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文萃谷 1.56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選1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一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時,我給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兩個關鍵詞:一是觀察,二是思考。具體説,就是讓學生了解交通給人們的生活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懂得交通法規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並運用恰當的方法蒐集各類信息,瞭解現代社會人們是怎麼解決交通問題,並展開想像的翅膀暢想末來的綠色交通。

我認為,品德課不是對兒童進行空洞的説教,而是要以兒童參與其中的社會生活為基礎。課堂資源應來源於生活,通過課堂活動和思考,又運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這一課為載體,綜合了許多孩子身邊有關的交通問題,來設計本堂課的教學思路,讓課堂更多貼近生活。

就本堂課,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第一,着眼觀察。

我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這一指導思想貫穿於整個課堂,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入挖掘學生的情感。

(1)我利用複習舊知導入本課,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實感受認識到中國的交通發展迅猛給生活帶來方便,然後讓學生自學課文了解大意,並展示了一系列圖片資料,讓學生看到了交通給社會帶來的諸多問題。

(2)我運用本學校校門口“接送學生造成交通堵塞”的實例,讓學生真實感受交通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有話可説。

(3)在教育學生要注意交通安全時,我展示了國小生在馬路中間踢球造成車禍、不滿12週歲上路騎車違反交通規則的課件,用貼近生活的事例,感染學生,讓他們更理智地看待安全問題。隨後,讓學生對安全問題暢所欲言,進而介紹一些身邊的交通標識。學生看到熟悉的路段,發言積極,十分投入。

(4)在談到治理交通污染、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時,我展示了政府在交通方面是怎樣治理和利用新能源的。讓學生進一步真實地感受到新能源帶給我們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就在我們身邊。

  第二,着力輕鬆。

我的教學對象是兒童,交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他們來説太過沉重。所以,我根據教材的特點着力營造、渲染一種輕鬆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注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

(1)在這堂課中,交通事故作為一個嚴峻的問題,我不想太沉重地渲染,而是讓學生在快樂輕鬆的交談中懂得要遵守交通規則,樂意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的人。

(2)教師採用詼諧的語言,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是採用活動化學習的形式進行,因而活動的全過程是動態發展的,所以提問也是開放性的,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查找相關的資料,充分體現了認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異性,提高的層次性。如在小組討論如何減少尾氣危害時,學生能展開想像的翅膀,從能源、綠化、過濾等多個方面思考,從而解決汽車帶來的污染問題。

這堂課最後一個環節是“金點子徵集活動”,讓學生展望家鄉未來,為家鄉的交通出謀劃策。學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發揮出來了,我感覺到了孩子作為社會的一員,也在承擔建設的重任。

限於本人水平與能力,總覺得有些不盡人意之處,還可以再加以改進。上完這堂課後,經過幾個老師的互相交流,我進行了歸納整理如下:

第一:所設計的環節太多了,整堂課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交通事故數據後,我讓學生談談該對司機朋友説些什麼。學生很積極,我也沒來得及適時調整引入下一環節,所以後來在討論解決“尾氣危害”時,時間有點倉促。老師應該理性地掌握時間,後來想想其實這個環節可以簡單帶過,學生在討論自己平時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時就已經達到了遵守交通規則的目的,再讓學生説説司機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規則,有點畫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學生一起觀看交通帶來的問題時,因為要考慮下面的思路,沒有和學生一起觀看感受,沒有做到和學生共情。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和課堂從容清晰地思路,這是我以後要注意追求的。

課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學設計時能化繁為簡,從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課堂能有“勝似閒庭信步”般的從容淡定,讓課堂能收放自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20xx年11月8日,教研室的視導活動,準備的課題是八年級上冊第九課項目三《做個聰明的消費者》,總體感覺:架子還算穩,但骨肉不豐滿,不細膩。

  先説一下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過於簡單、籠統。

大多數時候在用“好、很好、還行”等等隨口性的評價,失去了它實質的作用。課後想想,評價應該有三個方面的主要作用:鼓勵、補充、糾錯、提升。鼓勵應該是具體的,學生回答的好,到底好在哪裏,“讀的好,還是有新意,還是很全面,條理清晰”,學生應該有個明確的落腳點。這節課中的糾錯尤其做得不好,如“一學生根據圖片辨別侵犯了哪種權利時,對五種權利的含義及表現明顯認識不清晰,我只是否定了他的答案,換了其他同學來繼續回答。沒有指出原因,更沒有加以引導,分析辨別。我自己也意識到,做好評價的背後是不懈的學習與努力,做為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性格脾氣,書籍的涉獵,生活閲歷,興趣愛好等等的積累沉澱。我更深深的體會到,在課堂上做好評價的前提,首先老師是一位認真的傾聽者。因為準備課,連續幾天熬夜,有些疲憊,思維有些卡殼,沒有了聽也就無所謂的評了。

