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41W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新理念》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新理念》讀後感

《教育新理念》讀後感1

暑假裏應學校的要求,也為了給自己“充電”我讀了袁振國老師的《教育新理念》。 從社會學的視角看,教育是一種社會化形式,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基本生存技能、求知能力和社會規範等內化在個體之中,從而使個人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遵循社會的遊戲規則,調節自身的行為。但人們對教育目的的看法往往放在受教育者個人身上,針對受教育者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產生了很多針鋒相對的觀點。在這些觀點中,缺乏對教育目的的真正認知,人們不是對一些庸俗的名利孜孜以求,就是對犬儒主義的生活態度趨之若鶩。

我想所有的教育都是容類貫通的,不管你是教語文,數學,還是音樂,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就拿我的音樂學科來説首先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教學過程就是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刺激”學生的過程。其目的就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發生“興趣”。兒童心理學認為,國小生的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和興趣密切聯繫,興趣常常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們要把日常音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關係,使其內容、方法、學習方式等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其次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對音樂的表現、創造、欣賞等過程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理解和感受。

重視聽覺體驗和聽覺能力培養引導學生聽懂音樂所表現的情緒。音樂有表現熱情、歡快、活潑的,有表現懷念、悲哀、思念的,也有表現雄壯、堅定有力的,音樂反映着各種不同的情緒。由於每個人的體驗與個人的經歷、閲歷、聽音樂的時間、環境的不同雖然是同一樂曲也都會有不同的反映。教學中可採用對比的手段,引導學生去鑑別兩種不同情緒所標記的符號,所選擇的節拍、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線條等都有什麼不同,從不斷的對比中感悟出音樂所表現的不同情緒,總結積累出聽覺辨析與判斷音樂的能力。九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體現了新時期音樂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以審美為核心,以面向全體學生培養興趣愛好為重點,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聽、唱、奏、表演、創造的藝術實踐,培養學生感受、鑑賞、表現、創造音樂美的綜合音樂能力。

在拜讀袁老師的作品中我聯想到了我們音樂學科中著名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它是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它的教育原理和教育理念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原本性的音樂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音樂舞蹈、律動、戲劇、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整體,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奧爾夫的課就是要播下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大樹。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打開眼界,瞭解新的信息;要打開思路,創造力是財富,社會需要富有創造力的人才;要打開心扉,學會與人溝通、交流、合作,人生活在社會裏不是孤立的,要學會與人協作”。

最讓我難忘的是,有一節課,一位老師放了一段音樂給我們聽,然後發給我們每人一個綁着皮筋的酸奶空杯子,讓我們利用它發出的聲音為這段音樂伴奏,我們不約而同地撥動皮筋聽它發出的聲音,老師讓我們思考是什麼樣的樂器是這樣發聲的?我們知道有很多彈撥類樂器如古箏、琵琶等都是這樣發聲的。通過手中的皮筋和空杯子,使我們知道了彈撥樂器的特徵和發聲原理。老師利用最簡單的方法把我們帶到了音樂殿堂裏。

給我留下深刻影響的事還有,老師讓我們用家鄉話説一個旅遊景點,有二個字的、三個字的、四個字的。然後從中選出了“關山”、“趵突泉”、“雲崗石窟”三句話。老師指揮,我們分三個聲部説了這三句話。訓練了節奏練習,再加入打擊樂:響鈴、木桅、鈸做多聲合奏練習。接下來老師讓我們分組創編迴旋曲式,每個小組自己選出獨唱、指揮,創編出旋律加入歌詞,最後表演很成功。正如李老師所説的那樣:播下一顆種子,長成一棵大樹。這節課培養了我們學生的創造力、與人合作協作的'能力、領導能力、即興的表演能力以及自信心,綜合了獨唱、合唱、指揮、曲式等多門課程。其中“即興”是奧爾夫教育體系中最突出的一項原則,即興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樂表現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教學活動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律動、唱奏實踐,以即興活動形式發展大家的音樂體驗,嘗試創造音樂的能力。即興活動主要注重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因此“做不做”是關鍵問題,而“做得好不好”不是關鍵問題。

