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文萃谷 2.51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5篇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

陰雨連綿的春雨已經持續了半個多月,濕滑的地面困住了好動孩子們的腳步。教室、走廊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漸漸衝擊了他們求知的激情,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該如何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慾望和興趣呢?課前的思考讓我對自己的教案進行了二次修改和預設,那就從尋找學生興趣的支點出發吧!

這是一篇讓學生知道健康重要性的品德課教學,看看明天我要上的班級課表,我發現學生上午的前三節課都是在教室裏坐着上的主課內容,基本沒有什麼活動內容,我何不現場就以進行遊戲的形式作為導入呢?

帶着這樣的想法,我從容地走上了講台,面帶微笑的對學生説:“你們想做遊戲嗎?”儘管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對於做遊戲他們仍然樂此不疲,剛剛還略顯沉悶的課堂馬上熱鬧起來,紛紛猜測着老師會要和他們玩什麼遊戲呢?我吊足了他們的口味,讓遊戲要求和規則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學生滿懷期待的心情裏:“想做遊戲就必須認真聽,仔細跟着老師做,而且腳步要輕,(因為樓下有學生在上課),可以笑,但不能交頭接耳,動作做錯了的同學馬上要蹲下(這個遊戲是站着做)。”聽完要求,學生立即專注起來。我開始示範動作:第一個遊戲是有節奏地拍手。學生和我一起做,隨着節奏越來越快,沒有集中注意力的學生還是出現了錯誤,於是同桌之間相互“揭發”,弄得做錯的同學很不好意思地蹲了下去,而繼續遊戲的孩子則拿出了比剛才更認真的態度參加活動;第二個遊戲的內容是:跑步變節奏變動作。這不但是訓練學生的運動技能,也是考驗他們的反應力。這一個活動更是讓他們洋相百出,大家笑得前俯後仰。

遊戲在笑聲中結束了,看着還在氣喘吁吁的學生,我馬上問他們剛才的活動有什麼感受?因為有了親身的體驗,發言的積極性非常高,有的説:“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方式既鍛鍊了身體,又讓我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有的説:“我覺得剛才還冷颼颼的身體一下子就變熱和了。”還有的同學興奮地講道:“我在活動中感受到了健康的身體在於運動,現在不冷了,我想接下來上課也不會分神了。”正當我準備總結時,還有一隻小手高舉着,生怕老師不給他這個發言的機會,索性自己站起來補充説:“我認為今天的遊戲還告訴我們只有集中注意力、反應靈敏,才能把事情做好。”

聽了他們的話語,我知道此刻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已被調動起來,這種將知識的內容融入遊戲中的教學方式,既避免了空洞的説教,又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理,真是一箭雙鵰。有了這樣好的開始,我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狀況已不再擔心,因為我知道他們一定會演繹得非常精彩!

下課鈴聲響起,我重新陷入了課堂教學新的思索中:要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新知,就要求我們的備課必須從着重於教師的“教”走向學生的“學”,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如:預設學生會提出什麼問題、

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方式、需要穿插怎樣的體驗,從而發現學生感興趣的支點,然後再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肯定、鼓勵、引導和矯正等等。只有重視學生樂於學習的因素,那麼才能激發他們對知識主動探究的願望,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才會閃耀出語言、思想和精神的光輝!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2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把課堂教給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關鍵。如何讓學生好學、樂學、主動學習,是老師的任務。在課堂上,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得到肯定,才能鼓舞學生大膽發言,激發他們的好勝心。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網絡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方便,讓學生認識到網絡的優點,然後轉換話題,通過具體事例來了解網絡對我們青少年的危害,讓學生小組討論,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最後昇華感情,小組合作,完成網絡公約的制定,使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避免陷入網絡陷阱,合理利用網絡,讓網絡能夠造福於人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一個“線”的作用,把學生蒐集到的資料串起來,並讓他們積極的動腦思考,把資料內容上升到思想上來,從思想上認識到網絡的危害,提高自我防範意識,合理利用網絡,做到健康上網。

在本次課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的思想很靈活,有的問題也許教學過程中沒有涉及到,但是學生提了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能力,使得學生圍繞本課進行思考討論。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3

今天,我講授了《人人都有煩心事》一課,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他們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氣氛特別活躍。

我改變了自己的角色,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我把學習的權利交給了學生,孩子們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

1.學生們的知識面很窄,思維不夠活躍;

2.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改進措施:

