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樑襄王》語文課堂設計

來源:文萃谷 3.19W

師:我們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瞭解到孟子曾堅持不懈的向各個諸侯國宣揚着自己的“仁政”思想,並且給國君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大家回憶一下在《齊桓晉文之事》一文中提出了怎樣的方案?

《孟子見樑襄王》語文課堂設計

生:齊聲答道“保民而王……”

師:在《莊暴見孟子》一文中他設計出怎樣的方案呢?

生:齊聲道“與民同樂……”

師:很好,這些都是“仁政”思想的具體體現,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短文《孟子見樑襄王》一起看看他又提出了怎樣的方案?大家把書翻開做好準備,咱們先把文章齊讀一邊。

“孟子見樑襄王”一……二

生:齊讀文章

……

師:黑板上寫出需要注意的字音,並加以強調。現在給大家五分鐘時間各人用自己的方式來讀這篇文章。(關於用自己的方式來讀文章,在以前的課堂上給學生做過解釋,你可以大呼小叫的讀,可以鬼哭狼嚎般的讀,可以厚顏無恥的讀,把自己心中淤積下來的那種憤恨全發泄出來,要讓魔鬼的宮殿在地下動搖,以達到一種爽的境界……)

……五分鐘之後

師:文章比較簡短,想必大家對內容已有大致瞭解了。咱們先來看標題中的這個“樑襄王”他是何許人也?

部分學生讀下面註釋

師:史料上有一句話對這個人的一生進行了概括説他是“一生無所作為的平庸之君”。可以説他為國家的統一、繁榮昌盛沒做出多少貢獻。那大家知不知道他的父親是誰?

學生在下面註釋中看到他是梁惠王的兒子。

師:梁惠王這個人大家熟悉嗎?

學生搖頭表示不知道(個別學生在下面喊道“不認識”、“沒見過”)

師:我們在高一時學過孟子的一篇文章叫《寡人之於國也》大家有沒有印象?

生:各種反應,表示學過這篇文章。

師:在這篇文章中孟子説服的對象是誰?

生:部分學生説道“梁惠王”

師:對,梁惠王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國君他治理國家盡心盡責。希望自己的國家強於別國,曾向當時的理論專家孟子虛心請教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國家更加強大,宏偉藍圖的偉大設計師孟子以他天才般的想像構造出了一個和諧的小康社會。今天他的兒子子承父業樂此不疲的又來向孟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這一問題。請同學們回答這個問題:這篇文章所記敍的兩人之間的對話是不是現場直播?

生:笑着説不是直播是轉播。

師:何以見得?

生:“出,語人曰”説的是孟子從樑襄王那兒出來以後向別人説起這件事。

師:孟子首先談了一下自己對這個大王的印象,印象如何?

生:不好,説他根本不象一個國君,沒有國君的威嚴。

師:大家討論一下,當時孟子見到的`樑襄王應該是怎樣一副打扮,或是有怎樣的舉動?

學生亂七八糟的議論着……

師:在我們的心目中一國之君應該是怎樣的?

學生1:嚴肅、令人生

學生2:衣着講究

學生3:舉止、言行得體

……

師:那根據大家心目中國君形象,推測一下樑襄王的形象,孟子説他不似人君。

生:遠遠看見孟子就張嘴大笑、衣冠不整、説話顛三倒四的……

師:這樑襄王智力有問題要不一生無所作為。請在書上畫出他向孟子提出的幾個問題。

……

師:樑襄王向孟子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

生:問孟子天下如何才能平定。

師:我們分析這個問題,平定天下容易嗎?

生:很難。

師:它是一個綜合因素在起作用,不可能一兩句話就能説清楚,所以説這個問題問的很大,讓人難以回答。就好像咱們同學經常會向我提問説“老師,語文怎樣才能考高分數?”再看書在第一個問題前面還有一個修飾語是怎麼説的?

生:猝然而問曰

師:一見孟子也來不及行君臣之禮,先向孟子發鏢:老孟,我先給你出道題,答的好呢我盛宴款待你。孟子心想你這小毛孩,和我玩還嫩了點,相當年你爹還不是被我説的心悦誠服,你就儘管放馬過來吧。襄王一發鏢,果然是病貓,孟子針對他提出的問題做了怎樣的回答?

