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教案(15篇)

來源:文萃谷 3.1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數學教案(15篇)

六年級數學教案1

單元教材分析: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國小階段主要是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原義務教材是作為選學內容,考慮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為必學內容。

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教學,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扇形統計圖特點和作用。

教學的目標:

認識扇形統汁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並能簡單地分析扇形統汁圖所反應的情況;

培養學生的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扇形統汁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並能簡單地分析扇形統汁圖所反應的情況;

教學過程

題:統計上課時間年月日

教學設計備註

活動(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投影出示主題圖)談話:同學們喜歡什麼運動項目?我們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這些情況呢?

2、數據收集和整理:請一名學生做主持人,統計全班最喜歡的各項運動項目的人數。

活動(二)對比分析,生成新知

觀察條形統計圖,你從中得到哪些有用信息?

從條形統計圖中,還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來?

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發現條形統計圖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與總量的關係。

生成扇形統計圖引導學生觀察從扇形統計圖中,你得到哪些數學信息?(學生根據直觀觀察,發表見解)

根據統計圖上表示的情況,你對我班同學有哪些建議?

回顧知識生成,歸納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做一做:(投影出示)自主看圖,説一説,你從圖中得到哪些有價值的.數學信息?

根據題意自主計算,全班訂正。

活動(三)知識應用,解決問題

練習二十五第1題:自主看圖,説一説李明同學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從中你能提出那些合理化建議。

練習二十五第2題:自主看圖,説一説,你得到哪些信息?自主根據給出的條件計算出各項支出金額。

活動(四)總結概括,拓展應用

1、請同學們總結扇形統計圖產生的原因及特點和作用。

2、多媒體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統計圖,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

六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一)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1.比例的意義。

教學比例的意義。教材提供了含有國旗的四個情境圖,由每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出比例意義的教學。

2.比例的基本性質。

先介紹組成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項、內項、外項;分別計算比例中兩個內項之積與兩個外項之積,發現兩個乘積的關係;再把比例改寫為分數形式,把等號兩邊的分子與分母交叉相乘,發現積的關係。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

3.解比例。

教材首先介紹什麼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據是什麼。

教學解比例,讓學生體會解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

解用分數形式表示的比例。教材只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方程,解方程則由學生自己完成。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正比例的意義。通過水的體積和高度的比值一定,引出正比例的意義,説明體積和高度成正比例關係,體積和高度叫做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把正比例的關係進一步抽象概括成(一定)。

教學正比例圖像。教材直接呈現例1中體積與高度的正比例關係圖像,再讓學生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反比例的意義。編排思路與例1類似。

(三)比例的應用

1.比例尺。

教材通過主題圖教學比例尺的認識。首先給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結合兩幅地圖介紹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然後,教材通過一張機器零件放大的圖紙,讓學生認識把實際距離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

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

根據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應用方程求實際距離。

綜合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要求學生根據學校操場的實際長度,畫出操場平面圖。

2.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材呈現了照像、用放大鏡看書、投影儀放大圖表、人和影子等情境,使學生初步認識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現象。

教學圖形放大與縮小的特點。

3.用比例解決問題。

教學應用正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

用反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編排思路與例5相似。

【單元教材分析】

1.體現比例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首先知識由實際問題引入,例如由大小不同的國旗引入比例的意義,從“世界公園”的埃菲爾鐵塔模型引入解比例,從生活中的放大、縮小現象引入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其次練習中安排了較多的根據比例意義解比例的實際問題。

第三安排了“比例的應用”一節內容,其中既有正、反比例的實際問題,還有比例尺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體會比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滲透函數思想。

函數是數學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國小,主要是通過一些知識的學習,滲透函數思想。本單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是滲透函數思想的重要內容。因為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實際上反映的是兩個變量之間的依存關係。教材通過實例,用列表的形式,體會變量之間的關係,並用、的式子表示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在認識正比例關係時,教材通過圖像表示兩個變量的關係,加深學生對正比例關係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實例,能運用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認識正比例關係的圖像,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係的數據在有座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出圖像,會根據其中一個量在圖像中找出或估計出另一個量的值。

4.瞭解比例尺,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5.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能利用方格紙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6.滲透函數思想,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知識解答比較容易的應用題

難點: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夠正確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用比例知識解答比較容易的應用題

【教學建議】

1.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單元學習的幾個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學習比例的相關知識以及比例的應用都有賴於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關係的實際問題,首先要對兩個量成何比例做出判斷,然後依據正比例或反比例數量關係的特點解答教學中要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內涵。同時通過應用,不斷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本單元的知識綜合性比較強。所以學習中既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又要注意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教材的編寫也注意體現知識的綜合應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練習,不僅限於計算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而且涉及到測量、圖形、方向與位置的知識以及根據實際設計比例尺。