  2、問題設計有些隨意。

有一部分問題過小,價值不大,缺少思維含金量。僅需要“對”或“錯”的判斷而已;而有些問題過大,過於籠統,缺乏層次性,梯度不夠。如本節課中,引用了網上的一段關於食品安全的調侃段子作為案例,出示問題:怎樣擺脱這種“爽”的生活?在學生討論中我發現,這個問題太大了,它不是單方面的責任,而是有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甚至還有監管部門,國家的法制建設等等,學生們考慮時卻相對單一而集中,費了不省時間。如果把它分解為幾個小問題:要想擺脱這種生活,哪些人負有責任?他們各自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有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應該更容易思考與解答。

有一點還值得自己欣慰:各環節的設計,案例的選擇,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這一天恰逢“黨的十八大”召開,導入時進行了時政播報,也是政治課的一大特點;中間選用的案例,都是近年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如“毒膠囊事件”,“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採用了學生們喜歡的形式:漫畫、網絡段子、視頻(中間有一段歌曲改編),以詼諧幽默的形式接近了學生與教材、社會的距離,營造了融洽的課堂氣氛。

困惑:在課堂上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其實這一點不是個新課題。就自己而言,從未正兒八經堅持來做,常常碰到課堂沉悶,學生無話可説時,讓學生自由討論一下,更多時候形式遠遠大過了作用。

一節課結束了,遺憾很多,我會一直努力!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我講授了《我的家鄉在哪裏》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自己的家鄉,知道了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孩子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很善於評價學生,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第三課。通過教學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為本”。儘量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努力尋找學生易於接受的方法,運用談話法、討論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熟悉瞭解各行各業。感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方便,懂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尊重他們的人格,感謝他們的勞動成果。

二、教學過程每一環節比較流暢,先讓學生了解了各行各業,然後給各行各業分類,最後瞭解社會各行各業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聯繫的關係。上課如流水般嘩嘩譁下來了但自己沒留下印象,總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沒落到實處,比較膚淺。從備課到上課感覺沒有找到任何一個閃光點。更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給學生切身體會。最後一個“創建工廠”環節比較亂,準備好的小組躍躍欲試,都在準備自己的發言,沒有認真聽彙報交流。總體上講沒有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三、每一教學環節進行的很倉促,沒有解決明確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平均用力導致課堂沒有閃光點,沒有突破重難點。

四、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夠,對生活中各行各業的瞭解並不多,所以老師總在牽着孩子走。

雖然設計了幾個活動,比如:讓孩子聯繫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説説各行各業和自己生活的關係;在瞭解各行各業之間關係的時候,瞭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和怎樣收看電視節目。整個過程中牽着孩子走的痕跡特別重,沒有在孩子的調查、瞭解、探究之後進行教學,然後在課堂引導孩子梳理知識。品德與社會課就是一門以生活為出發點的學科,儘量讓孩子從自己身邊找到各行各業,可以提前佈置作業,讓孩子聯繫生活實際自己去調查研究,把“球”拋給學生,比如讓學生採訪爸爸媽媽和周圍的人們,他們都在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他們怎樣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業和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等?

瞭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以及怎樣收看電視節目的環節,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看,有點塞給學生的感覺,最好讓學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麪的生產過程,收看電視節目單,需要哪些工作人員付出怎樣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資料,引導孩子自己交流發現知識。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體現以生為本。

在給各行各業分類時,在瞭解社會上有哪些不同行業之後給孩子留下時間自己分類,不要強加給學生。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我的家鄉在哪裏》是本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熱愛家鄉教育的第一篇,根據教材三課的順序編排,分別要求學生從瞭解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點(我的家鄉在哪裏)、自然人文環境(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家鄉的文化(濃濃家鄉情)三方面來了解家鄉從而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在第一課《我的家鄉在哪裏》的第一課時中,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從而加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勢必要在教學環節中設計一些地理知識(如我國的行政區劃、內蒙古的地理位置及鄂爾多斯的地理位置等);還要適當的設計一些能引發學生表達熱愛家鄉之情、昇華這一感情的環節。

  反思本課,從優缺點兩方面來説:

  1、優點:

因為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在新學期寄語、一分鐘安全提示方面做得很好,很好的溝通了感情,學生對於老師寄語的希望很認同,也很受鼓勵;在歌曲《我的家鄉內蒙古》的歌聲導入中,學生基本能繪聲繪色的描歌曲中家鄉的優美風景及演唱者對於家鄉的熱愛之情;在出示的祖國版圖中,學生能踴躍的説出第一眼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祖國的形狀、祖國行政區版圖的印象。從這幾點而言學生體會到了一些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

  2、缺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大部分的時間用到了“看地圖找家鄉”這一塊,之後本想以畫家鄉的輪廓及景色為結尾來昇華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的這一環節卻沒時間做。分析原因,第一,我想是因為想要給學生拓展更多的地理知識,沒有把握住本課的重點。第二,我也可以在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查找和學習一些地理知識,讓學生在課前完成題單,這樣,課上就會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互動,也節省了學生書寫這些內容的時間。

品德與社會是門開放的學科,有各種知識的融合,但思想品德的教育仍然是每一節課的重點,這一點是我的困惑,更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我的家鄉在哪裏》的整個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了以下特點:

  一、活動化教學:

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緊扣教學目標設計了一系列有效的活動,層層遞進,有序進行,把認知和情感有機地統一於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與各科知識有機地聯繫,營造愉悦的情境,並把課堂與生活聯繫起來,通過課前調查與課後延伸,拓展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品德生活化、活動化、情感化的特點,讓學生在認知家鄉、感悟家鄉的活動過程中增強熱愛家鄉的感情,養成熱愛家鄉的習慣,展示熱愛家鄉的行為。

  二、合作式學習:

本課多個環節是小組的合作學習。教師通過擴充教材內容,適時恰當地加大了課堂學習的容量,細看學生的活動,由個人呈現蒐集的資料→小組內互換交流→集體共享共識→教師小結。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所有學生都有了參與探索的機會,他們面對面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相互協作,共同參與,整個課堂形成了信息活動的”場”,在充滿了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羣體交往中,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學習。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過思考與查閲資料,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説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説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羣、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教學反思《《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展學生的智能。教學設計中,儘可能通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的設計主旨是讓學生了解交通運輸是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交通運輸為現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通過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總結出交通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刻體會到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整課堂,我上的輕鬆,學生也樂於參與。

整堂上,我沒有一次一次地講交通運輸與人們怎樣的關係密切,而是讓學生通過看、想、説,去體會交通運輸與人們的密切聯繫,懂得怎樣使用和選擇不同的交通運輸工具。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隨處可見交通運輸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因此,學生有話想説,有話可説。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品德與社會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現對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各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二、教學中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上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1、自由式教學。

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2、探究式學習。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多樣性教學。

我們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對於學生來説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社會實踐性延伸。

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展。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

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經過一學期的摸索,我們和學生雖有了收穫,同時也看到了在教授課程時,缺乏深度性、靈活性。要想教好這門課程,我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為學生打好做人的基礎。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本學期,我繼續承擔四3班《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在學期初制定了教學計劃,並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使學生各方面的品質得到了培養和提高,我重點做了一下教學反思:

  一、聽從領導安排,上好視導課

四月尾,縣教研室來學校視導,根據學校安排,我上了《學看平面圖》一課,課前精心設計教案,自制課件與教具,課堂上輕鬆愉悦的教學,學生學得很開心,也得到了領導的好評。

  二、把握課程目標,培養學生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特別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採訪活動時,教給學生調查採訪的方法,認真組織,讓每一次活動都能促進學生真正成長和進步。

  三、聯繫生活實際,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積極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努力做好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其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並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深深認識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作為一名教師,我會把知識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機滲透,讓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從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使他們努力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新課程為德育課堂注入了活力。

教師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漲的熱情投身於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使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異”的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誤區,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關注思考。新課程改革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新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參與活動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基本方式,教師應讓學生在親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建構,能力的開發和道德的陶冶。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認為要紮實的上好這門課程,首先應瞭解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性質,又是一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行為規範,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基礎。

品德與社會是以促進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為目標的德育新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課程意識,兒童意識,效益意識對德育新課程的實施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品德與生活課堂上,我們不僅要以活動促活躍,引導孩子們從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提高,更要注意把握好活動的尺度,以增強活動的實際效果。我認為教師要調節好自身的情感,調控好學生的情緒反應,把握好課堂得氛圍度。就一定會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我講授了《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和感受到了交通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關注學困生,為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孩子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們笑得是那樣開心。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多在學習中找到一些樂趣。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為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閲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迴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範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市具體情況,特別是展現我市山區的變化,採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新穎有趣的信息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啟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