麼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去撈金魚蟲。香櫞花蒂的黃色彷彿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覺手是可以觸摸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於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着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温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衚衕是貫穿大街的網絡。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這裏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裏更加安靜了。——《衚衕文化》

汪曾祺描寫的衚衕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注體現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

汪曾祺在《鹹菜和文化》説:我們要在小説裏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着,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衚衕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説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

他用樸素着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5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氣很涼爽,草上還掛着露水(蜘蛛網上也掛着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質樸,如話家常的文筆有幾人寫得如此愜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讀汪曾祺的散文,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後,請葡萄上架。把在土裏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起!——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後,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讀到這裏,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着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

如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瀕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聯大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燬的,造成人員傷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聯大學習,當時師從沈從文,後來寫得小説受其影響,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西南聯大當時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如對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頗有研究的'陳寅恪,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卓有貢獻的馮友蘭,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專長的聞一多、錢鍾書、沈從文、柳無忌、葉公超、吳晗、錢穆、錢端升、張奚若、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聞家駟等。在很多名人的回憶錄中,這段時間是慘淡動盪的。然而在汪曾祺關於這段時間回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6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頗深。

一是學到了一些理論知識。例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説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説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之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麼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雲流水的灑脱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説他是先在頭腦裏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後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説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國小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國小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後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彆扭,不真實。由於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7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歎,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麼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裏呢?掩卷思考,説不清楚好在哪裏,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着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閲讀水平,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於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於看似不經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並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裏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裏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裏掛着的鳥籠和“永遠眯着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裏的草,並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遊戲”,寫被草磨得發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裏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並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淨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裏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傢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裏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鑽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着,一會兒,它拖着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鑽進去,看看,不對,於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着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乾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於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着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愚弄,則體現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敍事”。《花園》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敍述和刻畫中。

文章開頭並沒有講花園,而是講老宅,灰青色、褐色與黑色的老宅,充滿了影子的老宅。試想,在這種背景下開放的報春花,深紅、純白、碧藍、紫紅、淺黃等色的報春花,“它不至於被曬得那麼多粉”,更何況,還有花園,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能不美嗎?這是對比的美。講桂花,是這樣寫的:“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着花,很深遠的想着甚麼”,這是意境的美。寫臘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裏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裏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着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在白磁碟子裏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粧台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着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着我的花”,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時立在身邊頭上戴着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麗的寫意畫,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動的是這段十分唯美的描寫: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着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麼聯繫——那是一箇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麼聖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嫁了,聽説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湧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着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裏;半夜在園子裏抽煙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温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於平淡”。《花園》通篇的筆調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平淡質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説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於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脱。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意、看似閒適恬淡中包孕着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説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真善美?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裏走出來的,嚮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閒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裏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藴和永恆的美學價值。《花園》創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着我步入精神世界的淨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8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打漁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內容。《孤蒲深處》是他的短篇小説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説確切地説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此外他的書並不是特別流行的那種。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度,很有才華但是缺非常地內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我也可以攀上老鄉的江南之地。水鄉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後來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於故鄉的那些描寫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土文學,但是他卻並不認同。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裏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徵。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對於我的父母來説,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後來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一定的重複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可以四處漂泊,並不覺得有什麼難過,或者説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

現代許多人,不再有那麼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的觀念必須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願意離開,是出於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麼地熱愛家鄉。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的時候,故鄉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沒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寶貴的地方和意義的。我們從離鄉之人的視覺處發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也只有從離鄉人的情懷裏體會出自己温暖幸福的真諦。所以,故鄉的人應該感謝離鄉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故鄉是多麼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於我來説,是勾起我的思鄉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9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當代文壇巨匠,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最值得回憶的藝術與生活的代表作。能與這本書相遇,更是小女子的榮幸。

古往今來,描寫吃的文章倒是不少見,像老舍的《駱駝祥子》啊,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啊,許多許多,更是將美食描寫的淋漓盡致,而汪曾祺先生的吃卻更別具一格。雖平淡,像菜譜一般,卻處處流露出人間真情,引來無限遐想。

我原本就愛好美食,以至於入神般去品味這篇文章,更是受益匪淺啊!內容呢,都是生活中的食物,而汪先生卻寫的行雲流水,妙筆生花。例如在《故鄉的食物》一文中,開頭引用鄭板橋的話:"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貧之具。"聽着這句話,有種特親切的感覺,炒米比較省事,比下一碗掛麪還要簡單,一般吃泡炒米,是要抓上白糖的,這便是鄭板橋話中的含義。

還有種食物,叫"焦屑",就是用糊鍋巴磨成碎末。它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無論是炒米還是焦屑,除了方便,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應急。當時,縣境內開了仗,我們用這種食物度過的。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焦屑温暖着彼此的心靈。令我感到敬佩地是,作者在如此亂境之中,依然淡定從容,樂觀安靜,像文中説的:"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麼地方一陣一陣地亮着,覺得有點緊張,也很好玩。"真是樂觀啊!也是如此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啊!

