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後感(通用24篇)

來源:文萃谷 2.89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培根隨筆讀後感(通用24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着。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後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敍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枴杖,扶助我們站起來,並告訴我們:“從哪裏跌倒就從那裏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且時刻告戒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種角色,他們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在這五十八篇隨筆中,我們可以看出各有各藴涵的深遠意義,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説:“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一個好學深思的讀書人,往往是一個才情並茂,文采飛揚的人。而培根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隨筆展現了他的文采,展現了他的人格,也展現了他的論點。我們可以將這本書讀多幾遍,必定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了。雖然只是:“論”“説”“談”但是,我讀起來卻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什麼時候都可以讀這本書。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説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也藴含着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説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嚐,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説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嚐到甜頭。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3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培根12歲入劍橋大學,後擔任女王特別法律顧問以及朝廷的首席檢察官、掌璽大臣等。晚年,受宮廷陰謀逐出宮廷,脱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活動,寫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學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偉大的復興新工具論》。

另外,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集成《培根隨筆》。1626年3月底,培根由於身體孱弱,在實驗中遭受風寒,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英國本土原來沒有隨筆這體裁,但由於培根寫隨筆的示範,這一寫作形式開始在英國植根。後來寫隨筆的名家輩出,因此隨筆成為英國文學中頗具特色的體裁之一。

隨筆能充分自由地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真帥率清晰的展示作者真摯的精神境界。

向讀者坦露自己的靈魂,它真實的反映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拒絕矯揉造作,摒棄虛情假意,反對刻意為文,提倡真實再現,真切反映、真誠表達、真率為文,意到筆隨,言盡而止,率真自如,不拘一格。

書中富有詩意的簡短的語言,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這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和作者發自內心的召喚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表現出了別具一格的哲理美。

此書,值得一讀。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4

剛開始接觸《培根隨筆》,是語文書上的一篇節選《談讀書》。説實話,我對他的印象並不怎麼好。總是站在貴族和男人的立場上,以宗教信仰、創世之神、以及什麼所謂的真理來提筆,説話雲裏霧裏,總是讓人費解。我帶着些許煩躁的心情讀完了整本書。但結果卻令我驚訝。從《培根隨筆》的諸多篇章中,我看到了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一個熱衷於政治的培根;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這本書共收錄培根隨筆59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使人一目瞭然。每篇隨筆結構自由,讀者既可以通讀,也可以跳讀。在這本寶典優美的的文字及無比深刻的哲理下,我好好的領悟了一番,結果受益匪淺。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兩句話是全篇的主旨,亦是全片的精華。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它會讓人不思進取,消極怠工,一蹶不振,給我們帶來挫折和痛苦;同時,它也是人生的萬幸,它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從而讓一個人從默默無聞直至飛黃騰達。可以説,正是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例如屈原經歷放逐的逆境,才有《離騷》傳世;司馬遷遭遇宮刑,乃有史家之絕唱;勾踐卧薪嚐膽,創造“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奇蹟;蘇軾歷經貶謫的鬱悶,從此留下千古辭話……他們無不是遭受逆境並且戰勝了逆境,最終名垂青史,為後人所景仰。逆境雖然會使人痛苦,使人絕望。但不遇到逆境,何來奇蹟?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難,才能感受到天堂般的幸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是蝴蝶,就不怕翅膀上的雨水,不遇到逆境怎能成功?

一本好書猶如是一扇窗,窗户打開,光亮就會照進來,照亮美的心靈。正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之學使人能言善辯。”不得不説,這確實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5

我今天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説,《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閲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説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麼,其實沒人能真正説清。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

《培根隨筆》十分具有哲理,希望大家讀一讀。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6

雖説已經初秋了,雨也不斷,但是夏日的餘温仍存,有時走在街上還能從地上看到從樹葉縫隙中傾瀉出來的陽光,淡淡的,斑斑駁駁。有一種東西呢,只要你體驗過了,就一直存在於你的腦海中,比如這夏日的陽光。

