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教案

來源:文萃谷 2.6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地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八年級地理教案

八年級地理教案1

●指導思想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被稱為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就是要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瞭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實現“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以及心靈世界的有機溝通”,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本節課就是以學生熟悉的被稱為“萬物之本”的土地為題,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中瞭解土地的用途、分佈及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保護的措施等,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擴展知識,培養能力,形成正確的人地觀,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初步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形成原因。

2.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使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使學生充分認識“土地是立國之本”,培養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樹立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資源觀。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瞭解我國土地資源的分佈及基本特點。難點:通過分析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後果,對學生進行國土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蒐集有關土地利用的資料圖片

教師: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設計[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人和土地的關係,就好像魚和水的關係一樣,土地撫育着人類,從古至今有多少人讚美土地,歌頌土地。你能舉例來説明嗎?(或者直接利用課本中的小詩導入)

學生:小組交流,組長彙報(詩歌、故事、圖片等)

教師:同學們,我們對土地的讚美真是説不盡、道不完,那麼你對土地知道多少呢?

課堂活動一:看用途──瞭解土地教師:多媒體出示山地林區、草原牧區、平原耕作區、城市建築區的景觀圖(無多媒體條件的學校也可直接利用課本插圖)

學生:討論四幅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設用地。

教師:我們是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狀況來劃分的,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學生:爭做“土地專家”。聯繫已學過的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評價我國土地資源對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小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也可加入到一個小組內參與討論)。

教師:我國國土遼闊,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而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這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少,而且各類土地所佔的比例也不盡合理。

教師:多媒體出示圖3.7“部分國家人均耕地的比較”和圖38“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

學生:讀圖討論,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有何特點?(注意比較各種土地利用類型所佔的百分比)

教師總結: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特點可概括為“兩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

學生:自學“閲讀材料”,進一步瞭解我國耕地的後備資源狀況,初步樹立土地資源的危機感。

教師: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不僅構成比例不合理,而且還分佈不均。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呢?

課堂活動二:找差異──利用土地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3.9“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佈”

學生:讀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佈圖,並聯系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完成課本“活動1”的填表格練習,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耕地:季風區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風區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風區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師:多媒體出示我國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觀圖,引導學生完成“活動2”,認識我國耕地的南北差異,並能夠初步評價我國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學生:讀圖3.9“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分佈圖”3.12“我國北方和南方水土資源的比較”,結合所學的我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明確:

①我國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佈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這既是我國一月0℃等温線經過的地方,也是我國800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②我國南北方地區的水土資源匹配情況説明:在我國土地資源豐富的北方地區,水資源不足又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人口眾多是造成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時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結構又與我國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密切相關,而且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國土地資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師:多媒體出示漫畫:“小鳥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飛來的山峯”。

學生:討論漫畫的含義,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後果?

小鳥的悲哀──濫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過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飛來的山峯──亂佔耕地──耕地減少

教師提問:土地破壞問題該如何解決?

學生:組織辯論賽。主題是土地是否需要保護。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師:參與辯論,瞭解各方的觀點依據。

教師總結:通過辯論得出,土地資源雖然屬於可再生資源,但是隻有利用恰當,才能夠供人們永續使用;如果利用不當,或者遭到人為破壞,就會引起土地資源退化,生產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課堂活動三:定國策──保護土地學生:讀圖3.13,找出課本中的三幅景觀圖反映的土地問題與前三個漫畫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繫。學生: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説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問題。教師:土地是立國之本,對於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説,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為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卻造成了對土地資源的嚴重破壞,加劇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危機。我國僅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着世界21%的人口,這既是一種自豪,更是一種壓力。因此,我國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土地基本國策。學生:閲讀課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説明我國已經實施的土地保護措施。

頒佈法律法規:《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設立“全國土地日”,確定宣傳主題,組織宣傳活動。

學生:角色體驗,小組討論,任選一個角色,從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議,説出理由(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地方官員:……

土地專家:……

環保人士:……

種地農民:……

房地產商:……

教師總結:國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資源的開源與節流,加強土地資源的建設與保護,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切記:保護土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教師:出示中國地形圖,提出要求,請你來當“土地專家”,對我國的土地進行設計開發(設立最佳創意獎)。

學生:討論探究,設計開發(鼓勵創新思維)。

教師總結:土地是久遠的過去,更是我們燦爛的未來,美好的明天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創造。

調查實踐:今年“全國土地日”的主題是什麼?請你設計一個“保護土地”的宣傳活動。

八年級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並學會分析氣候特徵的方法,明確我國優越的氣候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

3、通過認識我國氣候的有利因素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使學生了解到我國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對祖國的優越自然地理環境增強認識,產生自豪感。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我國氣候特徵突出: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複雜多樣。這三者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教材從最突出的特徵入手,並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季風影響我國氣候的突出表現。雨熱同期的特徵是促進農業生產的優勢條件,同樣受惠於季風氣候,因為雨熱同期是季風氣候的明顯特徵。氣候複雜多樣反映了我國氣候要素的空間差異性和我國自然環境複雜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對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難點:學會分析、歸納、概括氣候特徵的方法。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和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繫:

本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把握了我國的氣温和降水兩大要素特徵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概括得出的結論性特徵。根據我國氣温和降水的特徵規律而劃分出不同的温度帶和乾濕地區,而它們的組合形成了複雜的氣候類型。分析這些氣候類型的特點,以雨熱同期為特徵的季風氣候成為我國最顯著的氣候類型。在分析、歸納、概括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時,不要單純的記憶結論,而是要學生學會這個過程。同時教材還對比分析了我國與同緯度其他地區進行對比,讓學生更清楚我國氣候的獨特性。

教法建議

引導學生回憶我國氣温和降水的特徵及造成原因,並提供相關氣候資料,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其分析逐步歸納概括氣候特徵,並分析這種氣候對國民經濟生產的影響,特別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學會對比,切記結論性的灌輸。

本節建議課時1課時。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

2.我國氣候為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歸納、概括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

教學媒體:我國温度帶和乾濕區掛圖或投影片,幾個城市的氣温曲線圖、降水柱狀圖。

課時安排:計劃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前幾節我們雪線了中國的氣温和降水等知識,請同學們回憶兩個問題:

(1)我國冬季和夏季氣温分佈的有什麼特點?

(2)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佈和幾節分配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

〔導入新課〕知道了我國氣温和降水的一些特點,我國氣候有什麼特徵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歸納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板書〕第四節氣候特徵

〔讀表提問〕請同學們閲讀課本第57頁,“我國與世界緯度相近地區氣温的比較”表,回答下列問題:

(1)1月份,我國的齊齊哈爾、北京的平均氣温,分別比法國的巴黎、美國的紐約低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低22.7°C和3.7°C。

(2)7月份,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温分別比巴黎、紐約高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高26.3°C和7.3°C

(3)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温年較差,分別比巴黎、紐約大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齊齊哈爾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紐約大7.3°C。

〔提問〕對上述問題,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學生討論回答)

〔分析歸納〕冬季,我國比同緯度地區冷,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又比同緯度除沙漠地區以外暖熱。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温年較差比同緯度地區的氣温年較差偏大。由此得出氣温冬冷夏熱的特點。大陸性氣候顯著。

〔展示〕北京、齊齊哈爾、巴黎、紐約降水量柱狀圖。使同學們閲讀柱狀圖,比較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八年級地理教案3

一、説教材

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第四單元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説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閲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閲讀識圖能力。

通過閲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閲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説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八年級地理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識記南、北方在自然環境方面的差異。

2.能夠分析自然環境差異的原因。

3.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二.教學重、難點:

南、北方在自然環境方面的差異

三.自學指導:

1.自然環境包括哪些內容?

2.簡述南、北方的位置、範圍。

3.列舉南、北方主要地形區,並能在圖中相應位置找到。

4.結合課本P7圖5.9四幅氣温和降水量圖,分析南、北方的'氣候類型及特點?

5.結合課本P7圖5.9二幅長江、黃河流量過程線圖,從水量、汛期、結冰期等方面來分析南北方河流特點,並分析產生特點的原因。

6.結合課本P7圖5.9四幅景觀圖,分析南、北方的主要植被。

八年級地理教案5

一、課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舉例説明交通運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

(2)記住我國的重要的鐵路幹線,瞭解鐵路線命名的方法,能夠運用地圖説出我國的交通網絡的大致分佈格局,學會使用列車時刻表。

(3)瞭解我國重要的交通樞鈕,並能夠分析交通樞鈕應該具備的特點,能夠設計合理、經濟的旅遊線路計劃。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聯繫實際設計教學,有親和力、易於為學生所接受。

(2)鐵路線教學設計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性強,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節省時間。

(3)小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充分培養學生的“地理頭腦”,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在中華大地上有許多令人心馳神往的名山秀水、

湧泉飛瀑、雪山險峯,我們先來欣賞一段美麗的自然風光。

播放課件(湖南張家界風光)

教師:風景如此優美,如同仙境一般,想不想身臨其境,到此一遊呢?