在作者的吃的部分中,用簡單的話語,寫出了各種美味佳餚,可以稱他為美食家了。

在這本書中,內容有敍事的,有抒情的,有釋理的,這些散文文筆細膩,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文中又滲透着作者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複雜的內心世界,真可謂一部讓我受益匪淺的好書!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範文10

作為一個(偽)吃貨,我是很想和汪老先生打一架的。

經常看到段子裏寫到,若想結束一段爭辯,就突然提起“你是甜豆花黨還是鹹豆花黨”,然後一羣人馬上分成兩邊,進行無法相互理解又無休止的爭論……當然你知道,和吃貨打架就是個熱鬧有趣的事情。

汪曾祺先生是個真誠的吃貨。在“一果一蔬”裏頭他老練地介紹一些果蔬的各種吃法。諸如“豆葉在古代是可以當菜吃的”、“綠豆的最大用途是做粉絲”、“我在泰山頂上一個招待所裏吃過一盤炒棍兒扁豆,非常嫩。平生所吃扁豆,此為第一”、“蠶豆是很好吃的東西,可以當菜,也可以當零食”……簡直對於事物的瞭解全方面圍繞吃了!謝謝他的坦誠交流,我覺得要是我的話是沒辦法跟他過到一塊兒去的。我對抓起一把葱一把蒜一把胡蘿蔔一把栗子等等等等生吃是沒有什麼可説的了。(笑)

説起生吃東西,我倒不是對所有沒煮熟的食物都抗拒,但好像對許多生的東西確實沒有太大興趣。但是我非常喜歡吃半熟的雞蛋,無論是半熟的溏心蛋還是三分熟的温泉蛋,或許等到某天能接受生雞蛋的時候,我就去嘗試一些生雞蛋醬油拌飯——《銀之匙》裏頭把這種飯描述得太好吃了。確實如果對許多做法、許多食物不能接受的話,會失去享受很多美食的機會,就如我認為媽媽不敢吃不熟的東西,不吃半熟蛋真的太可惜了……(我也不敢在她面前吃也就是了)。許多肉全熟都是不好吃的',全熟的肉肉質會變糙變老,比如熟透的白切雞、全熟的牛排,吃起來太可惜了。不過也有做法的問題就是了,畢竟熬熟燉熟的肉也還是挺好吃的。

很多人喜歡吃生的花生、玉米、栗子等等,這些我是真的不喜歡吃。大概有種“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感覺,喜歡吃的人覺得的鮮甜在我嘴裏是腥甜。土腥氣我大概不是特別喜歡。雨後草地的土腥氣倒也還好。

生吃大葱我是見過的。生長在嶺南對這種吃法並不熟悉,唯一直面的一次是社團燒烤的時候,山東的師兄拿起一棵圓柱形的青青白白又長又直的大葱説道“下面讓我來表演一下生吃大葱”,然後咔嚓一下,比吃甘蔗還脆爽地咬了一大口……惹不起惹不起。

小嵐子不吃生的卻偏喜歡去吃壽司,看着轉盤轉了幾圈只拿了幾碟鰻魚,是有夠難受的了(笑)。

但是汪老先生吃的真是多,懂得的也真的多,天南地北的特產小吃吃過很多,也懂煮法。寫的也真好,許多我百度搜索到實物的東西看上去倒不如他寫的那麼誘人了。雖然描寫簡單字少,風格還平實真誠得絮絮叨叨的,該呈現的想法也一個不少。

他寫枸杞子“禮花似的,噴泉似的垂掛下來,一個珊瑚珠穿成的華蓋”,寫粉鹽豆“長可半寸,鹽炒,豆不收縮,皮色發白,極酥鬆,一嚼即成細粉”,寫一些現在已經不多見的小吃寫得賊香,所以叫人分外遺憾,還想照着他説的做法做一遍嚐嚐。這種對食物的安利力度倒讓我想起受欣了——一個熱衷於吃熱衷於做也熱衷給別人賣安利的好友,不過個人以為她的點菜水平恐怕還未能比得上汪先生,差強人意。而汪先生(據他本人説)是被稱讚過點菜水平的。

小嵐子的安利手法就極其拙劣了(斜眼),就只會一個勁兒地説去吃西多士去吃麪,建議去學習一下安利水平(笑)。

覺得汪老先生分外可愛是因為他的一些直抒胸臆的話。

聽説一個劇團團長不認識“螞蟻上樹”這道菜,於是評論“這樣的人怎麼可以當團長呢?”

可惜幾位北方同志不吃酸藠頭,感慨“哀哉,人之成見之難於動搖也!”

孫女愛吃汪老嫌棄的北京綠豆糕,他便説:“我的孫女很愛吃,一氣吃了幾塊,我覺得不可理解。”

在“黃豆”一篇寫道,黃永玉的兒子黑蠻吃了汪老做的口蘑豆後在日記裏寫“黃豆是不好吃的東西,汪伯伯卻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偉大。”

這些或是對安利賣不出去的可惜、或是對別人口味的不理解、或是對自己點菜煮菜水平的自信……都是極其有代入感的,吃貨的可愛想法。即便是要因為口味打架了,也還是覺得那麼可愛。

歷史上真誠可愛的吃貨,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在三登子的漫畫裏頭他簡直是個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緊、有好吃的真棒這樣的堅強樂觀型吃貨。我在想熱愛吃各種各樣東西的人是不是也非常熱愛生活,熱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間煙火,也愛天地之間草木原料的自然饋贈。

為吃貨乾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