【課時數】

比例(11課時)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4課時左右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4課時左右

比例的應用------------------------------------5課時左右

六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教材第32頁例2、例3,練一練和試一試練習六第6-11題,練習六後的思考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解比例的意義,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做第32頁複習題。

讓學生先思考可以怎樣想。根據思考的方法在括號裏填上數。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面的比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日答)

4:3=2:1.5X:4=1:2

3、引入新課

在上面兩題裏,第1題是求比例裏的未知項。從第2題可以看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裏另外一個未知數,這種求比例裏的未知項,就叫做解比例。

現在,我們就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提問: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求出未知項X嗎?自己先想一想,有沒有辦法做,再試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2、教學例3

出示例題,讓學生用比例形式讀一讀。

讓學生解答在自己的練習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過程,老師板書。

3、教學試一試

出示例3,提問已知數都是怎樣的數。

讓學生自己解答。

4、小結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四人板演。

2、做練習六第8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指名口答。

3、做練習六第10題。

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4、做練習六第11題。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看能寫出多少個比例。

四、講解思考題。

提問:根據題意,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你想到什麼?

兩個外項的積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個內項嗎?

五、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習的什麼內容?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解比例?

六、課堂作業。

練習六第6題(1)-(4)題,第7題。

家庭作業:練習六第6題(5)、(6)題,第9題和思考題。

六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綠色出行。

【教學目的】

通過計算,設計調查表,分析調查結果聯繫交通現狀,體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進一步應用代數及統計等知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複習講授】

教師:同學們今天都是怎麼來到學校的呀?是坐汽車的多呢還是騎自行車或者步行的多呢?翻開課本105頁,我們一起

來學習一下綠色出行。

1.組織學生閲讀綠色出行相關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學生彙報對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

2.講授第1題。

教師:根據題中要求的數據,我們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舉手回答。

學生:①xxxx年末汽車數量;②一輛汽車平均每年行駛路程;③xxxx年末私人轎車數量。

教師:很好,那麼請同學們用上述數據求出第1題的結果。

汽車: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噸

7932.2×15000=119088000噸

私人轎車: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噸,

6915.2×15000=103728000噸

3.講授第2題。

教師:剛才我們求出了全國的排放量,下面我們幫小明算一下,他們家的排放量。

學生獨立思考,交流檢查,教師評講。

板書:小明爸爸從家到單位的'距離: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駛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師:根據前面的信息,你能發現什麼?

學生:①媽媽的單位和爸爸的單位一樣遠;

②媽媽坐地鐵比爸爸開車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環保。

5.組織學生設計調查表,調查本班學生及家長的交通出行方式。

6.講解第106頁閲讀材料“你知道嗎?”。

組織學生就“綠色出行”展開小組討論,相互交流。

教師講解統計材料中的同比和環比。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1課時綠色出行

小明爸爸從家到單位距離: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駛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六年級數學教案5

一、教學內容

比的應用的練習課。(教材第55~56頁練習十二第3~7題)

二、教學目標

1、複習鞏固按比分配問題的解題方法。

2、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難點:會靈活運用按比分配問題的'解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師: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什麼?(點名學生回答)

2、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5、6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師:按比分配問題有幾種解題方法?是什麼?(同桌之間説一説)

引導學生回顧按比分配的兩種解題方法。

二、指導練習

1、教學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3題。

(1)組織學生觀察圖畫,理解題意,瞭解信息。

(2)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教師巡視,並引導學生理解每個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員和7名遊客,也就是救生員和遊客的人數比是1∶7。

(3)交流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六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教材第101頁面積計算和練一練,練習十九第6~15題,練習十九後的思考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經學過的面積計算公式,進一步瞭解這些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相互之間的聯繫,能正確地進行面積的汁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口算。

出示練習十九第6題,讓學生口算。

2.引入課題。

這節課,我們複習學習過的面積計算。(板書課題)通過複習,要弄清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和相互之間的聯繫,能應用公式進行面積計算。

二、整理公式

1.提問:什麼叫面積?我們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

面積的計量單位有哪些,你能説一説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嗎?

