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

來源:文萃谷 2.47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1

懂事的孩子們

今天玄玄輕輕的一句,“老師,我喜歡你”,讓我興奮不已,像是吃了蜜棗一樣,心裏甜甜的。

玄玄是這學期從韓國來我們班的一個瘦小男孩,頭髮黃黃的、眼睛小小的、個子矮矮的、動作快快的、非常淘氣的小男孩。上課時無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對什麼活動都不感興趣;下課時,好像變了個人似的,在教室裏打鬧亂跑。於是,我注意觀察他,鼓勵他,嘗試着走進他的世界。

一天,我在走廊上拖地,正好看到玄玄跟在媽媽的後邊,邊捉迷藏,邊走過來。於是我用親切的聲音跟他打招呼:“玄玄,早上好!”按常理來説,這時,孩子們一般都跑過來抱着老師向老師問候。可是玄玄卻躲在媽媽的身後,不肯跟我打招呼。我蹲在他的身邊細聲地説:“怎麼啦,玄玄,怎麼不跟老師問個好呢?今天你不開心嗎?還是你不喜歡老師?”玄玄不跟我説話,還是躲在媽媽身後。玄玄媽媽覺得挺不好意思的,對他生氣地説:“玄玄,快點跟老師問個好。”可孩子始終不開口。經驗告訴我,玄玄可能不喜歡我。後來我也跟玄玄有過幾次談話,他總是以沉默報之我的熱情,甚至是敵意的眼神,戒備的表情。是啊,萬事開頭難,面對新鮮的事物,每個人都有接受,熟悉的過程,特別是對於一個剛入園的孩子,讓他無條件地接受你,信任你總會有—個過程的。於是我不氣餒,仍像以前那樣在日常的一日活動中給他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有一天他能對我有所改變。

上個月,我在智力區域裏發現給幼兒準備的材料溜溜球一天比一天少,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玄玄跑步的時候,褲兜裏總是響起溜溜球的聲音,於是我問他:“玄玄,這個溜溜球是怎麼來的呀?”“是我的呀!是媽媽給我買的。”這時,幾個孩子們説:“老師,不是他的,那個是區域裏的。”玄玄説:“不是,是我媽媽昨天給我買的。”我説:“是嗎?老師知道了,以後家裏的東西不要拿到幼兒園裏來,好嗎?”因為教育孩子的事情不僅僅是幼兒園老師的事情,應該是家園共育,所以等孩子們離園的時候,我悄悄地問玄玄媽媽,她説:“沒給他買過溜溜球啊,我也問他溜溜球是怎麼來的,他説是幼兒園的朋友浩浩給他的呢?”於是我把這幾天觀察的情況和今天跟玄玄談話的內容跟家長説了一下,家長感到很驚訝,還有點半信半疑似地回去了。第二天家長不好意思地説: “回家問了玄玄,玄玄説他怕我説他就撒謊啦。老師,真謝謝您,您讓我及時地知道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的習慣,所以才能及時地改正,這是玄玄用他存錢罐裏的錢買的溜溜球。”玄玄很認真地把溜溜球放在了智力活動區域裏。自那以後,我發現玄玄特別在意溜溜球的數量。為了培養他的責任心和管理能力,我讓他擔任那個區域的小組長,負責那裏的材料整理和組員的紀律等等。一開始他,自己也管不好自己,何況管別人呢?我給他以足夠的耐心與時間,讓他慢慢成長起來。有一次玄玄很懂事地跟我説了一句:“我得好好表現表現,不能讓老師累着啊。”聽到這句話,我內心暖暖的,我摸摸他的頭,貼一貼他的臉,表現出我對他的愛和喜歡。

最近玄玄喜歡畫畫啦,美術區域裏他會靜靜地坐在那畫畫,我好奇地走過去看看他畫了什麼。我問:“玄玄今天畫什麼啦?”“嗯,我畫的是老師啊!”我看了半天,看不出是哪位老師,於是我問:“畫的是李老師?崔老師?還是樸老師呀?”“哎,看不出來嗎?我畫的可是你呦!你看看這衣服的顏色,還有褲子的樣子,再看看這個頭髮,不是跟你的一模一樣嗎?咦,這個鞋子也蠻像的嗎!”“你這麼一説還真是哈,可你為什麼畫我呀?”“哎呀,我喜歡你唄,這個都不懂?”“為什麼喜歡我呀?”“嘿嘿,不知道,我就是喜歡你,你説的話我全聽。”看到玄玄從不喜歡老師到發自內心的喜歡老師,這是一個多麼讓我們心動、開心的一件事情啊! 都説當老師很辛苦,尤其是幼兒園老師,可我想説,我越來越喜歡這個職業。它讓我從中體會到,每天和一羣天真無邪的孩子在一起,雖然很辛苦,但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讓我從中體味到快樂,品位到幸福,這樣的生活是美好的,令人羨慕的。因為,孩子們喜歡我!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2

我第一年當班主任,在開學初有很多有經驗的老師都告訴過我,班主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輕鬆,雖然我作了十足的準備,但是説實話心裏還是很擔憂的。

開學後的兩個星期,有些幼兒哭鬧、有些幼兒沉悶、有些幼兒因為不習慣幼兒園的生活,所以幾乎每位家長都會來詢問幼兒的情況,這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詢問中不免會出現這樣的話語,“老師,我們因為是獨生子女,所以我們很寶貝的,不能説重話”、“老師,你們這裏會不會給孩子曬被子,我們敏感的”、“我們的孩子吃飯乖嗎?你們喂不喂?”……一系列一系列的話,從家長的角度出發一切地顯得那麼自然,但是我隱隱地感受到了無比大的壓力,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當初別人對我的提醒。

可是擺在眼前的是不能逃避的事實,我只有解決不能退縮,除了在幼兒園給孩子培養常規,還要給他們像媽媽的愛,面對家長,我建立了班級QQ和班級博客,把孩子吃飯、遊戲、睡覺的照片錄像呈現給家長看,將我們的教學內容也呈現給他們,讓他們在幼兒園之外也能隨時瞭解到我們班裏的情況,讓他們能放心地將幼兒交到我們手裏。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家長的配合下,開學這一個月來,我們班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好,孩子們愛老師,愛幼兒園,家長和我們也像朋友那樣交流着,一切都顯得那麼地和諧自然。我想這樣的和諧只是個開始,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將會一如既往地工作,將我們班搞出特色,將孩子培育得更棒!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3

我做幼兒教師已有整整十七個年頭了。在這段説長不長、説短不短的日子裏,我曾被我的孩子們無數次地感動過。

記得那是20xx年的春天,我帶領的小班要開展一個以“可愛的蛋寶寶”為主題的活動。因為是第一次嘗試,我對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否適合孩子心中沒底,而孩子們則充滿了好奇。

活動開始前,我先請孩子們每人從家裏帶一個雞蛋來園,並揹着孩子提醒家長先將雞蛋煮—下,避免摔碎。幾天後,孩子們如約帶來了他們每個人的“蛋寶寶”。於是,一場有趣的“護蛋行動”開始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孩子們幾乎每天都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護理“蛋寶寶”。他們找來各種盒子,鋪上棉花布片,為“蛋寶寶”建造温暖的家園;他們用手中的彩筆為“蛋寶寶”添畫五彩花衣,讓每一個“蛋寶寶”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印記;他們走到哪兒都記得帶上自己的“蛋寶寶”,一起曬太陽、做遊戲、聽故事……甚至在午睡時,我都會發現熟睡的孩子手裏還緊緊地攥着他的“蛋寶寶”。那一刻,我被孩子們的愛心和用心感動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這些備受呵護的“蛋寶寶”開始散發出不太好聞的氣味。我猶豫着是不是應該把“蛋寶寶”搬出教室,然後悄悄丟棄,再找一個能讓孩子們相信的理由,自然地讓這些“蛋寶寶”退出孩子們的視線。我不希望孩子們因為心愛的“蛋寶寶”不見了而感到傷心。可是沒想到,孩子們的一個舉動打消了我的猶豫。

