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計算教學隨筆

來源:文萃谷 1.61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隨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計算教學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計算教學隨筆

關於計算教學隨筆1

計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它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和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而在二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計算教學也佔了很大的比重,因而,必須重視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計算的快又準確。

但在教學中,我發現由於受到學生的興趣、態度、意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做計算題時,學生普遍有輕視的態度:不管是口算、還是筆算,每個學生都會做,但是往往都不能夠百發百中,不是抄錯數字,就是忘記進位、退位,總之,錯誤層出不窮,而學生在知道自己錯了之後,也不以為然,認為是粗心,以後細心就可以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習慣,導致計算能力下降。因此要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計算能力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對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先要讓學生對它產生興趣,能算、會算、樂於算,達到算的快又準的目的。

在備課時,就思考哪些物品、情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設計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讓學生感興趣的情景將教學有效串接。在上課時將這個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情景貫穿始終,從新授到練習,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有效理解算理。

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之後,在練習時也要注意多種形式的練習,寓教於樂,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適當進行5分鐘的口算,而且也可以運用多種形式,如遊戲開小火車、同桌競賽、男女競賽;用卡片、多媒體視算、聽算等,給予一定的表揚、誇獎或獎勵,適當把握難易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能從中有一些收穫,激發學生對計算的興趣,使學生的情緒、情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

二、持之以恆,每天保證適當的練習

每節課保證5-10分鐘時間給學生進行計算練習,並隨時隨地的進行反饋、討論、糾正:及時瞭解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常見的典型特例,與學生一起分析、交流,對於那些形近而易錯的題目,組織對比練習,適當加大練習難度,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培養學生比較鑑別的能力。在練習之後,進行小結、反思,提高學生的分析與判斷能力,提高練習效率。

三、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在計算中,學生計算出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粗心,因此,在計算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1)在開始計算之前,仔細審題,再動筆計算(2)計算中要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認真做到字跡清晰,數位對齊,不偷懶、漏寫進位1、退位點,是能夠做好一道題目的基礎。(3)養成檢查與驗算的好習慣,耐心細緻,逐步檢查:先查題目中是否抄錯數字與運算符號;再查計算過程是否有誤,有沒有忘記進位與退位,發現錯誤及時糾正;最後檢查豎式與橫式上的結果是否一致,並且要注意驗算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檢查驗算的習慣。

關於計算教學隨筆2

我使用國小數學新教材教學已三個多年頭了,驀然回首,這幾年的教學真是喜憂參半、成敗交錯。事到如今,是該盤點一下自己教學中的得與失的時候了,也許它還可以成為後來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己國小階段後期教學的正確的教學思路形成的“催化劑”吧!

經過新教材的教學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師要刻苦鑽研教材的重要性,因為新教材留給教師的教學空間實在太大。如果不認真研讀教參、教材,不清楚各知識點在整個國小階段甚至後繼學習中的重要性,不明確各知識點的前後聯繫及相互作用,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步子則將或深或淺,會給自己的教學留下很多後遺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學,使我真正懂得“課標是源、教材是流”,逐漸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學的能力。應該説,沒有哪個專家或老師可以説他的思想、教法就絕對的正確、絕對的好,都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們的共識。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客觀地受家庭環境、地域所處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它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這是不可否認的,就如農村的學生連數學書上的卡通動物都不認識,這就是事實,這就需要教師學習課標、把握國小階段在“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等領域應達到哪些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選素材、合理設置教學活動內容、使用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自進入新教材教學以來,我始終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不斷地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向轉變,同時,我也曾彷徨與憂慮,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已彰顯出可喜的面貌。

1、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因為我為他們組織的學習活動是豐富有趣的、學習內容是有用的、探索的問題是有挑戰性的,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加之我留給學生的課外作業很少(但具有很強的可練性),學生自然也就學得輕鬆而樂學。

2、絕大部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逐漸形成。教學中的新知學習我都習慣讓學生“先嚐試、再引導其釋疑解惑”以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所有學生都養成了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好習慣,數學口頭表達能力良性發展。我的口頭禪“這個問題有難度,不妨與同伴齊心協力一起想辦法。”、“把你的想法説給同桌的小朋友聽聽”使普遍學生有了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都能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或是課外與人交流。

4、學生的思維較活躍、開闊。由於新教材教學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樣化、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等的教學,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明顯活躍與開闊。5、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逐漸形成。教學中每每讓學生學會了某個知識點就讓其舉例應用,或是常以“看到這個數、算式、信息、公式、圖形等,你能聯想到與它相關的哪些數學知識?”啟發學生對呈現的知識進行再思考,進而形成對相關知識進行串聯的能力,逐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學實踐,我逐漸地成長起來,我教學的學生也展現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

1、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教學中總以“課堂上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的時間多了,動筆練習的時間就少了”為藉口為學生在計算上出現的問題而開脱,卻沒有鼓勵學生課外進行練習(又憂於學生學習負擔過重),

其實如果從一年級開始就着眼培養學生每天必練幾道計算題的習慣也不是難事(切莫受諸如“一年級的學生不準佈置家作”的規定的影響)。我可以大膽地説,我教學的兩個班級的學生,沒有一個學生沒有掌握計算方法,但為什麼部分學生會存在速度慢、正確率不高的問題呢?究其原因:

一是這部分學生惰性強(每每遇到按老師的規定自己設置題目[如10道口算題、5道三位數乘或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題……]練習,他們總會出一些很簡單的題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習慣差(馬馬乎乎);

二是我要求不嚴,每每遇到學生計算錯誤,僅僅只是要求學生改正也就罷了,致使學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形成錯了就改、再錯再改、馬馬乎乎沒關係的錯誤意識和習慣,所以我想在鼓勵教育的同時如果能對犯錯的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即便採取適當的懲罰,學生犯錯的頻率就會低多了。

2、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幾年的教學中,大部分“解決問題”的內容都被購物、租車租船充斥着,以老師們的話説“二年級就開始租車租船,租到四年級差生才有點兒眉目,可解決其他綜合性稍強的問題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 ……”,傳統教材中到三年級才進入兩步應用題的思維訓練,可是新教材中從二年級開始就涉及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問題的解決,學生必須掌握“假設”、“嘗試”、“整體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湊和”等思考才能解決,差生在這種問題的學習中根本就是坐飛機,就連稍好一點的學生都不能從中形成有條理的表達其思考的能力,用孩子們的話説“我是‘湊’的”,可這樣的題目一道例題或是一個練習題就足以花費一節課的時間,而對差生來説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輪我再教學二年級,我一定要給學生設置一些與生活接近的數量關係比較明朗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初步學會用分析法(要求什麼問題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和綜合法(知道什麼信息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可以求什麼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隨着年級的增高,逐步向學生滲透“摘錄”、“畫圖”、“列表”、“模擬”、“簡化”、“嘗試”、“找規律”等策略;其次,一定要在二年級乘法和除法的意義教學上花大力氣,讓學生真正理解性地解決乘、除法問題而不是瞎猜亂碰,為中高段的綜合性較強的解決問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此,是否可以降低學生在“解決問題”領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實驗。

我想,每位教師都具有各自的教學風格,擁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調試自己的教學行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帶有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真正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