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與樂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81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苦與樂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苦與樂讀後感

苦與樂讀後感1

金黃色的麥地、充滿古樸的房子充滿回憶的艾葉、寂靜清澈的池塘……這就是歡樂油麻地。那裏生活着頑皮的桑桑、光頭的禿鶴、富二代杜小康、捨命救人的秦大姥姥和文靜樸素的紙月……他們給安靜祥和油麻地國小帶來了不一樣的六年,也給桑桑的腦海裏留下刻骨銘心六年的快樂經歷可是他載着那十列火車也盛不完的友情告別了這座他朝夕相伴的草房子。告別了那個讓他充滿快樂的油麻地國小

桑桑是油麻地國小大校長桑喬的兒子,他是一個調皮搗蛋愛搞小動作的男孩,他的.國小六年,雖然得過一種非常難治的怪病,但他在那個充滿酸·甜·苦·辣·的集體中長大,他懂得了除知識外好多好多東西。這一切,是他的啟蒙,是他,國小六年快樂的時光

禿鶴是一位,光頭男孩,他以自己的堅強和勇氣一絲不苟不僅贏得了匯演的冠軍,更讓同學們信任了他認可了他。

紙月的家中只有一位年老多病的外婆,她的內向和優異的成績,讓老師和同學為之震撼,並讓頑皮的桑桑改掉了自己的壞習慣。但她卻突然消失在油麻地。

蔣一輪是一位年輕、受校長青睞的老師,他在與白雀姑娘演出時出現了迷離的感情,白雀的父親反對,雖然他們暗地裏寫信並讓桑桑傳達,但兩人最終帶着遺憾和悲傷分開了。

艾葉在風中舞蹈,那苦味是否在懷念那位倔強的秦大姥姥呢《秦大姥姥與她的丈夫一生拼命地攢錢、買田、蓋房、種田,但在即將就要大豐收時,她的丈夫死了,油麻地國小又要在這塊金黃的地上建造教學樓,孤苦伶仃毫無依靠的秦大姥姥非要住在油麻地國小,並添亂於國小,老師、同學和校長都很討厭他,但也沒辦法趕走她直到她捨命去救一個孩子時,人們才對她的人格敬佩。秦大姥姥的死源於要救一個幼小的孩子,我想大家都一定會懷念這位捨命救人秦大姥姥的。

厄運裏出了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杜小康。杜小康家非常有錢,他在油麻地像一個王者一樣,功課好、人品好、家境好,男孩崇拜他,女孩喜歡他。但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杜家不僅一無所有,還欠了債,杜小康在逆境中長大,他與厄運奮力抗爭。

滿口江南話,笑起來露出大門牙的細馬,他雖然不是邱二媽的親生兒子,但卻在邱二爺死後,為邱二媽頂天的細馬,他那樸實的江南話透出一股對邱二媽的無私的愛。

藥寮一篇講述的是桑桑得了一種非常難治療的怪病,校長桑喬不僅辭去了工作,還帶他到處尋醫,治病,幾翻周折,他終於戰勝了病魔。

最終十二歲的桑桑離開了那片閃着金光的油麻地離開了給他快樂的油麻地。

苦與樂讀後感2

責任感是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寫就的《出師表》,責任感是孔繁森離家別母血灑高原樹立的公僕風暴,責任感是貝多芬挑戰人生超越自我譜寫的《命運交響曲》。

現在有很多與我同齡的孩子都會説人生最苦的事是貧、失意、老、死。我認為並不是,正如梁啟超先生在《最苦與最樂》中提到: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那麼人生中最快樂的呢?也許與我同齡的孩子會認為是有很多錢,不用寫字,不用上課,有手機、電腦玩。然而我認為,這僅僅是人生中次要的快樂,真正的快樂,便是那責任完了,也正如《最苦與最樂》中提到的“如釋重負”與“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在如今的生活中,每位家長都將自己的兒女視為掌上明珠,握在手裏怕碎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無論出了何等之事,家長都一併包辦,不肯讓自己的兒女受一點兒苦,久而久之,我們對“責任”這個詞已視為浮雲,如今你用“責任”一詞去與他們説話,他們也許都會用拳頭與你説“責任’。正因為他們不懂何為責任,不懂這是關於他自己、他人,乃至社會與國家的責怪,正因為不懂何為責任,才導致了現在的“校園暴力”。

