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豐的古街印象寫景美文

來源:文萃谷 2.22W

安豐,蘇北一座有着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一座與蘇南名鎮風格迥異、文史內容獨具特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據最早的文字記載,安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在明清時期,由於鹽業極盛,曾經名冠“淮南中十場”之首。

安豐的古街印象寫景美文

安豐,瀕臨於黃海之濱的這一年輕而又古老之地,成陸於漢代,古稱小淘浦、東淘,寄寓東去淘金之意。東晉時隸屬於海陵郡寧海縣,建鎮在唐開元盛世。北宋年間,范仲淹在西溪任鹽官,築成捍海堰(今范公堤)後方更名為安豐。“安”寓安居樂業之意,“豐”寄豐衣足食之願。

安豐古鎮最繁華的地方,便是那條北起下灶星月橋、南至鹽壩盈寧橋,南北蜿蜒的七裏古街。古街,很古,好像一位飽嘗人間苦難的母親,歲月在它滄桑的臉上,刻下了無法磨滅的痕跡。它如一條舒緩流動的河,流淌着千百年歷史的音韻,流淌着祖祖輩輩東淘人生命的樂章。到安豐,若不到明清古街逛一逛,乃是一大憾事!

當年,古街的周邊,分佈着“九壩十三巷七十二個半廟堂”,店行坊館密佈街旁,商賈賓客八方雲集,小鎮繁華至極。集聚成片的明清建築,青磚黛瓦馬頭牆,飛檐翹角花檻窗,街區氣勢恢宏。那些遠近聞名的吳氏家祠、萬氏古宅、郝氏古宅、鮑氏大樓、朱家大院、曹家大院、錢維翔故居、袁承業故居等,星羅佈於九壩十三巷之中。

古街的兩側,一條條窄而深的小巷曲徑通幽。千年煙雨,人間煙火與市井文化在街巷深處積澱,凝重的歷史在街名巷名中刻下印記,如抬鹽巷、鹽倉巷、東壩巷、三倉壩巷等一大串巷名,都凝聚着鹽文化的遺蹟;而王家巷、汪家巷、江寧館巷等一大串巷名,都以官賈等名門望族的姓氏、傳説命名,無不彰顯了其家族的歷史輝煌。

安豐古街的居民住庭院、商賈開店鋪、士紳居堂廂、文人處齋館,和諧共生,各得其所。院呈四合,是晉商從中原帶來的'聚財理念;牆立馬頭,是徽商從皖浙植入的安全要素。青磚小瓦,接榫勾灰,繼承着秦漢風格的理性;輪廓參差,造型寫意,依稀有隋唐造詣的浪漫。

現在,這條明清古街,只傳承和遺存下南石橋大街和北玉街。在南石橋大街北頭有一面“聖土和韻”廣場組合式照壁,照壁題記短短156字甚為凝練雋永,真乃神來之筆,妙不可言。它攫取文化精髓,濃縮了千年歷史,為人們探訪古街、尋覓前蹤導引指向。

古街中間用絳黃麻石板或青麻石板鋪成,兩邊走道鑲以青仄磚。經過時光反覆碾滾,麻石街面已經被磨蹭得光滑發亮,有些已經參差不齊,凹凸不平,彷彿一頭駱駝,馱着歲月殘留的斑駁其實,古街就是一部千年的史卷,斑駁的麻石板、久遠的青磚黛瓦就是史卷古老的扉頁,刻錄着古鎮滄桑的故事。

石街信步,尋幾闋明清古韻;閭巷悠遊,拂千年唐宋和風。當我每次踏上這古老沉凝而印痕斑駁的街面,便如踟躕在千年古街的歷史滄桑裏,感悟先民圍海壘灶煮鹽之源,感悟鹽民文化的氣息,腦海中便產生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思緒便忽然從古樸厚實的老街和斑駁的磚牆走向久遠

質樸的民風,厚重的文化,在古鎮合奏出獨有的音節。這裏曾經是滄海桑田,抓一把鹽蒿,便嗅到了煮鹽的柴火,便聽到了海的聲音。經過兩千多年的淮南鹽文化的薰陶,安豐這塊沃土孕育出了一大批聲名卓著的歷史文化名人。明代哲學家、“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布衣詩人吳嘉紀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繼王艮、吳嘉紀之後,安豐名人輩出,如名傳大江南北的詩書畫名流袁氏四竹(袁老竹、袁小竹、袁嘯竹、袁義竹),近代辛亥志士三將軍(周甘塵、丁朝中、曾魯),享有“北徐(悲鴻)南戈”美譽的丹青聖手戈湘嵐,榮獲終身成就獎的當代世界三大漢語言學家之一的周法高,譽滿全球的科學家錢維翔,開明人士錢乾,教育家侯湘石,先後繼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的應慈、葦舫、真禪法師無一不是東淘文化的脊樑。

年少時,在古街上徜徉過。老街名店老鋪甚多,買賣街市興旺。最宜人的風景當屬各行各業的店面商鋪,人來人往之間摩肩接踵;最富有生活氣息的就數各式各樣的叫賣聲了,或悠長或短促,或渾厚或高亢;夾雜着南來北往的過客,來也匆忙,去也匆忙清純、古樸、厚實,這是我印象裏古街老巷中最生動的畫面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