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理解,跨越“代溝”的橋樑

來源:文萃谷 2.62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你見過的隨筆都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隨筆:理解,跨越“代溝”的橋樑,歡迎閲讀與收藏。

教學隨筆:理解,跨越“代溝”的橋樑

一天,小強的媽媽來到學校,向老師傾訴自己心中的困惑和痛苦:最近,我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我苦口婆心教育他,他卻不以為然,甚至不願與父母交談溝通。平時,孩子有意無意在疏遠自己。自己很想關心他,但孩子卻表現出敵視的態度。我真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卻換來孩子這麼對待自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聽完小強媽的傾訴,老師從抽屜裏拿出小強寫的作文——《給自己父母的一封信》,小強媽讀完信,眼淚奪眶而出:“以前也知道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卻沒有想到現在的孩子心中裝着這麼多的事,透過這封信,我彷彿聽到了他內心深處存吶喊:‘理解萬歲!’”

理解是什麼

家長渴望孩子的理解,理解家長對子女的期望,理解父母對子女的'一片愛心。孩子也渴望父母的理解:我已經長大了,我需要獨立,我需要父母的尊重!那麼,什麼是理解呢?一位家長説:“對孩子的理解,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將心比心。”孩子説:“對自己的理解,是一種坦誠;對父母的理解,是一種體諒。”做父母的,如果學會了理解,也就有了寬容的心態,凡事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會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感受,使教育達到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效果。而不能理解孩子的父母根本無法擺脱由此帶來的煩惱與痛苦。

一位已經下崗的父親,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仍然每週雙休日帶孩子去“肯德基”,每月給孩子大把大把的零花錢,孩子身上穿的仍然是名牌服裝、運動鞋……而孩子卻一點也不理解父母掙錢的不易,更不體會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理解父母的孩子,才能承擔家庭的責任。今天理解父母的辛勞,將來才能孝敬父母。

理解可以跨越“代溝”

我們正生活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的現代化動搖了父母的權威地位,終身學習社會中的後喻文化向父母提出了“向孩子學習”的歷史使命。在一個家庭裏,由於父母與孩子所處的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文化背景,儘管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代溝”仍不可能避免。但“代溝”可以跨越,理解就是兩代人之間互動的橋樑。每天晚上,全家圍坐在電視機前,年長的父母愛聽民族化傳統戲曲,年輕的孩子追求流行、時尚、通俗,其實一點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兩代人之間只要相互理解,作父母的不妨也欣賞一下年輕人的流行歌曲,自己也會延緩衰老而永葆青春;作為年輕人也去欣賞一下老爸老媽的傳統戲曲,也許會體會到有一種別有的韻味。有了相互理解,就有了共同分享交流的平台,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和諧家庭的生活之美。

理解需要“換位思考”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在10歲以前是崇拜父母的年齡,在他的眼裏,爸爸媽媽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但到了10歲以後,20歲以前,進入一個心理上對父母輕視的年齡,希望擺脱父母的約束,討厭父母的嘮嘮叨叨,對父母的教育容易逆反與對立,崇拜體育明星、電視明星。到了20歲至30歲,才開始對父母有所理解。人到了40歲以後,才到了“常回家看看”的年齡。這個時候才真正理解父母真的不簡單。

作為父母,如何才能理解孩子呢?首先應瞭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譬如説,關於孩子的兩個反抗期。從2歲到4歲出現“第一反抗期”,青春期出現“第二反抗期”。處在反抗期的孩子,父母應正確引導,而不能採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其次,父母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心理需求,將心比心,不以成人的思維去揣度兒童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