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寫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86W

讀完後覺得孟德斯鳩真偉大,有文采有思想,言辭犀利,感情豐富。我很佩服他的實踐精神,到處去旅遊考察,然後埋頭寫作。他去了歐洲那麼多地方,維也納,米蘭,佛羅倫薩,羅馬,羨慕,多想能親自去感受下歐洲的文化。也很佩服他的社交能力,每到一個地方總能認識各種各樣對他有用的人。其次我覺得錢絕對是個好東西,如果沒有錢,難以想象會有這本曠世鉅著,這也得益於孟德斯鳩良好的家境,説來説去,就是他命好。所以,一本鉅著的出現,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不會寫讀後感

其實偶不會寫讀後感,所以就摘錄一些片斷吧。

一切受壓制的宗教,自己必將成為壓制異教的宗教。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而且,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以大無畏精神進行反侵略戰爭的小國,是可以打敗發動侵略戰爭的大國的,因為,大自然既然在人間造成不同程度的強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鬥爭,使弱者不亞於強者。

奢侈是和財富的不均緊密相聯的,二者永遠是成正比例的。奢侈只是從他人的勞動中獲取安樂而已。

那些浸透了“貿易的精神”的人們,固然不會幹明火執杖的搶劫勾當,但他們也決不會做出見義勇為、公而忘私的事情來的。

有時形成內部分離,和公開的分離一樣粗暴,並且也許更為有害。(這是孟德斯鳩談到婚姻問題時説的,私以為相當在理。很多人覺得離婚對孩子傷害很大,可是如果父母不離婚卻貌合神離,就是所説的內部分離,對孩子也許傷害更大。)

哲學上的自由,是要能夠行使自己的意志,或者,至少(如果應從所有的體系來説的話)自己相信是在行使自己的意志。政治的自由是要有安全,或是至少自己相信有安全。

2.

我們不僅要學會讀,還要會用所學知識來寫哦。俗話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説法。由此可見,讀書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謂:勞於讀書,逸於寫作。而寫讀後感則更是與讀書密不可分的事了。

讀後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有時也被稱作感想性議論文。日常生活中我們閲讀一本書、學習一篇文章或讀了一首詩之後,把所產生的感想、體會和收穫寫出來這就是讀後感。無疑“感”是核心,“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真切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書中內容的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出來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現象的感觸和評論。

讀後感的突出特點即“讀”是“感”的基礎,“感”是“讀”的結果 ,“感”因“讀”而來,所以首先得在“讀”上下功夫。第一步就要認真閲讀原文,力求融會貫通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乃至語言文字表達上的特點。一般説來,我們可以從讀懂詞句瞭解內容入手,進而理解文章的難點、疑點,掌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時,還可以把文中的內容同歷史的經驗、社會生活以及個人的實際聯繫起來,認真思索廣泛聯想。這樣,讀書的感受才會豐富,才會深入具體,從而為寫好讀後感打下堅實的基矗

切記:認真、仔細地讀是寫好讀後感的前提!

讀後感寫作的一般結構是:引——議——聯——結

所謂“引”,就是要從原文中引述材料,引出自己的感受來源。“讀是感”的基礎,寫“感”不能離開原文的內容,更不能從頭至尾沒有對原文的簡要介紹。如果不這樣做,“讀”和“感”就脱節了,“感”便成了無源之水。是不正確的。把原文中你覺得很好、很受感動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來。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點語句,然後寫感想;也可以間接敍述原文內容,點出感想是從何處產生的。總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來。但要記住:“感”是文章主體,因此行文過程中內容安排上要注意“讀”和“感”的比例。課文內容引用不要太長、太細,否則會喧賓奪主。很多同學只有“讀”而無“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寫法成了對書的內容介紹,從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所謂“議”,就是要針對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寫讀後感重點應落在“感”字上。一定要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寫出來,還要寫得具體,這樣才能讓人信服。要抓住體會最深的一兩點,任何一篇文章,讀完後受到的觸動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加選擇,面面俱到,泛泛的談,那就根本什麼也説不清楚,所以要選擇自己體會最深刻、有獨到見解的感受來寫。千萬不能“感”到哪裏就寫到哪裏。那麼如何選擇感受的角度呢?注意以下兩點:

1、選擇你能發掘出深度的角度來寫,不可勉為其難。

2、感受點要有新意,切忌千人一面,所以寫作時要全面透徹地理解文章實質,緊扣原文中心同時從不同角度去想,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啟發。例如:《孫權勸學》一課,我們可以從呂蒙接受別人的意見角度來寫,也可以從孫權善於勸説引導來談,也可從學習的內因外因、魯肅重學識等角度來寫。

