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2.93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朗讀者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朗讀者讀書筆記

十五歲的米夏意外遇上三十八歲的漢娜。漢娜活力,熱情,像一座有生命的美麗雪白的雕像一樣吸引着情意萌動的年輕米夏。他們悄悄地交往,每次幽會由米夏的閲讀,漢娜的思考和評説,兩人的沐浴和纏綿構成,以更多的閲讀和透過窗簾的陽光下的悄聲交流結束。米夏為漢娜沐浴後清新的氣息和不時的大發雷霆神魂顛倒,漢娜卻更傾向於從米夏的閲讀中對她沒有歷經的世界作一番別緻的評價。

然而漢娜不辭而別,這一別是八年。他們都變了,米夏是優秀的法學生,跟着教授參加法院的審理,不期而遇那時已是戴罪之身的納粹分子漢娜。其他被告把罪責推卸到漢娜身上,證據是漢娜的通信。漢娜把罪名一一供認。但彼時米夏才意識到,漢娜根本是文盲。米夏去和漢娜談話,此時漢娜已變得像是破敗的布偶,不再是米夏記憶中的熱情洋溢。

米夏沒有説出真相,漢娜被判二十年監禁。米夏後來瞭解到,即使在集中營中,漢娜仍找了幾個少女為她朗讀,也格外對那些少女寬厚一些。米夏覺得悲哀。他開始不定期地朗讀,錄成帶子寄到監獄給漢娜,沒有書信,因為知道漢娜不認識字,沒有見面,因為他心中的'羞愧阻撓他。

漢娜出獄前,監獄長找到米夏,請求他幫助漢娜重回社會,米夏便去籌備。就在出獄前,漢娜踩在一堆書本上上吊自殺。她在獄中聽着米夏的閲讀,對照着書本,學會了認字。故事以米夏“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站在漢娜墓前結束。

故事耐人尋味之處在於為何米夏和漢娜都沒有在審判過程中,其他犯人指控漢娜通過書信對集中營進行控制時,説出漢娜是文盲,因此那個指控根本是無稽之談的真相。

作者通過米夏的心思,道出一個答案,那就是羞愧。

這個答案看起來多麼無稽。但卻那麼真實。作為一個法學生,米夏心裏對於真相和公平的審判本來有一種不顧忌的追求,可是一旦為漢娜辯護,他必須承認曾經和漢娜的情愛,三十八歲女人和十五歲男孩的關係會如何被人指點?米夏無法面對那種流言,他對曾經的感情抱有難以啟齒的羞愧,他希望一切埋在土裏,無人知曉。漢娜則是由始至終(除了在監獄那個安寧得如同令一個世界的地方里以外)羞於讓任何人知道自己是文盲的事實。她曾經是那麼充滿生機,對世界有那麼多見解,她身上的汗味對於米夏都是一種新鮮的氣息。哪怕她在集中營裏工作時,也仍保持着聽書的習慣。文盲其實沒有阻撓過她對文字的喜歡,這矛盾的兩者被她長久地粉飾太平。

匆匆讀完之後,合上書本,目光再一次落在書名上的時候,才發現作者留給所有人一個問題。到底誰才是這個故事裏的朗讀者?

自從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或是甲骨文頭一次在歷史某個不能被確定的時刻鑿下起,文字自成了一個世界,從人類口語構成的抽象而且脆弱的信息世界裏,以具象的形式連同一種巨大的力量架通了無數座跨越時空的橋樑。一字一句刻在石板上的文字,説明了法律,記錄着變遷,真實而且公正地傳遞哲學,情感。我確信因為有了文字人類才開始去考慮記載自身歷史,如何記載,才開始去學習和反省,才開始思考。

可是在漢娜的世界裏,文字是無意義的筆畫,是密佈的符號,是諷刺性的謎語……她永遠不會解開。所以將書中的朗讀者理解為以和條文打交道為生的米夏似乎毋庸置疑。

但是我知道,漢娜才是朗讀者。在米夏和漢娜的關係裏,文字是被排除在外的。縱使米夏為漢娜讀書,但是對於漢娜來説,米夏讀的故事不過是一個母親在牀邊為孩子講述的神話,而漢娜的迴應,不過是孩童對人物的思考,這樣的傳播與遠古時期人們把傳説口耳相傳沒有區別。這樣的朗讀是一種異常直接簡單的傳播。

而我們瞭解,傳播的內容雖説不外乎各種形式的信息,傳播的目的卻要深奧的多。在這段故事裏,米夏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托爾斯泰的小説,雪萊的詩歌,《荷馬史詩》《帶小狗的女人》《戰爭與和平》;但是漢娜總是有一些讓米夏意外的反饋。更為重要的是,與漢娜曾經的纏綿和得知漢娜被判處,重新為漢娜朗讀,漢娜的死,這個女人留給米夏的所有(包括米夏時常提到的幾幅漢娜的肖像“以前,我特別喜歡她身上的氣温,她聞上去總是那麼清新,像剛剛出過汗或剛剛做過愛。有時候,她也用香水,可我不知道是哪一種。”)才是一本真正的書,漢娜的生命那麼意外地和米夏糾纏,那麼意外地用一種深刻而無聲的方式,給米夏朗讀了一本書。漢娜在米夏的記憶裏,鑿下了第一個文字,動搖了他的世界,然後具象地重塑了他。

故事裏最直達心底的是,通過朗讀,比文字更深厚的東西得到傳遞,那些對尊嚴和生存的態度,人生在世的情感,理想和現實的權衡博弈。

漢娜的世界沒有文字,可是她用生命,寫了一本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