1.可以讓學生們多查閲一些相關的資料,開闊他們的視野,使孩子們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爭取讓他們學會更多的知識;

2.我們要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應關注學困生,讓每位學生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通過這節課,我知道了學生不是一個羣體,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有着一個個濃縮着愛和殷殷寄託的名字,有着一張張笑臉。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説一説等,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4

《吃穿住話古今(一)》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個主題《吃穿住話古今》中的一個話題。本課通過講述“食”,透過歷史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積澱,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收穫:

一、創設情境,拉近現實和歷史的距離。

《中華食文化》是個比較大的話題。吃不僅僅是為了充飢、品嚐美味,吃中還有人的智慧,吃中還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採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兒童的生活經驗作為歷史教學的基礎。學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進行歷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從對身邊事、身邊物的歷史追溯與關心瞭解中,學生才能尊重歷史,尊重地方的文化與傳統,萌發對歷史的感性認識,豐富對民族及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感。所以,教學時,我就從現實生活出發,瞭解了現代社會的“食”之後,再追根尋源,引發學生對於人類在幾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這樣一來,就拉近了現實和歷史的距離,不會顯得很脱節。

二、活動多樣,發現食文化的智慧與魅力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這一新課程的特點,在品社教學中創設適宜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使學生強化情感體驗,促進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確保學生通過活動這個中介和載體,體驗和分享,幫助學生領悟、行為遷移和品質內化。在活動中體驗、感受到中華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食文化的興趣。本課教學時設計了四個活動:食背後的故事、追溯古代飲食文化,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宣傳、介紹中華食文化;同時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關的圖片,穿針引線,使得課堂始終處於師生平等、共同探究學習的和諧氛圍中。

三、探究歷史,體驗學習歷史的方法。

歷史總是以一種過去時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它講述的是離學生生活久遠的時代發生的事件。那麼人類是怎樣瞭解歷史的呢?在這裏,我也滲透探究歷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話古今(一)》這課中,教材就設置了一個問題“最初的人類,還不能把自己的歷史記載下來。人們是怎樣知道他們當時的生活的?”在這裏,我引導學生思考、猜測遠古時代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從而得出結論:我們可以通過史書、成語、圖片、出土文物、歷史遺址等方面瞭解當時的歷史。

 四、課後留白,培養學生歷史探究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對話文本。為學生的創造性發揮留有許多彈性空間。它尊重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想觀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我們為學生留有一定空間,讓他們自主合作學習,在交流中獲取知識,體驗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話古今》這課後,我請學生自己去探究我國的飲食禮儀,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我想下節課一定能上得更貼近學生,更能走進歷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過後,還是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於學生的發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本節課內容教學內容從走近遠古時代到中外飲食的比較,內容很多,跨度很大。在教學過程中我每項內容都想深入挖掘,導致課堂教學教學時間不夠充裕,雖然孩子們學起來特別有興致,多感官的參與過程中,但孩子參與的時間還是不夠多,今後設計要注重讓學生隨時有話可説,不僅僅是一名“看客”。;教師語言的組織上還不夠精煉;在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精確;在處理一些細節問題上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在今後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問題。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5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培養:

一、創設情景,誘發創造意識

《品德與社會》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可設情景讓學生憑着自己的想象裝扮春姑娘,激發他們的創造意識。

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強調選擇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從學生的興趣出,學生才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探索。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尊重個性,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創造條件讓他們表現自我。體現個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心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的創造力。<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6

這學年我們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與社會》,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自主選舉班幹》這一課,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説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7

《三級階梯上的國土》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第九冊《可愛的祖國》單元主題一《我們生息的國土》中的一個內容。通過前面幾個內容的學習,藉助地圖,對我們國家的面積、海域情況、政區的劃分、相鄰的國家和首都北京都有了最基本的瞭解。《三級階梯上的國土》從“中國地形特點”這個角度切入,給學生展示了我國地形的複雜與多樣,讓我們的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祖國版圖多像一隻昂首挺胸的胸雞”的深層理解!在設計與教學《三級階梯上的國土》時,我們把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教育始終放在了第一位,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國土是多麼的有趣與可愛!我們能生息在這樣的國土上是多麼的驕傲與自豪。活動設計是本課教學的特色。教學中,我們藉助“國土尋祕”讓學生通過對祖國地形的分辨、講述、尋找,既瞭解了我國三級階梯的區域範圍,不同顏色地區的海拔高度,準確知道了中國地勢的三級階梯的含義,也讓學生懂得高原、盆地、平原是構成我國國土三級階梯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通過地圖學習,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與可愛!學生的愛國之情在這一系列活動中,不知不覺間得到了發展和昇華!