那天下午,幾個嗲妹妹在盥洗室裏,用洗手液給自己的“蛋寶寶”洗澡。一番折騰後,那幾個已有異味的“蛋寶寶”被嗲妹妹們洗得香噴噴的。她們還跑去找生活老師,執意請她找出冬天時用來塗臉的“孩兒面”,小心翼翼地給“蛋寶寶”塗面霜,還時不時地湊上去聞一聞,嘴裏輕輕地嘀咕:“真香啊!這下好了。”我終於按捺不住,走上前明知故問:“寶貝,你們在幹什麼呢?”嗲妹妹們異口同聲地説:“塗了香香,蛋寶寶就不臭了,你就不會把它們扔掉了!”我很吃驚,繼續追問:“咦,你們怎麼知道我想扔掉這些蛋寶寶呢?”顯然,孩子們被我問住了。面面相覷了好一會兒,其中一個膽大的忍不住笑了,湊到我耳邊説:“祝老師,昨天中午睡覺時,我聽到你和周老師在説話,周老師説了,蛋臭了要扔掉。”

原來如此!真沒想到,孩子們竟然如此珍愛這些“蛋寶寶”,愛到甚至可以接受“蛋寶寶”所有的缺點。

儘管我放棄了讓孩子們把“蛋寶寶”丟掉的打算,但畢竟雞蛋不能久放,時間長了也不衞生。此時我真的有些困惑:主題活動“可愛的蛋寶寶”接下來究竟該怎樣結束呢?正當我一籌莫展時,又_件令我震驚的事發生了。

兩天後的那個早晨,孩子們都在各自喜歡的區域裏做遊戲,教室裏顯得安靜而平和。突然,一個聲音打破了平靜:“老師,我的蛋孵出小鴨了!你快來看啊!”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連忙跑向那個大聲呼喊的男孩,蹲下身子,看着男孩手裏捧着的那隻令他驚喜並引以為傲的“小鴨”。

我的眼眶濕潤了。男孩手裏捧着的是一隻用雪花片搭成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小鴨”。當這隻“小鴨”在這樣的時候,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我面前時,我再一次被感動了!我開始相信:愛是可以創造奇蹟的。

接下來的幾天裏,孩子們的“蛋寶寶"都先後“孵”出了可愛的寶貝,除了“鴨寶寶”以外,還有“烏龜寶寶”和“企鵝寶寶”。我雖然知道這一切都不合情理,但還是欣喜地接受了每一個孩子的驕傲的宣佈,因為我從孩子們的眼神中看到了純粹的愛和滿足。

那些變質了的雞蛋就這樣離開了陪伴了它們整整三週的孩子們,但孩子們似乎並不傷心,因為前一個“蛋寶寶”已孵化出另一個由他們親手創造的寶貝,而孩子們相信前後兩個“蛋寶寶”是一體的,孩子們的愛還在!

我也相信,不久後孩子們就會知道“雞蛋只能孵出小雞”的常識,但是他們一定不會忘記自己有一次奇妙的的經歷。長大之後,只要他們還記得這件事,就一定會從當年幼兒園老師對他們的理解和尊重中獲得感悟。

如今,再次回首這段“被感動的經歷”,我依然被感動。內心不禁感謝起那些曾經陪伴過我的孩子們,是他們用世間最純潔的愛滋潤了我的心靈,讓我在和他們相處的日子裏,經歷心靈的洗禮和昇華。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4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頭痛的種子選手

他,個子小小的,樣子長得像只小耗子,性格也跟小耗子似的,整天東竄竄西鑽鑽,從不消停。有小朋友從他身邊走過,也會伸長手去阻擋,或拍打一下別人……老師正在組織活動時.有時會突然聽到一陣大聲叫喊,不用説,這時你肯定會看到他正蹲在板凳上手舞足蹈……每天被投訴率最高的就是他,或把小便尿到其他小朋友身上,或爭搶別人的玩具,或撕壞小朋友們最喜歡的書……就是沒有小朋友理睬他,他也會主動去招惹別人。

諸如此類的情況層出不窮。而他每次犯錯給出的理由,永遠都是:我太高興了,控制不了……

面對這樣的幼兒,我該如何是好?

遇到這樣的孩子的確很令老師頭痛,通過教師欲哭無淚的狀態,可以看出教師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辦法來對付這個“搗亂分子”也無濟於事。我以前班上也曾經有過相似的孩子,通過近兩年多的時間循循善誘,終於不再令教師頭痛了,回憶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做法值得嘗試。

這種行為不良的孩子,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自制力較差。要教育好他就要全面地瞭解他,瞭解其優缺點、性格愛好、家庭情況等,找出問題的根本,才能對症下藥,更好更全面地教育他。俗話説:“久旱之苗,不可強澆;久病之人,不可強藥。”教師在教育這樣的孩子時一定要有耐心,要慢慢等待他一點一滴的改變和進步,切忌急於求成。

這樣的特殊孩子需要“量身定做”教育方案。在制定方案之前先做三點準備。

第一,鑑定他是屬於什麼類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如觀察他是否有“多動症”的可能,檢查他的營養是否均衡?(因為含鉛量高的孩子也會有控制不住自己行為的特點。)還是喜歡用“惡作劇”的方式喚起別人的關注?或者是否有特殊的家庭環境?等等,尋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第二,全面瞭解他的情況,包括性格愛好、家庭隋況、優缺點等,甚至要追溯到是否是“早產兒”或“剖腹產”的孩子,為以後的教育工作做好準備。

第三,根據他的情況制定適合的教育方案。制定教育方案時一定要考慮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及時與家長聯繫,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

在做好以上三點後,教師要做好心理準備,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去實施教育。

1.尊重不放縱

通過案例看出,他不光令教師感到頭痛,還令班上的孩子們討厭,他的身上已經被大家貼着“問題孩子”的標籤,教師要先選擇冷處理,淡化他是“壞孩子”的意識。“尊重”就是要正確對待“問題兒童”,教師要一視同仁,不能讓他和班級裏的孩子感覺到他是“問題兒童”。

尊重但不放縱,可以把他的座位安排在離教師最近的位置。以方便隨時觀察關注,當發現他有不良行為時,不要當眾批評,可以用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去提醒或阻止。做操或匕下樓梯等外出時,可以由教師牽着他的手,這樣他既感覺到教師的關心,又沒有機會去影響他人。

教師對幼兒,尤其是對“問題孩子”,首先做到尊重不放縱,將嚴與慈、師與友融為—體,積極爭取和他成為朋友。

2.期望不失望

教師不能對他失望,要始終抱有期望。“期望”通過跟他談話商量,共同制訂一個整改目標,並真誠地期望他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並使期望變成現實。當然,對他的要求不宜太高,應循序漸進,注重量變,只有量變才能有質變。

教師可以和他一起做個許願瓶,把希望改掉的習慣寫到瓶子裏,然後埋在幼兒園的小樹林裏,等過段時間再把許願瓶挖出來檢驗下是否已經改掉,這樣的遊戲孩子很喜歡,同時也讓他在遊戲中感覺到自己的壞習慣正一個一個地被埋掉了,潛意識裏他就慢慢學會了控制自己。

3.激勵不近利

他的每一滴進步都要及時鼓勵,可以折個他最喜愛的恐龍獎勵給他,也可以承諾和他玩一次喜愛的遊戲,還可以跟家長聯繫,帶他去大自然中探索或遊玩,或送他玩具等,但物質獎勵要|真用,以免降低教育目標、影響人格的形成。