學生:回答

教師:那湖南離朝陽那麼遠,我們怎麼去呢?出出主意吧。

學生:暢談

教師:同學們出的這些主意都和交通運輸有關,那這節課我們就學學交通運輸。

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達到目的

教師: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交通運輸,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談一談人們都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做些什麼。

學生:暢談

教師:從同學們談論的內容可以知道,交通運輸是把人或物從一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播放課件)飛機、汽車、火車、輪船、自行車等都是運輸工具。

板書:1、交通運輸

教師:交通運輸自古有之,(播放課件、六幅圖片),最初時人們是手提肩扛,後來是牲畜馱運,發展到現在是:天上有飛機,地上有火車、汽車,水中有輪船,地下還有地鐵和管道。由此可見,現代交通運輸方式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板書:2、現代交通運輸方式

教師:播放課件(兩段新聞)

教師:兩段新聞給了你什麼信息?

學生:説明交通運輸對經濟發展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教師:交通運輸不僅與人們生活信息息相關,還對經濟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人們把交通運輸運輸形象地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板書標題:一、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教師:各種交通運輸線就象人體中的血管一樣,遍佈祖國母親的肌體,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這些運輸線相互交織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從全國總體情況看,分佈有什麼特點?

播放課件(我國的交通運輸網)

板書:二、交通運輸線

學生:回答

教師:從全國總體分佈看是東密西疏。隨着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的交通面貌將發生重大變化。

教師:從各種交通運輸線中,目前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是什麼?

學生:回答

板書:三、鐵路幹線

教師:縱橫交錯的鐵路線遍佈祖國各地,通向四面八方,聯繫了城市、工廠和礦山,並與其它交通運輸方式相互銜接,構成了全國交通運輸網的骨架。

播放課件(我國鐵路幹線分佈圖)

按自東向西順序找出五條南北向鐵路幹線名稱:

京滬線、京哈—京廣線、京九線、同蒲—太焦—焦柳線、寶成—成昆線。

板書:五縱

教師:播放課件(五縱)自東向西依次點擊“五縱”鐵路線起止點城市和名稱。

教師:播放課件(成昆鐵路三幅圖片),並簡介成昆鐵路,

西南地區地形複雜,地勢險峻,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曾有描述: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成昆鐵路通車後,改善了西南地區的交通狀況,使天塹變成了通途。

教師:播放課件(我國鐵路幹線分佈圖)

按自北向南順序找出: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北彊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板書:三橫

教師:播放課件(三橫)按自北向南順序依次點擊“三橫”鐵路線起止點城市和名稱。

教師:在東西向鐵路幹線中最長的是隴海-蘭新-北彊線。它東起中國的連雲港,西至荷蘭的鹿特丹港。聯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長11000千米左右,被稱為“第二歐亞大陸橋”,與西伯利亞大陸橋相比,有明顯的優勢。(1)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優越,避開了高寒地區,可常年作業。(2)運輸距離短。(3)輻射面廣,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4)對亞太地區吸引力大。

教師:從鐵路線命名上看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遵循以下原則:(1)以起止點城市來命名,如京廣線,起點是北京,終點是廣州。(2)以起止點所在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來命名,如湘黔線,起點是湖南省的株洲市,終點是貴州省的貴陽市。(3)以起點省級行政單位簡稱和終點城市命名,如蘭新線,起點是蘭州,終點是新疆的烏魯木齊。(4)以鐵路線所在位置來命名,如北彊線。(5)從北京出發的把京放在前面,南北向的先説北面的城市或省區,東西向的鐵路先説東面的城市或省區。

學生活動要求:(1)分組,每組由15人蔘加,每個人代表一條鐵路線起止點城市(偑帶城市標籤)

北京(1人)、哈爾濱(1人)、杭州(1人)、九龍(1人)、廣州(1人)、大同、包頭(1人)、太原、焦作(1人)、柳州(1人)、連雲港(1人)、寶雞、蘭州(1人)、烏魯木齊、阿拉山口(1人)、貴陽、株洲(1人)、昆明、成都(1人)

(2)每組準備八條繩子(兩種顏色)

(3)1人依次説出鐵路幹線名稱,其他同學依次拉直繩子。

教師:選出一組進行表演

教師:其他同學觀察北京、株洲、成都、蘭州分別有哪些鐵路線經過。

學生:回答

教師:把有兩條或兩條以上鐵路線通過的城市稱為鐵路樞鈕。

板書:2、鐵路樞鈕

教師:鐵路運輸有自己的系統,火車行駛有規定的`車次和時間。

播放課件(2005年北京—南京—上海鐵路客運部分簡明時刻表)介紹火車運行的車次和時刻表。

教師:學習了鐵路運輸,我們應該會安排合理經濟的旅遊線路。

播放課件(從哈爾濱出發,設計一條經濟合理的旅遊線路)

秋楓旅行社六景點遊

北京故宮、上海浦東開發區、杭州西湖

春城昆明、成都都江堰、西安秦陵兵馬俑

學生活動要求:(1)分組,每組13人。(2)7個人偑帶站牌站好。(3)推舉1名司機,1名列車長,一名列車員、一名導遊員、2名遊客、均掛牌上崗。(4)司機:掌握方向。列車員:報站名。導遊員:報鐵路線名稱和起止點城市。列車長:維持秩序。

遊客:談感受。

教師:推薦一組表演,播放課件(我國鐵路幹線分佈圖)

活動過程:

1.列車員: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乘坐從哈爾濱出發的18次特快列車,本次列車將經過北京站、上海站、杭州站、昆明站、成都站、西安站、最後回到哈爾濱站,祝願大家旅途愉快。

導遊員: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秋楓旅行社的導遊員,這次將由我帶領大家一起參觀遊覽,我們將從哈爾濱車站出發,沿途將觀賞:北京故宮、上海浦東開發區、杭州西湖、春城昆明、成都都江堰、西安兵馬俑、六個景點,祝願大家玩的開心。

2.列車員:列車已經啟動,前方車站是北京車站(排隊向前走)

導遊員:從哈爾濱到北京,我們走的是京哈線。

列車員:北京車站到了,下車旅客請做好準備。

導遊員:下車參觀北京故宮(圍站點繞一週,導遊員和遊客)

遊客:皇家真氣派!

3.列車員:列車繼續前行,前方車站是上海站。

導遊員:從北京到上海,我們走的是京滬線。

列車員:上海站到

導遊員:下車參觀浦東開發區

遊客:經濟真發達!

4.列車員:列車繼續前進,前方車站是杭州站

導遊員:從上海到杭州我們走的是滬杭線

列車員:杭州車站到

導遊員:下車參觀杭州西湖

遊客:西湖比西子真美!

5.列車員:列車繼續前行,前方車站是昆明站

導遊員:這次旅程較長,我們將沿途經過浙贛線、湘黔線和貴昆線。

列車員:昆明車站到

導遊員:下車遊覽春城昆明

遊客:真是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啊!

6.列車員:列車繼續前行,前方車站是成都站

導遊員:這次我們走的是成昆線

列車員:成都車站到

導遊員:下車參觀成都的都江堰

遊客:李冰父子真了不起!

7.列車員:列車繼續前行,前方車站是西安站

導遊員:這次我們走的是寶成線和隴海線

列車員:西安車站到

導遊員:下車參觀秦陵兵馬俑

遊客:真是氣勢不凡,王者霸氣啊!

導遊員:到此為止,我們旅行社為遊客設計的旅遊景點已全部遊覽完畢,踏上歸途,返回哈爾濱。

列車員:列車繼續前行,前方終點站是哈爾濱站

導遊員:我們繼續沿隴海線東行至鄭州,然後沿京廣線北上到北京,再沿京哈線回到哈爾濱。

列車員:終點站哈爾濱車站到,所有旅客朋友請下車,歡迎再次乘坐本次列車。

教師:學習應該勞逸結合,現在我們一起舒緩一下緊張情緒,享受音樂的魅力。

播放課件(鋼琴曲《梁祝》)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你建議同學們應該知道哪些內容?