讀完《培根隨筆》感覺也是如此。一條條短小而精湛的短句,一段段富含深意的小文章,讓人記憶猶新。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多麼優美的一個比喻,恰到好處的指明瞭讀書的重要性,這是一個思想的傳承,把前人的知識與經驗以書本的方式完好的留給了我們,同時,培根也通過這種方式把他的思想和精神傳承給了我們。

”一個機敏謹慎的人,一定會交一個好運。“首先這是一個肯定句,也可以這麼説,如果我們做不到機敏謹慎就不一定能交到好運。這是一個看待問題的特殊角度。通常我們會説到倒黴與幸運,其實倒黴也就是説你根本就不夠機敏謹慎,這句話就清楚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毋容置疑。

這是兩個例子,這是培根的隨筆,他對人生的獨特見解。他用他短小簡潔的句子直接詮釋了許多我們難以去理解的道理。

這是一本指導我們一生的書,它積極向上,從論人生,論學習,論書籍,論修養,論科學,論道德,論友情,論智慧,論時間等多個方面告誡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人生,面對困難的時候還能夠做到最好。這是我們無法靠自己淺薄的知識和經驗就能獲得和理解的,也不是我們能夠想出來的。

不過知識經驗容易得知,卻不一定能夠化為己有,能夠真正堅持下來,積極向上是很難得,成敗與否就在於你是否能夠忍得下來,熬得過去。

但願我能夠堅持的下來,敬愛的培根先生,讓我從時光的縫隙裏能夠有資格與您的精神相遇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7

《培根隨筆》是在培根在多年內所創作的隨筆的精華結合,培根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 進的',高屋建瓴的。他在指導人們怎麼讀書時,頗有見地地指出:“有些書可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則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他在指導人們讀什麼書最受益時告誡人們:“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認為,讀書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連身體上的各種痛苦,都可以通過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 全書立意高遠,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種種經歷,不得不看。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8

我一直以為愛情是一種美好的東西。愛的感覺是深刻而深切的,世上除了她恐怕就沒有什麼更值得人去親身體驗一番了。像我們這樣太過平凡的人,放棄我們觸手能及的,而去追求遙不可及的,那才是最最愚蠢的。超明通達的智慧應該是我的最終的追求,然而,當我確信真正的智慧不可能為普通的人獲得時,我雖未放棄原由的追求但獵獲觸手可及的愛情,不再讓我認為是庸俗和低賤的事了。當然我比誰都清楚,愛情有時就是一句咒語,一切的不詳都有可能隨她而來。“災禍”“昧心的愚蠢”“被戀者奉贈的輕蔑”。我都統統接受,因為我的心永遠在他們之上。培根的忠告應該記住,但愛情的美妙也決不要放過。

“愛情總會得到報償,要麼得到被戀者的回戀,要麼得到一種深藏於心的輕蔑。”“人的天性中潛藏着一種欲施愛於人的傾向,如果世人不只是將愛施與某人或某幾個人,那愛就會自然而然普及眾生,從而讓自己變的高尚仁慈。”

《談讀書》

讀書有三用:怡神曠心,增趣添雅,長才益智。蟄伏幽居時讀書怡神曠心,讀書對高談雄辯能增趣添雅,博覽羣書得來的才智會使人在需要運籌帷幄通觀全局時從容不迫,並能克服經驗只在處理熟悉事物時才得心應手的不足。

講究實際者往往鄙薄讀書,頭腦簡單者往往仰慕讀書,惟有英明睿智的人才會真真運用讀書。讀書可使人充實。讀史可使人明智,讀詩可使人靈透,學數學可使人精細,學物理可以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讀書要講求方法:有些書可淺嘗輒止,有些書可囫圇吞棗,少許重要的書則要細嚼慢嚥,認真領悟。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亦不可尋章摘句和盡信書中言論。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9

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説,我們有能力學得比她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因此,我們要把握自己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0

雪萊説:“培根的文字是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以動人的美感,他的論敍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剛看見這句話時,我感到很詫異,因為培根是英國的哲學家、思想家,在我的想法裏,對哲學家的認真並不是很多,更不要説是像培根這樣的大哲學家,他的隨筆我究竟能看懂多少呢?