通過激勵使他產生內在動力,朝着所期待的目標前進。教師要善於發現“問題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挖掘出他身上積極向上的因素並積極引導,使之揚長避短,誠心改過,一步一步養成良好的習慣。經常性地運用讚許、表揚、獎勵等方法,不時肯定他已初步形成的良好習慣,能滿足其積極向上、追求成功和讚美的心理需求。

4.寬容不縱容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是幾歲的孩子呢?在一位教育專家的學術隨筆中我看到過這樣的觀點“學校是學生犯錯的地方”。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有一顆寬容之心,能寬容孩子身上的缺點。

但寬容並不是縱容,教育是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不要指望一次或幾次教育就達到你所期盼的效果。在這個反覆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兩手都要抓,不僅為孩子的每次進步都感到高興,寬容之餘還要用規則約束他,可以設計一個統計表,用積分制去教育他,每一點進步就加分,犯一次錯誤就扣分,每週總結一次,堅持一段時間後,他就會明白規則的重要性,明白不遵守規則是要受到處罰。

5.積極不消極

教師還要利用各項活動,讓“問題孩子”在活動中“露一手”,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喜歡自我表現是“問題孩子”的心理特徵之一。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或活動中,發揮其特長,為他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有意地安排他完成某項任務,使他體會到成功的|央樂和為集體爭得榮譽後的喜悦。相信他必定會逐漸地走向正路,變消極的“出風頭”為積極的行為表現,從而達到轉化的目的。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5

每個孩子都有着各自的不同之處,他們就像是一本本有趣的書,但是真正想要讀懂這本書,並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為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的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

我們班有一位叫可鑫的小朋友,第一天來班上時,她一直拉着爸爸的手不放,戀戀不捨地説:爸爸,早點接我,早點接我。在我的勸説下,可鑫滿眼含淚地鬆開爸爸的手。可鑫的爸爸在臨走前,悄悄地對我説:可鑫吃飯的速度較慢,她害怕老師批評、指責她,所以一直都不愛上幼兒園。聽了這些話,我開始留心注意可鑫。在活動區遊戲時,可鑫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於是我走過去,輕輕問她:可鑫,你喜歡玩什麼?她説:我喜歡看書。老師和你一起看好嗎?可鑫高興得點點頭,於是我和她一起看起書來,開始是我講,講着講着,可鑫也不由自主的講起來,我高興地説:可鑫,你好棒呀!能自己看書講故事,你願意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嗎?願意,於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來聽可鑫講故事,可鑫很高興,講得也更起勁了。

午餐時,為了減輕可鑫進餐的緊張心情,我們給她少盛了一些飯菜,可是當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飯,離開座位後,可鑫哭了起來,我忙走過去,問她:可鑫,你怎麼啦?我吃不下,可鑫,彆着急,你瞧,就剩下這麼一點點了,來,我幫你!可鑫在我們的耐心幫助下,終於把飯吃完了,儘管她是最後一個吃完飯的,但是我們沒有批評她,反而給她以鼓勵,以信心,幫助她逐步克服緊張、自卑的心理,逐漸培養她進餐的良好習慣。

第二天,可鑫和爸爸一早就來到幼兒園,爸爸手裏還拿着幾本書,他對我説:老師,太謝謝你們了,可鑫以前不願意上幼兒園,可今天一早説,爸爸,我要上幼兒園,快,咱們別遲到了,我要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呢!老師還誇我故事講得好呢。望着可鑫爸爸高興的樣子,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對於一位幼兒教師來説,雖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説,卻是多麼重要。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孩子們都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靈,教師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尊重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成功地表現自己,就會使幼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樂,從而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6

開學已經有一段了,孩子們的變化使我很欣慰,我們班是小託班,這些孩子從來沒有上過學,從剛開學,孩子們因為離開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情緒上的不穩定,到現在基本上每個孩子都能開開心心的來幼兒園,這些變化是可喜的。

週一我像平常一樣,早走的來到幼兒園,發現每次上學都要哭着喊媽媽的張天碩小朋友,看到我在門口等他,很開心的跟我説,"老師早上好"!隨後轉向他的媽媽,揮着小手説,"媽媽再見!"我高興的一下把他抱起來,誇着張天碩説:"我們碩碩長大了,上學不哭鼻子了是吧?"每天都要高高興興的來上學。他點了點頭説:"老師我長大了,上幼兒園不哭了!他的這些變化讓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同時也肯定了自己在孩子身上花的這些心血沒有白費,覺得很有成就感。

幼兒園裏的很多事對我感觸很大,每天看到孩子們進步一點,我就非常開心,工作上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每天,看到每位老師臉上洋溢着的笑容,誰能知道,這些笑容背後,藏着多少辛酸,我們每天為之奮鬥的,就是家長的肯定與孩子們的點滴進步,這些就足夠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7

雨兒是這學期才轉學到我班來的,所以我會特別關注她。性格開朗的雨兒卻沒有一丁點兒初來乍到的生澀,她喜歡和男孩子們湊在一起,眉飛色舞地講去鄉下釣魚的趣事,也熱衷於和女孩子一起,玩巴拉拉小魔仙的遊戲……在短短的幾天裏,雨兒就成了大家的好朋友。看雨兒能這麼快融入新的集體,我長長地舒了口氣,平時對她的關注也變少了。

有一天,孩子們都在喝水,而我也正忙着為接下來的活動做準備。不知什麼時候,雨兒悄悄來到了我身邊,冷不丁地問我:“老師,咱們過一會兒幹什麼?”我只顧整理活動材料,敷衍着她:“一會兒你就知道了。”雨兒看着我手中的材料,話匣子一下打開了:“老師,這些東西都是什麼?”“老師,我家也有這種管子。”……説得高興,雨兒忍不住拿了根塑料管玩了起來,只見她將塑料管繞成一圈,興奮地對我説:“老師快看,我會變蝸牛哦!”雨兒的行為讓忙亂中的我有些不耐煩了,便不由分説拽着她的手臂把她拉回到座位上:“我很忙,請你別煩我,你就在這兒等我一會兒!”就在我折回來的時候,雨兒像個甩不掉的小尾巴似的又跟了上來,一瞬間,我有些失控了:“雨兒,你就不能學學別的小朋友耐心地等我一會兒嗎?”我這高八度的一嗓子顯然是嚇着雨兒了,只見她愣在原地一言不發,眼淚瞬間就湧了出來,兩隻手不知所措地拉扯着衣角。意識到自己的急躁後,我的語氣緩和了許多:“雨兒,你看別的小朋友都在座位上等老師呢,你也坐那兒等我好嗎?”雨兒哽咽了老半天,委屈地蹦出這樣一句話來:“老師,你每天都在忙,我就想和你説説話。”雨兒的一字一句刺進了我的心坎。我慢慢俯下身,默默地將雨兒攬進懷裏,淚水在我的眼眶裏打轉。我為我的急躁而自責,也為對雨兒的不理解而內疚,我隨即附在雨兒的耳邊和她約定:“每天午飯後我們好好説説話!”聽我這麼説,雨兒將信將疑。我伸出手指頭鄭重其事地和她拉勾,雨兒這才破涕為笑,撒腿跑開了,臨走還不忘俏皮地回我一句:“騙人是小狗。”

以後每天午餐後,我都會遵守和雨兒的約定,我倆漸漸成了好朋友。在雨兒心裏。我和別的小朋友沒有什麼兩樣,都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都是她想要結識的新朋友。

雨兒的事讓我反省,作為老師,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瑣碎工作中,“我很忙,等我一會兒”早已成為我們的口頭禪。因為要設計活動方案,要準備遊戲材料,要研究教學有效性,要寫論文……我們離孩子越來越遠。我想,這絕不是教育的初衷,有時候我們是否忙得有些本末倒置?讓我們不再以忙為藉口,不再吝惜自己的愛,走近每一個孩子,聽他們説説心裏話,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8