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一、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1、交通運輸

2、現代交通運輸方式

二、交通運輸線

三、鐵路幹線

1、“五縱三橫”

2、鐵路樞紐

八年級地理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利用地圖説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結合地圖説明我國區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後廠”。

3.知道三角洲、城鎮化等概念含義。

能力目標

1.能夠在地圖上準確填寫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有關的地理名稱。

2.通過有關地圖和材料,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比較能力及相互協作等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經濟和城鎮的發展情況,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

2.激發學生對愛國華僑的敬佩之情和身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豪感;

3.懂得環境保護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對外開放的前沿”、外向型經濟及城鎮的發展。

※教學難點

1.“對外開放的前沿”空間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經濟的主要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比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準備

有關彩圖、自制投影片、錄像片等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法1:請到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旅遊過或從電視上看過該區新聞或專題報道的同學談談他(她)對那裏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所見所聞。在學生對所學知識具備初步經驗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特點?帶着問題進一步學習課文內容。

方法2:請問哪一位同學知道目前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內區域有哪些?同學們在發言中可能會提到蘇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然後教師設疑:“那麼為什麼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會成為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呢?”在學生優先發表見解後,再繼續深入分析,使學生真正明白本區各方面的優勢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關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錄像,為學生提供關於該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感性材料,然後再利用有關地圖引導學生分析珠江三角洲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正是由於珠江三角洲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優越,它才成為我國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板書:第一節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

一、對外開放的前沿

[講授新課]

設疑思考:人們説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那麼它為什麼能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讀圖觀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區”彩圖,引導學生觀察本區地理位置後,分析上述問題。

評價點撥:對學生的發言加以激勵評價後,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區之所以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與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南部沿海地區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鄰港澳,面向海洋,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讀圖分析1:引導學生觀察珠江三角洲地圖,並在圖上描畫出北迴歸線,並利用已學知識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屬於地球上哪個熱量帶和我國的哪個温度帶?〔學生:熱帶、亞熱帶;教師:同學們判斷得很對。接着出示“我國温度帶的劃分圖”(投影圖)印證學生答案〕在此基礎上再出示“我國乾濕地區劃分圖”(投影)引導學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降水條件和乾濕狀況(珠江三角洲地處濕潤地區,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進而得出這裏的氣候條件優越,農業基礎好,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等環境特點。

我國温度帶的劃分圖

我國乾濕地區劃分圖

讀圖分析2:引導學生觀察投影圖《東南亞地圖》,重點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周邊地區以及隔海相望國家的相對位置關係。

評價點撥:對學生的分析激勵評價後,教師指出:與周邊地區的位置關係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的根本條件。正是由於具有這樣的位置條件,歷史上才會有大量的移民從這裏流向“南洋”,廣東和福建才成為華僑的主要故鄉,而今日的華僑故鄉又能獲得境外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現代經濟發展條件。

設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僅憑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條件能行嗎?(學生:僅憑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條件還不夠。教師及時激勵評價學生)那麼還應具備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呢?

讀圖分析3:引導學生閲讀投影圖《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的外資佔全國的比例》(圖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利用外資上有哪些特點呢?學生分析後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區利用外資有數量大、增速快、約佔全國的30%,在全國佔居首要地位等特點。學生回答後,教師及時給予鼓勵。

設疑思考:為什麼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的外資無論從數量上還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國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優勢呢?

分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適當啟發。

評價點撥: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後,教師給予激勵評價,然後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資之所以在數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國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優勢:(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越,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是我國的“南大門”;(2)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1980年國家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廣東佔3個,珠江三角洲地區就佔了兩個經濟特區(即深圳、珠海經濟特區),1985年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被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廣州成為沿海開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區為全國著名的僑鄉,華僑、海外華人眾多,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珠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利用其優勢條件,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而且對全國其他地區起了很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閲讀材料:引導學生閲讀課本P51下面材料,瞭解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僅自然條件優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還是全國著名的僑鄉。

播放錄像1:引導學生觀看有關華人、華僑的事蹟錄像片,之後講解:歷史上華人、華僑有着不可磨滅的愛國、愛家鄉和愛人民的光榮傳統。每當祖國危難之際,他們都會省吃儉用,慷慨解囊,為我們祖國捐錢、捐物,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如陳嘉庚、李林、李嘉誠、霍英東、邵逸夫等等。祖國改革開放後,廣大華僑、海外華人為了改變祖國的落後面貌,獻計獻策,還大量向祖國內地、家鄉投資辦廠、捐資助學等。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狀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為有這麼多愛國華僑、華人而自豪,都應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驕傲!

播放錄像2:引導學生收看國家為經濟特區制定的優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帶來巨大變化的錄像後,指出:我們黨和國家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珠江三角洲這個祖國的“南大門”採取對外開放、優先發展的戰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帶動其他地區發展的思路是正確的,效果是明顯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説明了國家的政策對區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説明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是大有發展前途的,是充滿希望的。

分組討論:將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個組,結合以上所學知識,分別從區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個方面討論,歸納總結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

A組: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温暖濕潤,水網密佈,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B組: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

C組: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實施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後富)的策略。

評價點撥: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及時激勵評價並點撥(歸納總結見上面答案)。

[課堂小結]

總之,珠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具備了天時(政策因素)、地利(區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為我國最早開放的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反饋練習]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於我國廣東省的 部, (河流)下游,毗鄰 、 特別行政區,與 地區隔海相望, 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 ”。

(2)1980年我國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是: 、 、 和 ,其中, 省就佔了三個,位於珠江口東西兩側的經濟特區分別是 、 。位於福建省的經濟特區是 。珠江三角洲的 (城市)為我國著名的沿海開放城市。香港位於 (經濟特區)以南,澳門位於 (經濟特區)以南。

2.歸納總結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

(1)區位因素:

(2)人文因素:

(3)政策因素:

答案:1.(1)東南 珠江 香港 澳門 東南亞 海陸 南大門

(2)深圳 珠海 汕頭 廈門 廣東 深圳 珠海 廈門 廣州 深圳 珠海

2.(1)區位因素:本區地處熱帶、亞熱帶,降水豐沛,水源充足,平原廣闊,河網密佈,人口集中,經濟發達,海陸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為全國著名的僑鄉。

(3)政策因素:國家對本區實施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後富)策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引導學生課餘從報刊、雜誌、畫冊等媒體上搜集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著名華僑、海外華人的事蹟和照片,並想想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2.引導學生課餘從報刊、雜誌、畫冊等媒體上搜集有關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後取得的巨大成就方面的資料,並想想該區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八年級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我國有56個民族。

2.知道漢族人口占92%,其他55個民族佔8%。

3.知道人口在4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佈特點。

5.瞭解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新中國。

6.瞭解我國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閲讀“中國民族分佈”圖,説明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分佈地區。

2.通過收集資料或調查説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生活和生產的變化。

情感目標:

1.使學生認識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為祖國的統一和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提高對我國民族政策的認識,樹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團結友愛,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使學生在掌握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後,進一步認識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漢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2%,少數民族約佔8%。在其他55個少數民族中,百萬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個。眾多的民族在分佈上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本節的重點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各民族分佈狀況及其特點。

由於各民族團結協作,為締造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內容。對我國的民族政策知識要求理解,對其他知識要求識記。漢語(普通話和方言)、漢文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等內容可根據學校具體情況選講。

讓學生學會閲讀“中國民族分佈”圖,是本節重要的基本訓練要求。通過使用圖例、註記來識別我國少數民族分佈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分佈地區,逐步提高閲讀專題地圖的技能。

教法建議

1.教師在講課前,可以先出示有關民族大團結的圖片,先讓學生知道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除漢族外,其他都是少數民族,各民族雖然人口數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親密兄弟。

2.閲讀“中國民族分佈”圖,通過圖例先讓學生熟悉我國的民族構成,然後再瞭解民族的`分佈情況。在這裏可以幫助學生通過閲讀“中國民族分佈”圖,認識我國民族分佈集中、分散和雜居的現象,最後再歸納出特點。

3.講述我國的民族政策時,可以先讓學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內容。然後,通過展示教師蒐集來的具體事實、照片、圖表,説明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少數民族生活和生產的變化。或者可以讓學生自己在課前蒐集資料,但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執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選學內容“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可以增加學生對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瞭解,會引起學生很大興趣。首先,先讓學生明確語言和文字是兩個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漢族)語言分為多種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種。漢族普通話是我國漢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語言,現在全國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時,都已普遍應用。教材中“我愛中國”的漢、蒙、藏、維、哈、朝、彝、壯八種民族文字的寫法,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察人民幣紙幣上的文字,以加深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認識。

5.教師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給學生放映一些有關少數民族生活的幻燈、錄像、電影等。教師還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參觀活動,如參觀民族風俗展覽等,還可以組織學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社會調查是一種重要的課外教學活動。收集圖片、實物、錄音、錄像等對豐富學生課外教學生活,擴大知識領域,培養情趣,增加對國情的瞭解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教師要注意使課內與課外地理教學活動緊密結合,以加強地理教學的實踐性。

八年級地理教案8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1)教學大綱和課標要求

本節課在學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後進行,前一節為本節課的部分內容做了基礎。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本節課的內容是海陸變遷的原因、大陸漂移説、板塊構造説,重點在於學生通過閲讀板塊分佈圖,瞭解六大板塊的分佈,並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説的基本觀點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閲讀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能夠説出.説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通過學生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説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2)學生在以往同樣的課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海陸變遷中地殼運動是學生在這部分學習的一個難點,六大板塊的分佈,各大洲在六大板塊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塊構造學説解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學生比較難掌握。

(3)心理學與教育學上的有關思想以及相關理論

教學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根據“逐漸分化”的原則,學生首先應該學習最一般的概念,然後根據具體細節對它們逐漸加以分化。這種呈現教學內容的順序,不僅與人類認知內容的自然順序相一致,而且也是與人類認知結構中表徵、組織和貯存知識的方式相吻合。適合學生認知結構的組織特點,有效保證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教學背景分析

