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為天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5.81K

一個新聞工作者為什麼要關注三農問題?種植農業的農民為什麼自己卻消費不起有機農產品?中國最貧窮的人為什麼是為中國大多數人口提供生命之源的農民?我們在這個時代尋找着什麼,又缺失了什麼呢?《食為天》以一種温和的敍事向大家展現了食物生產者――農民和土地的現狀。

食為天經典散文

在這個鏡頭下面,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關於食品安全的故事,而是在這個有機農業發展充滿各項挑戰的情況下,農業生產者付出的努力和更多普通老百姓的選擇。該紀錄片講述了北京天福園,有機農作物市場與張志敏老師的故事。張志敏老師曾經在國企做過外資,駐外擔任過外交官,精通多門外語。非洲外交官任期結束以後,她回到國內,身體開始經常在吃完飯以後出現不適,嘔吐、頭痛、睡不着覺等病痛纏身,去醫院檢查並無大礙,也沒有具體的病情。具有中醫藥知識背景的她越來越懷疑是自己吃的東西出了問題,於是她半路出家成為一名農民,自己為自己的健康做保障。

紀錄片裏面展現了一個最有趣的現象是:中國農業大學裏面的高材生所學的是如何施肥,如何研發新型的肥料來增加產量,他們是農業發展的既得利益者。而國家的農民是弱勢羣體,他們沒有權利來定價自己生產的有機農產品,中國目前也還沒有相關的法律來保護這樣的勤懇的農民――他們致力於生產健康綠色的農產品。

消費者也應該要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消費者對於食物的每一次選擇,都會影響最終農業方式的'轉變,每一次簡單的消費都是為生態環境投上一票,為食品安全發展投上一票,因此消費者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更加不可否認的是,做有機農業的小農是孤獨的,他們缺乏社會支援,大多數農民不適合做有機農業,因為做不起也沒有技術做。“其實這麼多的艱難困苦都沒有讓我悲觀失望,因為心裏有一個深深的希望,對於生命、對於光明的嚮往。就像麥地裏的麥子一樣,現在在這土地上你看不到麥子,還沒有發芽起來,但我希望的是哪天就不經意間,綠色就覆蓋了這個田野。”張志敏老師説。

《食為天》:“一部關於食品安全的紀錄片,沒有動魄驚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只是普通人的食物生活,從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展現一個團結合作、環境可持續保障與餐桌安全的食物體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