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鬧春耕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5.35K

今年5月20日裏村大隊知青首次歡聚,知青超紅將當年拍攝的春耕育秧相片發上微信知青羣,頓時引起大家讚賞。我問超紅相片來歷,超紅饒有興趣地説:“40多年前正值春耕生產關鍵時期,市文化局派人到農村採訪知青勞動情況,看到我和社員們正忙於春耕育秧,於是我有幸被拍攝了。”“你充滿朝氣、形象氣質佳,符合那年代以圓臉為美的審美標準,所以你被選上了。”我高興地讚美她,並叫她好好珍藏,作為傳家寶。

那些年我們鬧春耕經典散文

看着相片里社員們勞碌整理育秧地的場面,我思緒一下子穿越了時空隧道———那些年我們鬧春耕的點點滴滴湧上心頭。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始。”唐代詩人韋應物《觀田家》五言律詩的前四句,將古代農夫自驚蟄始,終歲辛勞進行了簡明描述,也符合當年我們知青下鄉時的勞動情景。

自驚蟄之日起,農民就沒有“幾日閒”,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於農活。早上老農趕着放牛娃餵飽嫩草的水牛,肩扛着犁耙,慢悠悠地來田頭,開始一天的勞作。老農一隻手握着牛繩,另一隻手扶耙,吆喝着水牛在水田裏耙田,就像梳理頭髮一樣,在田裏來回轉圈,梳理平整田塊,粗大的泥塊被搗碎了,變成軟綿綿的泥土。此時,我雖然不會趕着水牛耙田,但會駕駛“鐵牛”(工農十耙田機)在田裏來回轉圈耙田、平整田塊。駕駛“鐵牛”耙田的勞動強度十分大,需要雙手控制機把手,一腳深一腳淺地在水田泥漿裏行走,全身沾滿泥漿和汗水,還要不分晝夜趕春耕耙田,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理解到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農民荷鋤走向田野,田疇上就熱鬧起來了。農民用鋤頭鋤田埂草、築田埂,春耕跡象因此愈濃。農諺雲:“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知青們除“鋤頭不停歇”外,還要“不停歇”地按當時的説法———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改造非無產階級世界觀,曬黑皮膚、煉紅心。

“布穀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千層石樹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聲。”清代詩人姚鼐的《山行》七言絕句詩,描寫了一幅生機盎然的山鄉春耕場景。記得那些年,一到春耕時令,生產隊長安排我晚上泵水灌田這帶有一定技術性、工分又多的農活。我和農民兄弟將水泵安裝在田埂上,聽着轟隆的馬達轉動聲,聽着河水唱着歡快歌兒,嘩啦啦地流入田野,便開始夜間巡查灌田的情況。深夜,我們以田埂草地為牀,天幕為被,月亮、星星和蚊蟲陪伴,露宿荒郊野嶺。清晨,春雷陣陣,我頭戴竹笠,身披蓑衣,荷鋤巡查灌田水情,風裏來雨裏去,用自身的堅毅與勤奮在風雨中逐步適應農村的艱苦勞動。

人勤春來早,春耕播種忙。在五邑僑鄉,早造水稻插秧日期多在春分之後,而之前要選谷種、浸谷種,做好秧田育好秧。知青超紅相片反映的正是農婦們忙碌整理秧地,將浸好谷種均勻撒在育秧田上的場景。超紅頭戴五邑僑鄉特式的竹笠,身穿時尚青年裝,手抓谷種擺出播種姿勢,笑盈盈的`臉上透出青春的朝氣,充滿活力,難怪被攝影師選為投入春耕勞動的知青形象代表。

到了“農事催人未遽央,種秧未了插秧忙。”的時候,生產隊社員們多以親戚為小組承包插秧田塊。社員們將一捆一捆秧苗均勻地拋向秧田,按列距、行距有條不紊地插着秧,一下子,水田裏呈現排列整齊的綠色秧苗陣,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將一塊塊水田點綴得如詩如畫。

我們知青下鄉時多是16歲的花季少年,在貧下中農的指導下,也能弓着背,彎着腰,左手拿着秧苗,右手分秧、插秧。其實,插秧是簡單體力勞動,只是我們一時難以適應勞動的強度和環境。我們累了,直起身子,用手捶打疼痛欲斷的腰,抹去額頭、臉頰流下來的汗珠,口裏罵着這毒辣的太陽把頭皮曬爆,抓緊機會休息;口渴了,走上田埂,在附近捧幾口山泉或河水盡情喝足,補充水分;雙腳被螞蟥咬得鮮血淋漓,吐口水止血、清除螞蟥。夜幕降臨,田野上空霧氣瀰漫,我們拖着疲憊、飢餓的身軀走上田埂,累得腰痠背痛、渾身上下像散了架似的,此時心裏想的是趕快回家煮飯、沖涼休息,哪有閒情逸致去欣賞那滿眼翠綠的秧田呢!

“大家先拍攝集體照,然後吃飯歡聚。”知青羣主的喊聲打斷了我的沉思。知青們在酒樓大廳懸掛《回望青春歲月,重温知青情懷》紅幅下,集體合照,留下美好的回憶

這次知青歡聚,我第一次見到不少65年下鄉的老知青,他們已經邁入古稀之年了,滿臉皺紋鐫刻着歲月的滄桑。我想,當年他們鬧春耕一定要比我們年輕知青經歷的要艱苦。知青們鬧春耕只是知青經歷中的花絮,更多的如知青作家葉辛説:用汗水和眼淚、苦澀和艱辛、希望和憧憬,在蹉跎歲月中度過。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們知青經歷會逐漸被人們遺忘,但我們知青為共和國建設奉獻的青春年華,與共和國一起風雨兼程的艱苦歲月,將永遠銘刻在共和國的歷史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