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精選11篇)

來源:文萃谷 2.53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敍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精選11篇)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 1

一、思教學理念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古詩詞對學生思想情感具有薰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詩詞的誦讀教學不容樂觀,在平時的考試默寫題中就能體現,丟分嚴重,學生苦於奔命的記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每個九年級的老師都深有體會,在如此緊張的複習中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古詩詞的複習上,學生提起來就頭痛。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生避而遠之,毫無興趣,談何繼承和發揚?

我們提倡高效快樂的語文課堂,或許我們只注重一節課的教學,只注重一個學期教學任務的關聯。假如把國中三年的所有語文課當做一節語文課,每一天的語文課只是極小的一個環節;假如我們把國中所有的古詩詞當成一大首詩來背誦,平時的每一首詩就好比一個字節。我問過學生一個問題:《十二章》九年級會考要考,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後,不看不管不問,800天以後會考複習時,是否記得。學生肯定的回答:記不得。我又問:七年級上學期《觀滄海》九年級必考,直到九年級下學期會考複習時再來記背,記得否?記不住。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何為精準?精準早讀到底要決解什麼問題?能不能構想一個宏大的語文關,構想一堂超級高效快樂的大語文課堂?

關注學生體驗,關注學生感受,從學生認知、興趣出發,真正讓學生做為語文學習的主人,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科學的指導教學。注重知識的積累,注重國中各學期知識的聯繫和有機整合,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據於以上原因,結合本次工作坊”精準早讀”這個主題,我從自身實際教學中深思反省。嘗試做一些誦讀古詩詞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點點學生古詩詞誦讀的現狀,希望能夠激發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把握古詩詞誦讀的方法,讓”精準早讀”精準早讀插上理想的翅膀,讓學生記住的東西能保持更長遠,是我這堂課生命的歸宿。

二、思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我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設計如下:能背誦並用楷書默寫;運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高效記憶古詩;能調動原有的古詩詞儲備,積累詩文,增強古文背誦信心;我認為這三個目標的設置定位是比較準確的比較樸實的,因為這僅僅是古詩詞誦讀的目標而不是古詩賞析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中,讓學生用楷書默寫其實考慮到現在好多學生書寫不過關、質量差,説到底還是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原本我想在課堂上用毛筆現場楷書書寫一首給學生看,考慮時間關係省去了了這一步。

本節課的重點目標是讓學生運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高效記憶古詩,在原來的設計中,我是想讓學生感知不同的誦讀法:韻腳法、理解記憶法、情景想象法、誦讀記憶法、分析記憶法、對仗記憶法、歌曲串唱記憶法、反覆朗讀加嘗試背誦法。但在實際教學中,時間緊,考慮到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悟如何去精準誦讀古詩詞,做了取捨,僅僅展示了後兩種。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置實際上是對這堂課的一個延生,説到底它跟這堂課的內容關係不大,但我認為,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是會整合的,更何況語文就是整合性較強的課程,讓學生能調動原有的古詩積累形成整體,此處主要指的是:

相同意象、相同主題和相同作者的詩詞形成整體。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培養學生自主記憶古詩的意識很重要,所以我想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樂意接受的方式讓學生漸漸喜歡上古詩詞,我的方法是用流行歌串場的方式,學生現在的心理特點是喜歡耍酷、喜歡另類、喜歡追星所以用這種比較”潮”的方式去唱,在不同的班級我做過調查,學生比較喜歡,我實踐下來效果相當良好。記得牢,便於課外複習,隨時隨地哼唱起來就把古詩複習了,決解了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性。

三、思教學內容

我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分兩層,一層是通過我總結的精準誦讀古詩詞的口訣來引領學生背誦《竹裏館》、《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晚春》這四首古詩,讓學生在讀準字音、讀通節奏、整體感知詩意和感情的基礎上通過高效的方法識記、理解記憶、拓展記憶古詩,讓學生知道學古詩不僅是為了考試,還可以修養身心,提升境界。