教學本課時,我緊緊抓住以下三個特點,以小見大凸顯“三級階梯”的神奇與魅力。

1.以“色彩”為基礎,突出階梯的特點。每一個熟悉中國版圖的人一眼就可以從版圖上的顏色迅速找到並判斷其色彩所代表的地形階梯的意思。因此,從色彩入手,引導學生觀察,一方面可以分清三級階梯的具體分界線,一方面可以通過色彩的變化牢記其地理位置和分佈的特點。

2.凸顯階梯的地形。圍繞着“三級”、“階梯”這個學生熟悉而又形象的字眼緊扣課題,依次介紹三級階梯的“分水嶺”,突出我們三級階梯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於東西文化、交通、運輸、農業、能源的開發和發展。

3.以“風光”為展示階梯的風采。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居住環境造就和養育中國不同的人文景觀、風俗習慣和美麗的風光。不僅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而且所選擇的圖片又富有民族特色的。

課還存在許多不足: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沒有在課堂得到展示和交流,雖然控制了課堂,學生主動性沒能得到發揮,在以後的課堂中需要改進。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8

通過本次《農民、牧民、漁民》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實踐活動,使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深思,現將教學反思梳理如下:

一、教學提問要高度有效,才能有力地推進教學向縱深方向發展,才能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農民、牧民、漁民》教學提問設計,在新課導入:時緊緊設計瞭如下提問:同學們,你們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麼?那麼我們把從事這種勞動的人稱為什麼那麼在大草原上,以放牛、羊、馬等牲牲畜為主的人,我們把他們稱為什麼每天風裏來、浪裏去,以撒網捕魚為主的人們,我們又把他們稱為什麼?使學生緊緊圍繞問題進入課堂主題,達到了環環相扣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的生活為切入點,使問題成為學生熟悉而又有思考的對象,在交流性問題中,更考慮到答案的開放性設計,使學生更為全面地圍繞教學內容,梳理自己的獨特見解。課堂教學效果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所以,有效提問是產生有效課堂的關鍵因素之一,課堂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即離不開老師的提問。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讓課堂激起浪花。

二、使學生在課前充分地開展調查活動,才能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農民、牧民、漁民》就其教學內容而言,它涉及到老百姓最為主要的三種生產生活方式,就其分佈而言,我和我的學生所處的地方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固對牧民、漁民的生產生活了解不多。我所授課的學生又是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調查方法和能力,所以,在課前,我安排了調查活動,讓學生從報紙、書刊、網絡、請教他人等渠道瞭解農民、牧民、漁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特點。有了課前充分的調查活動,學生在交流、回答、師生互動、彙報等環節中,認真思考、積極交流、大膽發言。使課堂教學的目標得以實現。

三、認真把握評價的激勵與導向,才能使課堂煥發生機。

課堂離不開評價,有效的課堂評價能達到激勵與導向的目的。但在這節課中,我沒有能很好地把握好評價的激勵作用,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的激勵語言沒有很好地達到激勵的目的。如在這節課中,我提問:同學們,你們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麼?學生髮言非常踴躍,有一個學生説:我的父母每天都在補皮鞋,我也常回家幫助他們。課堂頓時沸騰了,有的學生在偷笑、有的學生在低頭議論,我見了,就簡單地這樣評價了那位同學的發言:我們今天是講的是農民、牧民、漁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你坐下吧。後來,那位同學幾乎沒參與了我的課堂交流活動。這一典型案例使我課後進行了這樣的反思:課堂評價一定要關注學生回答和交流的問題要靠譜嗎?就學生個體而言,對教師的提問要有統一的理解嗎?那位學生將自己的家人的生產進行了介紹並沒有離開我本身的問題作答呀!由此可見,那位學生緊密地聯繫自己的父母生活,真實而客觀地介紹了生產情況。這門課程的理念就是要讓學生明理、導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構建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固我的評價沒有達到激勵的作用。我想,只有充分地實現課堂評價的激勵和導向的作用,才會使課堂教學煥發生機,才會不丟失每一位兒童的熱情和求知慾望。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活動是一項動態生成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只有以正確的理念為導向,在精心設計教學預案的基礎上,在準確把握課堂評價和動態生成之上,才能高效達成教學目標。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9