打開書後,我發現自己都明白,明白書中的內容,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原來有這麼多角度呀,並不單單只是自己所認為的兩個角度。像論嫉妒,在我所理解的範圍內,只認為嫉妒之心不可有,因為它會摧毀一切,但從沒有想到過,嫉妒也是一種動力,它會使我們主動去學習自己有缺陷的地方,變得使自己更強大,用更多的知識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旅行,單單説這個字眼,我的腦海只有玩耍和休息,現在旅遊更多的只是累,而不是享受,但我們應該享受遊玩的過程,瞭解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明白這個地區的優勢及劣勢,這樣做才是最有意義的旅行,似乎自己在這兒生活了幾年了,但事實上,我們卻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活書總比死書學的快吧!

《培根隨筆》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擬人句及比喻句,使內容更加生動,更加耐人尋味。其中還包含着眾多的名言,這些名言都能穿透事件的表層,直指人的靈魂深處,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性格上的薰陶和人生道路上的指導。我認為看完這本書後,給我的啟發很大,對於哲學,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思考問題應該從理性的角度去思考。

我相信你們看後,一定會有更多的感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1

我讀了《培根隨筆》一書,讓我的議水準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九章《論狡猾》,因為裏面説的那些我的身邊都有,讓我明白議論文需要語言真實。"如果一個人想要破壞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別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圓滿解決的話,那麼最好是裝自己也希望它成功,並且有自己親自提出來,只不過提的方式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反感,以達到相反的效果"議論文的語言不一定要多華麗,但要恰到好處,給別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第二十三章《論貌似聰明》中説"有的人説起話來很神祕,遮遮掩掩,欲言又止,不肯把他那些貨色痛快抖摟出來,除非是在暗處,似乎想永遠把它藏起來。他們用這種方法談論自己並不太明白的事情,人家還以為他們心裏有數,就是嘴上説的不太明白"沒錯,頭腦空空者

為了扮成聰明人比任何一個破落户為了撐門面玩出的花樣還要多。貌似聰明的人也許能騙取別人的好感,但是論起做事來,即使是一個有點荒誕不經的人也不假正經的人要強。

《培根隨筆》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並且全書的開篇就是《論真理》,探討人們如何對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書中的美學思想也非常深刻,儘管作者並不是一位美學專家,但是後世的美學書籍常常引用培根關於美學的有關論述。有了對於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進,作者認為教育的真諦就在於怎樣讓人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2

《培根隨筆》在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辯證的討論,面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他尖鋭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於改變黑暗的夢想。一個愛國、平等、正義、熱愛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眼前逐漸高大着,我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其中有幾篇文章對我有較大感觸。在《論帝王》中,面對這個崇高而不可觸犯的人,他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花言巧語。他用客觀公正的態度談論了帝王的原則與做法。他主張約束君王權力,限制帝王慾望,同時對帝王的下屬進行了分析闡述。他的侃侃而談無時不讓人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論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獨特。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消退,不少人對外貌不滿,甚至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説:“天生容貌勝過粉黛胭脂,而優雅之舉又勝過天生容貌。”培根喜歡一切自然的事物,認為做善事使人更美。這對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很大啟發。

厄運是人類最恐懼最厭惡的東西,但培根在《談厄運》中卻提到厄運的好處。“厄運中也不乏種種慰藉和希望”,經歷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練得更加成熟勇敢,厄運會給一個人帶來好的一面,與厄運鬥爭過的人,善的德行更顯著,被打磨後的人生才會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3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它不僅僅在文學、哲學成就顯赫,在自然科學領域裏同樣建樹頗豐,被譽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馬克思稱他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迭出的警句,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散文作品之一,共58篇,內容卻涉及了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等方面,都結構嚴密,行文緊湊。《培根隨筆》短小精悍,力求最短的篇幅擺足事實,講清道理,具有詩的凝練和謹慎佈局。