也有人以慾望得到滿足為人生快事。有些人則以清心寡慾為快樂,把慾望作為快樂為前提的.人,就會窮奢極欲,挖空心思,不折手段地去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人實際上活得太累了。因為人的慾望是沒有滿足的時候。慾望越大,活得越累。反之將負完責任作為快樂的前提的人,就會處處快樂,時時快樂。人生要勇於負責,責任越大,快樂越大,盡了責任是最大的快樂,因為人們責任是可以完成的。責任越大,快樂也就越大。當我們在完成責任的過程中時,心中的壓抑不知用何代替,到我們完成責任時,心中的那份興奮也是無與倫比的。責任可以使我們無法轉身,也可以使我們歡度餘年,梁啟超先生在《最苦與最樂》中提到過很多具有強大説服力的句子,這是一篇議論文,選自《飲冰室合集》,梁啟超先生運用舉例、對比、引用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述了人們在面對責任時應該是逃避還是承擔的問題,告訴我們未盡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為何我們會在中學學習這篇文章?我想,是為了培養我們新一代的負責任心理,讓我們明白負責與不負責的關係,讓我們將來才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合格社會成員。讓我們現在成為一個負責任的青年,也許之前的我們不懂責任是什麼。但是我相信學習了《最苦與最樂》後,我們會有所感悟,感悟人生中“最苦”與“最樂”,感悟責任與負責任的樂味。

願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心靈,責任從小就在那裏成長。願我們所有的人都把責任之心攜帶在人生道路上,讓人生散發出淡淡的,金子般的光輝。

苦與樂讀後感3

若無甜,五味常之無味,若無苦,沁甜欲之薄浮。

我們常把人生比作“五味瓶”酸甜苦辣鹹,一樣也少不了,若簡單的分為兩類的話就是--苦與甜,實際在生活當中就是鹽和糖,雖然是調味料中的兩個極端,可卻各自有各自的美味,並且缺一不可。

三歲時,我的幼兒時期,雖然每天的生活都圍繞着“玩”來進行,可卻也少不了煩惱的時候,那就是——幼兒園,那時幼兒園對年幼的我來説簡直就是噩夢的存在,對於這個陌生的地方實在是無法讓我開心,一張張陌生卻又流露出稚嫩和膽怯的臉龐縈繞在我的周圍,少了家長的寵溺和關懷,多了老師的管教,雖然老師們都是那麼的和藹,小朋友們也相處的非常愉快,歡歌笑語並不少,但是有喜也有惡,喜歡答對問題時老師的微笑和誇獎,厭惡學那些我不感興趣的知識,害怕那些讓人頭疼“學問”。幼兒園難忘的時光,學習的苦與樂交加在我的童年。

正式脱離幼兒園邁入半幼稚半成熟階段的國小是在我六歲那年,太多的不捨和歡樂被我封存在過去的記憶當中,我學習的任務變得更重了,知識不再是啟蒙而是任務,學習經驗增加的我慢慢不再對學習抱着無所謂的態度,而是用認真的眼光去看待,國小的知識很簡單,也很好掌握,所以成績的起伏也就更大,努力時,就會取得理想的成績,不但老師誇家長喜,連自己都感到學習是那樣的幸福,而不努力時,自然成績就會一落千丈不用説老師和家長,連自己都抬不起頭來,學習又是那麼重要,不學習的下場,是多麼黑暗。國小六年的學習,苦與樂交替佔着上風。

現在的我早已步入青少年的`行列中,作為一名國中生,自己的未來漸漸變得不再遙遠,漸漸懂得國中的學習不是説説而已,更不是靠考前的突擊就可以拿個好成績回家過年,語、數、外、史、地、生、政、物,八門大課每天都要去學去背,身上的擔子確實是不輕,作業多的叫苦聲,老師家長無形中施加的巨大壓力,都是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我正處於求學時代,明白“不學習就沒有出路”這句老話的深刻含義,更加懂得考好對自己來説有多麼重要,有時候想通了,學習就是一種享受。

