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週期律教學設計(精選5篇)

來源:文萃谷 4.97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素週期律教學設計(精選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元素週期律教學設計(精選5篇)

元素週期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認識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課,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精神教學重點: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教學難點:元素週期表的有關推斷

教學媒體:多媒體、板書

教學內容

導入課題:展示一張元素週期表

過渡我們按照元素週期表中的順序給元素編號,得到原子序數。那麼原子序數與原子結構間存在什麼關係?

板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質子數

教師元素週期表是元素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間的規律,是我們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元素週期表。

問題1.元素週期表有多少橫行、縱行?

答七個橫行,18個縱行。

2.把不同元素排在同一橫行的依據是什麼?

答每一週期中元素的電子層數相同,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成橫行。

3.週期序數與什麼有關?

答週期序數等於該元素的電子層數

板書週期序數=電子層數

4元素週期表中週期具體怎麼劃分?

答1、2、3為長週期,4、5、6、7為短週期

類別週期序數起止元素元素種類電子層數

短週期1H-He212Li-Ne823Na-Ar83

長週期4K-Kr1845Rb-Xe1856Cs-Rn3267Fr-112號267

問題在週期表中有兩個特殊的位置,鑭系和錒系,仔細觀看第四頁元素週期表,説出這些元素在週期表中什麼位置?結構上有何特點?

答在第六週期中,從57號鑭(La)到71號元素鑥(Lu),共15種元素,這15種元素總稱為鑭系元素。排在週期表第六行,第三列。

與此類似,在第七週期中,89號元素錒(Ac)到103號鐒(Lr)這15種元素總稱為錒系元素,排在第七行,第三列。

問題在週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為哪些族?

答18列,16族

族(18個縱行):主族(A):共7個

副族(B):共7個副族

第VIII族:包括8、9、10三個縱行的元素

0族:稀有氣體元素

問題在週期表的18個縱行16個族中,各族從左到右的排列順序如何?

答在元素週期表中,各族從左到右的依次是:

IAIIAIIIBIVBVBVIBVIIBVIIIIBIIBIIIAIVAVAVIAVIIA0。

問題在所有族中,元素最多的族是哪一族?共有多少種元素?

答在所有族中,第IIIB族包括鑭系和錒系元素,因此元素最多,共有32種元素。

板書元素週期表結構:三短四長,七主七副VIII和零

板書設計

第一節元素週期表

1.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質子數

2.週期序數=電子層數

3.元素週期表結構:三短四長,七主七副VIII和零

元素週期律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原子結構與元素週期表”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四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第一節內容,是高中化學課程中的重要知識及反應規律,是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等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載體。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主題3:物質結構基礎與化學反應規律”對原子結構與元素週期表的要求為:“認識原子結構、元素性質與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位置的關係。知道元素、核素的含義,瞭解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具體內容包括原子結構、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元素週期表的結構、核素、以鹼金屬和鹵素為例瞭解同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還指出,學生應通過實驗探究和聯繫實際的方式學習上述知識。因此,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背景,設計聯繫實際、以綜合問題解決為核心任務的教學活動,有助於將上述不同素養進行整合培養,有助於教學目標的高效落實。

二、學情分析

原子結構在義教學段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而且對於元素週期表學生也是不陌生的。因此本節應在義教學習的基礎上對原子結構進行拓展、深入,對原子結構的學習能更好的體會模型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勵學生多運用模型法進行學習和認識世界。通過大量事實瞭解週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鞏固結構與性質的關係,體會週期表的歸納和預測的作用。

因此分析學生的障礙點:

1.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

2.結構與性質的關係。

結合上述學生的障礙點和發展點,需要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背景,設計符合其認知發展的教學過程。

三、教學目標

1.在國中有關原子結構知識的基礎上,瞭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

2.通過有關數據和實驗事實,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之間的關係。知道核素的涵義;認識原子結構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學性質上表現出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四、教學重點

1.認識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2.通過對鹼金屬和鹵族元素性質相似性和遞變性的學習,感受元素週期表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學難點

通過對鹼金屬和鹵族元素性質相似性和遞變性的學習,感受元素週期表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學過程

(一)環節一

1.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教師引導:元素週期表揭示了元素間的內在聯繫。20世紀初,原子結構的奧祕被揭示之後,人們對元素週期表的認識更加完善。那麼,原子結構與元素週期表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呢?我們就從原子結構進行學習,進一步認識元素週期表。

學生活動:聆聽。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引出問題。

(二)環節二

1.認識原子結構。

教師引導:[任務1]觀察圖4-1電子層模型示意圖。觀察圖4-2鈉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學習原子的結構及核外電子的排布。

學生活動:

(1)觀察圖4-1電子層模型示意圖,得出原子的結構及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特點,瞭解不同電子層的能量關係。