學生已經進行了一年的地理學習,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個認識,海陸變遷有部分知識學生了解,但並不系統,學生對大陸漂移説和板塊構造學説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塊構造學説解釋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學生分析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部分知識必須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原有的認知能力出發,因為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學生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在自己頭腦裏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系統,按照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對某一知識內容的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的能力。

教學背景分析

1.學生情況

本節內容抽象,八年級學生空間想象力不夠,對本節內容的理解較為困難,學生希望探索山脈起源等因素,因此學生比較喜歡學習這部分內容,八年級學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可以為學生分析問題提供一定的.依據,但知識面不廣成為分析問題的限制因素,為了解決這個限制因素,我給學生引發了分析材料,學生從所給材料中分析此問題是否是海陸變遷,以及原因。

2.教學方式

啟發式教學

3.教學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其中大陸漂移示意圖、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示意圖、以及火山地震帶分佈與板塊構造分佈圖對比分析等,能比較鮮明的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使課堂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可以給學生感性的認識,通過演示使學生實現感性到理性的轉化,達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

4.技術準備

本節課主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1.通過學生列舉海陸變遷的事例,以及對海陸變遷原因的分析,瞭解海陸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學生講述魏格納大陸漂移説的故事,記憶聆聽教師補充大陸漂移説的基本內容,學生觀看計算機然見模擬“大陸漂移”,使學生對大陸漂移説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並使學生認識到獲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

3.通過閲讀板塊分佈圖,瞭解六大板塊的分佈,並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説的基本觀點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閲讀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能夠説出.説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通過學生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説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八年級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計劃地收聽收看電視台播放的天氣預報節目,瞭解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通過“學做天氣預報員”的訓練,使學生熟悉常見的天氣符號,會看簡易的天氣預報圖。

2.掌握判讀衞星雲圖的基本方法,瞭解衞星雲圖對羣眾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並初步瞭解衞星雲圖是如何製作形成的。

3.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天氣預報與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密切關係,並且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本節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天氣預報談起,並且按照平時電視節目中播放的順序,依次介紹了衞星雲圖、天氣符號和簡易的天氣預報圖,着重強調對這些圖的判斷、解讀。由於這些內容貼近生活,聯繫實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繼續進行後幾節的深入學習。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題目是"中國的天氣和氣候",所以需要在進行本節學習之前首先幫助學生回憶在七年級學過的關於"天氣和氣候的區別"的有關內容,這是進行後面學習的基礎。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識別天氣預報中常用的天氣符號所表示的各種天氣現象。

2.學會收聽、收看天氣預報。

難點:城市天氣預報圖的判讀。

教法建議

本節教學以識圖、辨圖為主要目標,因此可以以學生為主體,採取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安排學生自己畫天氣符號,並且以兩個同學為一組:一位同學舉天氣符號,另一位同學模擬天氣預報播報員,反覆練習,然後交換。另外,為了訓練學生讀衞星雲圖的能力,教師可以另外找一幅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天氣預報,分析天氣趨勢。此外在培養學生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同時,讓學生注意總結規律,並試探預報短期天氣。在簡單地看與聽的同時,主動的去參與實踐。

本節內容建議授課1課時。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開始學習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板書)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複習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七年級地理課所學的知識,來説説天氣和氣候有什麼區別(複習已有的知識引入新課)

(概括總結)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的具體狀況,包括陰晴、風雨、冷熱、風力等大氣狀況的變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無風,中午颳起了北風,氣温有所下降。這説明天氣是時刻變化的。而氣候則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如北京的氣候特徵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啟發引導)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對天氣和氣候哪個更為關注?(天氣)為什麼?

(學生回答)因為天氣是時時刻刻變化着的,而天氣狀況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許多方面和生產建設一些部門關係十分密切,如人們出行穿衣、乘車、農作物耕作,城市建築業等方面。

(進一步提問)既然如此,人們如何瞭解天氣的變化?(通過天氣預報)

(總結)所以,每當我們第二天要出門的時候,總會聽一聽天氣預報。全國各地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氣預報,以方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天氣預報的準確率越來越高了,於是人們就更加關注天氣預報。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天氣預報都預報哪些內容,他們是怎樣做出這些預報的,最後我們學會判讀天氣預報圖。

(板書)第一節收聽天氣預報

一、天氣預報的重要性

(啟發引導)同學們是不是每天都收聽或收看天氣預報,什麼新聞媒體刊登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的內容有哪些?請同學們看錄像後回答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有什麼、什麼叫天氣預報?

(錄像)某日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

學生看過錄像,討論、回答問題。

(啟發提問)從錄像中看到中央電視台在播放天氣預報時,最先出現在屏幕上的是一張什麼圖?你們知道這幅圖是如何獲得的嗎?你認為從上面能獲得什麼信息?

(展示圖片)展示衞星雲圖的掛圖、照片,或錄像機中的衞星雲圖鏡頭,也可以讓學生看課本封底的衞星雲圖照片。

同學討論、回答。

(板書)二、衞星雲圖

(教師總結)衞星雲圖計算在衞星上拍攝的圖片,是由氣象衞星給地球大氣拍攝的圖像。從圖4.1可以看到氣象衞星把攝取的圖像信號發射到地面,通過地面接收系統接收顯示出圖片,得到一張衞星雲圖。

在衞星雲圖上,有藍色、綠色和白色三種不同顏色表示的區域。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雨區。而且白色愈濃,表示雲層愈厚,雲層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衞星雲圖可以真實地顯示出雲雨區的位置、分佈,尤其是能直觀看到颱風、寒潮、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位置、強度及其變化情況,從而準確地做出天氣預報。

(板書)藍色→海洋,綠色→陸地,白色→雲雨區

〔學生讀圖判別回答〕請同學們閲讀課本封底的衞星雲圖照片,判別下列不同地區的天氣狀況。

1、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是什麼天氣?(晴天)北京附近是什麼天氣?(多雲或陰天)

2、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什麼天氣?(多雲或陰有雨)

3、範圍較大的降水雲區出現在什麼地方?(江南和華南)

〔轉折過渡〕電視台播放天氣預報節目時,衞星雲圖以後,緊接着電視屏幕上出現的是什麼圖?

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總結〕電視屏幕上出現的是天氣形勢圖和天氣預報圖。

〔板書〕三、天氣預報圖

〔指圖講述〕(P36城市天氣預報圖)在天氣預報圖上,用各種各樣天氣符號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氣狀況。而要想看懂這種簡易的天氣預報圖,就需要認識一些天氣符號。這樣就能自己來判斷某一城市的天氣狀況了。

〔板書〕1、天氣符號

〔展示板圖〕城市天氣預報常用的天氣符號。

〔指導學生讀圖〕請同學們按下列順序識別各種常見的天氣符號:

(1)晴天、多雲、陰天的符號;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陣雨、冰雪、雨轉晴的符號;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夾雪的符號;

(4)霧、霜凍符號;

(5)冷峯、暖峯、颱風的符號;

(6)風向、風力的表示方法。

〔講述〕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教師邊畫圖邊講解),用符號表示就是:風杆上的小橫道叫風尾,風杆上畫有風尾的一方,即指示風向,標在風杆的左側。風級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風尾,風力2級,二道風尾是4級風,一個風旗表示8級風。

學生練習風向、風力的表示方法。

〔活動〕教師安排學生自己提前製作一套天氣符號,並且在課上給出2分鐘,請學生快速記憶。以每兩個人為一個小組,一個人出示符號,另外一個人説出其意義,然後再交換。

〔轉折過渡〕在識別天氣符號的基礎上,同學們才能正確判讀城市天氣預報圖。

〔板書〕2、城市天氣預報圖

〔讀圖〕閲讀城市天氣預報圖(課本圖4.3)。由教師和同學合作,當天氣預報節目播音員;教師報完城市地名後,由學生回答當地的氣温、降水等天氣狀況。

〔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內容,主要有兩個重點知識,一是如何閲讀衞星雲圖,二是認識常用的天氣符號和簡易天氣預報圖的判讀。

〔複習鞏固〕

〔佈置作業〕要求學生收聽收看當地氣象台、站發佈的天氣預報,並把本地一週的天氣預報內容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侯

第一節收聽天氣預報

一、天氣預報的重要性

二、衞星雲圖

藍色→海洋,綠色→陸地,白色→雲雨區

三、天氣預報圖

1、天氣符號

2、探究活動

記錄天氣預報

活動目的:

幫助學生熟悉各種天氣符號;培養學生關注天氣的意識;通過連續記錄天氣這樣一件事情,培養學生的耐心和科學精神。

活動具體安排:

連續一週收聽每日廣播裏的天氣預報,並用符號將結果記錄在下表中,包括天氣狀況及風向、風力等。最後小組內進行核查,看誰記得準確。

日期

天氣狀況(陰、晴、多雲等)