2.整理公式。

出示第101頁的'圖形。説明:這裏的一組圖形,表示了相應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請同學們看着第101頁上這樣的圖想一想

每種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怎樣得到的,再把面積公式填在課本上,然後告訴大家這些公式和它們的來源。如果有不熟悉的,可以相互討論。讓學生填寫公式並思考推導過程。

3.歸納公式。

指名學生説明相應的計算公式和推導過程,老師板書公式。追問: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時都要注意什麼?(除以2)提問

從圖上看,由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推出了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又推出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想一想,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都以哪個圖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來推導的?指出,我們在推導面積計算公式時,都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

後面學習的一些新的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都是通過割、補,拼的方法,把它轉化為已經能計算面積的圖形來推導出來的。

三、組織練習

1.做練習十九第7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與結果,老師板書,並讓學生説一説是怎樣想的。指出:根據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三角形的面積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2.做練一練第1題。

小黑板出示,讓學生做在課本上。指名口答結果,老師板書在小黑板上,結合讓學生説説三角形、梯形和圓的面積是怎樣算的。

3.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結合提問學生要怎樣換算成公頃。

4.做練習十九第9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説説是怎樣想的。追問:這兩個圖形的周長相等嗎?面積呢?你發現哪個面積大一些?有什麼想法?(長方形和圓如果周長相等,那麼圓的面積大)

5.做練習十九第13題。

讓學生測量、計算。指名説一説每個圖形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6.讓學生口答第14題,説説用什麼方法可以求面積。

7.做練習十九第15題。

讓學生操作、計算,然後口答長、寬和麪積,老師依次板書。

四、講解思考題

請同學們觀察剛才不同長方形的長、寬和麪積,討論一下:當長方形周長一定時,長和寬的差的變化與面積的大小有什麼關係?討論後指名學生交流每組的討論結果。追問:這些不同的長方形裏,哪一個圖形面積最大?指出:長方形周長一定,長和寬的差越小,面積越大;當它成為正方形時,面積最大。

五、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十九第8、11、12題。

家庭作業:練習十九第lO題。

六年級數學教案7

1、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將已學的“比的認識”進行梳理、分類、整合,從而體會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2、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能夠正確熟練化簡比、求比值,並能合理地應用比的意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向學生滲透對各類知識點的`整合、梳理意識,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2、新設計

1、串聯信息,整合單元複習內容。

2、溝通聯繫,自主搭建知識網絡

3、聚焦對比,分析説理易混知識。

4、數形結合,提煉方法優化思路。

3、學情分析

廈門市羣惠國小六(4)班學生善於思考,思維活躍,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更好地以學定教,我通過前測,對學生平時學習中的薄弱知識進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簡比混淆了;比的應用中,沒有掌握解答的關鍵與訣竅。針對學生學情和複習目標,本課設計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補缺+挑戰,並利用電子白板的優勢,引導學生自主複習,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學生能夠熟練的運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經歷知識的整理過程,建構知識網絡圖;能夠熟練比的化簡以及應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六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範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

(2)感受觀察範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並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3)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

從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讓學生感受觀察範圍的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教學重點:

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範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感受觀察的範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教學難點:

感受觀察範圍隨觀察點的變化而改變,運用這些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科整合,引出新課

1.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學校教學樓不同樓層拍攝到的廣場圖片,引出古詩《登鸛鵲樓》,讓學生有情感的朗誦。

2.師提出問題:古詩中的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千古以來一直被傳誦,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

3.如果從數學的角度來探索,你知道其中的情理嗎?從而引出新課:觀察的範圍

(板書課題:觀察的範圍)

設計意圖:由學校教學樓不同樓層拍攝到的廣場圖片,回憶古詩導入,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同時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二、猜想驗證,領悟方法

1.利用多媒體出示情境,説:“同學們真聰明,所以有隻小猴想請大家幫幫忙。秋天到了,果園裏的桃子都成熟了,看!落的滿地都是呢,有隻小猴聞到香味趕來了,但前面有一堵牆擋住了它的視線,小猴也很聰明,於是爬到旁邊的大樹上去看。小猴現在能看到哪些桃子,請大家大膽猜想。

師指牆角下一點:這個位置小猴子在A點能看見嗎?為什麼?

生:不能看見,因為它的視線受到了牆的遮擋。

2.師:它到底能夠看到多大的範圍,你能用什麼辦法來證實自己的猜想呢?

3.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引出本節課的兩個要害點“觀察點”與“障礙點”,(板書:觀察點、障礙點)

引導學生總結方法:在觀察點A與障礙點兩點之間連線並延長,就可以確定觀察的範圍。

4.進一步提出問題:小猴還想看到更多的桃子,你認為他該怎麼辦?爬到B處或者更高的C處,小猴子能看到哪些桃子?觀察到的範圍會有怎麼的變化?先請學生勇敢的猜想,再通過畫圖來驗證猜想。

然後通過比較發現規律: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就越多。説明小猴看到的區域就越大,也就是説,觀察的範圍隨着觀察點高低的變化而變化(板書)

