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15篇

來源:文萃谷 2.46W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為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教育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教育隨筆15篇

幼兒教育隨筆1

今天區角活動,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只見平時不太喜歡畫畫的雨桐居然選擇了畫畫,好奇心驅使我走到了他身邊,只見他正用紅色的蠟筆畫着一個個封閉的圓,邊畫邊説道:“這是小魚吹出來的泡泡。”看見我馬上請求道:“老師,你能幫我畫一條小魚嗎?”我趕緊説道:“好啊。”我就在他畫的一個個泡泡旁邊畫了一條小魚兒。他看着畫好的小魚:“老師,我還要許多泡泡和水裏的小草呢。”我鼓勵道:“雨桐,你今天真棒!”他高興地點點頭又開始畫了起來。我真為雨桐今天的表現高興。轉身去別的區域觀察。等我再次回來看雨桐時,傻眼了,只見那張畫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縱橫交錯的黑線條塗滿了整張紙,剛才的畫面全給弄壞了,我有點生氣地問道:“你怎麼畫成這樣啊?”他輕輕地説道:“大風來了,下起了大雨,魚兒都沉到海底看不見了。”我聽了趕緊説:“原來是這樣啊,老師錯怪你了。”

雨桐的畫雖然看起來不是很好,可以説是很亂,但作為小班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在畫面中也表現出了情感,發揮了想象力。因此,無論畫成什麼樣子,都不失為一幅好畫,老師不應去責備,而應去觀察瞭解。幸虧老師能及時發現問題了解情況,才使得還幼小的心靈沒被傷害。

幼兒教育隨筆2

3、適當的放棄

彤彤是一個很討人喜歡的小女孩,在幼兒園裏每當和小朋友有什麼衝突時,她總是會讓步。和小朋友玩耍從來不鬧意見,總是懂得通過“辦法”來解決問題。

記得有一次户外活動,彤彤和幾個小朋友排隊滑滑梯。排在最前面的孩子總是第一個滑下來,然後再第一個跑到上滑梯的地方,等後面的人都滑下來站到他後面時,在一起上去。孩子們可能突然發現當這個“第一名”很風光,就開始爭搶。後面滑下來的孩子拼命往梯子旁跑,但很難趕到第一的位置,於是有的孩子開始互相推搡,大喊大叫,鬧的情緒很不愉快。彤彤也很想第一個滑下來,但她不會通過喊叫或把別人推開這些方法爭搶第一。他讓自己少滑一次,等在梯子旁,待別的小朋友這一輪滑下來跑到梯子旁時,自然就排到了她的後面。他用適當放棄的方式,既不和小朋友衝突,又為自己爭得了一次排到最前面的機會。

適當的放棄並不是怯懦的退讓,是一個孩子表現出的真正的大度,是變通能力。

幼兒教育隨筆3

1、有趣的童言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大大小小的蛋寶寶》,孩子們今天顯得特別興奮,也許對這節課我的設計很感興趣,也許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蛋蛋”很熱衷,在和孩子們一起認識各種各樣的蛋寶寶時,先認識它們的媽媽——鵪鶉、雞、鴕鳥等。對雞的概念,大多數的孩子念“大公雞”,這時煜寒小朋友歪着小腦袋,有模有樣的説:“不對,公雞是男的,男的不會生寶寶。”“噢”很多孩子似乎明白了什麼似的,點點頭隨聲附和着,“那就是大母雞的蛋,母雞是女的”。在區分蛋寶寶的大小時,我的設計是讓孩子能通過蛋寶寶頭頂上的綵帶顏色來指出誰大誰小,出示圖片後,我問:“哪個蛋寶寶是最大的?”我用手指指綵帶給孩子以啟示,不料煜寒小朋友卻是高聲説:“蛋爸爸最大”,幾乎同時孩子們隨聲説:“蛋爸爸最大,蛋娃娃最小”。“咦,蛋媽媽最漂亮來着”又是一個小機靈,孩子們高興地議論着,解説自己所觀察到的。我隨着孩子的發現,追隨着孩子的興奮點,很順利、很充實地完成了本節課的內容。