晨間談話,顧名思義就是晨間活動時對孩子進行的羣眾或個人的談話活動。我校幼兒教師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發揮它應有的功效,使孩子們的口語潛力將大幅度提高,教師也會從與孩子們的交談中瞭解到不少有益的信息,孩子們經過一週的的晨間談話訓練,已逐漸盼望着與教師在晨間交流了。

晨間談話能夠滲透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如何穿衣服,給孩子講解不亂扔紙屑的好處,讓孩子們養成飯前便後勤洗手的習慣,鼓勵孩子們在課堂上肯動腦筋,大膽講話,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許多孩子在學習上都有了提高。教師和家長的心裏都高興極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9

小斌的爸爸要去新疆工作了,臨行前滿懷心事地找到我:“郭老師,孩子平時在家特別能喝水,可在幼兒園喝得很少,回到家就使勁喝,我們讓他自己跟老師説要喝水,可這孩子性格內向。這不,只好我自己跟您説了,麻煩老師操心了!”小斌平時少言寡語,在我的印象裏,他基本上是和其他的孩子一起排隊接水喝的,倒沒有發現他有這麼大的“水量”。看着家長一臉的愁雲,我由衷地説:“您放心吧,我們老師一定會盡心照顧好小斌的!”

聽完小斌爸爸的話,我自責沒有做好小斌的家園溝通工作,竟不知小斌在喝水方面的特殊需求,深感平時疏忽了對小斌的關注。我蹲下身子,撫摩着小斌的頭説:“小斌,你知道嗎,人如果體內缺水會有生命危險的。你在家真好,能主動地喝水,你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在感謝你呢!在幼兒園喝水為什麼不能像在家裏一樣呢?”他看着我,欲言又止,重又低下了頭。我趁勢微笑着把他攬在懷裏:“小斌,老師像媽媽,沒關係,老師媽媽想知道呢!”

“我不敢。”小斌低着頭小聲斷續地説。

“為什麼?”

小斌又不語了。

“幼兒園就是家啊,老師不是説了嗎,你們有兩個家,一個小家,有爸爸、媽媽和小斌,還有一個大家,就是我們小一班啊!”

“我怕。”小斌低着頭,聲音小到我幾乎聽不見。

就是這兩句小到幾乎聽不見的話,使我意識到小斌對我和我們這個班級還沒有產生認同感和接納感,還不能融人到這個集體。幼兒園的一切對他來説是陌生的,他的心扉是閉着的,這樣怎麼能讓他在幼兒園喝水像在家裏一樣無拘無束呢?

“小斌,老師不知道你特別喜歡喝水,老師做得不夠好,對不起。以後喝水時多接些,想喝就去接,如果遇到上課時間,只要悄悄地,不影響小朋友就行,老師不會説你的,不用怕。”小斌怯怯地看着我,靦腆地點點頭。

“那咱們拉勾!”

我知道,引導小斌這樣內向的孩子,不能單靠我一兩句特別關照的話,更需要在我們的接觸中,在每一個細微處來體現,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

以後的日子裏,我有意識關注、關懷小斌,幫他繫鞋帶,看他有沒有露肚皮,和他説話語氣緩慢、面帶微笑、輕聲細語,併力圖做到蹲下身子以達到和他平視;拉着他的小手和小朋友一起遊戲;創造條件引導性格活潑、能力強的同伴主動帶他一起玩;時時用平和友善的目光關注他,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個抿嘴、一個俏皮的扮相……我和小斌的距離在不知不覺中拉近。

私下裏,我和小斌有個約定:如果每次多接些水,喝完後就能得到一個小吸管,一天當中如果集到五個以上的小吸管,到離園時就能得到老師為他用紙折的小動物。漸漸地,小斌得到的吸管多了,但大多是在我主動提示下才得到的。要讓小斌做到按自己的需求喝水,使“要他喝”變為“我要喝”,還差那麼一點點兒。我的期望是那樣的迫切,但又深知不能心急,尤其像小斌這樣內向的孩子,如果在他面前稍微露出那麼一丁點兒的急噪、不耐煩,觸動他敏感的內心,那我就會前功盡棄。為了儘量不打擾其他幼兒,也為了避免接水時引起同伴的關注讓敏感的小斌感到不自在,我把小斌的座位排在了離水桶最近的位置。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我在一天天地努力,也在一天天耐心地等待。有一天在區角遊戲中,我發現,小斌朝熱水桶看了幾眼之後又有些猶豫地朝我看,我知道他想喝水了。我慶幸自己捕捉到了這一時機,我的嘴立馬向上抿起、眼睛一眯、微微點頭,以示鼓勵,然後目光似離非離。只見他忐忑地離開坐位、膽怯地拿起水杯、接水、喝水、悄悄回到坐位。小斌終於邁出了質的一步,雖説這一步帶着些許謹慎,但我相信有了這質的一步,一定會有第二步、第三步……此時的我內心是那樣的激動與欣慰,他認同了和他朝夕相處的老師、認同了自己的班級,我多日來努力營造的和諧、温馨、安全、接納的班級氛圍使他緊閉的心扉敞開了。

在後來的日子裏,小斌確實能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喝水了。更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小斌較以前活潑了,課堂問答的時候也能看到他高舉的`小手,有時還會向我“報告”情況了。

一件喝水的小事,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意義:幼兒園是孩子們的小社會,為他們創設一個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激活他們的個性,釋放他們的天性,就可以為他們未來走向大社會培養健康獨立的人格。這是幼兒教師的天職!

編輯:cicy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10

我們班的安琪小朋友,他平時就喜歡動,上課無法安靜地坐着,不是躺在地上就是歪在板凳旁邊,坐沒坐相,站沒站相。喜歡拿玩具玩,與小朋友説悄悄話。不喜歡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做遊戲,不遵守場合紀律和秩序。這個問題讓我感到很煩惱。

通過我最近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大班的孩子比小班的孩子好動,也許是小班的孩子年齡還比較小,心裏對老師有種恐懼感的原因吧,他們就比較聽老師的話,不怎麼動,但是大班的孩子是沒有幾個老實的,都比較喜歡好動,除了那幾個性格內向的孩子之外。

我們班就孩子好“動”這個問題開了一個小小的家長會,我們請了一部分在學校裏比較好動的孩子的家長來參加了這個家長會。在家長會上,我們老師專門對家長們介紹了一下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裏的表現。在這些孩子身上發現的第一個問題是,老師讓孩子們坐好認真聽課的時候,他們的孩子很長時間內無法安靜地坐下,或者是在座位上歪歪斜斜扭來扭去的。再一個就是上課的時候總是拿些小玩具,做些小動作,或者是與旁邊的同學説話。老師問的問題還沒説完就忙着插嘴,吵吵鬧鬧,不能安靜地玩玩具。在羣體遊戲中,不能認真遵守遊戲秩序,總是搶着上場,不按順序來。有時候還打擾別人做遊戲。喜歡去欺負一些老實的小朋友,喜歡踩在板凳上跳來跳去的。

通過這次小小的家長會,我們班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比以前懂事多了,上課也變得認真聽講了。為此我特別和安琪的家長溝通了一下,通過家長和老師一起的努力,安琪小朋友比以前有紀律多了,上課的時候總是認真坐在板凳上把手背在後面認真聽老師上課,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比以前強多了,喜歡和小朋友一起交流。老師和家長都感到很欣慰,這次小小的家長會真的很有收穫。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11

我的最初理解是:“學習故事”是“鼓勵孩子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並敢於思考和探究,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和結果,教師把這一過程記錄下來形成故事”,雖然是很個性化的表現,呈現了不一樣的個體,但能形成一定的共性特徵——故事裏都有有想法、敢行動、會學習的兒童。