自尊是立人之本,沒有自尊的人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尊意識,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活動涉及了自尊最基本的含義和要求,讓學生樹立初步的自尊意識,在教學中我採用形象具體的材料讓學生直觀感悟什麼是自尊以及自尊的重要性。

通過主題故事,讓學生更深刻認識到那些行為會損害自己的名譽,怎樣做才是維護了自尊,另外,在教學中我還進一步拓展,引導學生檢查自己和他人還有那些缺乏自尊的表現。在這些內容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對學生所犯的錯誤要抱寬容的態度,尤其不要恥笑、侮辱那些曾經犯過錯誤的孩子。重要的是要引發孩子對這些事實、行為進行反省,知錯並改正錯誤。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0

我講授了《吃穿住話古今(二)》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認識到了建築的地域特點,瞭解了我國的服飾文化,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我很關注學困生,為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孩子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們笑得是那樣開心。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多在學習中找到一些樂趣。

不足:

1。 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 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為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閲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1

教材分析

本課為未來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權利與責任》的第三個主題,是將權利與責任意識由家庭、學校生活領域延伸到家鄉(社區)生活領域的的一課,在於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

本課結構清晰,突出兩大主題。“我眼中的問題”,先通過四個事例來引導學生理解哪些是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讓學生感受到關注社會問題和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性、必要性,為學生髮現身邊的社會問題提供了範例和動力;“我給政府提建議”板塊則偏重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通過這兩個主題活動,讓學生充分明白了關注社會問題和解決社會問題既是每個人的權利,又是每個人的責任,並能積極地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管理。

學情分析

1.現在的學生多嬌生慣養,自我意識很強烈,做事以自我直接利益為前提,加上學生社會意識正處於萌芽狀態、一些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和畸形社會風氣的影響,對一些社會問題視而不見,漠不關心。如何打破這種思想,是本課教學的第一大難點。因此從學生身邊蒐集一些與學生利益直接相關的現實社會問題進行啟發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討論,使學生感受到社會問題不僅關係到他人利益,也關係到個人利益,從而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為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思想認識基礎。

2.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都有為社會服務的願望,但是由於農村孩子很少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因而缺乏去參與社會管理的勇氣和體驗。如何勇於實踐,又是本課教學的第二大難點。因此帶領學生成功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對於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的勇氣和能力具有鼓舞和促進作用,能加深學生對關注社會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對學生的後續教育效應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2.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合作能力

3.知識:引導學生樂於、善於發現社會問題,能提出合理化建議解決社會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樂於、善於發現社會問題,能提出合理化建議解決社會問題

教學難點:如何解決身邊的社會問題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2

一、教師適時改變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讓德育像春雨般進入孩子們的心田 基礎課程改革以來,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體現了課堂的民主和平等。在課堂教學中要研究兩對關係:學與教、師與生。我認為學與教強調後面隱藏的是師與生的關係,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教學,要用教師的“愛“來培養學生的“愛”;要用教師的“情”激發學生的“情”;要用教師的“會”來發展學生的“會”;要用教師的“活”來引導學生的“活”。在教學《春季保健》一課時,教師及時改變角色,扮演身體不舒服的狀態,並説“我上午突然流鼻血了。”或“我這幾天嘴脣乾燥起火。”等等。引發學生討論:“這是怎麼回事?我該注意些什麼?大家能給我點建議嗎?”由於角色的轉變,不僅使師生自然融合進行平等對話,還為生生對話搭建舞台。在師生、生生平等的對話中,調起學生已有的經驗,在相互交流中使學生體悟到春季怎樣保健?怎樣關心別人和照顧自己?由此,在我們的實際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習變成一個“共同體”,把教室變成一個“學習場”,把課堂變成一個“情感園”,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才有可能有態度的形成,有情感的交流,有習慣的養成,有道德的浸潤。