另一層,就是通過四首古詩的誦讀的步驟和過程讓學生領悟我總結的精準誦讀古詩詞的口訣:火眼金睛音和形,讀通詩詞有韻味;整體感知意和情,各顯神通憶比拼;理解默寫來鞏固,積累拓展再延伸;課外複習抗遺忘,古詩從此記心上。讓學生知道,背誦古詩是講方法的,講過程的,是講技巧的,是有方法指導的,是講層次和梯度的。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不是背完就放之大江讓之東流不管不問的。要讓其和原來的知識發生聯繫,形成整合,從而抗拒遺忘。遺忘是很正常的,要在課外及時複習,按時複習,循環複習,真正讓古詩記在心裏,進而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四、思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教學環節分為三部分:導入新課,誦讀四首古詩詞並感知方法,增強古詩誦讀信心提升感情。

在實際教學中,感覺課前準備和導入新課學生是比較接受的,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課前白板播放我教班級學生唱歌記古詩詞的視頻並和學生談話,導入中展示馬龍汶河邊的柳樹,並手拿《唐詩三百首》,創設情景誦讀賀知章的《詠柳》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明白有詩歌生活就有詩意。

誦讀四首古詩詞這一環節,按照我整理的誦讀古詩詞的口訣分佈展開,但是因為我所設置的教學目標過大,太在乎一堂課的延展性,所以到後來和”精準早讀”的主題相背離,此時我才知道,教學目標就是一堂課的指南針,課的好壞大部分取決於次。如果我的教學目標只設計一個知識與能力目標,這節課單就是組織學生多種形式的讀,讓其背誦的話,我可以上一堂漂亮的早讀課,但我又於心不甘,我想我不僅要教學生語文,更要通過語文去教人。好多專家和同仁都發覺我把早讀課上成正課,我非常接受專家的批評和指正。因為我想:語文課就是語文教師的人生,人生語文,語文人生。課就是我的生命,它承載了我對語文對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很多感情,通過這堂課我想讓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略有感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山重水複疑無路時,或許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真正打通學生學習語文的`”任督二脈”,讓他有興趣有熱情去學習,他才可能變成語文高手。所以在課堂尾聲之時引出雷海為的事例去增強學生熱愛古詩詞的熱情,這寄託了我很大的期望和期待。

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因素沒有把握好,學生不熟悉,自己儀態太過威嚴,時間把握不好,所以好多環節都流於形式,這節課的重點應該在讀上下功夫,多種形式讓學生展示記憶的成果,原本的多種形式的背誦和當堂課的默寫都變成了趕場,重點未突出出來,表面看起來很熱鬧的課,漏洞百出,羞愧不已。

五、思教法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設計的初衷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下自主學習,但實際上下來,我太注重了自己的教,讓學生禁錮在我設計好的線路和教學流程之中,束縛了其自主性,上下課來所以我感覺非常心慌和不安。這也是以後我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就如著名語文教育專家王榮生教授提倡的,教師應多考慮教學內容,而不僅僅是教學方法。

六、思教學效果

王崧舟老師説過,一堂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書卷味。具體説來,語文味表現為”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這裏的人情味有三層意味:一是指語文課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機械刻板的語文課註定不受學生的歡迎,不受學生歡迎的課能稱為好課嗎?二是指語文課要注重情感薰陶、價值引領,否則,語文課就會犯上”喪魂落魄症”,淪為”空心課”;三是指語文課要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對學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賞識其個性、激勵其潛能,真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王崧舟老師還説,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內含豐富的文化底藴;有”書卷味”的語文,儒雅、從容、含蓄、純正;有”書卷味”的語文,常常靈氣勃發、靈光閃現,或在教學設計上別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獨具慧眼,或在課堂操作上另闢蹊徑。總之,有”書卷味”的語文課是大有嚼頭的語文課。或許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可以以此為鏡來正視我們的語文課堂。

反思最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真實的課堂情景問題。當然,反思本身不能直接解決課堂問題,但是,通過反思可以為解決課堂問題指明方向、揚長避短。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 2

今年有幸聽了一位老師執教的一首古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老師基本依照下列程序講:正音、識字、範讀、領讀、大致講解意思。在課快要結束之時,有一位學生提問:“老師,今後遇到古詩也這麼學嗎?”

當時提問引發了我對古詩教學的反思,到底古詩應當怎樣去鑑賞?