三四歲的孩子,已有了自己獨道的見解,我們作為老師,要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導作用,要有善於傾聽的心智,在活動中老師要追隨孩子,不是孩子圍着老師所拴的線來轉,要不失時機的來教孩子認知。

幼兒教育隨筆4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説過:“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他強調了6歲前教育的重要性,可見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行為習慣培養,對兒童一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現在有許多孩子學習、做事,就連吃飯都不認真,我覺得歸根結底就是習慣的養成方面有問題。有的家長,特別是農村家長提前讓孩子學習寫字、算數、識認拼音,還要求老師每天都要佈置作業,而忽視了嬰幼兒期孩子習慣的培養,從而導致許多孩子從小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喪失了對於學習的好奇心,同時也抹殺了孩子們愛玩愛樂的天性,阻礙了兒童身心的正常發展。

我認為在幼兒園,教師必須加強對幼兒的行為習慣的引導,並且向家長廣泛宣傳兒童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實現幼兒園與家庭的共同教育,教育幼兒從現在做起、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前教育對於兒童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幼教同行們,我們身上肩負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幼兒教育隨筆5

幼兒教育隨筆: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自強、自立

一天,在帶幼兒進行户外活動時,我的胳膊不小心扭了一下,一時間動都不能動。午睡起來後,孩子們仍像往常一樣圍在我身邊,要我幫助做這做那的,但有幾個孩子看到我受傷的胳膊,懂事地自己穿起了衣服。過了一會兒,幾個平時一直要我穿衣服的孩子,竟然也穿“好”了。雖然,他們的衣服鈕釦扣錯了,鞋子穿反了,但畢竟是他們自己穿的。我猛然發現,這些事情他們不是不會做,而是不想做。

那麼,我何不利用這個機會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於是,我便對孩子們説:“小朋友們,老師的胳膊不小心弄傷了,醫生説要過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好,看來這幾天,老師不能幫你們穿衣服了,你們自己穿衣服,繫鞋帶,扣鈕釦,好不好?”絕大多數孩子都答應了,但仍有少數幾個孩子拿着衣服坐在牀沿上一言不發。我知道,他們的確不會自己穿,於是,我一邊叫能力強的孩子幫他們一下,一邊告訴他們回家後讓媽媽教他們,自己也多練習練習,爭取早日自己穿衣服,繫鞋帶,孩子們滿懷信心地點了點頭,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們終於全部穿好了衣服,繫好了鞋帶,扣上了鈕釦。望着一張張通紅的小臉,我心裏感到了―陣欣慰。

經過這件小事,長時間困擾着我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對於如何提高孩子們的自理能力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見解。有的時候,老師做個旁觀者,讓孩子們學會自己動手,在實踐中學會自強、自立。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

幼兒教育隨筆6

1.破壞性的批評

當一個孩子一件事沒做好,家長進行破壞性的批評,因為做錯一件事,導致對人的否定,會使孩子覺得太痛苦了。他會發現負責任等於痛苦。作為一個男人,如果他的潛意識裏,負責任等於痛苦,那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好丈夫;作為一個女人,如果她的潛意識中,負責任等於痛苦,那麼她怎麼能照顧好她的孩子!破壞性的批評導致這些惡果,一切取決於你給孩子的神經連結。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曾對父母的批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所影響進行了研究。他舉出了一些使孩子產生痛苦連結和破壞性的話語:

使用難聽的字眼——傻瓜!騙子!不中用的東西!廢物!

侮辱——你簡直是個飯桶!垃圾!廢物!跟你爹一樣!

責難——叫你不要做,你還要做,真是不可救藥!

壓制——不要強詞奪理,我不會聽你狡辯!

強迫——我説不行就不行!還敢頂嘴!

威脅——你再不學好,媽媽就不愛你了!滾出去!

央求——我求你看一會英語吧,兒子!

賄賂——只要你這次考100分,我就給你100塊零花錢。

挖苦——洗碗,你就打碗,真行,以後還要做大事,做夢去吧!