風向

風力

八年級地理教案10

教學要求

1.學會蒐集並運用地圖與統計資料説明中國河湖的基本概況。

2.通過地圖、圖片及統計資料的分析,能夠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夠初步提出長江各河段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3.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結構分析

選編本節內容基於以下幾點考慮:(1)以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為例,運用相關資料探究河流治理與開發的方向和方案,以培養綜合應用能力與創新意識,樹立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觀念。(2)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的河湖知識推理判斷、分析綜合、概括歸納黃河與長江水文基本特徵的地理思維能力。(3)以圖像系統為依託,瞭解和掌握有關河湖的基礎知識,為遷移應用這些知識,形成能力和價值觀念打下紮實的基礎。(4)從知識方面分析,既照顧了中國河湖概況的面,又突出了黃河治理和長江開發的點,做到了點面結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繫。

基於上述的設計思路,本節呈現了下面的結構特點。第一,外部結構特點為縱向遞進關係──源流概況、影響因素、水文特徵及水利水害。第二,內部結構特點為橫向平行關係。

內容點析

1.眾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圍繞着河湖的基礎知識、我國不同類型河湖的特點,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河流水文特徵的影響而展開的。

第一,關於河湖的基礎知識,教材採取了以地圖疊加文字説明和主圖疊加附圖的形式,淡化了內外流域的界線,突出了內流河和外流河這一基本概念、內外流域面積的差異及我國的河流主要分佈在東南部的外流區等內容。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統計曲線圖,可分析得出結論:(1)東部地區河流的汛期多出現在夏季;(2)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現結冰現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為零),枯水期時甚至出現斷流。並結合八年級學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楊林和羅布泊的景觀圖片,來説明西北內陸河流的基本特點──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豐,蒸發與滲漏嚴重,出現了許多季節性河道。第三,本節活動式課文的設計力圖達到以下目的。(1)鞏固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圖像知識,通過中國政區圖的閲讀,為學習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奠定了基礎。(2)通過統計圖表的分析及學過的地形知識,瞭解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大江東去的趨勢。(3)通過統計圖表的分析及學過的氣候知識,瞭解我國從北到南雨季的長短決定了河流汛期長短的規律。(4)通過對圖2.29中黃河花園口站與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內變化的比較,瞭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長短對灌溉、航運、發電量及洪澇災害的影響。第四,教材還穿插了京杭運河的閲讀材料,目的是介紹它溝通五大水系、航運價值以及服務於南水北調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着重體現在對地圖及圖表信息的認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過程之中。

2.黃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圍繞着對黃河的整體評價、黃河各河段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方案的研討而展開的。

第一,雖然本部分教材的重點是在黃河的環境問題與治理上,但從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育功能考慮,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介紹了黃河為中華民族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及其帶來的災難,極具震撼力,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1)上游豐富的水能資源及其開發──龍羊峽圖;(2)黃河水資源的.灌溉作用──寧夏平原圖;(3)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黃河起源地──黃河源頭圖;(4)流域內所藴藏的旅遊資源──壺口瀑布圖。上述內容的呈現又是建立在知識(上、中、下游的劃分和水資源利用類型)、能力(獲取圖例信息)和價值觀念有機融合的基礎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個亮點是對黃河上、中、下游劃分的呈現方式。教材沒有直接在正文裏描述,而是在地圖上以設問的形式提出,為下面的教材展開留下了一個伏筆。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過分強化地理界線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這一基礎知識將在後面黃河中下游的環境問題及治理部分得到鞏固練習,這樣就使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由死記硬背的機械識記層面,上升到在應用過程中鞏固提高的應用能力層面。

第二,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問題及其產生的環境問題(包括對下游的影響),是本部分教材的重點內容。關於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問題,教材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1)讀圖2.23“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與年平均輸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並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2)關於成因,教材簡明地介紹了中游干支流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流域面積較大;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本區植被破壞嚴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3)為了給師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教材沒有就地形、氣候及植被等影響因素進行詳盡地分析,目的是讓學生遷移已有知識與能力,自主展開學習過程。

有關下游產生的環境問題,教材通過敍述性課文與活動性課文結合,以及因果推理遞進的方式加以體現,並強調以下幾個方面。(1)平原區的地形對河道寬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響。(2)受地形影響,泥沙在下游沉積並逐步抬高河牀,形成“地上河”。(3)河牀不斷升高,人們被迫築堤束水。(4)暴雨來臨,隨時隨地都有決口的危險。(5)歷史上的黃河水患災害。(6)由圖2.34中黃河下游狹窄的匯水面積、沒有支流匯入等信息,也可推斷“地上河”的形態與隱患。此外,基於複習鞏固和內容拓展的考慮,教材還提供了圖2.35,全面地展示了黃河整個流域的環境問題──上游的荒漠化與凌汛問題;中游的水土流失問題;下游的“地上河”隱患與凌汛問題。

第三,關於黃河各河段環境問題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劃分──自然原因與人為原因;其次以黃河斷流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並以此誘發學生探討治理黃河流域其他環境問題的動機,並嘗試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養重在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與可持續發展觀念。

3.長江的開發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圍繞長江的源流概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洪澇災害的治理等問題來展開的。第一,教材結合圖2.36介紹了長江的發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積、長度、水量等情況;點明瞭“水能寶庫”“黃金水道”的作用;結合圖2.37 “長江干流地形剖面”,讓學生理解性地記憶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

第二,關於長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教材詳盡地提供了長江流域水系圖、幹流地形剖面圖、長江航運圖及圖2.39等項信息,為學生推理分析長江的水能資源優勢、現實和潛在的航運價值及當前航運中存在的問題創設了情景,以展示開發長江水能潛力、克服航運阻力的信心和思維過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論聯繫實際,開放性地介紹了荊江裁彎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義,通過閲讀圖中廢棄河道信息,加強學生理解該工程對改善長江中游航運效益的意義,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準;通過分析影響長江通航的障礙因素、設計解決方案,樹立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第三,在介紹長江開發的同時,教材在活動式教材中利用較多的篇幅,提出了長江洪澇災害的問題。其目的是使學生逐步樹立興利除弊的環境意識──防治洪澇災害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長江的水資源,挖掘其航運價值與水能潛力。從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內容的選取對學生擴展有關長江洪澇災害的知識、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樹立防災減災、變害為利、人地協調等價值觀念意義重大。

教材呈現長江洪澇災害內容的方式包括兩個方面。(1)在閲讀材料中,介紹了因為人與水爭地的矛盾,築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調蓄江湖水資源的能力,導致歷史上長江洪澇災害頻繁發生。(2)以思考練習的方式介紹了近年來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發生的頻度不斷加大,讓學生從降雨、植被、湖泊及人為等因素入手分析,歸納洪澇災害的成因。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可運用下列方式:教師出示掛圖“中國水系”或自行繪製的投影片“青藏地區河流和湖泊分佈圖”“長江中下游地區河流和湖泊分佈圖”,提出問題:看到地圖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麼?

這樣導入新課,直接進入主題,增強學生對我國河流、湖泊分佈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對我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一特點一目瞭然。

【眾多的河湖】

學習內、外流河的概念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閲讀圖2.28“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佈圖”,找出長江、黃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問題:這幾條河流最終流向何處?有哪些河流與長江、黃河一樣最終流入海洋?它們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哪些地區?有哪些河流與塔里木河相類似,不能注入海洋?它們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哪些地區?運用地圖觀察實例,概括總結內、外流河及內、外流區的概念,這樣比較適合初中學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礎上,運用同樣的教學方法,結合書中圖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學習內、外流湖的概念,瞭解內、外流區的分佈及面積的差異等知識並完成活動題1。

對於河流水文特徵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曲線圖,提出以下思考問題:四條河流分別分佈在我國的什麼地區?四條河流什麼季節流量最大,什麼季節流量最小,為什麼?黃河、松花江為什麼在冬季出現枯水期甚至斷流?學生通過讀圖、思考及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瞭解我國外流區河流水文特徵的共性,通過完成活動題3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區水文特徵的差異性,以及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不同地區河流水文特徵有明顯差異?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加以瞭解。解答此題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閲讀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和中國氣候類型分佈圖,在圖中找出這些河流,説明流經的省區、地形區及氣候區。在此基礎上,瞭解地形、氣候對河流的影響,找出其內在的聯繫。當學生明確了地形、氣候與河流之間的關係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塔里木河和羅布泊的圖,討論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河流的水文特徵,並與東部外流區河流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差異性。

【黃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學,建議教師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使學生對黃河的認識能夠較為客觀。這部分教材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問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念的最好實例。首先從正面入手,引導學生閲讀黃河流域水系圖及景觀圖片,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對應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觀圖片,瞭解黃河流域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第二步,結合活動題1,使學生了解黃河的憂患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不同河段產生的環境問題各是什麼?在學生對黃河不同河段的問題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分析產生環境問題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分別是什麼?