5.體驗:讓每個學生把書本豎放在桌上,然後再把下巴靠着桌沿,抬頭,起立。再次感受觀察的範圍與觀察點、障礙點的'關係。

6.剛才我們是怎麼學習的?抽象——畫圖——比較——發現——應用

那觀察的範圍是不是隻跟觀察點的高低有關,還跟什麼有關,請大家繼續根據大屏幕的提示,用我們剛才的學習方法選擇一個進行探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眼睛抽象成數學中的“點”,將視線抽象成為數學中的“線”,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讓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實際動手畫一畫。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體會到隨着觀察點的變化,觀察範圍也在發生變化,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就越多,這正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三、着手操作,探究提高

1.出示:汽車由遠及近時,觀察範圍的變化。(科技大樓)

夜晚路燈下笑笑的影子的變化。(生活館)

2.學生獨立用剛才的學習方法自主探究。

3.同桌相互交流。

4.指名彙報,發現規律

①司機離障礙物越近,觀察到的範圍越小;觀察的範圍隨着觀察點遠近的變化而變化。

②觀察的範圍隨着障礙點的變化而變化。

5.彙總小結

觀察的範圍隨着觀察點、障礙點的變化而變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緊密聯繫,發展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巧設練習,迴歸生活

1.小貓觀察的範圍的變化(生物館)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畫一畫,再彙報,展現出小老鼠的活動區域。進一步提出:如果小貓不想讓小老鼠有這麼大的活動區域,它將怎麼辦?請學生從新設計示用意,讓學生感想觀察的範圍隨觀察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2.日食、月食現象

老師還想帶大家去天文館看一下,先請大家看一個短視頻,然後畫一畫日食、月食現象示意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3. 課外作業

(1)日食可分為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全環食;月食可分為月全食、月偏食及半影月食三種。想一想、查一查月食為什麼沒有月環食?

(2)在黑夜裏把一個球向電燈移動時,球影子的大小、形狀是怎樣變化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着思考走出課堂,以鼓勵學生將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五、課堂總結

讓學生説説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六、課堂作業

《課堂作業本》

六年級數學教案9

複習要點:

(1)、用字母表示數:表示學過的計算公式;表示基本數量關係。

(2)、簡易方程:①方程概念;②解方程;③列方程解文字題。

(3)、比和比例:①比和比例的意義與性質;②求比值化簡比;③比例尺。

要求:這部分知識學過的時間不長,學生又經常用到,複習時不必過多講解。可以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通過具體題目讓學生進行分析、判斷、解答,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

在這部分知識複習時,注意下列知識的區別:

①a2與2a;②X-2=3、3-X=2;③比和比例;④比與除法、分數;⑤比的基本性質與比例基本性質;⑥求比值與化簡比;⑦正比例與反比例。

由於這部分知識易混的概念較多,建議採用對比方法進行復習較好。不要進行純理性概念上的對比,要通過解決具體的問題來體驗、感悟它們的聯繫與區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求比值:4:2/5=10-----是一個商,可以是整數、小數、也可以是分數。

化簡比:4:2/5=10:1---是一個比,前項和後項都是整數

3、應用題

(1)複習要點:

①、簡單應用題:簡單應用是複合應用題的基礎,複習時從簡單應用題開始,通過簡單應用題的複習,掌握常見的數量關係,和常用的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②、複合應用題:是複習的一個難點,複習時重點指導學生用分析法分析較為適宜。複合應用題不超過三步。

③、列方程解應用題:用比例解應用題(包括一般應用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幾何形體周長、面積、體積計算)複習的重點是訓練學生找到等量關係或確定比例關係。複習時可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訓練。

(2)應用題複習的要求:

①、掌握基本的數量關係和分析方法,強化基本功訓練。

②、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進行信息的收集與處理。把生活中的數彙編成應用題。自編自答或自編互答、互編互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枯燥的應用題複習課充滿生機與活力。

③、把應用題複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增加應用題的開放性(條件開放、問題開放、解決策略開放),開發學生的智慧與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多角度考慮問題。增加思考的深刻性。

4、量的計量

複習要點:

(1)常用的長度、面積、體積單位

(2)常用的質量單位

(3)時間單位

(4)名數改寫

複習的難點:建立各個單位的空間觀念,理解他們之間的聯繫。

要求:(1)記住計量單位比較簡單,但要建立計量單位的概念卻是一個難點,複習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獨立學習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發揮,儘可能讓學生聯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實物或教具,比一比、説一説、計量單位的大小。教師還可以把教材中的表格設計成報告單,讓學生以獨立或合作的形式進行研究探討,填寫報告單,進行交流,加深理解這些計量單位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鞏固強化學生們已建立起來的這些單位的空間觀念,達到能準確應用這些單位的目的。

如:

長度單位

面積單位

體積(容積)單位

實 例

六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培養學生觀察概括的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繫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進一步滲透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探究精神,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的比較。

難點: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出新課。

1、複述回顧:

(1)、什麼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3)、判定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A、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B、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C、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2、引出課題:這是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些常用的數量關係之間的一些特徵。當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時,底面積和高度又有什麼態度呢? ﹙板書: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之前,提出實驗要求。

(1)、記錄杯子裏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補充完整。

(2)、觀察水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播放實驗。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着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3、觀看實驗記錄單,回答三個問題。

①表格中有哪兩種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着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教師據學生彙報説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積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像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反比例關係。

4、課件展示反比例的意義,請學生回答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有三個條件,1、兩種相關聯的量;2、變化方向相反;3、乘積一定。

3.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反比例關係?

師: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正比例關係誰給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1)學生自由舉例。

(2)師講述: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相關聯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關聯,但不成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這兩個量的積是否一定,只有積一定,這兩個量才成反比例

三、鞏固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並説明理由。

(1)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3)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1)、表格中有( )和( )兩種相關聯的量。

(2)、寫出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並比較大小。

(3)、這個積表示( )。

(4)、表中的相關聯的兩種量成反比例嗎?為什麼?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 )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 )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 )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 )

四、積極應用,拓展新知。

出示課件,正、反比例的例題,請學生比較,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表格補充完整。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答案。

五、拓展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比例嗎?並説明理由。

(1)、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 )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 )

(3)、生產電視機的總枱數一定,每天生產的台數和所用的天數。 ( )

(4)、小麥每公頃的產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和總產量。 ( )

(5)、礦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圓的半徑和它的面積。 ( )

(7)、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面積與所需塊數。 ( )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想挑戰一下自我嗎?好!請同學們認真完成堂堂清練習題。

六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採用法定計量單位的重要意義.

2.複習長度、面積、體積、質量、時間單位.

3.複習各種計量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重點

指導同學彙總整理學過的計量單位,牢固掌握各種計量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掌握各種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及進率,正確使用計量單位.

教學步驟

一、直接導入.

提問導入:同學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採用了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你能説説這是為什麼嗎?(同學自由回答)

教師歸納:我國從1990年起廢除原來的計量單位,採用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目的是為了便於國際交流,擴大開放,不斷髮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經濟.因此,我們要認真學好有關計量的知識.這節課我們整理和複習量的計量.(教師板書課題)

二、歸納整理.

(一)啟發同學回憶:我們學過了哪些量的計量?

教師板書:

長度 質量 時間

面積

體積(容積)

(二)複習長度、面積、體積單位及進率.

1.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每個長度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每個面積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

的進率是多少?

同學討論: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麼都是100?

師生歸納:面積單位是根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

3.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體積(容積)單位有哪些?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同學思考: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麼是1000?

教師説明:面積單位體積(容積)單位都是依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體積(容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在實際計量時做到準確無誤.

4.練習.

(1)在( )裏填上適當的計量單位名稱.

一枝鉛筆長176( ) 一個籃球場佔地420( )

一張課桌寬52( ) 一個火柴盒的體積是21( )

一間教師的面積是48( ) 一種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它的稜長是多少?它的每個面的面積是多少?

(3)用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木塊堆成一個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需要多少塊?把這些小正方體木塊排成一行,有多長?

(三)複習質量單位.

1.啟發同學回憶:學過的質量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並填寫下表)

2.練習.

①10麻袋大米約1( )

②l個雞蛋約6.5( )

③1棵白菜約2.5( )

④1名六年級同學體重是40( )

六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92、93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運用圓的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圓的面積公式解決已知周長求面積的簡單問題。

3、感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價值,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課前準備:一個蒙古包圖片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師生討論引出蒙古包,教師貼出圖片讓學生觀察。提出:你能想到哪些和數學有關的問題,給學生充分的發表不同問題的機會。

師:同學們,在草原上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房子,你們知道叫什麼嗎?

生:蒙古包。

師:對,蒙古包。看,老師帶來了一張蒙古包的圖片。

圖片貼在黑板上。

師:觀察這個蒙古包,你都想到了哪些和數學有關的問題?

2、提出:要計算蒙古包的佔地面積,怎麼辦?師生討論,得出:測量直徑不好測,可以測量出周長,再計算佔地面積。教師給出周長數據。

師:如果要計算蒙古包的佔地面積,怎麼辦?

生:測量出蒙古包的直徑,就能計算出它的佔地面積。

師:對。測量出直徑就能求出它的面積。大家來觀察這個圖片,這個蒙古包的直徑好測量嗎?

生:不好測量。

師:對,從外面沒法測量。從裏面測量一方面屋子裏有東西不好量,另外也不容易測量準確。測量直徑不行,還有其它方法嗎?

