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雲識天氣》的優秀教案設計

來源:文萃谷 7.56K

[教學設計A]

《看雲識天氣》的優秀教案設計

學生閲讀科普文的方法上,怎樣通過速讀抓中心、精讀抓重點,研讀質疑解難,提高學生閲讀科普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一、導入課題

多媒體大屏幕出示不同類型的雲的圖片,你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嗎?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係?由此導入課題。

二、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雲和天氣有怎樣的關係?

明確:抓住關鍵句來回答,即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

三、精讀第二部分,設計一種表格,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包括:雲的種類,雲的形狀、位置,預示天氣等。

四、研讀第一部分

1.這段文字的語言有何特徵?試作具體分析。

明確:體會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作用,體會説明性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

2.仿照“天上的雲……像峯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句式造句。

3.讀背第一段。

五、合作探究

學完本課,我們知道了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也知道了留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們就能有所發現,有所積累。現在,請同學們相互討論,將自己所積累的自然、社會、人生經驗用“看……識……”的形式概括出來,越多越好。

六、佈置作業

1.在小字本上抄寫本課所積累的詞語。

2.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教學設計B]

學生學習現代科技文的興趣,充分挖掘學生的知識積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讓學生主動學習。

一、學生暢所欲言,將自己所收集到的有關雲和天氣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段等在全班交流。

老師隨時激勵表現突出的同學,並將同學們的知識進行適當歸納。

二、學生快速看課文,收集本文信息。

三、師生共同篩選並歸納有效信息。

1.從文章內容角度歸納有關知識。

2.從寫作角度歸納有關知識。

四、質疑探究

五、佈置作業

1.利用所學知識,課外觀察天上的雲彩與天氣的關係。

2.課外蒐集一些自然現象與天氣的關係的知識資料。

[教學設計C]

學習的外延與生活是相等的。在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基礎上,將課堂轉移到户外,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來看雲識天氣,將是一種有效的嘗試。

教學步驟:

一、佈置預習學生收集課文所提供的信息。

二、利用二十分鐘時間,師生共同篩選並歸納出有效信息。

三、户外觀察當天天氣,通過觀察天上的雲來辨別天氣並預測第二天的天氣狀況。

四、佈置作業

結合所學知識,將觀察到的雲和天氣的狀況寫成一篇短文。

[資料整合平台]

1.有關資料

如何預測天氣變化

2.擴讀材料

暈——大自然的天氣預告圖

碧藍的天空,鋪過來一層蠶絲般的雲幕,不一會兒,太陽周圍現出一道彩色光環。它宛若彩虹,但沒有彩虹鮮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內紫外紅,而光環剛好相反,是外紫內紅。這就是“暈”,俗稱“風圈”。

人們雖然很早就注意到了這種美麗的光象,但對它的成因作出科學的解釋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頓做了一個很簡單但對後來科學發展影響很大的實驗。他讓一束陽光透過三稜鏡,結果出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的七色彩條。這使人類第一次認識到,陽光原來是由七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當它們通過三稜鏡時,由於波長、折射角不同,才顯示了各自的'本色。這一發現,給“暈”的科學解釋打下了基礎。

探空資料表明,那白如蠶絲的雲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體狀的小冰晶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體不相鄰的邊延長,實際上就是三稜柱體。所以,六方柱體狀的冰晶就像三稜鏡一樣,能把陽光分成七色彩條。當無數兆億小冰晶被陽光照射後,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來,便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暈環。

人們對“暈”的興趣,不單因為它有斑斕的色彩,而且由於它是天氣變化的一種前兆。據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統計,在1980年中就曾出現了1052次“暈”,“暈”後兩天內出現風、雨等顯著天氣變化的佔80%。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暈”都是風雨之兆。氣象工作者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當“暈”的持續時間在1小時以內(俗稱“短暈”)時,未來的12小時~36小時內會出現風或雨;當“暈”的持續時間在5小時以上(俗稱“長暈”)時,則不會有風雨天氣出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