我最欣賞的是"談禮貌"這一篇"凡是篤實的人,必須要有過人的才華,就好像不用裝飾的寶石,必須非常珍貴一樣。"從這句話中,我覺得禮貌是如此珍貴,中國早在孔子時就世世代代相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等。文明時代的今天,我們更要學會禮貌、學會用禮貌。不論是對老師、對父母、對同學、對身邊人、甚至是陌生人,都要有禮貌,因為有他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4

讀完《培根隨筆》它教給了我很多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的知識,它告訴我們做事要善於當機立斷,迅速行動。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常常抱怨機會太少,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其實機會就在身邊,只是你沒有抓住。時機不等人,從來只有人抓時機。把握時機要又快又準,要搶在別人前面把握住時機,否則,只能跟着他人後面吃別人嚼過的剩菜了;要看準時機再出手,不要隨大勢所趨,人云亦云,也不要盲目地亂出手,這樣往往是南轅北轍,使自己犯下錯誤。

放眼古今中外,就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正是因為把握住了時機。

世界酒店大王希爾頓,早年追隨掘金熱潮到丹麥掘金,他沒有別人幸運,沒有掘出一塊金子,可他卻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種眷顧。當他失望地準備回家時,他發現了一個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商機,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當別人都忙於掘金之時他卻忙於建旅店,他頓時成為了有錢人,也為他日後在酒店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中國首富李嘉誠想必人人都知道吧。他的成功在於對時機的把握。改革開放初期,社會還相對落後,土地也沒有現在這樣的“寸土必爭”。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嘉誠把握住了商機,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借鉅款購買了大量的地皮。這樣的舉動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啊。也正是這次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投資使他發家起業,成為了亞洲地產大亨。扣動扳機需要智慧,扣動扳機是勝負的關鍵。讓我們為扣動扳機者而喝彩,也扣動自己人生的扳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5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6

培根是英國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也算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朝中重臣,母親是有名的才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培根在劍橋大學深造期間,培根對傳統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後,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

他一面攻讀法律,一面繼續求職。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並當選為國會議員,但他還是沒有任何職位。這一時期,培根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他決心把脱離實際,脱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

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志向。而後培根得到新帝王的賞識。因此平步青去,但培根的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在於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果。培根死後,人們稱他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培根隨筆》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讀《培根隨筆》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7

《培根隨筆》的作者是弗蘭西斯·培根。他是英國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在他所著的《培根隨筆》中闡述的是“透徹的説理,雋永的警句”。雖然這本隨筆只有短短的58篇但篇篇都闡述了一個足以運用一生的真理。在《論友誼》一篇中培根説過這樣一句話:凡是與朋友分享快樂的人,都會更加快樂;凡是向朋友傾訴憂愁的人,都會不再憂愁。友誼對於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必要缺少友誼的人就好比一個得了不治之症的人。

在《論習慣》一篇中培根説過這樣一句話:性格可以左右人的思維,學識能夠影響人的談吐,但是,人的行動卻往往取決於長期養成的習慣。是啊,習慣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個好的習慣可以讓你受益一生一世。

在《培根隨筆》中最令我受益匪淺的一句話,是《論學習》一篇中的:讀書為學,為的是獲得享受、作為裝飾、增長才幹。幽居養靜之時,讀書可以獲得享受;高談闊論之時,學問可以作為裝飾;行事處世之時,知識可以增長才幹。如果一個不懂的這些的話,學習對他來説就是索然無味的。

讀了《培根隨筆》可以激發人們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絕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8

身邊充滿着稱讚,熱情洋溢的,冰冷刺耳的,乾巴巴的,虛偽的,奉承的……等等。隨着年齡的增長,慢慢的會體會明白這些語句,我們當然也會有不同的理解。當然我們不能被這些稱讚所矇蔽雙眼,稱讚是品德的反應,就像培根説的,稱讚往往含有虛情假意的成分,一個人完全有理由對它們懷有遲疑態度。所以,要認清身邊的稱讚,有時候是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那就無需去在意。人總是會有自己的道路,如果因為這些小小的誘惑,迷住雙眼,那麼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當然,如培根所説的:有些稱讚處於良好的願望,也處於尊敬。我相信這往往是出於那些真正的正人君子所説的。與中國的俗語:“忠言逆耳利於行”不一樣。人如果總是生活在批評中,那麼大多數人久而久之也就失去自信,更不會有所作為,那麼適當的稱讚,會為人撥雲見日,更上一層樓,越有可能成功。