二、關注綜合實踐活動,增強道德實踐的實效性

在《開發新時代的學校課程——關於我國課程改革政策與策略的若干思考》中指出:所謂綜合實踐活動是指立足於學生的生活與經驗,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綜合運用於實踐的一種課程形態,或者説它是以學生的生活與經驗為核心組織起來的一種整合課程的形態。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説的是我們要深入地瞭解和認識事物就必須親身參與嘗試、體驗、親自去做。因此,我在《品德與生活》課中經常結合學習內容,儘可能地提供給學生親自參與的機會,開展“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多媒體展示”等方式,幫助兒童獲取某些難以身臨其境去學習的體驗和經驗、知識。如《平安回家》一課,進行“我是小交警”的角色扮演,讓學生用手勢指揮交通,並向大家介紹交通知識。在這一課中,由於我們的孩子在農村,不能看到交警指揮交通的場面,所以我就先演示車輛停止、車輛通行、左轉彎的指揮動作,讓每名學生學習指揮動作,人人爭做“文明小交警”。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藉此,我發問:“在我們平時生活中,我們過馬路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學生回答:“要右側通行。”“那麼如果在市裏看見紅綠燈的十字路口,又該注意些什麼呢?”學生説:“走人行橫道。”我又做了補充,揭示一個小常識:紅燈停,綠燈行,黃燈可以通行但請注意安全。然後再請學生説一説在今後上學的路上,大家應該怎麼做?學生各抒已見:遵守交通規則、右側通行、不併排走、在路上不打鬧,等等。最後佈置了課後延伸,以小組為單位互相監督,一個月評選出三名遵守交通規則的“小標兵”。這一活動的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不僅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而且能及時糾正其他學生的錯誤。我之所以這麼安排,就是把書本上的一些抽象的道理和知識變得越來越具體、生動,使學生的道德情感不斷加深。

三、從規範行為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的意識,懂得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二年級第一單元《我眼中的你》這一主題活動,安排了《我的小夥伴》《我眼中的教師》《我眼中的家長》三部分內容,目的讓學生了解同學的長處,欣賞別人的優點,瞭解老師、父母的一天工作和生活情況,能用自己的方式愛老師,愛父母,主動為老師和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了完成這一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明行為,我這樣設計了《我的爸爸媽媽》一課:首先是激情導人,讓學生欣賞《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曲,再談一談這首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然後介紹收集的資料,説説父母一天的工作,瞭解父母的辛勤付出,有的小朋友就會想到父母早起做飯、平時洗衣服、輔導自己學習等等,進一步瞭解父母的辛勤付出,我還讓學生帶來自己不同階段的照片,讓孩子們回憶一下生活中父母的感人事例,然後説一説。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丁然小朋友説:他一次生病了,媽媽揹着他去診所看病,從媽媽的背上他就下定決心,努力學習,長大報答父母;於東治小朋友説:一天下雨,雨很大,他沒有帶雨傘,爸爸頂雨來接他,他看見爸爸的褲子都濕了,他哭了,爸爸是多麼的不容易啊,他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等等。

最後讓每位學生回憶自己父母在家裏經常做的事情,以彩筆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全班展示作品進行交流,課後將自己的作品送給父母。通過這一活動,學生改變了對父母的態度,懂得了關心父母。據課後調查,有95%以上的學生在家裏能夠聽父母的話,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3

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湧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五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1、廣闊的教學陣地。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在校外組織活動學生討論做到愛護公共設施;要求學生知道什麼是公益勞動和為什麼要參加,可帶領學生在校園內甚至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小公園、街道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落葉”、“你丟我撿”的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對於學生來説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應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展。“因此,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課標》)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對每一位學生都應傾注愛心,既要容納學生對的,又要包容學生錯的,這樣可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根據思品課的學習評價,即“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具體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在考核時,要把《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考核與思想品德學習考核結合起來。把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考核與行為能力的考核相結合;重在平時性考核,形式可採用教師評、自評、小組互評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相結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為目的。

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基本思路就是從身邊的案例從故事中讓同學們得出啟發,明白生命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愛我們的生命。這節課我是分成兩大部分四小部分進行的。

一: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對待別人的生命的態度

2,對待自己的生命的態度一個個的故事吸引學生的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信念:“活下去”!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對殘缺的生命我們更要給予關心幫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課堂在相對寬鬆的氛圍中結束。

上完這節課後我感覺有一些收穫但同時也有一些遺憾和不足。

一:課堂上還是我自己講的過多,總是擔心學生們説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應該學生説的東西自己一着急就都説出來了,整堂課還是我在主導,課堂氣氛還是不夠活躍,學生緊張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時自己的引導沒有到位,沒有把學生們的積極性很好的激發出來。

二:自己沒有能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沒有被激發出來,導致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三:板書過於簡單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適合初中學生接受,影響了學生的認知。

四:課堂上留給學生們思考的時間過短,學生思維沒有能夠很好的被啟發開來。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5

這學年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自主選舉班幹》這一課,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説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在集體中成長》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