成為實驗班中一班的骨幹教師後,我知道自己承載着期望。園裏的安排讓我感到自己身在“特區”,可以不寫那麼多文字材料。可是,雖然沒有定數要求,但白紙黑字的“學習故事”文案是必須呈現的結果之一。

任何結果都事出有因,一個教育成果必然是一種教育理念在支撐着,新西蘭“學習故事”裏所呈現的輕鬆、快樂、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需要一套科學、人本的做法去支持。

環境、材料、活動、空間、教師和家庭、家長,乃至幼兒自己都是重要的支持因素。而我們一貫的做法中,教師的作用明顯強於其他因素,所以要想達到新西蘭“學習故事”裏的效果,我們還需要改變很多,與寫故事相比,這些更難。

一,印象

“四好”是我對新西蘭“學習故事”中體現出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情況的最初印象。

一好:環境好開放。新西蘭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都非常開闊、開放,沒有明顯的區域劃分和界線,甚至沒有我們常見的標誌、區域名稱。但孩子們似乎都知道什麼事情在哪裏做,顯得非常自主!在自然、豐富的環境裏,孩子們獨立地做着自己感興趣的事,眼神非常專注。

二好:時間好充裕。幼兒的遊戲時間相當充裕,因為很多遊戲活動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在自然、田園般的環境裏,孩子們輕鬆、愜意、不緊張地做着自己喜歡的事,不會受到打擾。

三好:孩子好自由。孩子們所關注的事也是五花八門,有使用吸塵器、種樹、搬木頭、推土、運沙子;可以去的地方有超市、樹林、院子、工廠;會用很多工具,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地動手。而加餐、牛奶、點心在乾淨的包裏裝着,擺在一個地方,孩子們想什麼時候吃就自己拿着吃,沒有統一的喝水、入廁、吃午點環節。

雖然沒有老師隨時隨地的“教”,但到處充斥着孩子的學。孩子們個個是那麼鮮活、生動、主動,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時很專注,不用老師的陪伴和照顧,也不出現安全、打鬧、爭吵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想法都能立刻行動起來並得到實現!

四好:老師好輕鬆。孩子如此生動,老師的作用體現在哪裏呢?沒有常見的老師組織幼兒上課的情景,視頻裏偶爾出現的老師在看着小朋友用電鋸和電鑽,在餐桌前倒水,在大地墊上和孩子一起看書,拿着夾子走來走去地寫着什麼……顯然,這些視頻、照片是老師拍攝的。所以,我的第一個困惑是,難道新西蘭的老師除了拍照、攝像,“什麼都不幹”?

我就這帶着這些一知半解和困惑開始借鑑“學習故事”開展探索。

二、模仿

感謝園長等管理者提出的四個打破,我決心從模仿開始,將環境、區域、材料都向孩子開放,逐漸減少界限和控制,鼓勵孩子幹自己喜歡的事,不去過多幹預和詢問。我開始學着新西蘭幼兒園老師那樣,掛着相機,拿着筆和本,跟在孩子後邊,走走看看聽聽拍拍。但是,沒有驚喜,沒有故事,只有各種各樣的“亂”!

第一種“亂”:頻繁換區。有的孩子在每一個區都停留一會兒,玩一玩、弄一弄、擺一擺,但似乎都沒有做出什麼,然後把玩具收起來;又到另一個區看看、擺擺、搭搭,但仍然沒有出現作品,就又放棄了……如此重複,每個地方都停留三五分鐘,但都沒做出什麼。

第二種“亂”:走來走去。有的孩子在教室、卧室的區域間到處走動着,沒有在哪裏停留,只是這裏看看那裏看看,也沒有伸手去擺弄什麼,似乎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麼。

第三種“亂”:擺弄無趣。有的孩子很“乖”地坐着,不離開坐位,拿着一筐玩具,把玩具逐個地拿出來,擺在桌子上,來回擺弄着,眼神並沒有專注地看着玩具,但也不離開、不換區,可是拿到東西又不會玩,也沒有求助老師或同伴的願望,彷彿在“熬自己、熬時間”。

第四種“亂”:模仿等待。有的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看別人拿起什麼,自己也拿起什麼,別人怎麼做自己也怎麼做,或者乾脆等着老師過來教。當老師走到孩子身邊時、主動問“你想做什麼”“這個是這樣玩的”,孩子才會動起手來,跟着老師一步步做。

當頻繁換區、走來走去、擺弄無趣、模仿等待這幾種“亂”出現後,我產生了很多困惑:孩子們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事?為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班裏的玩具、材料真的不能吸引他們嗎?老師不教、不出聲,孩子就不會玩嗎?老師、孩子、環境、

材料、內容……人、事、物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三、反思

再仔細看孩子的種種“亂”。

“頻繁換區”的現象若在以前,老師會給出“不能堅持、沒有興趣”這樣的解釋,但換個視角來看,其實孩子是在努力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哪個都試試玩玩,如果找到了,會停下來玩下去的。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操作、嘗試、選擇的過程,就像老師去商店買衣服一樣,也要一家一家地走走、看看、挑挑,才能在比較和試穿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那一款。所以,“頻繁換區”的“亂”其實是好事!而“走來走去”也可以用這樣的視角來理解,允許孩子有一個觀察、尋找的過程……這兩種“亂”其實表現出孩子在努力尋找興趣的“忙”!

另兩種“亂”——默默等待、無趣擺弄,似乎幼兒是被老師“教”慣了,如果沒有老師“教”就不知道自己怎麼“學”,其實表現出孩子在等待。

原來對“亂”的理解可以是“忙”和“等待”,這不就是孩子表達出的對環境、材料、內容和老師的具體可見的需要嗎?

於是,我對老師的自身作用產生了很多困惑:到底教不教?不教,孩子會玩嗎?不組織行不行?區域環境怎麼辦?要按領域分區嗎?區域要起名字嗎?要定目標嗎?要不要買玩具?買什麼玩具?要不要做玩具?做什麼玩具?有遊戲計劃嗎?必須講評嗎?幼兒能不能自己遊戲、學習?一定要有作品嗎?……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老師要為孩子做什麼。

同時,我又發現,這些問號在過去都是歎號,都是必須做的。每年開學時,老師都會把區域佈局規劃好,每個區域都是一個小範圍,是一個相對獨立、與其他區域隔離開的空間,然後把所有相關材料、玩具都集中在此並分類擺放整齊。

接下來,給這個區域做明顯、突出、有指向性的標誌。當幼兒進入區域遊戲,老師會有目標地教會幼兒玩相應的玩具,如科學玩具、益智玩具,會按照説明、作品圖教幼兒搭建、下棋、繪畫、手工;在表演區會將幼兒本年齡段常用的樂曲錄製好,相關服裝準備好,供幼兒自選表演。

每年開學時,老師也會在園長的帶領下,商量給班裏買新玩具。一般幼兒園也會要求老師給孩子製作玩具,有時還有數量、比例的要求。

這些在過去都是必做的,在老師的意識裏已經約定俗成、不可取代。但是,突然看到新西蘭老師的“什麼都不幹”後,我對錶象的簡單模仿立刻導致種種“混亂”出現。

當我把對“亂”的理解搞清楚,把困惑、問題重新梳理後,發現:有些事還是應該做的,如一些建立秩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環境是必須創建的,大量操作類材料和工具、半成品、使用度高的物品,是必須提供的,而有些事是應該放手等待孩子的興趣、關注、操作和發展,再共同建構的。