這些詞語是那些熱心的家長經常用的話。這樣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會把事情弄僵,更會把孩子的不良行為放大,致於不可救藥。

2.過分嚴厲,使孩子不敢負責,怕失敗,怕懲罰

當我們過分嚴厲,並且出了錯誤後對孩子進行各種懲罰。

“你必須把車開出去,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這次理必須考90分以上,否則就別再進這個家!”

“你要是考不上大學,媽媽就不活了!”

最後,當我們過分嚴厲,孩子不敢負責任了,因為他感覺負不起責任。

幼兒教育隨筆7

1小凳子笑了

大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加強了,一切事情都能自己做了,因此,每天放學後都讓孩子把小凳子幫老師輕輕放到桌子上,以便於老師打掃衞生。久而久之,許多孩子都以幫老師搬放板凳為榮,甚至有的孩子為了能幫老師搬板凳,要求早入園、晚離園。班內出現了幼兒爭先恐後幫老師搬板凳、打掃衞生的現象。可最近幾天,我發現多數孩子不願搬板凳了,我很納悶。一天,我問幾個正不情願地搬着板凳的幼兒:“我們班的小朋友都是愛勞動的好孩子,以前都搶着幫老師搬板凳,可現在怎麼都不願搬了呢?”“老師……”明明欲言又止。“為什麼?大膽告訴老師!”在我的鼓勵下,樂樂説話了:“老師,搬板凳不是好孩子做的事情。那天做遊戲,小春不聽話,您不是罰他到教室搬板凳了嗎?”我愣了一下。

那是幾天前的一個下午,孩子們在户外做鑽圈遊戲時,調皮的明明趴在地上做鬼臉,自己不鑽,還影響了後面的小朋友鑽圈。我一氣之下,説:“明明,你不願做遊戲,到教室裏搬板凳去!”明明不情願地從地上爬起來,慢騰騰地走進了教室……沒想到,我的這一舉動讓孩子們感到幫老師搬板凳是不光彩的事。為了挽回影響,當着全班小朋友的面,我向明明道了歉,並肯定了熱愛勞動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2水龍頭的“眼淚”

已經好久沒見到水龍頭流“眼淚”了,我為了孩子們感到高興,因為他們學會了珍惜水資源。

我們班的孩子洗完手後經常關不緊水龍頭,為此打傷腦筋。為了讓孩子們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我不知道想過多少辦法:講道理、批評教育、彼此監督等,但都不見起色。直到有一次,班上的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摔了跤,哭的非常傷心,馬老師説:“欣欣,你哭起來怎麼和打開水龍頭一樣呀?”一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示。

我問孩子們:“小朋友,你們説欣欣為什麼哭呢?”“因為他摔倒了,很疼唄。”“應為小朋友都笑他,沒有人幫助他。”“那你們説小朋友這樣做好不好呢?”“不好!”大家異口同聲地説。我笑了笑,繼續對他們説:“我們班裏有個“小朋友”呀,經常因為其他小朋友不理睬他而‘流眼淚’”“老師,你説的是誰啊?”“你們想知道嗎?我帶你們去看看吧”。大家好奇的跟我來到洗刷間。“就是它。”我指着水龍頭説。大家都被我的舉動弄糊塗了。瑞瑞是個小靈精:“老師,你是不是説小朋友們都不關水龍頭,它就會流眼淚?”我點了點頭,接着説:“我們小朋友願不願意幫助它呢?”“願意。”孩子們齊聲地回答。我高興地笑了。

從此,水龍頭再也不流“眼淚”了。

3面對不願開口的孩子

李清慧是我們班一位不愛講話的小女孩,你跟她説話,她總是先笑,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她不會開口的。但是他自尊心很強,每次手工製作和計算作業她總是又快又好,常常會令同伴們羨慕不己。這麼一位聰明的小女孩,常常令他母親“頭疼”,“疼”的原因是她不願多講。據我觀察發現,趙飛燕和小朋友還是有話説的。為了鼓勵李清慧願説樂説,我試圖從以下幾方面來幫助她:

一、日常生活中多與她講話

我隨時跟李清慧交談,讓她感受到老師與她是平等的,消除不必要的敬畏感。到幼兒園問她看到些什麼有趣的.....總之,只要和她在一起。

二、巧妙運用角色遊戲,讓她願講

李清慧記憶力很好,故事聽過一遍就基本會講了,我便讓她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並有意識的安排需要大聲講述的角色,如“狐狸”“大象”“黑熊”等。慢慢地她不僅願意扮演角色,而且還願意單獨講述故事內容。為了鞏固成果,我還同李清慧媽媽商量好,讓她回家記錄李清慧所講的故事。

三、美術活動中讓她樂講

記得有一次手工活動“折花籃”我先讓幼兒嘗試自己看圖示摺紙,打算不會折的地方再講解。沒想到李清慧不一會兒就完成了作品,她高興的走到我身邊説:“老師,我摺好了”。我想:不如由她來介紹折法,這是鍛鍊她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良好時機呀!於是我讓大家停下來説:“小朋友,今天我們請趙飛燕來做老師,講解折花籃的方法,好嗎?”開始李清慧有些緊張。我便親切的走過去牽着她的小手,並輕聲的鼓勵説:“老師這個地方折的還不如你折的好呢,你來幫幫老師好嗎?”聽我這麼説,李清慧爽快的答應了。我給了她一張紙,她就邊折邊講了起來,開始聲音很輕,在我信任的目光中她越講越響亮,講完後我示意大家拍手錶揚,李清慧開心的笑了,説:“謝謝大家。”

漸漸地,李清慧不管在同伴面前,還是在老師面前,話語多了起來,這使她擁有了一切成功、一份自信。

幼兒教育隨筆8

有些家長總怕自己年幼的孩子吃不好、吃不飽、營養不良,就根據書本上人體每天需要多少克食物、多少卡熱量等醫學檢測指標,“填鴨式”地喂孩子。每當孩子不肯多吃的時候,總是“媽媽哄,奶奶騙,爸爸壓,爺爺勸”,“齊心協力”地讓孩子把飯嚥下去。這種強迫進食的做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弊無益的。

人不是機器。由於複雜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孩子同大人一樣,不可能每頓飯胃口都很好。有時孩子吃得少一些,只要沒有其它毛病,大人就不必擔憂。讓孩子有點兒它主權,餓的時候多吃,不太餓的時候就少吃,隨便一些,以保持愉快的心境。否則,強迫孩子進食,還會使孩子產生拒食心理。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時間長了還會引起潰瘍病。

常常也會有這樣的假象,孩子表面拒食了,其實飯前已“化整為零”,用糖果、點心等打了“埋伏”。這類食物容易壓低就餐時的食慾,最好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不要讓孩子隨便取食,而飯後可讓孩子吃一些,以補足食量。另外,家長在飯桌上最好不要“包辦代替”,應讓孩子自己取食、進食;培養自己能力和生活技能,而且順應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吃得香,發育得好 。

幼兒教育隨筆9

消防從幼兒抓起

安全是孩子的重中之重,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的消防意識,我園於週五上午舉辦了一次火災應急疏散演習,來增強幼兒和教師應對突發事故的能力。

事先教師準備了大量的消防應急材料如:手帕、水、乾粉滅火器、爆竹等,向幼兒講解了逃生的方法。在模擬現場中,隨着一聲保住聲響,孩子們一個個低着頭,用濕毛巾捂着鼻子和嘴,在老師的指揮下鎮定、有序地安全撤離。教師還為幼兒進行了乾粉滅火器的現場示範教育。僅用了不到2分鐘的時間,孩子們都已安全的撤離了現場。