奧爾夫音樂教育法相信人人都是天才,而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才智,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還需要不斷地改進、完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新一代的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們任重而道遠。兩年的工作中,我學到了很多,尤其是當孩子們取得成績時,我們自己從未發現原來我們這麼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我對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理解還很膚淺,以後我會繼續努力學習,把“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精髓體現在任何學習過程中。

每個學科都是相通的,最後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的生命”。我們必須看到音樂是個性化非常強的藝術形式。而我們培養的學生也應該是充滿個性的。我們應重視並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和獨創性,支持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使每個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各得其所。

《教育新理念》讀後感2

過去常常聽説,美國孩子的家長經常問孩子的問題是:你今天準備向老師問什麼問題?你今天向老師問了幾個問題?如果孩子説今天向老師問了許多問題,家長會非常高興。我當時聽了感到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中國孩子的家長問孩子最多的常常是:你今天在學校聽課專心嗎?老師講的都聽懂了嗎?在學校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如果孩子説在學校裏很乖,很聽話,上課的內容都聽懂了,家長就很放心。中美兩國家長對孩子不同的態度,反映了兩國間完全不同的教育觀念。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這本書,我懂得了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實際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表現。一種是問題教育的理念,一種是去問題教育理念。

美國人的教育理念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他們認為學生總是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和疑問,他們帶着滿腦子的問題走進教室,而老師在回答他們的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跟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教師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學生的獨立見解為目的,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我覺得這種教育觀念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更注重人的發展。

而我國目前占主導地位的是去問題教學的理念。雖然老師也歡迎學生提出問題,但從根本上説,教師的任務就是把學生的問題解決掉,以讓學生聽懂知識、掌握知識為目的。可以説是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教室,解決了問題輕輕鬆鬆地走出教室。教師往往把學生的問題都基本解決掉了,才感到自己的教學是有成效的,才感到放心。這種教學的結果必然是使學生過分依賴老師。長期以往,會約束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積極性在不知不覺中被扼殺了。難怪我們常常在問,為什麼中國孩子基礎打得好,但越往上學越不如外國的學生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強?學生怎麼都象機器包出來的餃子,全都一個樣?這難道不是這種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導致的結果嗎?

今天,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在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科技對經濟、綜合國力的作用尤為重要。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實行科教興國戰略。而科教興國戰略的核心是創新,關鍵是人才,如何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已成為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建設全面小康的當務之急。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國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上要有根本轉變,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由去問題教學轉向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問題的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自己作為第一線的教師,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今後在教學中要努力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1、加強自身教育理論的學習,積極學習和貫徹二期課改精神。學習瞭解目前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不斷接受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思想,轉變和更新教育理念,並努力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

2、加強專業理論和多方面知識的學習,拓展知識面,不斷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問題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僅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開闊的眼界和對知識的探究精神。這就需要我學習學習再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

3、在備課和教學中,要以問題教學的理念來指導,認真設計教學過程。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還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問題,激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使學生能夠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在實踐中,我要不斷研究提高問題教學的技巧,提高自己問題教學的能力,真正把問題教學,以人為本的思想落到實處。

4、幫助學生樹立問題教學的新理念。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學效果的好壞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由於老觀念的影響,有些學生認為,學習就是聽老師的,不敢或不願提出更多的問題,我今年所教的班級在這點上尤為突出。我認為老師應把問題教學這種新理念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徹底打破認為上課只要認真聽講,老師説什麼都對,不敢提出不同意見的錯誤觀念,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在學習中不迷信老師,不迷信書本,不迷信答案,獨立思考,創造性地學習,真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教學觀念的轉變和問題教學能力的提高有一個過程,我願意努力探索,大膽實踐,不斷提高。