瞭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含量大的特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閲讀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通過閲讀圖中的數據,可以使學生對黃河中游地區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個感性認識。分析成因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閲讀中國地形圖、相關的氣候類型圖、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及教材中提供的黃土高原地區地表景觀圖,儘可能為學生提供一些反映黃土高原地區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狀況的錄像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分析,明確造成黃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為因素是什麼,自然因素是什麼。由中游地區的泥沙含量大,聯繫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變化,結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圖、歷史上黃河下游氾濫範圍圖,説明中游地區的環境問題對下游地區產生什麼影響?造成的隱患是什麼?

對於上游地區的荒漠化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這個地區的氣候類型分佈圖及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區植被破壞的錄像帶或景觀圖片、幻燈片等,依次説明這裏荒漠化嚴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

解釋凌汛的成因,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與不產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麼不同?由此説明引起凌汛發生的自然因素是什麼?通過分析應使學生明確產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學生了解黃河不同河段的憂患後,指導學生閲讀關於“根治黃河”的閲讀材料,完成活動題2,通過閲讀和解題,使學生明確針對不同問題應該採取不同措施,鼓勵學生充分開展發散思維,為解決黃河的問題獻計獻策。

【長江的開發】

瞭解長江資源的開發利用,首先應該瞭解長江的源流概況。因此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閲讀長江流域水系圖及景觀圖片,以及中國政區圖、地形圖、氣候圖,明確長江的發源地,上、中、下游的劃分,以及流經的省區、地形區及主要氣候區,在此基礎上,分析長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資源比較豐富,哪些河段有利於航行。在分析水能資源豐富的河段時,可以引導學生閲讀長江干流剖面圖以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可以指導學生觀察長江流域水系圖,分析水電站的分佈與地形地勢之間的關係。

瞭解長江水運狀況,可以引導學生閲讀長江航運圖,説明哪些河段航運能力比較強,結合地形地勢、氣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運能力強的原因。結合荊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圖,説明哪些河段航運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麼。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討論解答此題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給與學生討論的時間,特別應該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設想。

分析長江洪澇災害頻發的原因,可以從閲讀材料、洞庭湖面積和容積變化示意圖入手,通過學生閲讀“平垸行洪導長江”的資料和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導致洪澇災害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圍湖造田,減弱了湖泊對河流水量的調蓄能力。對於發生洪澇災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過討論、解答活動題2加以瞭解。在解答此題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氣候特徵對洪澇的影響,上、中游地區植被的破壞為什麼容易形成洪澇災害,長江水系干支流的分佈特點對洪澇災害出現的影響等,通過分析,應使學生對於河流發生洪澇災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並能夠初步明確其中的因果關係。“長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較”的資料,應該指導學生認真閲讀,使學生對於洪澇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人地協調發展觀念和意識。

八年級地理教案11

[熱點考點精講]

1.我國四大區域的地理分界線是怎樣確定的?

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界線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夏季風的影響,大致與400mm等降水量線一致——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很難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少、乾燥。東部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較多,降水較多,屬於濕潤、半濕潤區。北方地區,即東部季風區中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地區,南方地區,即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0℃等温線的分佈最接近,大致與800 mm等降水量線的分佈最接近,它的確定,主導因素是氣温和降水——氣候因素。青藏地區與其它三個地區的分界線與第一、二級階梯的界線基本吻合,它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地形因素。

2、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秦嶺-淮河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800mm等降水量分界線,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1月0℃等温線通過,亞熱帶與暖温帶分界線,黃河流域與淮河流域分界線,水稻產區與小麥產區分界線,水田與旱田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

一月均温<0℃>0℃

温度帶 暖温帶 亞熱帶

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

乾濕狀況 半濕潤地區 濕潤地區

氣候類型 温帶季風 亞熱帶季風

河流水文 汛期短,有冰期流量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 汛期長,不結冰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小

河流補給 雨水、積雪融水、 雨水

耕地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耕作制度 兩年三熟、一年兩熟 一年兩到三熟

糧食作物 小麥 水稻

經濟作物 棉花 棉花、蠶桑

森林植被 温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主要果木 蘋果、梨、板栗、核桃 茶樹

土壤 棕壤 紅壤

3.北主地區和南地區的人文差異有哪些,為什麼?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主要原因

農耕制度 旱地,種小麥,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水田,種水稻,一年二至三熟 北方降水少,熱量較少;南方降水充沛,熱量充足。

傳統運輸方式 陸路運輸為主,馬車等 水運,船 北方平原廣闊,河流少,南方河流多,不結冰,水運發達。

傳統民居 坡度較小、牆體較厚 屋頂坡度較大,牆體高 北方冬季寒冷,降水少,民居注重防寒保暖;南方夏季炎熱,降水多,便於通風散熱,屋頂陡利於排水。

生活習慣、愛好 以麪食為主,愛好溜冰,騎馬等運動。 以大米為主,愛好游泳、划龍舟。 北方盛產小麥,冬季氣候寒冷,河流結冰,有利於溜冰,平原遼闊有利於騎馬;南方盛產水稻,河流多,水量大,利於游泳、划船等水上運動。

4.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有哪些?

地理區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類型

北方地區 高原、平原、山地 較少 低於0℃ 小 温帶落葉闊葉林

南方地區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較多 高於0℃ 大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5.簡述西北地區的主要自然特徵,並分析其原因。

西北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特徵是乾旱,這是由西北地區的海陸位置所決定的。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難以受到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稀少。特別是西部地形以盆地為主,山脈的阻擋使得海洋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加劇了乾旱的程度,於是形成了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環境。

6.你知道西北地區、青藏地區自然地理差異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嗎?

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西北地區 以“高寒”為主要自然特徵的青藏地區

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雪峯連綿、冰川廣佈、大河源地

由東向西植被變化: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藏北高原波狀起狀,高原東部山高谷深

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湖泊星羅棋佈

農田、村鎮、城市的分佈多呈帶狀或點狀 農田、村鎮、城市多分佈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

灌溉農業(河西走廊、河套地區、寧夏平原) 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温帶草原牧場和山地牧場 高寒牧場

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細毛羊 犛牛、藏綿羊

[解讀經典名題]

[例1]:(2005恩施)西部大開發中,國家投入巨資鼓勵農民退耕還林還草的根本目的是

A、大力發展林業、畜牧業 B、幫助農民脱貧致富

C、改善、保護西部的生態環境 D、美化旅遊環境

[解析] 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在我國最脆弱,乾旱是其自然特徵。本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是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的根本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答案] C

[例2](2005上海)讀我國四大農業區圖,回答:

⑴我國幅員遼闊,農畜產品豐富。現要大量採購表中所列農畜產品,請在表中填入這些農畜產品集中產地所屬的農業區名稱及其在圖中的數碼代號。

農畜產品 集中產地所屬農業區名稱 農業區在圖中的數碼代號

小麥 ①

哈密瓜 西北乾旱農業區

甘蔗

藏綿羊毛

⑵圖中數碼①和②表示的農業區大致以 為界。

⑶西北乾旱農業區和青藏高原農業區的相似之處是( )

A都盛產優質棉花 B都盛產亞熱帶水果C都以畜牧業為主 D都大量種植耐寒喜涼的作物

[解析]本題聯繫實際考查我國農業區分佈,我國北方地區為旱地農業,南方地區為水田農業,西北地區為灌溉農業和綠洲農業,青藏地區主要為河谷農業。其中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和淮河一線。西北乾旱農業區和青藏高原農業區是我國四大牧區的分佈地區,主要以畜牧業為主。

[答案]

農畜產品 集中產地所屬農業區名稱 農業區在圖中的數碼代號

小麥 北方旱地農業區

哈密瓜 ③

甘蔗 南方水田農業區 ②

藏綿羊毛 青藏高原農業區 ④

⑵.秦嶺-淮河 ⑶.C

[例3](2005大興安嶺地區)下圖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分佈示意圖,請回答

⑴A是_____地區,B是___

地區。

⑵C區與D區的地理分界線E是__

_________。

⑶請你任選一地區,説説該地區人們

的生活特點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該題考查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

及主要特點。A為西北地區、B為青藏

地區、C為北方地區、D為南方地區,

其中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

秦嶺和淮河一線。各地區人們的生活

特點,可從衣食住行等方面説。

如北方以麪食為主,傳統交通工具是馬車,住房注意防寒保温。

[答案] ⑴西北地區、青藏地區⑵秦嶺和淮河一線⑶如北方以麪食為主,傳統交通工具是馬車,住房注意防寒保温。

[例4](2005上海)西部開發是我國為振興中西部地區經濟而實施的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讀有關圖表回答:

西部地區土地類型構成表

草地 38.23%

林地 17.7%

耕地 7.1%

其它 36.97%

⑴.內蒙古自治區從西向東干濕地區的變化依次是乾旱區、 區和半濕潤區,這表明該地區的年降水量自西向東逐漸 。

⑵.西部地區各土地類型中,佔比重最大的是 。該土地類型有利於發展( )