學習的苦與樂,一刻也不能少,苦多了便會變得平常,樂多了也會膩,苦樂相互配合,才會碰撞出學習的火花,就像鹽和糖,各自適量才會有好的味道。

學習的路程上,不管是苦還是樂,都不是憑空想象,都是下一步的動力,苦,説明自己的努力還不夠,自己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樂,更不要掉以輕心,為下次爭取更高的成績,正確看待,深刻理解,才是學習的正確態度。

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恰到好處的苦與樂,才是學習的真諦,才能嚐到沁澀的滋味。

苦與樂讀後感4

一些老同學,不常見面。見面了總在我耳邊嘮叨:“放下吧,人要懂得放下。”放下什麼呢?沒説。只是繼續勸説:“學會放下,人才不會累。”我故作不解。從這句話裏我聽出了一個道理:只有學會放下的人才會幸福。要是放下不了,就會很累。這個道理裏又包含了一條暗示:我為什麼會覺得累呢?原來是我還沒有學會放下。

同學在一起,總免不了談論談論,那時誰和誰同桌,誰和誰又鬧過矛盾打過架,誰表面怎樣內心又是如何,誰曾經如何誰現在怎樣,等等。從國小到國中,從瑣事到情感,夾雜着太多的“記”。總歸聊來聊去不是“我”和“我們”就是“他”和“他們”。

所以,放下什麼才是真問題。比如説放下悲傷,也放下回憶嗎?放下陋習,也放下責任嗎?學會放下,總不能什麼事情都灑脱的留下一句:“放下”吧?你是否問過自己,説了放下卻不一定放得了嗎?説了記住就能是否又能在腦海長久停留?選擇放下過去是自由,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但是人絕沒有過這樣的能耐。你的心不允許,你會記得。

記得是你的責任,大凡有思想之人都牴觸命運,反抗命運,可有誰是能力無限的人嗎?尼采那句“愛命運”是對人生態度很好的指引。如若不能想放就放,想記就記。那何不換一種角度去思考過去的.事情?把無法放下且不能放下的事當做人生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完後之後你會更加心安理得,不為“記”所苦惱。正如梁啟超所説:“到責任完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

放下是有種類的。首先應該知道人的腦海是有限量的,存的事情多了,有用的思想就裝不進去。負面之事想的多,責任也定會逃之夭夭。

這就需要有放有記,可問題是什麼是該放下的,什麼又是該記住的?孔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憤忘食,體現的是一種進取精神。樂以忘憂,展現的是一種樂天作派。不知老之將至,透現的是一種忘老思想。忘食而進取是幸福的,因為只有進取,才能創造,從而收穫。收穫是令人無比幸福的。它能促進理想成為現實,從而讓生活更美好。忘憂而樂天是奇妙的,因為只有樂觀才知變化之妙,人的生活總是在不斷變化,悲傷和快樂是生活的奏曲。既然如此,何不記樂而放憂呢?降臨世間是己哭,離開世界是別人哭。既然兩頭是哭,中間就應該笑。放的不留遺憾,記的明朗。

所以,生活既要有所放,又得有所記——放下慾望和怨恨,記得責任和使命。

苦與樂讀後感5

我讀了《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語言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認為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

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苦與樂讀後感6

人生有兩個極點:最苦與最樂。

梁啟超曾這樣問過自己:“人生什麼事最苦呢?失意嗎?不是。貧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對。因為總有辦法可以解決,你只需達觀,現在又問一遍:“人生什麼事最苦呢?”他回答道:“人生最苦的事,莫若於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

不錯!責任,每個人都有。近了看,我是一個女兒,應盡孝父母;一位姐姐,應做個好榜樣;一名學生,應完成學業;一位班幹部,應盡職盡責。遠了説,我是一名公民,,有義務奉獻社會,有義務報效祖國。

責任分三種:自己的、別人的、大家的。雖説“先人後己”,但責任吧,應把自己處理好,再來幫助他人處理。若誰都懶得管,那這責任就會變成“影子”,跟你不放,讓你痛苦不堪。

責任雖然很多,但盡職盡責的卻寥寥無幾,於是揹負責任,便成就了人生最苦的事。

於是有人就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我做不到那麼多,我沒那麼多責任”,但是,責任卻一日不曾遠離,於是他們還要整天憂鬱“作業沒完成怎麼辦,作業還沒交過去怎麼辦”,因為受那責任的詰問,收到自己的良心責備,想要逃避也沒處逃避呀!