此次演練讓孩子學到了更多自救逃生等消防安全知識,以便從容應對火災突發事件,真正學會自我保護。

幼兒教育隨筆10

孩子們總愛上廁所

我們班的有而自從入園以來,發現他們總有一舉動——上課的時候就要求上廁所,其他孩子也要着一起去,所以正常的活動課很難進行下去。

進過多方面的瞭解,我才知道,原來孩子們再沒入園之前,在家玩耍隨便,現在進了幼兒園,班裏有了很多的規定,如:小手放放好、眼睛看老師、耳朵還要仔細聽、身體還要做端正等。這些對剛入園的孩子們來説都是比較難以接受的,孩子們自己的空間有太少,於是孩子們就拿着上廁所當理由。

經過幾周的時間,我從多方面進行了常規教育,對孩子們也放寬了種種要求,使他們逐漸適應了新環境,現在孩子們也不如了正常的常規教學,不再愛上廁所了。

幼兒教育隨筆11

早期識字活動重在為幼兒提供閲讀經驗,需要向幼兒提供含有較多識字信息的教育環境。因此,我們利用一些機會和場所,讓幼兒感受書面語言,潛移默化地接受有關書面語言的知識。如佈置活動室、圖書角、圖書架、閲讀區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圖書,採用多種形式,鼓勵不同水平的幼兒積極參與早期識字活動。

主要採取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根據圖意猜出文字

如兒歌《量詞歌》,“一隻雞,兩隻鴨,三條魚兒,四隻蝦”中的“雞,鴨,魚,蝦”幾個字,幼兒從畫上即可猜出,由此形成圖文相輔相成的形式。幼兒一旦掌握了這一方法,遵循規律就能在閲讀中認識許多常用字。

二、範讀

(一)幼兒範讀創設條件讓幼兒將自己熟悉的作品在集體中範讀,在肯定成功的同時也引起大家對作品的興趣,並找到身邊的小老師。

(二)教師範讀對有些文字優美、內容有趣,但陌生字出現較多的作品,教師可範讀1~2遍或讀其中片段,讓幼兒對作品有個大致的瞭解,對學習作品的難易程度有個估計,繼而有信心去學習,去獲得成功。

三、結伴朗讀和閲讀

(一)結伴閲讀在區域活動中,為幼兒創設讀書角,鼓勵幼兒結伴閲讀。啟發認字多的幼兒與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幼兒結伴,一般2~3人,使看圖與認字起到互補作用,讓各種類型的孩子都有顯示自己能力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二)小組集體朗讀教師可以選擇可讀性強而且生字量基本控制在1/3以內的讀物,一般以詩歌為主,讓幼兒集體手指點讀,並使之在集體朗讀中互相影響,拓展孩子的識字量,使認字少的幼兒也能在跟讀中邊認字邊將兒歌讀通、讀順,提高閲讀能力。

四、嘗試拼詞造句幫助幼兒在口語與文字中架起橋樑。

幼兒認字往往是記憶方式的重現,一個字一個字地記,反映出單獨一個字的認讀;以詞彙、句子形式記憶的,反映出的就是詞彙和句子,有着整體記憶的特徵。例如,幼兒已會認讀整首兒歌時,看似每個字都認識,但單獨抽取其一字讓其認讀時,卻不認識了。根據這一特點,我們採用了拼字念兒歌的遊戲,幫助幼兒理解口語與文字、詞與句的關係。以後,又補充了大量的常用字,鼓勵幼兒創造性地組詞造句,拼出許多常用句,這樣就促進了孩子閲讀能力的發展。

五、作好記錄,體驗成功每當幼兒自己學會一個故事或一首兒歌時,就引導幼兒自己在記錄表上或小日記上作一記錄。

這樣,成功的體驗會使他們的自信心倍增,鼓舞他們繼續獨立學習。至今,許多幼兒不僅對讀書角有興趣,能三五成羣地閲讀同一本書,而且還會從家裏帶書來念給小朋友聽,他們為自己能在同伴面前表演朗讀而感到自豪。經嘗試實踐,以上幾種看圖識字的方法,的確符合孩子的需要,是孩子所喜歡的。現在班級孩子已形成了樂意閲讀、喜愛閲讀的氛圍,孩子的識字量多了,知識面寬了,思維也敏捷了,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幼兒教育隨筆12