生:統一才能平定

師:統一國家責任重大,這是需要智謀與手段的。孟子並沒有給他説具體的做法,只是籠統的説要統一天下才能平定,這話説的一點沒錯,可是具體操作起來是相當複雜的。孟子心想你襄王給我出一個大的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就給你提供一個難以具體操作的答案。這也就是我剛才舉的例子,學生問我語文如何才能考高分,我就回答學好了就能考高分。

生:下面議論怎樣才能學好?

師:憑樑襄王的智商能否領悟孟子這句話所藴涵的禪機?

生:不能。因為他有疑惑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誰能統一天下呢?

生:他會不相信,因為他覺得自己沒這個能力才向孟子問誰能統一天下。

師:假如孟子對他説大王統一天下與你無緣,你根本就不是這塊料,我們的天下會由誰誰來統一。那樑襄王會不會因為孟子説了實話而興奮?

生:我想樑襄王肯定會生氣的,誰願意讓別人當着自己面説自己不行。

生:孟子可能會因此招致殺身之禍。

師:同學們的擔心不無道理,可咱們的孟老先生是經過無數次的論辯的,他的應變能力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針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怎樣的回答?

生:不喜歡殺人的人就能統一天下。

師:不把殺人作為自己的唯一嗜好的人就能統一天下,在那個戰亂紛紜的年代,各個國君就是靠非常殘酷的暴力手段來維持國家的統一以及自己的慾望,所以很少有哪位國君視民如子。孟子看來君王只有愛惜老百姓國家才能強盛。他説“民為貴,君為輕”不殺民其實就是他民貴思想的具體體現。不能隨便殺人這個要求很簡單,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笑)能做到,可是我們也統一不了天下。

師:由此看來,要統一天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隨便殺人只是治理國家最根本的條件。但在那些已經習慣殺人的國君們看來,不隨便殺人而讓別人聽自己的那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他不理解於是又向孟子提出了自己怎樣的疑慮?

生:誰還會來歸順他呢。

師:孟子是如何回答的?

生:説天下人都會歸順他的。

師:這個回答我想樑襄王就更不能理解了,孟子也深知這個實際情況,就沒等他再問就主動進一步解釋,並且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給樑襄王打了個比方使他更加容易理解。同學們讀一下這個比喻,思考這個比喻的本體是什麼?或用這個比喻想説明怎樣一個問題?

生:大多學生沉默不語,個別有參考書的照上面的解釋小聲讀着

師:孟子將人民盼望不嗜殺的君王,喻為七八月間的旱苗盼雨。“禾苗”喻“百姓”,“雨”喻“君恩”,“旱”喻“寡恩”,苗的“槁”與“興”喻人心向背。清楚地向樑襄王表明君恩對於百姓的重要性及施行“仁政”的好處。禾苗一旦遇到及時的雨水,就沒有什麼力量能遏止它的生長。根據這個比喻進一步聯繫到當時的社會實際,揭示了當時存在的問題,並做出了自己的預見説什麼?

生:只要有哪位國君不喜好殺人,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來盼望他,歸順他。

師:這裏對老百姓的歸順有做了一個比喻,是什麼?

生:好比水往低處流。

師:人們長説“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這是一種現象,當然後面有支配它的規律,古人在自然規律面前顯得無能為力,所以説它不可阻擋。但在今天人們利用科技手段就可實現這種水往高處流的這種場面,不是有句廣告説“水往高處流有泵不用愁”嗎?

師:大家看書中“沛然”一詞為何意?

生:洶湧澎湃

師:這就是説君王如果愛惜老百姓,那麼老百姓歸附他就象“不盡長江滾滾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任何力量無法阻擋的湧到君王的身邊,大家説國君會怎樣?

生:(笑)會被淹死

師:一説到水大家很自然的就想到“淹死”原因是大家不會游泳所以替人家擔心。有句古語説“君是舟,百姓是水,水……

生:(學生以他們前所未有的熱情奪去了我的話語權,齊聲説道)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

師:大家既然懂得這個道理,那麼一個愛惜百姓的國君會不會被淹死?

生:不會

……

師:好了,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這些,大家一定要明確孟子在這篇文章中的論述其實就是他民貴思想的體現。再就是同學們對文言文基礎知識落實一定要到位,這篇文章中要求大家能夠記住的有三個通假字,以及一些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翻譯淺顯的文言文,為了加強大家這方面的能力,佈置一道作業題,用自己的語言翻譯文章最後一段。寫在作業本上,按時完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