與其不盡責,一直陷入苦痛之中,倒不如認真盡責,享受生活的快樂。什麼事最快樂呢?當然是盡責任了,儘管責任很多,但苦盡甘來嘛。

這樂呀,又分以下幾種:第一種純樂,就是指一件快樂的事所帶來的喜悦的、積極的情緒。第二種後樂,就是在一件苦事幹完之後,得到了成功的快樂。第三種:真樂,就是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類的人,一直處於擔憂的'狀態,擔憂國家人民,擔憂世間,但又在為國家人民,世間的事而樂,便稱真樂。

人能到達的苦的境界,也就反映出了人所感受到樂的程度。盡責越上心,越認真,就越樂。而相反,那些不願承認自己有責任,還有那些逃避責任的人,也不會有真樂的。不願承認的人,所生活的世界定是充滿了欺騙。那些逃避責任的人,定是不能享受這真實美好的世間。

地球是圓的,你所做的一切事帶來的影響,無論是好是壞,兜兜轉轉總會回來。責任是無法逃避的,地球都有責任——公轉自轉,地球不也在盡責嘛嗎?如果地球不盡責,人類就無法生存!我們不盡責,必然也會自食其惡果。

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盡責從自身開始,盡責才是一種快樂

兩個選擇:自投苦海、回頭是岸。

苦與樂讀後感7

讀罷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一文,知道揹負責任之苦,盡到責任之樂,感慨頗深,竟不由得與作者產生共鳴。“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細數往事,歷歷在目,慨歎萬千之時,也深深體味到“負責最苦,盡責最樂”之真意。

生命自啼哭落地,衣食受之於父母,日益長大成人,便於內心最深處,思成家立業,感恩圖報。於是,便有了對父母的責任。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何況生之為人?然人各有志,四海為家,雖有感恩之心,無奈千里之外,終不能膝前盡孝。日夜縈繞,思念故鄉,牽掛父母。待鴻圖大展之時,父母亦時日無多,更是在心中悔恨。未能盡兒女之責,遺憾終生。

建立家庭,結為夫妻,生育後代,撫養子女。身為丈夫,照顧妻子,身為妻子,體貼丈夫,身為父母,撫育兒女。夫妻不和睦,家庭不和諧,傷及夫妻感情,影響子女成長。未能對家庭盡責,愧為丈夫,愧為妻子,愧為父母。

踏入校門,老師教導,同學互助,增長學識,鍛鍊品行,對父母付出盡責,對師生幫教盡責。整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不學無術,浪費父母金錢,愧對師長教導。學無所成,艱難度日。未能盡學生之責,無顏見父母師長。

走進単位,工作着落,同事關照,上司帶領,當應盡責協作,努力創新。慵慵懶懶,碌碌無為,不敢擔當,推諉拖拉,一無所成,領導查問,惶恐不安。凡事不適時而為,明日復明日,萬事成蹉跎。日裏夜裏,於良心上受自我譴責,寢食不安。未盡員工之責,愧領企業薪金,枉費領導栽培。

未能盡兒女之責,未能盡丈夫妻子之責,未能盡父母之責,未能盡學生之責,未能盡員工之責,如坐鍼氈,如履薄冰,夜不能寐,食不能安,苦不堪言!

由此可見,未盡到責任,揹負責任之苦。若盡到責任,一身輕鬆,何苦之有?

要苦中得樂,須時時盡責,處處盡責。盡責之前,必要負責。重擔在肩,謹小慎微,忍辱負重,鞠躬盡瘁,不懈奮鬥,負責之苦可想而知。“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忠義不能兩全,負大責者承受大苦盡大責,得大快樂,故負大責盡大責之聖賢豪傑少有。負小責者承受小苦盡小責,得小快樂,故負小責盡小責之平凡人多見。

因此,負責最苦。但,苦盡甘來,無論盡大責或盡小責後,或大或小的快樂,亦為最樂。也因此,盡責最樂。

為求心安理得,不枉生而為人,仍要負責,更要盡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