“四好”與“四亂”就這樣建立了連接:“四好”的背後是有老師的作用和支持的,而“四亂”裏恰恰沒有體現人、事、物的協調作用。弄清楚後,我也明確了自己應該幹些什麼。

四、改變

經過和幼兒園管理者們的共同研究,我們又進一步對環境、材料進行了調整,為孩子提供更加自由、開放的環境的同時,使其科學、合理、易操作,引導孩子們建立並形成自己認可並能主動遵守的規則與秩序。

物質環境的改變

一開始,為了不亂,我們又回到區域劃分體現領域目標、遊戲指導偏重知識傳授的老路上。當看到孩子像在完成任務似的,在區域中默默地遊戲、簡單地操作,我又一次反思。

我們到底要培養有知識的小大人、還是有想法的孩子?為什麼孩子玩得沒有效果?在與孩子一起遊戲時,我發現孩子對環境、材料的需求和渴望,他們天生是有方法的,只要給他們適合、有序、安全的環境和材料,他們就會探索!於是,我們在園長指導後再次勇敢地做出了改變。

美工區,材料較明顯地投放在一個開放的較大空間裏,並且按紙類、工具類、輔助材料類、顏料類、作品區分開。每類物品的擺放位置都經過充分考慮,促進幼兒的選擇和使用更準確、有目的,並且不再用櫃子、桌子把區域明顯地劃分開,造成隔離感,沒有了專屬地盤的感覺,會滿足孩子更自主、便捷的需要。

閲讀區也將幼兒最愛的圖書分冊擺放在書盒內,將很多分散幼兒閲讀注意力、降低閲讀品質的毛絨玩具收在角落,並且用“讀一本書、玩一個玩具、講一個故事”的提示語來引導幼兒在長時間遊戲中自主安排內容。

我調整了三次自然角,從挨着空調的窗台上的擺設型,到挨着門的觀察型,到沒有櫃子挪出長桌增添小桌的操作型。每次改變都是遵循貼近孩子、易於操作、樂在其中的原則。

在表演區,我們將多達兩個櫃子的樂器、服裝、道具做了精減,減少限制幼兒創造力的高結構材料,大量增加原始、有趣、簡捷的低結構物品,同時也隨着遊戲的深入幫助孩子合理利用空間環境和材料。

精神環境的改變

幼兒在這樣的環境裏,與隨手能用的材料發生了更密切的互動,他們可以一轉身就找到需要的東西,也可以按自己的遊戲需要到專門的區域內去準備。同時,老師給予極大的精神支持,師幼互動特別頻繁,孩子需要幫助和支持而發起的交往時時發生。

我將上下午打通,全面協調。如,當發現幼兒的閲讀漸人佳境——從一開始的頻繁換書、翻看,到有目的地取書、一頁頁仔細地看還有問題和發現,就將下午的遊戲時間改為閲讀時間。為了親身調動幼兒的閲讀積極性,我常常跟孩子説: “你們吃得香一點,大口咬水果啊,老師給小朋友梳完頭也盼着拿一本書看呢!”“這套書只有我們班有啊,特別好!”“老師最喜歡曬着太陽看書了,特別幸福!”孩子們從老師身上感受到書的魅力,產生了嚮往。

五、驚喜

孩子們漸漸建立了新的秩序感,不管如何調整空間、如何擺放材料,教師都秉持“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動”的原則,保證遊戲規則隨孩子的遊戲需要而隨時建立、維護、打破。我們不再用“小腳印”“插卡”“寫名字”等方式,來限制某個區域的遊戲人數,而是會根據人多人少立刻調整空間和材料。如果“人多”,是不是説明這裏的遊戲受歡迎,孩子感興趣?但材料和工具能否滿足“人多”的需要呢?如果不能滿足,哪些由老師來補充?哪些放手給孩子想辦法解決?如果“人少”,是不是説明內容、材料等方面沒有調動出孩子的積極性和關注度呢? “不限制”正是關注孩子的需要和激發遊戲興趣的好機會!

時間充裕了,孩子們有了思考、選擇、行動的保障,紛紛行動起來。實驗班裏,孩子不再出現安靜、無趣、渙散的眼神,而都是奔走起來、找尋自己的遊戲。

20xx年9月18日,開學才兩週多,北京市早教所、區教研室的老師來到園裏,想看看實驗班的遊戲情況。我帶孩子來到户外,習慣性地組織幼兒走隊、鍛鍊、拉圈遊戲……

當園長催促“不要總是組織,讓孩子們自由活動,看孩子們怎麼玩”時,我的心裏產生了矛盾:怎麼拉個圈也不行呢?雖然我放手了,卻又習慣性地在操場上擺陣:一排拱形門、一溜平衡步道、一排圈,希望孩子們能練習鑽、平衡、跳,完成一系列的綜合體能鍛鍊。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孩子們成為場上的主人後,改變開始了……

孩子們把老師擺好的圈拿在手裏,按着一個方向在拱形門下鑽來鑽去,沒有碰撞。接着,又加入平衡墩,跨過墩再彎腰鑽拱形門。

不一會兒,孩子們又在入口處擺放小梯子,碼上球,擋上平衡墩,孩子們要跨過小梯子、踩上矮平衡墩、再分腿邁過高平衡墩、然後再鑽進拱形門!這是多麼複雜的組合啊,而且很有難度!孩子們是會給自己設定有挑戰的運動目標的。

接着,拱形門又搬了家,被擺成一個城堡或者是花園。孩子們還推着車、運着球,鑽進鑽出,好難啊!接着,拱形門被放倒,成了練習跨跳的樣子?這不是比我給擺好的跳圈更難嗎?更有創意的是,瀟予居然把拱形門豎起來、練習套圈。這在過去不就是一節課“拱形門的一物多玩”嗎?而今天,孩子們自己給自己上課了,甚至比我想到的還多。

在場地的一邊,剛剛入園、早晨來園還大哭的浩宇也沒閒着。體重8 2斤的他拿了4個平衡墩,自己在練習跨跳。另一邊,勇敢的柯宇把平衡墩擺成左右兩列,嘗試站上高過膝蓋的平衡墩。

同時,老師在場地一側擺好的平衡步道也被改造了。大家開始往拐彎處運球、擺球,還要求每個彎道里放數量一樣多的球。原來孩子們把這裏當成了“糧倉”,球是大糧食,要運到這裏儲藏起來。孩子們分工合作,商量着每個彎道放5個大糧食,還要來回巡邏看着糧食……

我一邊不停地拍照一邊激烈地思考起來:一開始時覺得孩子們不會自主運動;放開後,急忙去擺陣,是因為我覺得孩子們沒有東西就不會玩;而按我的意志擺成“綜合體能鍛鍊”,是因為我認為孩子不會組合鍛鍊、不會均衡發展。我既然按園長要求不“組織”了,也要通過我擺的器械去“組織”!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把主場讓給孩子們後,我卻驚訝地發現,孩子們很會玩!這裏面還有情節、空間設計、角色、建構,甚至有數學!長達一個小時的户外活動中,沒有爭吵,更沒人閒着,只有激烈的討論和組織,五大領域哪個沒有發展?孩子們用行動告訴我:“我們會組織自己,我們會鍛鍊,我們會玩!”