(2)觀察圖4-2鈉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初步得出規範書寫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示意圖的要點。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4-1、4-2,學習原子的結構及核外電子的排布特點。培養學生“模型認知”的學科素養。利用模型法學習新的知識,提升學生宏微結合的學科素養。訓練學生用化學用語準確表達。

教師引導:[任務2]組織學生思考與討論87頁相關內容。

學生活動:

(1)通過閲讀資料進行整理歸納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嘗試解決前三個問題。

(2)運用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書寫要點,解決第四個問題。

(3)交流展示,相互評價。

(4)瞭解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的過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規範書寫相關化學用語。瞭解模型法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隨着科學的進步,模型越來越精確,對事物的認識也越來越準確。

2.瞭解核素、同位素。

教師引導:在圖4-4b中,H的質量數為什麼有3個呢?閲讀教材90-91頁解釋這個問題。

學生活動:

(1)閲讀教材瞭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嘗試總結二者的關係。

(2)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閲讀材料,培養學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對核素和同位素有一定的瞭解。

3.瞭解週期表的結構

教師引導:指導閲讀教材88-90頁,完成89頁思考與討論的表格。

學生活動:

(1)閲讀教材瞭解週期表的結構,週期、族等相關定義。

(2)總結歸納週期數與電子層數的關係等。

設計意圖:通過閲讀材料,培養學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對週期表的結構有一定的瞭解。

(三)環節三

1.鹼金屬元素結構和性質的關係。

教師引導:[任務1]鹼金屬化學性質的比較。

學生活動:

(1)填寫93頁表格中的內容。找到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結構上的異同點,

進一步預測鹼金屬單質的化學性質。

(2)討論預測的結果,重點要闡述清楚預測的依據。

(3)實驗並觀察鉀與水及鉀在空氣中加熱的反應。驗證預測。

(4)嘗試推測鋰與水發生反應的難易程度,嘗試歸納鹼金屬單質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預測、實驗、分析等環節使學生體會實驗探究的過程,得出結構與性質的關係。提升證據推理及科學探究素養。

2.鹵族元素結構和性質的關係。

教師引導:[任務2]鹵族元素化學性質的比較。

學生活動:

(1)閲讀教材96-97頁鹵族元素的內容,完成97頁思考與討論的內容。

(2)實驗並觀察鹵素單質間的置換反應。完成98頁實驗4-1。

(3)嘗試總結鹵素單質的氧化性強弱,説出比較依據。

設計意圖:通過閲讀材料,培養學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得出結論,進一步形成“證據推理”的素養。

(四)環節四

拓展:多樣化的週期表

教師引導:展示週期表的發展過程,以及多樣化的週期表。

學生活動:(1)瞭解週期表的發展過程。

(2)感受多樣化的週期表。

設計意圖:以史為鑑,使得學生了解科學研究是有階段性的,隨着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的深入,科學也是不斷髮展的。科學研究的成果是多樣化的,同一個問題由於研究的角度不同,結果的呈現也會多樣化。

元素週期律教學設計3

【課標要求】

知識與技能要求:瞭解原子結構與同位素、使學生懂得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要求:具有把元素週期表的位置與元素組成微粒的結構初步聯繫起來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運用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要求:認識事物變化過程中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性。

【教學重點】

同位素、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教學方法】

討論、比較、歸納。

【教學過程】

一、理解元素週期律及其實質。

1、元素的性質隨着元素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週期性變化的規律叫做元素週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週期性變化(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由1個增加到8個的週期性變化)決定了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原子半徑由大到小、最高正價由+1遞增到+7、非金屬元素最低負價由-4到-1、元素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二、掌握證明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強弱的實驗依據。

1、元素的金屬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電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其單質與水或酸反應置換出氫越容易,最高價氫氧化物的鹼性越強;金屬性較強的金屬能把金屬性較弱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屬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奪取電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單質與氫氣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氣態氫化物越穩定,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酸性越強;非金屬性較強的非金屬能把金屬性較弱的非金屬從其鹽或酸溶液中置換出來(F2除外)

三、熟悉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熟記主族元素的名稱及符號。

1、記住7個橫行,即7個週期(三短、三長、一不完全)。

2、記住18個縱行,包括7個主族(ⅠA~ⅦA)、7個副族(ⅠB~ⅦB)、1個第Ⅷ族(第8、9、10縱行)和1個0族(即稀有氣體元素)。

3、記住金屬與非金屬元素的分界線(氫、硼、硅、砷、碲、砹與鋰、鋁、鍺、銻、釙之間)。

4、能推斷主族元素所在位置(週期、族)和原子序數、核外電子排布。

四、能綜合應用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元素性質的關係。

1、原子序數=原子核內質子數;週期數=原子核外電子層數;主族數=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價電子數=元素最高正價數=8-最低負價。