生:測量出周長。

師:對,周長容易測。草原上的人們也想到了這個辦法,他們測量出蒙古包的周長是18.84米。

板書:周長18.84米。

二、解決問題

1、提出:已知周長,怎樣求蒙古包的佔地面積?學生討論,理清思路後,自主計算。

師:現在知道了蒙古包的周長,怎樣求蒙古包的佔地面積呢?同學們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師:誰來説説已知圓的周長是多少,怎樣求圓的面積?

生:先利用圓的周長公式求出半徑,再利用圓的面積公式計算出面積。

學生説不完整,教師參與交流。

師:解題思路大家都清楚了,請同學們在本上算一算這個蒙古包的佔地面積。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並指導。

2、交流計算的過程和結果,重點説一説是怎樣算的。教師板書出計算的過程。 師:哪位同學説説你是怎麼解答的?先算的什麼,再算的什麼?

生:我先計算出蒙古包的半徑,列式2×3.14×r=25.12求出r=4,再計算蒙古包的佔地面積3.14×42=50.24(平方米)

學生説的同時,教師板書:

蒙古包的半徑:

2×3.14×r=25.12

r=25.12÷6.28

r=4

蒙古包的佔地面積:

3.14×42=50.24(平方米)

如果出現先算出直徑再求面積的方法,教師首先予以肯定,然後提示。已知周長求面積,先直接求出半徑,計算比較方便。

三、課堂練習

1、“練一練”第1、2題,蒙古包佔地類似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讀題,並解答。

師:我們解決了蒙古包的佔地問題,下面,請看練一練第1題,自己讀題,並解答。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個別指導。

師:誰來説一説你的做法,這個蓄水池的佔地面積是多少?

生:我先求出這個蓄水池的半徑3.14×2×r=31.4求出r=5,再計算蓄水池的'佔地面積:3.14×52=78.5(平方米)

師:看第2題,求花池的面積。自己解答。

交流時,請學習稍差的學生回答。

答案:3.14×2×r=18.84

r=3

3.14×32=28.26(平方米)

2、練一練第3題,提示學生思考木桶鐵箍長是底面的什麼,再計算。 師:請同學們讀第3題,想一想,這個木桶鐵箍的長是這個木桶底面的什麼?再解答。.

學生完成後,指名彙報。答案:

3.14×2×r=100.5

r=16

3.14×162=803.84(平方釐米)

3、“練一練”第4題。結合書中的插圖,弄清活動要求,然後讓學生課下完成。師:讀一讀第4題.誰知道樹的橫截面指的是什麼?

生:就是把樹鋸斷後的圓面。

師:樹木的周長相當於這個橫截面的什麼?

生:周長。

師:這個問題同學們課下解決。可以幾個人一起測量,也可以自己完成測量,然後計算出那棵樹的橫截面面積。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數學問題,可以用我們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只要你多觀察,多動腦,就一定會越來越聰明。下面看問題討論中的問題。自己讀一讀。

學生讀題。

師:用同樣長的鐵絲,分別圍成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圓。圍成的圖形哪個面積大?就這個問題,誰想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

學生可能出現不同意見,都不做評價。

四、問題討論

1、讓學生閲讀“問題討論”的內容,啟發學生按照聰聰的思路進行小組討論和試算。

師:怎麼研究這個問題呢,聰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假設鐵絲的長度。比如,鐵絲長1米,2米或3米,4米等,實際算一算,再看看結果是什麼。好,現在同學們小組合作,按聰聰的辦法算一算。

學生合作研究,教師參與指導。

2、全班交流,重點説一説思考的過程和舉例計算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周長相同的平面圖形中,圓的面積最大。 師:誰來説一説你們假設鐵絲的長度是多少,計算的結果是什麼?

學生可能出現不同的假設。如:(1)假設鐵絲長1米。

正方形的邊長:1÷4=0.25=25(釐米)

正方形面積:25×25=625(平方釐米)

圓半徑:100÷2÷3.14≈16(釐米)

圓面積:3.14×162≈803(平方釐米)

結論:圓的面積大

(2)假設鐵絲長2米。

正方形的邊長:2÷4=0.5=50(釐米)

正方形面積:50×50=2500(平方釐米)

圓半徑:200÷2÷3.14≈32(釐米)

圓面積:3.14×322≈3215(平方釐米)

結論:圓的面積大

(3)假設鐵絲長4米。

正方形的邊長:4÷4=1(米)

正方形面積:1×1=1(平方米)

圓半徑:4÷2÷3.14≈0.64(米)

圓面積:3.14×0.642≈1.29(平方米)