對“四好”的憧憬和迷惑,對“四亂”的困惑和反思,對過去的打破,對現在的重建,讓我們逐漸看清真實、主動、有想法的孩子們,讓我們徹底顛覆了多年以來“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種觀念,讓我們堅信孩子有能力有自信去主動學習、建構遊戲、有個性地積極發展。這個信念將會繼續推動我以後作為孩子的遊戲夥伴,陪伴他們不斷成長。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12

今天孩子們的早點是豆漿和麪包。麪包被一個小塑料袋包着,兩邊有鋸齒,只要用手對着一用力,就能撕開。但孩子們都跑到我跟前:老師你給我撕開;老師,我弄不開;有的內向的孩子乾脆自己抱着麪包哭。

這次我沒有像平時一樣一個一個幫孩子撕開袋子,而是鼓勵孩子們:"大家都有一雙能幹的小手,今天咱們就用這雙能幹的小手來自己撕麪包袋子好嗎?"孩子們聽了半信半疑,老師:"怎麼撕呀?""你想什麼辦法都行,只要撕開了,你就是最棒的寶貝!"這下孩子們來勁了,有的用手撕,有的用嘴咬,還有的象磕雞蛋皮一樣在桌上磕。過了一會,有幾個孩子把麪包袋撕開了;十分鐘以後,有一半的孩子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麪包,還有幾個孩子將袋子弄了個小口,把麪包揉碎了一點一點吃。

個別實在撕不開幼兒,我沒有幫他們,而是讓旁邊會撕的幼兒幫助他們。結果跟往常不一樣,今天孩子們都迅速的吃完了麪包,沒有一個説吃不上或者不喜歡吃的。本來我讓孩子自己打開面包,是為了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沒想到,孩子們自己動手後卻還能讓親自體會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開心享受這份成功的喜悦,這比老師幫忙更有意義。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13

幼兒一日生活常規活動中,孩子們會上演許多“故事”,有些或許你不經意間地就過去了,而有些“故事”,只要教師善於把握住機會,往往就是很好的教育契機。

週三户外活動時,在花園裏,我領孩子們隨便走走的時候,孩子們看到一隻蝴蝶在花叢中飛舞着,孩子們欣喜若狂地叫着:“老師,你看那裏有一隻花蝴蝶!”話音還未落,就有幾個調皮的孩子跑過去捉蝴蝶了。

“孩子們,快回來!快回來!”我用力的喊着,可是,他們已跑得很遠了,聽不到我的喊聲。過了一會,他們歸來了,哮喘噓噓地説“唉,真可惜沒有捉到它!”

我慶幸孩子們沒有捉到蝴蝶。我把孩子們召集過來給他們講了一個隨機自編的“花蝴蝶的故事”,告訴孩子們,蝴蝶是我們的好朋友,它們能美化我的生活.....孩子們聽完後都對我説:“老師我不再捉蝴蝶了!”“老師,我們會保護蝴蝶的!”有的小朋友還提議回教室繪畫美麗的花蝴蝶......

聽了孩子們的“豪言壯語”和想法後,我笑了:“走,孩子們。我們回教室去畫蝴蝶,看看誰畫得好!”“好,畫蝴諜去......”

可見,在一日活動中,孩子們總會讓你看到意想不到的“故事”,我想,只要我們老師善於捕捉,善於引導,對培養幼兒觀察能力、進行情感教育等各方面都起着一定的促進作用,也就是説教育的智慧

往往並不是簡單地從書籍的閲讀中獲得的,而是在教育生活中不斷捕捉、反思得來的,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用一顆滿懷愛孩子的心和善於捕捉的眼睛,在一次次解決教育問題中不斷積澱教育智慧。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14

第一學期很快就過去了,我們相繼打破了遊戲的時間、空間、規則、材料的限制,通過一次又一次園本教研,老師們達成共識,為幼兒的遊戲提供更充分的環境保障,但也同時發現過去的生活環節安排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原來的區域遊戲時間是從8:30開始到9:10結束,接着進入收玩具以及集體喝水的生活環節。而新調整後的區域遊戲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多小時,孩子們的喝水問題怎麼解決?另外,原來的加餐、喝水、如廁等生活活動常常需要教師組織幼兒排隊進行。我們看到,依然是一段音樂響起,小朋友們魚貫而出、排隊吃喝,或者是按着地上的小腳印站成幾隊。小班的孩子們會拿好小水杯,靜靜地坐在小椅子上等着,老師則像鳥媽媽餵食一樣,拿着奶壺,挨個兒給孩子們的水杯裏倒好牛奶,再發乾果……

遊戲與生活如此脱節,老師們也戲稱:“玩起來是國際班,生活上是中國式!”生活活動的安排可不可以也像遊戲活動那樣自主?集體活動又可以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呢?這些問題只能留到第二學期來解決。

老師們雖然還沒有像幼兒園管理者那樣敏鋭地覺察到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學習觀是統一的整體,但至少感覺到即便自己在遊戲中已經充分尊重孩子,但生活上還在管理孩子。

但是,如果要改變,保育員老師就會發出很多疑問,並能説出很多反對的理由:“孩子自己能幹嗎?…讓他們自己來,容易撒奶啊?…有快有慢,不好管!…讓他們幹,多慢啊,還不如我都幹了!”

難道只是保育員的觀念比教師落後嗎?還是我們所有人並沒有從思想深處發生改變,深埋在頭腦中、表現在行為上的舊習慣依然牢牢存在。

每認識一個新觀念、做一件新事、成就一些改變,都需要經歷能夠看到新目標但又受到舊思想阻礙這一過程。當人們的想法、做法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人的腦海中、融化在人的血液裏,就形成了習慣。這種習慣像身上的“鐵布衫”,阻擋住了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識。這種習慣導致人侷限在自己的一種視野、心境的範圍內,雖然一直在動,但其實還是留在了原地,還是在不斷重複,並沒有在改變,更沒有真正在前進。

所以,我們必須要首先打破那些限制發展、有礙前進的習慣! “一切為了孩子…生活既教育”“保教結合是幼兒的基本教育宗旨”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幼教工作者長期以來追求的目標、內容和宗旨。那麼,幼兒在園所經歷的一切、所做的一切事情應該都是學習的機會和成長鍛鍊的過程,包括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環節。

教研支持

在教研活動中,大家圍繞“生活活動中怎樣尊重幼兒的需要”“有哪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孩子幹”“怎樣儘量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進行了研討。當一直在説卻一直沒有真正落實的話題擺到了桌面上,老師們一下子重視起來。

在思考和交流後,大家發現,有些內容早就落實了。如值日生的工作內容都在做自我服務的事情,而日常生活中老師也會經常鼓勵孩子來承擔組織、服務、整理、評價的事情;加餐、午點、進餐、睡眠、盥洗等環節都隨時可見幼兒參與的身影……看來,在生活環節做出調整,做到儘量自然、自由、自主是完全可以的。

自主加餐

在實驗班中一班裏,保育員老師也漸漸懂得後退會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於是,每天的加餐都由保育員老師擺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到了9點lO分,在一段輕柔音樂的提示下,幼兒自由安排自己的加餐,可以放下手裏的事情先去,不願意離開的也可以堅持把手裏的事情告一段落後再去,正好避開人多的情況。進餐時,保育員老師把夾主食的小夾子擺放好,幼兒洗完手,看到夾子的提示就知道排成兩隊,自己拿起夾子取主食。

總之,班裏不再出現一段音樂一刀切、一個提示全班於、一個要求都執行的場面,而是一個時間段內,由孩子決定前後順序和參與時機。

午後的閲讀時光

在實驗班,過去每天下午起牀後,孩子們吃完午點是自選玩具玩一會兒,到3點開始分組集體教學。而這段時間,總會有孩子選擇看書,實驗班裏有一套“揭祕系列”圖書很受孩子們喜愛,包括《揭祕海洋》、((揭祕動物》、((揭祕美術》、《揭祕數學》、《揭祕船舶))、《揭祕地下》((揭祕大腦》、《揭祕太空》、《揭祕物理》、《揭祕建築》等。所有的書都是翻翻看式的,生動有趣的畫面裏藏着答案。孩子們想探尋某個地方的真實情況時輕輕揭開,就出現了答案。書被孩子們捧在手裏、小心翼翼地翻看、尋找、發現。

漸漸地,愛看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們及時發現了這個情況,把起牀後的遊戲時間改成了閲讀時光。每天下午,陽光灑落在孩子們可愛的身影上,大家抱着心愛的圖書,像面對寶貝一樣認真、仔細地指着、看着,還會悄悄交流自己發現了什麼。

其中一本書裏神奇的地下世界被一個孩子發現了,孩子還讓老師也和他一起抱着書仔細看:紅包管道輸送電線、紫色管道輸送電話線、黃色管道輸送煤氣、黑色管道輸送寬帶光纜線、深紅色管道輸送電視的電纜線……孩子當起了老師的引路人!