反思之一:應當重視古詩的思想內容。

古詩的思想內容,往往體現在作者的童趣、主張、觀點和態度上,有的含蓄,有的直白,有的隱晦,有的張揚。不管怎樣,我們都要藉助古詩的力量,來叩問作者的靈魂。

對古詩思想內容的鑑賞,就是對其分析、歸納和評價,一首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無外乎這樣一些方面:感歎人生、抒發情懷、描寫自然、厭惡戰爭、痛斥黑暗等。評價思想內容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層面上,要站在形象、技巧、語言的高度上,做具體的整合。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揭示古詩的內涵。

反思之二:應不忽視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詩歌形象主要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包括人、事、景、物。這些形象無不受到詩人主觀情感的浸泡,因此,詩歌形象也是意向化的形象。

鑑賞古詩形象,可以分析形象的明與暗、動與靜、實與虛、強與弱;也可以把分析形象與民族歷史、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心理特徵結合起來。不同的形象,可以反映不同的感情基調和不同的藝術風格。

反思之三:應重視恰如其分的表達技巧。

詩歌之所以被譽為文學中的文學,其原因恐怕就在於詩的`技巧要遠遠超出其它文體之上。它體制短小,尺水興波;三言兩語,含不盡之意。非精深非精緻非精粹,不足以讓讀者來吟哦來推敲來擊節。

古詩表達技巧千錘百煉,恰如其分。鑑賞其技巧應立足於修辭特點、表達方式、風格流派等主要內容。修辭常見的有對比、擬人、誇張、排比、對偶、比喻、設問等;表達方式有描寫、抒情、敍事、議論等;風格流派有清俊飄逸、柔美婉麗、激昂悲壯、恬淡平和、曠達豪放等。理解表達技巧的一般思路是:理解詩句、感悟形象、體會意境、把握情感。

反思之四:應緊緊抓住生動鮮亮的語言特色。

古詩説到底還是語言的藝術。鑑賞古詩語言要從詞句入手,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特色。古詩大都是體制短小的抒情詩,雖然一首詩裏用詞不多,但藴含的意像卻豐富。抓住詩歌生動鮮亮的語言,體味語言的特色,就能領悟詩歌內在的意境。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 3

入選國中語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詩歌形成的環境及構成的意象距離學生生活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學識相差很大,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加上傳統教學秉承“字詞句段篇”剝竹筍形式,採用“字字解釋、句句翻譯”八字真經教學法,大大破壞了詩歌的美,抑制了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枯燥無味,毫無生機,因而一些學生對古典詩歌不免敬而遠之。

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教師要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師教得很活,學生學得有味。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有效性進行概括分析,尋求國中古詩詞教學的合理途徑。

1、加強誦讀,積累古詩詞俗話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涵藴藏在凝練的語言中,不反覆誦讀,又如何體會得出?只有反覆吟誦,才有可能把握詩詞的感情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

但“一口卻吃不成胖子”,古詩詞的`教學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滿樹的快捷,它需一點一滴的積累沉澱,積小流才能成江河,到達一定程度時,進行“質”的飛躍。當然,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寶貴、最精彩的部分,而作為語文老師,還有諸多的語文教學任務等着我們去完成,因此我們沒那麼多時間,也沒那個條件去大量的積累。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得靠語文老師平時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積累古詩詞的好習慣了。如:每節語文課前由語文課代表在黑板一側抄好一首詩詞,語文課預備鈴一響,由課代表帶領大家反覆朗讀,每堂語文課把師生相互問好的時間改成讓全體學生齊背這首古詩詞,開始先由教師賞析,後來逐漸轉變為學生賞析,為學生提供大膽展示自己的空間,使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利用這短暫的課前幾分鐘,每週可熟記並理解兩三首詩詞,日積月累,就是一筆不小的古詩詞財富了。

2、結合背景,理解古詩詞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之作,詩所傳達出的思想主旨無不與作者的平生、閲歷、遭遇及他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相關。

因此,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就必須對這些知識有所瞭解。這樣才易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 4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9課《古詩三首》,包括《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首詩。這三首詩都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教學時,我圍繞單元主題愛國與責任,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的詞語,想象詩人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詩人的內心情感。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方面:

一、熟讀深思,受到薰陶

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如何讓學生充分領略這道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並積累語言。古詩的教學還要以讀為手段。不僅是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激發學生積極誦讀、理解古詩的興趣。本節課不僅有大量的指名讀、自由讀,還有配樂引讀、男女生讀、小組讀等,在古詩誦讀中相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補充情節,激發想象

由於古詩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需要學生去想象,合理地補充情節,補充畫面,豐富詩的內涵。