結論:圓的面積大

3、提出:長方形和圓周長相等時,哪一個圖形面積大?師生討論,使學生了解,圓的面積大。

師:我們以前研究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相等時,正方形的面積大,今天我們又知道了正方形和圓周長相等時,圓的面積大,現在,老師有一個問題,長方形和圓的周長相等時,哪一個圖形的面積大?説出判斷理由。

生:肯定圓的面積大。假設長方形、正方形、圓周長都相等。圓面積大於正方形,正方形面積大於長方形,那圓肯定大於長方形。學生説不完整,教師説明。

六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為定值的過程,理解圓周率。體會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增強合作意識,體驗成就感。

2、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的周長,並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3、感受圓周率的探索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探究數學的慾望。

教學重點:理解圓周率,能計算圓的周長。

教學難點:探索並理解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為定值。

學準備:大小不同的圓形紙板、計算器、多媒體課件、20釐米長的繩子、直尺、硬幣、畫有圓而且標出直徑的正方形。

教學策略:自主探索、討論交流、點撥與練習

教學程序:

一、激活目標

出示主題圖花壇,花壇的周長指什麼?出示自行車,車輪的周長指什麼?出示畫有圓而且標出直徑的正方形,這個圓的周長指什麼?你能想出幾種辦法測量圓的周長?

二、活動建構

1、測量大小不同的四個圓的周長與直徑,填表並計算。探究與發現:周長與直徑的關係。(藉助計算器)

2、介紹圓周率的由來。

任意一個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商都是一個固定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圓周率,用字母π來表示。圓周率=周長÷直徑,即π=c÷d。“π”的由來:π是第十六個希臘字母,是希臘文圓周率的第一個字母,大數學家歐拉在一七三六年開始,在書信和論文中都用π來代表圓周率。

組織學生閲讀資料,談感受。

3、推導出:c=πd或c=2πr

4、計算花壇的周長,解決相關問題。

圓形花壇的直徑是20米,它的周長是多少米?自行車車輪的直徑是50釐米,繞花壇一週車輪大約轉動多少周?

三、解釋應用

一種剷車的前輪半徑0.4米,後輪直徑1.6米。行駛時,後輪轉一週,前輪轉幾周?

四、反饋測評

1、一個圓形噴水池的半徑是5米,繞着它走一週,要走多少米?

15釐米

A

B

2、小螞蟻從A點沿着這條曲線爬到B點,大約要爬多遠的距離?

3、公園內有一個圓形人工湖,繞湖一週要走1570米,湖中心有一個小島,從湖邊到小島架一座橋,橋長大約多少米?

五、課堂小結

我的最大收穫是什麼?我有什麼遺憾?我有什麼疑問?

希望同學們在探索數學奧祕的過程中體驗快樂,經歷成長,創造成功!同學們,再見。

六年級數學教案14

學習目標: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徵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過程。

3、養成細緻的觀察習慣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

1、建立空間觀念

2、弄清圓柱側面展開式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

教具準備:

PPT,剪刀,圓柱模型

教學過程

整體感知圓柱

教師:同學們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有哪些呢?

學生: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師出示:崗亭等,你們還見過這樣的物體嗎?形如這樣的物體在生活中你能舉幾個嗎?

學生:圓形的柱子、罐頭等

教師:你們舉得這些物體都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呢?

直直的、圓的、上下一樣粗細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直直的、圓的、上下一樣粗細的物體。我們把這樣的物體叫做圓柱。

板書:圓柱的認識

一、認識圓柱各部分(摸一摸)

1、教師:同學們,談談圓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説説喜歡圓柱的理由。

學生:美觀、實用、安全、可滾動

2、教師:請各個小組拿出你們桌上的圓柱體,摸一摸説説發現了什麼?

各小組交流彙報,教師補充

學生:有3個面

教師:用手平摸上下兩個面,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

教師:其他組還有補充的嗎?

同學們看看這兩個底面的大小怎樣?你有什麼辦法證明呢?

學生:量一量直徑,把兩個底面剪下來比一比

教師:看看這個側面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它是一個彎曲的,光滑的面。

教師:我們這個彎曲的,光滑的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教師補充:圓柱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底面,一個側面(是曲面)

2.圓柱高的含義。(量一量)

教師:請各個小組量一量,找一找圓柱的高在哪裏嗎?(學生指)

教師劃一條側面上的斜線,這是圓柱的高嗎?為什麼?

兩個底面圓心的連線是高嗎?高有多少條?

學生: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也就是説圓柱有無數條高。

教師補充: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圓柱有無數條高。圓柱的高矮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

課堂練習(課件出示)

1、指出圖形中哪些是圓柱?

