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4.06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激盪三十年》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1

這是一本紀錄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書。從1978年深圳蛇口的開放,再到2008年北京奧運和汶川地震。在我們看來,好快。但這30年是中國從弱到富,的一個過程。我個人喜歡歷史和哲學,在這三十年裏,我感想太多。

1978年,中國貧窮落後。於是鄧小平出國考查,在日本看到了現代化的生產方式,這位老人謙卑的對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説,我們國家落後,你要多幫幫我們。在隨後乘坐高速列車的時候,小平沉默,他在想着要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國家走上這樣一條快車道。於是回國後,把深圳保安一個縣給了一位在港的國人,中央放手。但他只要了蛇口一地,因為他自己也沒有把握。他想,如果失敗了,能把損失降低點。就這樣,靠着引進外資,深圳成了一個典型,打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在隨後的發展中,國家缺的不僅僅是資金技術,還有與之配套的法律、公民道德。中國一汽和德國大眾合作時,德國人拿了一百多項專利技術,但中國卻沒有什麼反應。德國人瞭解了一翻後,才發現,在中國連專利保護法都沒有。隨後法律的完成還是德國人一起參與。中國靠着中國製造,成為了世界工廠,但隨之帶來的能源、社會問題,讓人們清楚的知道。中國,不能一直這樣下去。30年,見證了民營企業家的艱苦發展。他們最艱難的不是怎麼賺更多的錢,而是在一個制度不完善的國家,靠着走在前面的人用企業和個人的生命去適應和改變制度。那些先行者他們雖然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樣一部分人,中國的改革才能不斷的前行。

30年的時間,讓我看到了歷史可以帶來的機遇,以及歷史帶給我們的傷害。大丘莊,現在去問周圍的人又有幾個知道。我是學市場的,大丘莊的發家致富,給我是一個啟示。我很幸運,自己生在現在這麼一個時代,不然,用現在的方法去建立市場早就被槍斃了。海爾領導人張瑞敏,給海爾定的第一條規定居然是不準在車間大小便。現在的海爾已經是世界五百強企業,領導人,不知道想了多少辦法來建立海爾的文化,就算今天換掉海爾的領導人,我想海爾還是會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因為他有文化在那。有一種精神。國家四大銀行背水一戰的改革,江澤民是這樣回答外國記者的。只准成功,不許失敗。最後概括的時候,評語是。四家銀行的改革成功,裏面包含了社會主義的全部密碼。2008年汶川的地震帶給我們傷痛,但同時也帶給我們太多的感動。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檢驗了80後、90後,讓社會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希望。結束的時候,有一個美國家長給孩子的話。30年前給孩子説,要把碗裏的飯吃乾淨,中國的孩子還有很多餓肚子;30年後是這樣説孩子的,你去做作業吧,不然你的工作可能隨時被中國的孩子搶掉。中國,已經在復興的大道之上。

從歷史中我看到,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有些事情在一個時代背景下是殺頭的,但在另一個時代背景下,卻是光榮的。我們做很多事之前,要先思考,這樣一件事,我該怎樣去做,才能更快更好。要充分的看到時代的大背景,也要留意周圍的小的現象。要敢於去承擔風險,當看的傻子瓜子,就是在別人還舉足不前時大膽的去幹,任何事如果要等到沒有一點風險再去做時,雖然安全。但,大家都會跟着來,同一個蛋糕許多人分,你能得到的自然就少了。機遇,要有準備去迎接,也要有膽量去面對。風險與回報成正比。在時代背景下,有一部分人註定了是先行者,但他們是可敬的。後來的追隨者,應該更慶幸和珍惜前人用生命換來的成果,更加努力的去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自己的財富要懂得與社會聯繫在一起。發展自己的同時,不忘社會。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有新的動力和希望。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2

這段時間裏,我沉浸在這本《激盪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吳曉波先生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透過民間觀察的角度,用真實和激情相交融的優美文字,整體和個體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將一部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企業發展史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客觀、全面、細緻、生動地再現了幾代企業家在歷史創造中的激情與迷惘、喜悦與傷痛、成功與沒落、經驗與教訓。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借用這樣一句頗為矛盾的話語可能的確反映了1978到20xx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

作者按照編年的體例介紹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每年出現的重要事件或現象,並歸納出這些事件或現象的原因,並在每年都附上一個典型的案例介紹,如廣為人知的禹作敏倒台、健力寶的沉寂等。可以説頗有當代中國經濟資治通鑑的感覺。作者以尖鋭的視角幫我們概括了中國這三十年這樣一個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早期、初期,在國家呵護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國營企業拔地而起,茁壯成長,但當時代漸漸步入改革開放成長期後,國家開始放手這些溺愛的“孩子” 時,他們開始掉隊了,他們原有的市場開始不斷遭到自主能力更強的民營企業和私有企業的猛烈蠶食,有些國企甚至砰然倒下。這10多年間,國營企業、私有企業、以及股份制公司的興衰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帶有強烈的政府和民營資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經濟資源,而改革便是讓民營資本一步步向國有經濟領域發起進攻,這其中有成功,有失敗,有掙扎,於是便有了書中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中國企業的三十年曆程,有多少激動人心的輝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隕落。過去我們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現在我們發現,中國絕大多數的企業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年,一時風光無限,不久就銷聲匿跡。即便是一些巨型企業,也難以倖免地經歷了從神話到噩夢的輪迴,“泰坦尼克現象”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正是在這個激情年代中,中國企業界和企業家形成了一種非理性的市場運營模式和思維,湧動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資和擴張衝動,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矚目的中國企業崛起大戲,可也正是這種過度氾濫的激情把中國的市場推向了新的無序和盲動,使如今的中國市場呈現出非線性的迷亂態勢。 更要時刻警覺的是,一旦我們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脹、急功近利而喪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毀人亡的冰山一角。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懂得了兩個道理,時勢造企業,識時務者為俊企業。在中國特定的國情背景下,事業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及時關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歷史的風向,因為根據“叢林法則”——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羣,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羣,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只有能夠不斷適應政策及時代變化的企業才能長治久安,才能長盛不衰。企業這樣,人亦如此!

讀罷《激盪三十年》,不禁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卷首詞《臨江仙》中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史,在歷史的長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於處在改革開放這個時代背景中,卻顯得尤為不平凡。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着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作者的寫作目的絕不是簡單地為這段高歌猛進同時又充滿曲折的30年商業史歌功頌德,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飽醮激情的筆觸,“在事實和理性的層面上抽絲剝繭”,為我們揭示“一個空前複雜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時代”。同時也告誡我們,在進入改革發展事業的“深水區”,更要摒棄早已氾濫的激情和“自我崇拜的熱焰”,以一種更理性的思想狀態,更良好的職業操守、更奮發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業的不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