三、以讀悟情,以讀入境

本課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感知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教學中以“情”為突破口,以“讀”為依託,根據學生的讀詩感受,由古詩的意象入手,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加深體驗,培養語感。

四、挖掘文本,體驗意境

通過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豐富文本,深化古詩內涵,提升審美情趣。這節課不僅拓展了陸游的《示兒》、杜甫的《春望》,讓學生對比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還聯繫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孟郊的《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來對比個人的悲喜與詩人因國家的悲喜不可同日而語。然後朗讀各個時代的愛國詩句,力求喚起學生的情感,體悟詩人的愛國情。

五、聯繫現實,昇華情感

最後讓學生觀看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照片、舍小我顧大局的抗疫英雄的照片、首次登陸我們自己的空間站的三位航天員照片,引導學生談感受,激發他們志存高遠,勇擔肩上之責。

作業的設計,既圍繞單元主題,又有層次性,既讓學生保底,又創設拓展提升的機會,給予學生自主學習不斷髮展、不斷提升的平台。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 5

在《漁歌子》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讀,去了解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特別強調讓學生比較同是描寫江南春景的兩首詞的異同。

但是從課堂效果來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過於注重結果——比較異同,忽視了過程的體驗——朗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美景,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瞭解詞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之後,就讓學生比較和前一首詞的異同,從學生髮言情況來看,學生只能勉為其難地從表面説説想法。因為學生還沒有很好地去體驗、感受《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衝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師沒有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如何能夠感受兩首詞的不同呢?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再多讀讀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那麼再和《憶江南》進行比較時,學生的感受會大不相同。不過,讓學生直接去比較異同,對五年級剛接觸詞的學生來説,太理性化,難度也大了。不如換個問法:白居易和張志和筆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歡哪一幅呢?這樣從學生的情感出發,觸及了學生的.獨特體驗,也可以培養學生對詞的初步鑑賞能力。

其實,這首詞和柳宗元的《江雪》對比起來學習,更便於學生把握這首詞的主旨。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同是垂釣圖,意境相去甚遠。學生通過比較,更能體會《漁歌子》那種悠然自得的樂趣。這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重組,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另外,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王國中,課堂應當別具一番情趣。但是,學生沒有被美的經典詩詞所吸引,這與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有關,教學生詞,教師就應該有一定詞的積累,有一定的鑑賞能力,我的語言應有一種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課堂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 6

備課充足,能使上課發揮得更加的好。在備課《遊山西村》這首詩時,我就感歎於詩人用詞的精煉、準確,僅“山重水複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當時由疑惑到驚喜的轉變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首詩藴涵的東西很多,有對美的詮釋,不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質疑,我們班一向走神的療國欣站起來就問:“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麼意思?我讓學生分解字來解釋,“柳暗”柳是指什麼?學生回答:“柳樹”,“暗”呢?“就是柳樹很多,很蔭深。”“花明”,學生對這個沒有能理解,我引導説春天的鮮花開得怎樣,“鮮花一叢叢,顏色很鮮豔”。誰能把這句話連起來説?樑樂儒拿起書:“這句詩是説陸游騎着驢走在山間,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條又一條,陸游懷疑前面沒有路了, 忽然他發現柳樹蔭深,鮮花鮮豔,不遠處看到了一個村莊。”我一聽,騎驢,就知道他是從看插圖知道的,我立即傳遞給學生另一種學習詩歌的辦法,看插圖。藉助機會,我順勢讓學生找找,“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山、水、柳樹、花。”我指着詩句輕聲地問:“只寫了景物嗎?有寫心情的嗎?”

學生受到了挑戰,悄悄地誦讀了詩句,“有,疑字,詩人看到重重山,懷疑沒有路了。”我激動地説:“好,讀得真認真,再看看,還有嗎?”另一個學生説:“老師還有,又字,我體會到了陸游當時看到村莊他很高興。”“能把高興換一個詞嗎?”“驚奇”接近了,又高興又驚奇,可以説“驚喜”,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體會到了詩人心情的轉變過程,我告訴學生這種寫法就是“情景交融”。學生聽得特別的認真。平時問題最多的蒙哲平站起來問:“張老師,這句話説詩人去山西村的路上,為什麼放在後面寫?是不是弄錯了。”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説;“是啊,是詩人弄錯了吧?同意嗎?”學生若有所思地進入了思考,有個同學説:“我不同意,詩人沒有寫錯,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憶説給山西村的'村民聽。”説得對啊,其實這是一種倒敍的寫法,這樣更加的突出了最後兩句,我這樣一説學生,就聯繫到上個學期學習的《燕子專列》也是採用了這種寫法。