2、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二、圓柱的側面展開(例2) (剪一剪)

1、教師:想不想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形狀呢?

學生:想知道

動手操作:教師:請各小組小組拿出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學生大膽猜想:不同的剪法會有哪些形狀呢?

各小組分別發言

(1)沿着高剪開,(長方形)

(2)斜斜的剪開,(平行四邊形)

(3)隨意亂剪開,(不規則的圖形)

教師指出:①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否通過什麼方法轉化成長方形?

③引導小結: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學生:當圓柱的底面圓的周長等於圓柱的高時,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就是一個正方形。

教師小結:圓柱的'側面沿着高剪開是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斜斜的剪開是一個平行四邊形,隨意亂剪開是一個不規則的圖形。

三、尋求發現.圓柱側面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操作概括)

教師: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與這個圓柱的什麼有關?

學生: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圓的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

1、教師:

①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複操作中觀察。

②學生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成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後説出自己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教師補充: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這個底面圓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四、鞏固練習

1、判斷

(1)圓柱的高只有一條。( )

(2)圓柱的兩個底面的直徑相等。( )

(3)圓柱體底面周長相等和高相等時,沿着它的一條高剪開,側面是一個正方形。( )

2、填空

1、 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後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9釐米,高是5釐米,則長方形的長是( )釐米,寬是( )釐米。

2、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後得到一個長方形,圓柱的底面半徑是2釐米,高是3釐米,則長方形的長是( )釐米。

3、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後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是12.56釐米,寬是3釐米。這個圓柱的底面直徑是( )釐米,高是( )釐米。

五、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柱體有哪些特徵?

六、實踐作業

用硬紙做一個圓柱,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各是多少釐米?

六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內容:教材第48~49頁的24時計時法,例1、例2和練一練,練習十第1~5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2、使學生初步認識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學會計算簡單的求經過時間的問題,並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具:教具鐘面、學生準備學具鐘面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提問口答。我們學過哪些時間單位?1個世紀是多少年?一年是多少個月?1個月的天數有哪幾種情況?

2、引入新課。一天又叫做一日。一日是多少小時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24時計時法。

二、教學新課1、教學24時計時法。

(1)説明:1天就是1日,1日的時間就是一晝夜。在一日的時間裏,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時?

(2)演示:第一圈從夜裏12時也就是0時起,夜裏1時、2時、3時上午8時、9時、到中午12時,是12時。

提問:這是從夜裏12時起走了幾圈?現在是什麼時候的12時?經過了多少小時?

板書下面的直線圖:第二圈再從中午12時走,下午1時、2時、3時、晚上8時、9時、再到夜裏12時,也就是第二天的0時,也是12小時。提問:第二圈是從中午12時到什麼時候的'12時?也就是經過了多少小時?板書直線圖:

提問:誰來説一説在一日裏,鐘錶上的時針走了怎樣的兩圈,共多少小時?

追問:一日等於多少小時?板書:1日=24小時

指出:從夜裏12時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時,是12小時;再走一圈到午夜12時又走了12小時,共24小時,所以1日等於24小時。

(3)認識24時計時法。説明:像上面這樣分上午幾時和下午幾時來記時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計時法。郵電、交通、廣播電視等部門為了記時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時間混淆,一般都採用的是從0時到24時的記時方法。就是把時針走第二圈時,時針所指的鐘表上的數分別加上12:下午1時叫13時、下午2時教14時晚上12時叫幾時?24時也就是第二天的幾時?

指出:像這樣的0時到24時的記時方法,通常叫做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比,上午的時刻相同,下午的時刻要把普通計時法的時刻數加上12。中央電視台每天19時播放新聞聯播節目,這裏的19時就是下午幾時?

説明:在24時計時法裏只要直接説幾時,比較方便,在普通計時法裏,一定要説明是上午幾時或者是下午幾時。

(4)鞏固練習練一練第1題。指名板演,其餘學生做在課本上。練習十第1題。小黑板出示,學生口答。練習十第2題。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其餘學生寫在作業本上。集體訂正。強調普通計時法要説明是上午還是下午。

2、教學求經過時間。

(1) 教學例1。出示例題,讀題。畫直線圖。

提問:題裏用的是什麼計時法?

這輛汽車從南京的開車時刻是什麼時候?

到達上海的時刻是什麼時候?要求什麼?

説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時,就是求14時30分到18時30分經過了多少時間?

追問:路上用了多少小時?你是怎樣想的?這裏的14時30分、18時30分指的是什麼?4小時指的是什麼?

(2)教學例2。出示例2,指名讀題。提問:題裏用的是什麼計時法?在24時計時法裏,這兩個時刻各是幾時?每天從8時到19時,營業了多少時間怎樣計算?老師板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