2、同週期主族元素從左到右,原子半徑遞減,金屬性遞減、非金屬性遞增;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原子半徑遞增,金屬性遞增、非金屬性遞減;位於金屬與非金屬元素分界線附近的元素,既表現某些金屬的性質,又表現某些非金屬的性質。

五、能綜合應用同短週期、同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性及其特性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原子半徑、化合價、單質及化合物性質。

主族序數、原子序數與元素的最高正價及最低負價數同為奇數或偶數。

六、能綜合應用元素週期表。

預測元素的性質;啟發人們在週期表中一定區域內尋找新物質等。

七、典型試題。

1、同週期的X、Y、Z三種元素,已知它們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XO4

B、非金屬性:X>Y>Z

C、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按X、Y、Z順序由弱到強

D、元素的負化合價的絕對值按X、Y、Z順序由小到大

2、若短週期中的兩種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個數比為2:3的化合物,則這兩種元素的原子序數差不可能是

A、1B、3C、5D、6

3、已知短週期元素的離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則下列敍述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A>B>C>DB、原子序數:d>c>b>a

C、離子半徑:C>D>B>AD、單質的還原性:A>B>C>D

4、1999年1月,俄美科學家聯合小組宣佈合成出114號元素的一種同位素,該同位素原子的質量數為298。以下敍述不正確的是

A、該元素屬於第七週期B、該元素為金屬元素,性質與82Pb相似

C、該元素位於ⅢA族D、該同位素原子含有114個電子,184箇中子

元素週期律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元素週期律是對元素性質呈現週期性變化的實質的解釋,教材將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以及元素週期律作為重點內容,在學習鹼金屬元素和鹵族元素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質相似性和遞變性的基礎上,以第三週期元素為代表,介紹元素週期律。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知道元素的性質變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週期性變化的實質,實現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後將元素性質、原子結構、元素週期表等內容將結合起來,歸納總結有關的化學基本理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鈉、鋁、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相關性質,為元素週期律的學習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資料;第一節學習了原子結構和週期表的結構,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規律,對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的認識,知道判斷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強弱的方法;學習了第二節第一課時,學生已掌握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及化合價發生週期性的變化,學生很容易對元素性質的變化規律產生思考,這些為學習元素週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第三週期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遞變關係;

2、掌握元素週期律的涵義和實質。

3、初步瞭解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結構與元素性質三者的統一性。

四、過程與方法:

1、複習科學探究1的結論引入研究主題,確定本節課的探究任務,以第三週期元素為例,根據元素原子結構的遞變性,提出假設: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第三週期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的逐漸增強。

2、驗證假設Na、Mg、Al金屬性逐漸減弱,根據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設計方案,結合實際條件進行優化,通過三種金屬對與水、酸反應的實驗,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初步體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知識的理性思維過程。

3、初步瞭解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思路和環節,提高“對照實驗”中“控制單一變量”的思想。

4、驗證假設Si、P、S、Cl非金屬金屬性逐漸增強,根據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設計方案,結合實際條件優化,選取硫化鈉與氯水反應實驗,通過教材P16表格閲讀信息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觀察數據、分析問題、利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和歸納整理信息、得出結論的能力,體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方法,培養知識整合的能力以及邏輯推斷能力。

5、利用第三週期元素的性質延伸到其他週期,歸納得出元素週期律的涵義和本質,揭示學習元素週期表及元素週期律的意義。

元素週期律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物質結構、元素週期表是中學化學重要理論組成部分,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必修一中金屬鈉和非金屬氯氣的學習,給孩子學習本章知識提供了感性認識材料,為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打下重要的基礎。同時,本章知識的學習也後面的選修內容的學習提供了理論知識的基礎。

二、教學內容

《元素週期表》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結構、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表示等。教學中,應以元素的原子結構為基礎,通過相鄰原子在原子結構上的區別找出元素週期表的編排規則。這不僅符合知識的內在聯繫,體現了本質決定現象這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也訓練了孩子的思維。對高中階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孩子起到導學作用。

重點: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難點: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複習回顧原子的結構;

2、初步掌握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孩子自主學習:認識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2、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孩子親自實踐,感受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悦,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2、通過化學史的學習,培養勇於創新、不斷探索的科學品質。

3、通過化學史培養孩子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孩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教給孩子一種研究化學的方法;並根據元素週期表的排布規則對孩子進行事物的聯繫和區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四、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為此,本節課安排了以下教學方法:

(a)温故而知新,複習國中的相關知識。從國中熟悉的原子結構入手,引出原子的表示方法,azx。

(b)本節課的重點“元素週期表的結構”教學,採用討論探究法。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開展科學探究,讓孩子體驗科學研究過程。對於微觀領域(如:原子核外電子分佈)無法觀察到的地方用多媒體進行投影,幫助孩子理解記憶。

(c)通過對元素週期表結構的學習和總結,利用練習的輔助作用,鞏固和加深孩子對現學知識的理解。d)課後作業,加強對課本知識的熟練運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