A.畜牧業 B.林業 C.漁業 D.種植業

⑶.西部地區分佈着眾多的少數民族,右面郵票所示的少數民族集中分佈在 自治區。

[解析]該題主要考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及經濟狀況。第1小題

從圖上觀察可知西向東干濕地區的變化依次是乾旱區、半乾旱區

和半濕潤區。第2小題從西部地區土地類型構成表可以看出,佔

比重最大的是草地,適合發展畜牧業。第3小題從郵票上可知該

民族為回族,集中分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

[答案] ⑴、半乾旱 增加 ⑵、草地 A ⑶、寧夏回族

[直擊重點考題]

1.下列地理區域劃分屬行政區域的是

A.環渤海經濟帶 B,滬寧杭工業基地 C.山東省 D.長江經濟帶

2.山東省所在的地理區域是

A.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 C.西北地區 D.青藏地區

3.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的界線確定,主導因素是

A.緯度 B.地形 C.温度 D.季風

4.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界線不和下列地理現象一致的是

A.地勢一、二級階梯界線 B.一月份0cC等温線

C.秦嶺一淮河一線 D.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5.我國東北的亞寒帶針葉林景觀與華北的温帶落葉闊葉林景觀差異反映了

A.南方與北方的植被差異 B.南方與青藏地區植被差異

C.北方與西北地區植被差異 D.北方地區的內部植被差異

6.青藏地區主要自然特徵為

A.高寒 B.乾旱 c.濕潤多雨 D.植被繁茂

7.下列農業、畜牧業種類與地區連線正確的是

A.山地牧場一內蒙古 B.高寒牧場一青藏地區

C.河谷農業一寧夏平原 D.温帶草原牧場一新疆

8.下列環境問題產生與人們行為連線正確的是

A.西北土地荒漠化——砍伐森林

B.東北平原水土流失——廣種薄收

c.長江中上游山地滑坡——過度放牧

D.華北平原土地鹽鹼化——大量使用農藥

9.山東的平原區,建設農田林網的目的是

A.防止土地荒漠化 B.防止水土流失 C.保護農田生態D.防止海風危害.

10.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農作物是

A.春小麥、大豆、甜菜 B.冬小麥、棉花、花生

C.大麥、青稞、豌豆 D.水稻、棉花、油菜

11.(2004淄博)關於我國西北地區的敍述,正確的是

A.“西氣東送”工程的起點位於準噶爾盆地

B.地表植被由西向東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位於我國地勢第一、二級階梯

D.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

12.我國的某山,山北冬季河流結冰,山南相反;山北是棗木成林,桃李芬芳,以南是稻田處處,桔園飄香,則這條山脈是( )

A.天山 B.陰山C.秦嶺 D.南嶺

13. 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確切地説位於( )

A、東北平原 B、華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長江中下游平原

14.下列位於北方地區的一組平原是 ( )

A.東北平原、華北平原 B.成都平原、華北平原

C.東北平原、成都平原 D.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

15.有關太行山東西兩側的地形區,正確的組合是 ( )

①華北平原 ②東北平原 ③黃土高原 ④內蒙古高原 ⑤塔里木盆地

A.①③B.①④C.②④ D.②⑤

16.下列城市中,一月平均氣温高於0℃的城市是: ( )

A 武漢 B 北京 C 哈爾濱 D 蘭州

17.對於西北地區敍述不正確的是 ( )

A 本區有全國最長的內流河 B 以灌溉農業為主

C 本區有我國最大的盆地 D “塞外江南”不屬於本區

18.我國四個地理區域中沒有大盆地分佈的是 ( )

A 北方地區 B 南方地區 C 西北地區 D 青藏地區

19.我國夏季氣温最低的地區是( )

A、東北漠河附近 B、青藏地區 C、新疆 D、沿海地區

20.夏日沿着京廣鐵路線旅遊可以看到的農事活動是( )

A.農民喜收花生、蘋果 B.姑娘在樹上採摘桑葉

C.茁壯生長的棉花和水稻 D.小夥子在海上撒網捕魚

21.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出圖中四個地理區域的名稱:

A B

C D

(2)圖中A、B兩個區域的分界線E,

該分界線的東段是 (河流),西

段是 (山脈)。這一線大致與我國

的 毫米等降水量線相吻合,與一

月份 等温線相當。

(3)填下表,比較A、B兩個地區的差異:

區 域 耕地類型 主要糧食作物 主要經濟作物

C

D

22.讀我國三級階梯圖,完成要求

⑴.在圖上劃出我國四大地理分區的界線

並把字母A(南方地區)

B(北方地區)C(西北地

區) D(青藏地區)填入圖

中相應區域

⑵兩區界線與

_____________(山)

____________河分佈大體一致

BC兩區界線大體與__________毫米年降

水量線一致D區主要位於我國

第__________級階梯

⑶.從ABCD四地區中,選1個説出:

①位置和範圍_______________

②對該區地理位置作簡要評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讀西北地區的位置及地形圖,完成問題

⑴.該區主要的地形類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⑵.在西北地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地形組合表現為________。

⑶.該區影響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人們利用________和

________,發展了灌溉農業。

⑷.該區主要的環境問題是________,尤以________地區最容易發生,古代新疆的綠洲

居民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成功作法是建設________引水工程。

⑸.國家開發西部的能源戰略中,在新疆開發的能源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⑹.西北地區的城市、人口及農業分佈呈現_____狀和_____狀特點。

24讀我國四城市氣温與降水量圖

⑴.四市中屬北方地區的是___,____ 屬南方地區的是_____,______

⑵.比較後填下表

最冷月氣温(高或低於0cC) 年降水量(多或少)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⑶.歸納南方地區氣候特徵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

⑷.氣候對南北方農村景觀影響較大,寫出影響下列現象的氣候要素(氣温、降水)

①民居:南方屋頂坡度大、北方坡度小。______

②作物熟制:南方一年二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______

25.(2004聊城)讀中國略圖和某月廣州至烏魯木齊一線平均氣温變化圖,完成下列各題。

(1)山脈A西側的地形區是____。

(2)①②③④為四條等降水量線,其中②是___毫米等降水量線。

(3)從廣州到烏魯木齊年降水量變化的趨勢是__________

(4)廣州至烏魯木齊一線平均氣温變化圖,反映的是:____(1月、7月)氣温分佈狀況,標出地區氣温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第十五單元 中國的地理差異

1C 2A 3D 4A 5D 6A 7B 8B 9D 10D 11D 12C 13D 14A 15A 16A 17D 18A 19B 20C

21、(1)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

(2)淮河 秦嶺 800 0℃

區 域 耕地類型 主要糧食作物 主要經濟作物

C 旱地 小麥、玉米 花生等

D 水田 水稻 油菜等

22.⑴.略 ⑵.秦嶺 淮河400 一 ⑶①大興安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②能從海陸位置、氣候等方面説明即可

23 ⑴.高原、盆地⑵.三山夾兩盆⑶.水源(水).河水高山冰雪融水

⑷.土地沙漠化綠洲邊緣坎爾井⑸.石油天然氣6.點、帶

24.⑴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⑵.北方地區低於O℃,少;南方地區高於0℃多⑶.高温多雨,温和濕潤⑷.①降水②氣温

25.⑴黃土高原⑵400⑶逐漸減少⑷7月,該地區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高氣温低

八年級地理教案1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瞭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初步分析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原因。

2.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使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

3.教育學生樹立土地是立國之本、要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資源觀,培養資源保護意識。

結構分析

本節內容知識結構如下:

內容點析和教學建議

1.土地資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詩來描述“什麼是土地?”,啟發學生解釋這幾句話的涵義。這樣的安排比直白的説明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

圖3.6以圖片的形式展現了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並結合文字説明,體現由於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人們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不同。這種更注重感官體驗的教學十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應啟發學生注意觀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地貌差異及經濟差異。

2.我國土地資源現狀──突出“人與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國的土地資源現狀,力求引導學生,結合我國的地形和氣候等知識,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條件:國土遼闊,地形複雜多樣,氣候複雜多樣;土地資源總量豐富,土地利用類型齊全;有利於在農業生產上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

不利條件: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土地資源構成比例不合理,各類土地資源分佈不均且破壞嚴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對我國耕地不足的現狀做了分析。

圖3.7和3.8以數據和統計柱狀圖的形式説明了我國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構成不合理的問題。而“閲讀材料”補充説明了“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匱乏”的國情現狀。應當通過指導學生讀圖,使其學會初步分析我國土地構成的狀況及問題所在,尤其要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我國人口眾多,耕地作為農業之本,承擔着解決十餘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的重責。一方面,我國本來就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建設用地將不斷增加,耕地還將進一步減少;而人為破壞,不合理的亂佔耕地現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則使本來就不容樂觀的耕地、林地不足問題更加突出。耕地後備資源匱乏,又使得以上問題變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動”不是作為課後反饋練習出現在這裏的,而應作為學生們學習新課的一個重要活動加以展開。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先結合課文提供的資料以及前面學習過的地形、氣候知識,對我國土地資源的優、劣做出評價,再深入分析我國土地資源的國情現狀及問題。