常金濤小朋友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小男孩,可是有一個令人頭疼的“毛病”:愛插嘴。有時,我剛説個開頭,他接過去就嘰裏呱啦地講個不休,惹得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叫,在課堂上,又是根本聽不清我的話。

今日,我剛説:“小朋友喝水”。他便叫:“一組去,二組別去。”可是全班小朋友並不聽他的話,一齊湧向了杯子廚,見此情景,我靈機一動,先讓小朋友們回座位上去,然後宣佈:此刻請金濤小朋友來當小教師。孩子們見狀,都覺得好玩,嘻嘻哈哈炒成了一團,金濤大聲喊:“一組去喝水。”絲毫沒有用處,我趁此機會對他説:“你一個人的聲音怎樣能比他們那麼多人的聲音大呢?教師上課的時候你總是講話,別人還能聽得見嗎?他紅着臉搖了搖頭。經過這件事後,他的“毛病”好了許多。

針對各個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比干巴巴的説教要有效得多。

幼兒教育隨筆13

誰到我的故事裏來

每次午睡剛躺下時,我總是給孩子們講一個班裏的好人好事的故事。

每次講完後,我都會注意觀察孩子們的言行舉止,編小故事。主人公就是班裏的小朋友,所以孩子們聽得非常認真和感興趣,同時我也將他們之中的不良行為編進故事裏,是孩子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為他們的進步指明瞭方向。

現在孩子們自己也能將生活中的點滴發現告訴老師,希望把自己也編進故事裏去。我也在多方面啟發,看誰表現得好,我就把他編進我的故事裏來,孩子們聽到後都歡呼起來,嚷嚷着也要我把他們編進故事裏。從那以後,孩子們人人都爭做好孩子,從點滴小事做起,鬥爭取能到我的故事裏。

幼兒教育隨筆14

有些老師和父母認為,對幼兒過分的熱情,會顯得不夠嚴肅,削弱了自己對他們的威懾力量,尤其是做父親的,最容易犯這種毛病。古語説:“嚴父慈母”。有得做父親的認為,教子總要讓他有點“怕頭”,如果孩子一點不怕自己,那還不“踩着鼻子上臉!”

於是,總是板着面孔,用威嚴、恐嚇的口氣對他們説話。卻不知,幼兒總是在戰戰兢兢種聽父親的教訓,那教訓像一陣冷雨一樣,對幼兒已經發冷的心更涼。想的是如何應對過關,對於父親的教訓中所包含的道理根本不會聽進去多少。此可謂情不當理不進。

還有一些父母教子態度雖不嚴厲,但也不熱情,就如背書念報一般,用冷冷的語氣,講深長的道理,結果幼兒雖無“怕頭”,但也不動情,從而難於激發他們傾聽這些道理的慾望,以及憤然而起改正錯誤的決心。此可謂情不足理不實,虛講了一遍,並未落實到幼兒的心靈上。

真正有效的説理,是在激發幼兒情感基礎上的説理,就如打鐵一般;只有將鐵燒熱燒紅,然後再捶打,才能按照打鐵人的願望,將鐵打製成各種有用的工具。

親愛的家長們,對我們的孩子要學會動之以情!

幼兒教育隨筆15

今天上午我組織幼兒上了一節遊戲課,“搶椅子”的遊戲,在遊戲中我講解了遊戲的規則,和玩法。在第一輪“搶椅子”遊戲戲中,我請了十個小朋友為一組。遊戲中每一個幼兒的個性都充分的反應了出來。第一次鈴聲停後李子玉被淘汰了,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可是在第五次問題來了鈴聲停後李俊瑤和崔新坤同時搶到了一把椅子。這時他們兩個又同時站起來讓座了最後李俊瑤留下來。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兩位為了一個玩具差點吵起來。這是怎麼啦?事後我問崔新坤今天怎麼不爭了呢。他的回答好讓我欣慰。老師你不是説小朋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謙讓。是的,我們在平時活動中就是讓幼兒懂得大家在一起關心、愛護、幫助謙讓,世界才是七彩的,生活是美好的,豐富多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