再者就是培根所説的,一個人不要自我稱讚的,那是一件很不體面的事。我們有時會想讓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重視,而過度的去自我吹噓,稱讚。那麼往往也只會適得其反,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去獲得別人的尊重,因為這往往更有説服力,更高的可信度。

最後就是,也學會去讚美別人。發自內心的去讚美別人,在適當的時候,鼓勵別人,給予人信心,幫助他人。這樣也為自己多增添了一份尊敬。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9

一開始我並不知道培根,直到老師讓讀時,我才知道這個偉大的哲學家,他對人生,死亡等等,還有他倡導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變’讓我對學習產生了新的看法。

在他的《培根隨筆》中,有很多值得品位的地方,讓人不由得停下腳步深思。同樣,在他的文章中,還有許多的名言,其中有許多都讓我記憶深刻,比如,有一根關於讀書的名言這樣説道“書並不與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來”這句話就提醒我讀書要學會思考,在道德方面有這樣一句“有智慧養成的習慣成為第二天性”這句話就告訴了我道德的重要性。

在《論美》中,他講述了人該怎樣看待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只有外在美才是永恆的美,所以,我們這些80後90後更加註重自己的內在美,不要在外在美上攀比,我們更需要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結合,才能發揮美的真正光輝。有一些人注重外在美,而忽略了內在的修養和道德,這樣就不算是真正的美。

死亡在很多人看來是很可怕的,但在培根的《論死亡》中,他並沒有將死亡寫的那樣可怕,讓人們不用那麼懼怕死亡。

總的來説,培根這偉大思想家還是教我很多,這些感悟會讓我以後在人生中受益。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0

四季輪迴,花開花落。我們總是把友誼高高捧起,像歌頌聖潔的天使那般去讚揚它,把一切美好的東西(比如一顆赤誠的心、”心有靈犀“、”善解人意“等)都賦予它,讓它成為我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誠然,我也喜歡歌頌友誼,一句貼心的話語、一個任你依靠的肩膀······這些確實讓人心中充斥着温暖。我曾做過一篇名為”朋友“的演講,中心大意是讓同學們珍惜彼此的友誼。卻殊不知,這些東西,被包上了華麗的外表後,人們所見到的,根本不是本質。一味地褒獎,照樣會使人迷失。

這篇名為《談友誼》的文章,彷彿給我潑了一盆冷水——以前那麼多書和文段的耳瀆目染之下,心中把友誼看得極為浪漫和轟烈,總覺得友情也會轟轟烈烈,而一段友誼的聯結者也總會得到一個完滿的結果。可是文章中舉出的幾個例子,那些和我一樣把友誼看得十分偉大卻被所謂的友誼所傷的那些歷史名人後,總有些不寒而慄的感覺。培根説:”看到偉大的君王對我們所説的的友誼的成效評價多高,真令人感到奇怪。“

看到此處,滿心歡喜地以為培根會在這篇文章中大力誇讚友誼的我像是被人毫不留情的諷刺了一般一樣,臉悄悄的紅了。他話中含的諷刺意味我看出來了,我在心中暗暗的告訴自己:以後遇見一件事情,一定要自己去體驗去分析,不然這次只是看書時被”嘲諷“了一通,下次可能就被人當面批評了!

一切的一切,自己親自分析體驗才是上策!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1

如果奇蹟就是超乎尋常,那麼它常常是在對逆境的徵收中體現的,幸福中並非沒有憂慮和煩惱,而逆境中也不乏慰藉與希望。最美好的刺繡都是以暗淡的背景襯托明麗的圖案,而絕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鑲嵌於明麗背景之上。正如惡劣的品質會在幸福的邊緣中被顯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逆境中釋放出光輝的。

賞析與分析:事物都有兩面性,是好是壞只看你自己是如何做,如何認為的。當然,人人都渴望順境,因為遇見的挫折困難小,而成功的機率大;在逆境中,挫折困難大,而成功機率小。可你是否想過,在逆境中,逆境有助於我們的潛力,挑戰才會激發出我們原來自己從沒想像到的這種能力。在逆境中我們會把壓力化為動力!