3.我國土地資源分佈不均──突出“水與土”的矛盾

我國土地資源分佈不均的特點,既可作為我國土地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作為一個單獨的專題加以學習。

圖3.9如果和“中國地形圖”、“中國季風區圖”、“中國乾濕地區圖”配合使用,將起到更直觀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表比較,自行歸納總結出我國土地分佈的規律,並説明各類地形分佈與地形區、季風區及乾濕地區的相互關係。這也是教材第69頁活動1的主要內容,它體現了知識間的`相互聯繫,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都大有裨益。

活動2則通過要求學生比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異,將土地資源與水資源的配置問題擺在學生面前,突出“水與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為主,多發展灌溉農業;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為主。該活動引導學生從水土資源的匹配情況,去分析地區農業生產的合理性,不僅旨在增加學生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學生對各類自然資源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關係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過以上內容的鋪墊,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別指出:土地作為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恰當,能夠供人類永續利用,如果利用不當,或遭人為破壞,則可喪失其生產能力,不能再生。

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壞,教材選擇了最具代表性問題──水土流失、亂佔耕地及土地荒漠化來加以説明。建議教師在這一部分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們收集更多的資料和新聞報道,結合自身的體驗,例如北方沙塵暴越來越頻繁,農村私建住房亂佔耕地、墓穴佔地等現象,通過自學和班內交流的方式,列舉更多的土地資源遭受破壞並造成嚴重影響的實例,來共同加深對國土資源現狀的關注。

八年級地理教案13

教學要求

1.知道我國民族的構成狀況,正確區分民族和少數民族的差異,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2.瞭解我國一些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3.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樹立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4.讀圖並總結我國的民族分佈特點。

【課時安排】1~2課時。

【總體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內容涉及到我國民族的各個方面,內容全面廣泛,但是不要求講得太深。同時,這部分內容與我們日常生活聯繫密切,因此是進行國情教育和實踐活動課的最佳內容。這樣就將課內教學和課外地理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又激發了興趣、培養了情感。教師可以將本節課分成兩個部分:(1)拓展輔助活動部分,(2)課堂教學部分。

【拓展輔助教學設計】

拓展輔助活動部分。教師可以嘗試多種多樣的活動模式。

設計1: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中華民族園、民族風俗展覽、民族文藝演出。

設計2: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通過各種媒體(報紙、電視、網絡、書籍)收集一些有關各民族生產和生活的景觀圖片、文字資料、錄像帶、生產生活實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覽交流會。

設計3:設計一張民族基本情況調查表,讓學生在同學、家長、親戚、朋友等範圍內進行相關內容調查,瞭解我們身邊的民族情況。

設計4:組織學生舉辦一場少數民族文藝演出聯歡會,讓學生親身感受少數民族的燦爛文化。

【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部分。主要進行理論學習、把握思路、總結提高。

【56個民族】

1.首先讓學生觀察課本第15頁的景觀圖片:圖1.14“多民族的大家庭”。並請學生用語言描述圖片中的情景,引導學生認識在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屬於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飾是不同的。接着,教師可以總結出我國的民族構成:我國有56個民族。

2.讓學生拿出一張人民幣(紙幣),提出一個問題:你可知道人民幣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學生觀察課本第16頁的圖1.15“幾種民族文字”作為參考。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又使學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獨特的文字。老師在這裏要強調一個問題:並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

3.讓學生完成第17頁活動2和活動3。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參照教師用書中的參考資料作一些補充,使學生了解到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獨特的文化傳統和風俗信仰。同時開拓學生視野和知識面,使學生意識到我們祖國豐富璀璨的文化是由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

4.完成了以上幾項活動後,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不同民族間的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樣自然而然地使學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並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區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文化、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

5.講解少數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漢族的人口數和全國人口總數,其次讓學生計算出漢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百分比。接着讓學生閲讀課本第19頁的少數民族數據表,找出人口超過1 500萬和400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計算出55個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們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最後教師總結:相對於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於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這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民族的分佈】

1.讀課本圖1.17“我國民族的分佈”。學習該圖的出發點有兩個:一是總結出我國民族的分佈特點,二是學會閲讀專題地圖的步驟和方法。

2.指導學生使用圖例、註記來識別我國主要的'少數民族。

3.請學生帶着以下幾個問題去閲讀分佈圖:(1)漢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2)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是否存在沒有漢族人分佈的省、市、自治區?

4.請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全國沒有一個省、市、自治區是單一民族的。相對來説少數民族分佈在東北、西南、西北。進一步總結出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5.指導學生開展課本第20頁活動3。討論:我國的民族分佈特點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的好處。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關問題,例如:(1)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分佈在內地還是邊疆?(2)因漢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個少數民族必須放棄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從漢族?

2.教師最後總結出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並針對上述問題講解相關的民族政策。

(1)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的安定統一,尊重人權,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自由。

(3)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上面就是為大家準備的八年級地理教案:多民族的大家庭,希望同學們認真瀏覽,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八年級地理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第一章的內容,它是中國地理的基礎章節。僅從教材內容看,它既是學習中國地理的起點,又是聯繫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橋樑。就本節課而言是學生認識中國位置特點的延續和深入。教材通過大量的讀圖活動讓學生獨立獲取知識,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今後的學習,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瀕臨的海洋、領海、內海、島嶼、半島及鄰國,知道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能力目標

通過閲讀,查找地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讀圖用圖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中國遼闊的疆域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難點和重點

1、重點:要求學生理解我國地理位置及優越性是本節的重點。

2、難點: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和課後活動是本節的難點。 (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圖”中查找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找出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2、討論比較法:在學習我國的`優越時,設置課本P3的活動,對比我國與俄羅斯等國位置的比較,從而使學生對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認真閲讀地圖,記憶地理事物空間分佈方法。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3、開展謎語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四、新課講述:

導入:用謎語導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藍色星球浮太空,一隻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陸。”謎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優越

1、半球位置

我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2、緯度位置

我國領土,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温帶,沒有寒帶。

3、海陸位置

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活動: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1、與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什麼不同?所説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 (圖)

答: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温帶面積廣大,有少部分在熱帶,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2、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麼不同?説説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圖)

答: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使我國東部氣候濕潤,又有利於海上的對外交往。

(二)、國土遼闊

1、國土:是指主權國家管轄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的總稱,通常涉及領土和領海。

(附圖)我國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那裏是祖國每天最先迎接太陽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約在凌晨2點20分。

我國最西端:新疆烏恰縣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過國境線不遠處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國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羣島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緯4°)這裏是一個隱沒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點距離海面還有17.5米。我國漁民歷來在這裏捕撈作業,海軍與科學考察船經常在這裏巡行和調查。

我國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北緯53°)夏至日白晝長達17小時,東至日白晝短至7小時,是全國白晝最長與最短的地方,有“北極村”之稱。

2、中國的陸地領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羅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國的疆域綿長: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

4、東臨“四海一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分佈着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羣島和南海諸島。

活動:

1、閲讀世界政治地圖,按逆時針方向沿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

(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3、閲讀下圖,説説我國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和南北的季節差異,並解釋原因。

(三)補充:我國的領海與內海

領海

1、領海是指毗連某一國家海岸的水域,這個國家對這些水域實行專有管轄權。世界所有國家領海寬度都是由各國自行確定的,從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國確定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2、我國瀕臨的海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海域。

3、我國領海及內水的面積為37萬平方千米,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海洋大國之一。

4、我國有美麗多樣的海洋環境,有富饒多樣的海洋資源。(參看教材上的閲讀材料)

自然地理學上:內海是伸入大陸內部的海,面積不大,僅有狹窄的水道與大洋或邊緣海相通(如渤海)。

內海

政治地理學上:內海是指國家內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領海基線以內的海域,以及為陸地所包圍但是入口較狹的海灣和通向海洋的海峽(瓊州海峽是政治地理上的內海)。

八年級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範圍、及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並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區。域特徵的方法。

【重點】: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徵

【難點】: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複習提問】請同學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範圍,找出兩個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並説説兩個地區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它們都位於東部季風區。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的西北地區。

【教學過程】

一、乾旱的西北地區

【讀圖講解】西北地區大體上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崑崙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北部。

【讀圖】P5的5.5圖、5.7圖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學生回答課後的活動練習題。

【歸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處於東部季風區,比較濕潤,特別是南方地區更加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因深居內陸,並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於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

2.西北的氣候類型:温帶大陸性氣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徵:乾旱

原因:西北地區位於非季風區,降水稀少。

學生讀圖:5.14,然後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周圍的胡楊林耐鹽鹼、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西北地區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降水變化規律是:本區降水從東部向西逐漸減少。胡楊林耐鹽鹼、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我們瞭解了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乾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徵,也瞭解到本區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發達。通過“乾旱”這一主導因素,逐層分析區內其他因素、歸納區域特徵的方法。

【佈置作業】:完成P14的活動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