《教育新理念》讀後感3

我認真讀了袁老師的《教育新理念》,每讀一篇,都給我的心靈以震撼,特別是總序裏的第一句話“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可以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

《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鋭、視野開闊、關注現實,有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名篇及其他領域中相關信息的分析。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需要更新的教育新理念。從宏觀教育觀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與學理念上為我們做了詳盡的闡述,使我們認識到任何教育行為都應以教育理念為指導。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不斷自我更新,及時汲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讓這些教學理念由抽象到具體,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一、教師要終身學習

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貫穿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是學生的專利,教育有、也不再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着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論,把那些教育理論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要有創新的思維和艱苦探索的精神

教育是什麼?贊可夫曾經説過:所謂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僅讓兒童完成教育教師的要求而且使他們的個性、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發展。素質教育歸根結底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應留給學生自主活動的餘地,讓其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時代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呼喚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於創新型的教師和充滿科學和創造藝術的課堂教學。新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有較全面的素質結構,更需要具備創新的活力,以承擔知識創新的重任,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教師的品質是以“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以及”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堅強與奉獻精神作為師德的典範。因為這些品質是任何一個時代教師的必需的要求,而新時期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創新與探索。因為原有的不適合新時代的需要必須有屏棄的勇氣,這就需要有探索的過程了。這個過程的艱辛註定了要有吃得起苦的精神才可能闖出一條嶄新的路,也只有這樣,才能鍛鍊自己,進一步完善自我。於是,這些新時代教師的品質在當今的歷史氛圍中顯得不可缺少和舉足輕重。

三、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要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關係。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有些教師還十分注重開課和結束時師生問候。如“初次見面,請同學們多多關照。”學生們也會有禮貌地對答。又如上課結束時,有的老師説:“請同學們好好休息。”,學生隨即説:“請老師好好休息。”這是多麼融洽的師生關係啊!老師站在學生的前面是位“循循善誘的指導者”,站在學生的後面是位“和藹可親的組織者”,站在學生旁邊是位“全神貫注的欣賞者”,站在學生中間就是位“親密無間的學習夥伴”。我們不能居高臨下地看學生,而是蹲下來再看學生。只有蹲下來看學生,才能走近學生,才能尊重學生的地位,才能發現學生長大了,才能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係,從而為學生創建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教育新理念》一書,讓我看到了課程的重要性、教師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讓我覺得我們的問題與困惑是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的。只要認真學習,不斷反思,找出問題所在,我們的教育理念和行為一定會越來越融洽,越來越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新理念》這本書在我今後的工作中一定還會給我們不少的啟迪。我將不斷學習、不斷反思,讓“孩子喜歡怎樣的教育”這一問題,貫穿於我們的工作中,成為我不懈努力進行解答的目標。

《教育新理念》讀後感4

這本書沒有那種高深的理論,而是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對比綜合上,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閲讀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讓我的頭腦經歷了一番洗禮。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時期的教師,需要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迎接這一轉變呢?我個人認為應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説過:“教師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説,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湧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麼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我一直都在教畢業班,我就特別明顯感覺到教師師德的重要性,每一個班的學生的為人處事可以説與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着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一)教師應尊重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二)教師還要學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並不是放縱。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應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後寫一份心理活動説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後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着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為愚蠢或傻瓜。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眾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為老師的我們是不是隻盯着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醜小鴨了呢?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學生們的禮物,説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天才出現。“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參與新課改的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確立行動目標,迎接教育的挑戰。工作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意氣風發,通達灑脱,奮發向上;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勤於學習,善於思考,踏實工作;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樂於分享,肯於吃苦,勇於創新;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淡泊名利,虛懷若谷,默默奉獻;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摯愛事業,深愛學生,精益求精;……我們本該讚美他們,我們能夠讚美他們,我們也必須讚美他們!教育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的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之讚美!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讚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讚美,願學生在教師們的讚美中長大,願老師們在讚美之中成熟、優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