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與同伴發生衝突時能自己協商解決

來源:文萃谷 2.8W

觀察內容:

教育筆記-與同伴發生衝突時能自己協商解決

户外活動中,兩個人都想要一個足球他們會怎麼處理。

觀察背景:

DD是一個脾氣較固執的孩子,當他認定的事,他絕不放手。這天小浦過來和DD搶足球。

數據記錄:

1.户外活動中,大家第一次玩足球,顯得十分興奮,加入遊戲的人越來越多。

走到我面前,給我展示他如何進球,當看到球進了,他高興的不得了。他一個人開始控球,當他踢到很遠時,小浦追了上去。DD立刻蹲下護住了球,小浦坐到他背上,DD用力將小浦翻了過來並咬了一口。

3.我走到面前詢問,是不是你咬了小浦,他一口否決,抱着球想走。

分析原因:

DD咬人的現象,連上這次已經是第三次。在前兩次咬人事件中,第一次由於他的情緒失控,我們未能及時解決,後由他父親將其抱回,並與我們保證在家待他情緒穩定後會教育。第二天來園,在老師的指引下,他向同伴道了歉。問他,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事該怎麼處理,他回答:“好好和他説。”

第二次,與同伴在爭搶東西時咬了對方。當即教育了他:與他回憶事情的發生,並指出錯誤,讓其道歉。放學時與家長溝通時,家長只回答會教育的就走了。

第三次便是這次户外活動中。他當時立刻否定不是自己咬的,哪怕被咬的人肯定説就是他,他一直強調不是自己,並不肯道歉。

當回到教室,我立刻想起前兩次我的解決方式:我告訴他怎麼做,他照着我的説了一遍。並且這次出現了撒謊的現象,為什麼?因為害怕我責怪,還是因為這件事他覺得自己沒有錯?我覺得兩者都有,當詢問事情的發生和原因時,我忽然覺得一直忽略了讓DD自己親身解決問題,而是每次在事後教他怎麼做。當遇到緊急情況,他當然選擇用最有效且直接的方式——攻擊,所以接下來發生了第三次咬人。

反思:

1.當發現孩子有攻擊性行為時,一定要關注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與孩子回憶回憶事情發生,讓其自己説出為什麼會這麼做。

2.當孩子瞭解自己做錯了,教師不是立刻批評而是應該立刻與其商量該如何解決。指南中指出“允許幼兒犯錯誤,告訴他改了就好。不要打罵幼兒,以免他因為害怕懲罰而説謊”。

3.孩子總是用暴力解決問題是否與家庭教養方式有關?我想是有關係的.。當我與DD媽媽談起DD用暴力解決問題時,我問他在家是如何教育他的,這時她的媽媽向我坦露原來在家爺爺奶奶比較溺愛孩子,在孩子教養上,爺爺奶奶一向護着孩子,當母親大聲教育,爺爺奶奶會立刻出來保護,並指責媽媽。所以我覺得家裏教養態度的不統一促進了孩子暴力行為的發展。也使孩子在發生暴力行為後缺少愧疚的心理,自認為有人會保護,讓孩子缺少了責任意識。

4.當孩子發生暴力行為,應該及時處理。事後一是孩子對事情的記憶不是特別深刻了,第二孩子對當時情景的情感態度(如緊張等)會減少,不利於此後發生類似情況時讓他學會處理。

5.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學習理解別人。當DD用咬人解決問題時,引導他想一想“如果有人和你來搶東西咬你,你有什麼感受?”讓幼兒學習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