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才有好孩子美文摘抄

來源:文萃谷 1.11W

因為工作關係,常有不少家長朋友問及怎樣的孩子是好孩子、如何培養好孩子等問題,雖然從事教育研究工作幾十年,我仍然覺得一言難盡,前不久的一件事讓我想到了答案,那就是好習慣就等於好孩子。

好習慣才有好孩子美文摘抄

杭州市的一所民辦學校招收七年級新生時,採用了面談的方式,出了一道簡單而又另類的題目。教室的地上放着一張餐巾紙,教室地面乾淨,餐巾紙周圍沒有任何東西,很醒目,擺放的位置也很講究,就在教室門內兩米處,是學生走向面談老師的必經之路。一上午面談了240人,最後只有8名學生撿起了這張紙。校長深感失望地説:“設計這個環節時,我們預計至少有一半學生應注意到,最後只有3%的孩子過關,讓我很意外。”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幾乎是今天每位家長的口頭禪。他們關注孩子的學業比拼和特長訓練,各種補習班、培訓班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我相信,這次面談如果改成才藝展示的話,孩子們一定會琴書畫各顯其能,保準過關。這條新聞我反覆讀了好幾遍,然後拿着報紙問兒子:“如果你參加面談,會撿起那張紙嗎?”他想了一會兒説:“我也過不了關。”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髮蒼蒼的學者回答説:“是在幼兒園。”又問:“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説,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科學歸納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談到習慣時深有感觸地説:“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如果你渴望獲得較好的學習成績,如果你渴望有效地利用時間,如果你渴望在學術上有所建樹,那麼,就請你儘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嚴格執行學習計劃的習慣,是實現目標、克敵制勝的法寶。誰能根據奮鬥目標制訂出科學的計劃,並且定時定量地完成計劃,誰就能無往而不勝。一般説來,目標比較容易確定,計劃也比較容易制訂,難的是定時定量地完成學習計劃。這就是通常所説的“知易行難”。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説:“優秀,是一種習慣。”反之,懶散也是一種習慣。在平素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藉口:上班遲到了,會有“路上堵車”“手錶停了”或者“家務事太多”等藉口;考試考不及格,會有“出題太偏”“監考太嚴”“題量太大”等藉口。做生意賠本會有藉口,工作落後也有藉口,只要細心去找,藉口總會有。藉口成了擋箭牌,久而久之,便成了習慣,因為找到藉口的“好處”是能把屬於自己的過失掩蓋住,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輕而易舉地推卸掉,從而在心理上獲得暫時的平衡。然而,這種做法着實不可取,於學習、工作、人生有害無益。事實上,有各種各樣的藉口可找,那樣就會疏於努力,不再想方設法去爭取成功。

人之初,除了脾氣會因天性而有所不同外,其他的東西基本都是後天形成的,是家庭影響和教育的結果。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習慣,比如勤勞儉樸、做事認真利索、誠以待人、友善合作、樂於助人等;有的人形成了很壞的習慣,比如待人虛偽、做事拖拉、馬虎隨便、見利忘義等。教育家葉聖陶説:“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

什麼是教育?簡而言之,教育,就是讓孩子從小養成為人處世的好習慣。如今,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要放眼四海、志向遠大,這沒有錯。但也要牢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等古訓。現實中,老人揹着書包步履蹣跚地送孫兒上學,已上學的孩子不會繫鞋帶、係扣子,乃至上大學後仍處處離不開父母……難道這就是我們追求的教育嗎?難怪這位出題的校長感慨地説:“忽略了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忽略了對孩子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這讓我感到很痛心。”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優秀的習慣,你有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