這節課在師生的共同對話中推進了學習的深入,最後結束,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回去進行擴詩。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 7

本節教研課按照學校要求進行了組內集體備課、教案再設計以及課堂實踐。在整個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值得借鑑的經驗,也發現了一些不足,為更好的探索出一條古詩教學的基本模式,現對優缺點進行細緻的剖析:

一、 指導識字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識字仍然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本節課也不例外,教學目標中,要求本節課認識“詩、首、煙、童、散、早、忙、紙”八個字,會寫“村、春、童、學、早、東、放、紙、”八個字。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識字,然後抽卡片測試學生識字情況。指名讀和小組讀想結合,並且在識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區別平翹舌音和整體認讀音節。記字形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後面的古詩內容分析中進行,一方面覺得這樣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記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與篇結合起來,並不孤立。使整個課堂結構渾然一體。

二、 指導朗讀

一首好的古詩就是一幅鮮明的圖畫,一首優美的.歌曲,一個動人的故事,需要我們反覆吟詠,深刻體味詩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漢語的簡約美。正是遵循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我變換了多種朗讀方式:默讀、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等。不但要讀,還要帶着目的讀,每一次讀都要實現不同的目標,這樣循序漸進,有的放矢,讀出韻味讀出效果。另外,我在在指導朗讀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請學生聽老師有感情的範讀,然後問學生:老師讀的怎麼樣?評價一下。知道老師為什麼讀得這麼好嗎?對,讀古詩的時候要注意停頓。然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注意停頓和重音。在這個環節中,重音的指導不夠到位,從而導致學生讀的並不理想,這是我今後再進行古詩教學中要注意的。

三、 指導理解古詩內容

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本着激發學生的興趣,小組合作交流,不過深挖掘詩句意思的原則進行。通過圖文結合,展開合理的想象使學生感受春天之美,課外活動的快樂。對於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詞,例如:“拂”引導學生觀察字形並結合上下文內容來理解,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刻意要求學生人人能敍述古詩的大概內容,而是強調個人感受,達到人人可以背誦就可以了。課堂最後,教師進行拓展訓練:背一背自己熟悉的描寫春天的詩歌,目的在於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總之,本節課很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在實施的過程中,課堂的調控,語言的組織及教師機智都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和提高!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 8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寫的,這首詩寫得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篇。短詩採用尋訪者向童子打聽師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寫的,筆墨雖不多,卻曲折有致,各具神韻。

我在教學中,覺得有如下兩點需着重體會:

一、體會詩裏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言師採藥去”——無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雲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於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麼話,詩中並沒有説。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着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説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採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體會詩裏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着內在聯繫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松下”可見松樹的高大,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採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雲深”,既寫出了雲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為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有條件的教師,可依照詩句將鬆、童子、“我”所在的環境,以彩粉、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來,與全詩對照,以達到詩情和畫意完美的統一。從詩本身的語言文字出發,通過合理想象來揭示詩的畫面或藝術形象,這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以上所寫兩點,只是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的一部分內容,如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串講、朗讀指導中進行教學,還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 9

《古詩兩首》是一篇選自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學習這篇課文旨在於使學生通過誦讀、想象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因兩首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設計教學時,我運用整合的理念,讓學生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理解提升。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反覆誦讀,使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並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直入課題,通過兩首詩題的對比,找出共同點,初步瞭解詩的要點,把握詩的大意,並初步感知送別詩題目的共同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有層次的誦讀訓練,即初讀讀正確,再讀讀出節奏,三讀想象畫面,四讀在對比中體會詩情。

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三和第四個環節。在我看來,詩意的理解並不是古詩教學的重點,重點應該放在藉助古詩來想象畫面,將無聲的文字想象成有聲的畫面。因此,我創設了各種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畫面,這樣即降低了難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個環節為對比昇華,即在對比品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這一環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同中求異,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寫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藴含其中。