子女使他們的勞苦變甜,也使他們的不幸更苦。子女增加了他們的生活的負擔,卻減輕了他們對死亡的憂懼。在子女,不應對他們過於苛吝,否則會使他們變的卑賤,投機取巧,甚至墮入歧途。即使以後有了財富也不會正當利用。聰明的父母在對子女的管教上應當是嚴格的,而在金錢上則不妨略為寬鬆,這常常是有好效果的。

賞析與分析:家。如果比作一項工程,父母則是這項浩大工程的設計師,他們用寬大的胸懷包容着自己孩子的一切錯誤與不敬,無時無刻不在為子女的生活、成長、幸福、未來而掙扎,奮鬥着。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2

睿智的人在許多事上都有與常人不同的見解。培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近,我讀了他所着的《培根隨筆》一書,對於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為哲學和文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本《培根隨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首先,在觀念和視角上它具有獨到之處。他相信不懈的努力總能將厄運變成好運。面對許多人的迷信和盲從,他大膽提倡無神論,希望他們用理智和親情戰勝心中的專制統治等等。

出於對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閲讀此書時十分專注,也從中受益匪淺,特別是在思想觀念方面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讀罷此書,我發現:其實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解決不了問題的人。只要有對待問題的正確態度,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就好比一位登山運動員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頂,就定能攀上頂峯。

正如培根先生一樣,他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用理智從根源上分析並解決問題。這顯然是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

《培根隨筆》一書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老人對話。我想:我應該在今後的日子裏,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以及我身邊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為我的榜樣,做一個堅定執着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3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耳熟能詳話就出他之口。這本書分為《談學問》、《談旅遊》、《談虛榮》、《談野心》、《談運氣》、《談憤怒》等數十篇隨筆。

在眾多隨筆中,我最欣賞的是《論逆境》,我讀了又讀,每次它帶都給我不一樣啟示。"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篇中給我啟示最大的兩句話。我認為,這是這篇隨筆的濃縮精華。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萬幸,因為逆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它考驗了人的意志,還磨練了人的心智。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鄧稼先研究。一次,兩次,上百次,上千次。面對諸多失敗的考驗,他沒有選擇放棄研究。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貝多芬也同樣如此,雖然自己雙耳失聰,但是他始終認為"誰也無法超越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最後,他譜下了《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等傳世名作。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4

培根在《談諍諫》中寫道“多讀書是有好處的,尤其是讀那些在公眾舞台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人寫的書。”而《培根隨筆》就是一本這樣的好書。

《培根隨筆》一共收入了隨筆58篇,每一篇文章都不長,但是每一篇文章都講了一些至理名言,而且至理名言俯拾即是,而且大都不再開頭,就在結尾。這種語言放在開頭,具有兇器有力、引人入勝的作用;放在結尾,則有概括全文、餘味無窮的效應。培根的隨筆沒有西方很多散文隨筆作家的那種散漫和隨意,而是具有詩的凝練圓滿,小説的佈局嚴謹。培根的58篇隨筆,篇篇結構嚴密、行文緊湊,培根的隨筆不是文人的閒適小品和遊戲筆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會、富國利民為目的的進行説教的。58篇隨筆涉及國家、人生的各個方面,但每篇的核心都離不開人和國家的利害關係。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這些短小精悍的説教文章。

《培根隨筆》的作者就是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生於一個官宦之家,這種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再加上才華出眾,培根就被伊麗莎白稱為“朕的小掌璽大臣”。他12歲時就上了劍橋大學。23歲就當上了議員。培根這麼年輕就取得了議員的職務,可見培根的才華。

《培根隨筆》是一本有很多至理名言的好書,這本是就像是一筆寶藏。書中講的道理也是需要我們記住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仔細地把這本書閲讀完,把書中講的至理名言和道理都記下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