一天,浩宇拿着《揭祕大腦))對我説:“劉老師,我今天上午就用這兒來着!”他正在看大腦各個反應區的圖,指着負責運動的區域對老師肯定地説:“我今天上午在外邊玩的時候,這兒就指揮我了!”我真為孩子對書的興趣和把書裏內容轉化為自己理解的有趣的聯繫而驚喜!

實驗班的小朋友在書中發現了和自己生活、遊戲、學習有關係、有幫助的事,更加喜歡看書了!我也很會烘托氣氛:“哎呀,老師得給小朋友梳頭,不然,也像你們一樣,抱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陽光下、靜靜地看書,多幸福啊!”愛看書、愛護書的習慣漸漸養成了,每天送書時,小朋友們都特別不捨得,把書緊緊抱在胸前,小心地把它送回原處,記住它的號碼和對應的位置,明天還來看……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生活做到自由、自主,一段時間、一個週期、一個季節呢?

春天是個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為一年打下基礎、做出計劃的時候。因此,實驗班的四位老師一起制訂了各自的健身和工作計劃、並把計劃張貼在牆上,以督促自己能按照計劃完成。

老師的計劃裏有一項特別流行的健身內容就是平板支撐。老師之間相互學習着、比拼着,孩子們自然而然地給老師們計數,宣佈哪位老師獲勝。最後的結果是,劉老師堅持的時間最短,只有一分鐘,孫老師和班老師能稍微長一點,最厲害的是訾老師,能堅持5分鐘呢!老師們的比賽也激發了孩子們的模仿興趣,開始是老師做時孩子們趴在旁邊跟着做,後來孩子們向最厲害的訾老師發起了挑戰。班上的柯宇小朋友居然超過了訾老師!很多小朋友在柯宇的帶動下也對平板支撐產生了興趣,也有孩子制定了自己的健身計劃和遊戲計劃。就這樣,老師的“春季計劃”影響了孩子們的生活。

老師立刻鼓勵孩子,定一個自己的週末計劃吧。孩子們説得非常有趣:有的説要上課,有的説看爺爺奶奶,有的説要和好朋友去踢足球,有的説要和媽媽去看一部新電影,有的説要約小區裏的朋友去比賽騎自行車……一個個有趣的週末計劃誕生了。老師請孩子們畫出計劃,並鼓勵大家一定要執行,還要在週一拿來自己實施計劃的照片,向大家展現自己的執行能力。

菲菲小朋友的計劃是和媽媽一起去看電影。她帶來了電影票根,和她的計劃貼在一起!

浩然小朋友的計劃是早起早睡不遲到。星期一,他來園是第一名,計劃實現了!

慢慢地,孩子們已經不侷限於完成老師建議的計劃內容。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計劃,並努力地去完成計劃,並想出了用收集照片、門票、電影票、打對鈎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完成情況。

從制定一個遊戲計劃開始到自己的週末計劃,再到自己的“五一”計劃,孩子們徹底從“老師讓我幹什麼”過渡到“我想幹什麼了”。到了最後,老師們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完成自己的春季計劃,可是,孩子們卻依然興致勃勃地按照自己的計劃行動着。

就這樣,我們的生活環節、白紙黑字的表格裏面規定的作息安排等都隨着孩子的興趣而自然改變。只要是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益處的,一切都可以做出調整。也許,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過得好、玩得好,都是我們起碼要讓孩子能夠體會到的。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15

一次,在上海的一所幼兒園裏,我觀摩了英國插畫大師科奇保羅執教的“小貝挖寶”活動。活動開始前,大師需要從上課的孩子中選出一位來當“模特”,只見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看到這種“壯觀”的場面,大師面露難色。停頓片刻之後,他眼睛一亮,問孩子們:“今天有沒有人過生日?”只見一個男孩高高地舉起了手,説:“今天是我的生日!”可還沒有等他的話音落下,旁邊的另一個孩子站起來大聲説道:“不對,你剛剛過完生日!”兩人的對話惹得現場聽課的教師哈哈大笑。到底該選誰來當“模特”呢?茫然的大師把選擇的難題交給了班主任教師。年輕的班主任教師立刻迴應,一抬手便指定了一個小姑娘來當“模特”。於是,在其他孩子的歎息聲中,大師開始上課了。

雖然我只是坐在下面聽課,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這位班主任教師是依據什麼選擇的呢?我不禁聯想到另一個場景:早晨升國旗時,教師發現升旗手因病缺席了。“讓我來吧!”好幾個孩子跳躍着,爭先恐後。教師的目光掃了一圈,用手一指,説:“你去升旗吧!”只見那個被選中的孩子興奮地奔向升旗台,其他的孩子則悻悻然沉默不語。之後,落選的孩子們照常唱國歌、做早操,絲毫沒有異常。看來大家都已經習慣於這樣的選擇與被選擇了。

確實,作為教師,我們經常會遇到“選擇誰”這樣的問題。同一個提問,選擇誰來回答?每日升旗,選誰來擔任升旗手?值日生工作該由誰先來做?遊戲中出現爭執時,該聽誰的?誰來定規則?這類選擇折射出不同班級的不同文化氛圍,而和諧的班級風氣與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息息相關。

當然,我們可以採取“輪流制”進行選擇,如“輪流回答”“輪流表演”“輪流遊戲”等,讓孩子們輪流當值日生、升旗手,這樣一個也不漏,一個也不少,讓每個孩子都得到關注。在一定程度上,這種皆大歡喜的方法確實能夠做到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促進每個孩子的發展。

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每一件事都適合採用“輪流制”的辦法,如同本文開頭大師遭遇的選擇誰當“模特”之場景,顯然就無法去“輪流”。但畢竟面對了,那麼,該如何解決才好呢?

當下,諸如“以兒童發展為本”“讓每一個孩子富有個性的發展”等教育理念都已被教師熟稔於心,在國家頒佈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反覆強調要理解與尊重兒童,出現了許多如“保護”“接納”“允許”等詞語。既然如此,我們何不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呢?

幼兒園的屋頂農場豐收了,教師帶領中班的孩子們去挖土豆。孩子們一邊收穫着自己的勞動成果,一邊大聲嚷嚷:“發財嘍!發財嘍!”土豆被挖出來了,教師讓孩子們數一數究竟有多少個土豆,接着又説:“你們有38個人,一人一個土豆還有多的,怎麼辦呢?”孩子們回答説:“今天沒來的小朋友,我們給他們留着吧。”教師又説:“但還是多了2個呀!”一個孩子想了想説:“婷婷和朗朗營養不良,讓他們多吃點。”孩子們紛紛表示同意。

原來,一旦讓孩子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教師立刻會收穫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體現孩子想法和願望的方法,才是真正能讓孩子“口服心服”的辦法。

在大師的課堂上,面對選擇的難題,或許年輕的教師更在意的是在那一刻快速作出決定,讓現場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故此情此景尚屬情有可原。但我還是建議事後教師要記得“關注”,不僅應該有目的地去觀察孩子們的反應,更應該深入思考,找尋今後應對此類“選擇誰”的棘手問題的適宜方法,以此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

無論是皆大歡喜的“輪流制”,還是出自孩子的“口服心服”法,對於一位幼兒教師而言,我相信只要心中裝着孩子,時時傾聽孩子的心聲,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