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為本,重視孩子的想象、誦讀和感悟,將古詩教學以一種更為簡易的學習方式呈現給學生,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但整堂課和學校倡導的對話課堂理念還相距甚遠。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十分明顯。可以感覺的到,在課堂上,始終還是我在主導課堂。無論從提問還是到環環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牽着學生走。課堂氣氛比較壓抑,孩子們沒有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和機會,很多孩子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出來。其次,我的基本功還不紮實。真正上好一堂課真的要從備好一堂課開始,好課真的不是那麼容易上出來的,應該樹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厭倦”的治學態度!這節課更使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學生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老師要教什麼。也許這樣的教學才是更具實效的。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 10

本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時都是五言絕句。詩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應該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這兩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教學中,我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勤,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受其中。説到動情處,我配樂範讀,出示畫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體會詩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詩人的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應多給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練讀,並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也就能熟讀成誦了。

《鋤禾》和《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膾炙人口的感歎詩。前者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作的情景,從而使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後者則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抨擊。

這兩首古詩在《好書伴我成長》上有過,利用晨讀的時間也教孩子們讀過,背過,可以説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讀懂文字背後的含義,一年級的學生可能無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憫農》。課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課文的插圖,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畫:在烈日炎炎的'天氣下,農民們在忙着幹什麼?他們種的地多不多?從而理解了無閒田一詞。農民們種了那麼多的地,按説應該收到很多的糧食,可在圖上我們卻看到了一位老農卻躺在了地裏,旁邊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們一看,就説,那個老農是餓死的。那他們的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呢?很自然的,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農民真是太可憐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惡了。孩子們説。

而《鋤禾》則為小朋友上了生動的一課。讀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他們一下子就明白了農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們中午在食堂裏吃飯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每一粒糧食裏邊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課文插圖,學生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了。《古詩兩首》真的很有教育意義哦!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 11

《遊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作品,詩人以探出牆外的紅杏來渲染滿園的春色,構思巧妙,耐人尋味。教學前,我仔細閲讀了教參和備課手冊,也研讀了這首詩。發現詩中“應憐屐齒印蒼苔”中的“應”有着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説“大概”,另一説法是“應該”。那麼聯繫全詩,選擇哪種比較貼切呢,在辦公室的時候我們就展開了討論,大家認為“大概”比較合理,這樣解釋整首詩也順暢,教學中,學生雖然也都把“應”解釋為“大概”。但我想,我們課前的討論也是十分有意義的,一方面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了教材,另一方面也讓自己有了充足的教學準備,不至於發生後才來想這個問題。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一首描寫田園風光和兒童在菜地邊追逐蝴蝶的生動場面的古詩。詩的內容通俗易懂,因此,我在教學時讓同學熟讀後,看圖,交流詩的大意。同學們很快掌握了古詩的大意,但詩中美好的意境卻還沒有領略到。因此,我就讓同學看圖想象,小組交流,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了。緊接着,請同學來説説你所看到的情景。你一言,我一語。同學們把春天的景色描繪得美妙絕倫,兒童追蝴蝶的情景也是生動有趣。

一位學生寫道:深長的小路,蜿蜒曲折;鄉村的籬笆,稀稀疏疏。青青的瓦,雪白的牆,一望無際的'油菜花在陽光下燦爛微笑。美麗的鄉村,總是那麼迷人,那麼嚮往。現在還是春天,碧藍的天空中總少不了鳥兒的光臨。常常會看到,一隻鳥或一羣鳥在空中劃過、蕩過。金色的陽光也不閒着。呵,瞧,那花已凋落,綠葉還小的大樹,還未成一把綠傘。這下它可興奮了,像把利劍從綠葉叢中“唰”地穿過,來到大地上與花草們玩耍。多美呵!就連小蝴蝶也陶醉了,它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好美的蝴蝶啊!”小朋友們看見它了,連忙去追趕它。哈!這下黃蝴蝶又得與孩子們玩捉迷藏了。它一會兒躲到樹頭,一會兒又落到籬笆上,可糟糕的是,無論如何,它都逃不過孩子們的雙眼。哎,有了!它一頭扎進了菜花從中,頓時,也成了一朵在燦爛陽光下盛開的菜花。孩子們這下全傻眼了。這蝴蝶去哪兒了呢?他們東找西尋,可怎麼也找不到了。

古詩,短短的幾十個字,包含了作者的所感所想,若教學中只是字面理解,那學生也一定感受不到古詩的內涵的博大精深。今後,我要更着重古詩教學中意境的感悟,放飛孩子們的想象,讓他們充分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奧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