5、讀後感應力求入情入理、新鮮、活潑。有些同學寫讀後感或是板着面孔議論一番,或是痛心疾首自責一番,前者往往流於枯燥,後者則不大自然。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是“言必由衷”,“情動於中而發於辭”,只有深受啟發,確有所得,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所謂“聯”就是聯繫,它有兩層意思:一是對原文進行材料分析、評論;二是要針對自己的感受聯繫實際生活,這是很重要的一步。

對原文進行材料分析評論要略寫但卻不要不寫,與實際生活的聯繫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聯繫實際才能使文章有可讀性、有價值。由原文推而廣之,使原文的.內容得到充分發揮,同時自己對原文的體會也會更深刻。可以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工作實際、社會實際、現實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實際,這一點是讀後感的重要特點之一,也是區別於其他文體的主要界限。當然,聯繫實際並不是漫無邊際地去聯繫,而也必須如寫議論文那樣有很強的針對性,也就是説要有的放矢,決不能泛泛而談,牽強附會,生拉硬扯,要自然,要和情和理。

聯繫實際要注意以下幾點:

(1)、聯繫自己個人生活,不要寫成自己某項成績的彙報,也不要寫成檢討書。

(2)、聯繫社會生活實際,一定要實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説假話、大話、空話、。這樣才能不空洞,才能言中有物,深中肯綮。

(3)、聯繫實際時還要力爭情理真切。情真才能感人;理切才有力量。切不可言不由衷,胡編亂造。

(4)聯繫實際時,聯想要豐富。多關心國家大事、社會熱點、各個領域的突出表現的人和事,多選擇新近發生的新人新事,體現與時俱進的特點。

所謂“結”就是結尾,總結全文,重申自己的觀點,要求簡潔有力。

總之,,寫好一篇讀後感無論怎樣都不能只有引述沒有感想,也不能人云亦云的重複別人的觀點,應從文中提煉出新觀點,結合現實生活,從新的角度寫出內容較為深刻、又頗具新意的讀後感。

[範文評析一]

讀《簡愛》有感

公元1846年,在英國北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一座牧師住宅二樓的窗前,坐着一個身材矮小,相貌平常的姑娘。在窗外,是一片了無微型機的墓地,墓地盡頭是一望無際的長滿石楠的荒原。窗前的姑娘正在奮筆疾書,用她的悲苦和怨憤、激情和想象,構建着一個既是內心也是外界、既是微觀也是宏觀的獨特世界,敍述着一個樸實無華、真實感人的故事,塑造着一個生而不幸、歷盡艱辛、敢於奮力抗爭和頑強追求的少女。這位姑娘就是夏洛蒂·勃朗特。

所有的本文經典小説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簡愛》。暑假這幾日無聊,便又拿出來仔細讀了一遍,算是重温。

小説平實的敍述,既不像昆德拉牢騷滿懷的議論,也沒有村上小説裏徘徊的陰沉之氣。我的心情隨着主人翁在字裏行間跌宕起伏讀完之後,感慨滿腹……

很多的偶然,組成了人生的必然。人如浮萍般,隨波逐流。若説有內在的連貫性,那也只是人內在的修養喜好,對人生的態度、性格等等與外在客觀環境不斷磨合的本真。那是人之成為人的內存的決定,也是人性光輝的所在,是平凡裏的閃光點。

我個在許多假設,假設簡不是在那樣的家庭環境中遭遇到種種不幸,假設她在所受教育期間的困難使她屈服倒地,假設她不是在羅徹斯特家當家庭教師,或者出走之後永不回頭,那又如何?這許多的不確定,組成了簡的一生,而從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在課堂上,教師總會教育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的人生可是現實生活中,一些大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卻又是如此的簡單—聽天由命,順其自然。但是,有沒有人這麼想過,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着無數的困難和無數的岔路口,面對這些岔路口,每一個人都得做出自己的選擇,當你選擇一個的同時,又剛好錯過了另一個,甚至是無數個,任何人對未來是未知的,所以,你只能保證自己的選擇是適合自己的,卻不能確定這是不是完美的。生命歷程的選擇其實是無所謂的,因為怎麼走都是一生。所以,《簡愛》吸引我的不是簡做出了怎樣的選擇,而是她在歷經生命的過程中熠熠灼目的人格魅力。

對正義的執着,含着堅韌的倔強,這是簡生命力的一種表現;對於朋友與親人,尤其是愛情,一種含蓄的熱烈,執着而不偏執的温和,把更多人性的關懷和對生命的熱愛融入愛的體驗中,這是簡對善良和愛的理解。我慶幸簡遇到的羅徹斯特是言行刻板卻不失淳樸之人,否則,他們的愛情肯定走樣,這僅僅是我的見解。

簡·愛這個孤苦伶仃、無財無貌的小人物,依靠自己的艱苦奮鬥,終於克服了貧窮、苦難、習俗、榮辱、金錢、“神恩”等等阻礙,追求到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文章最後,簡愛已從一個弱者變成了強者,已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了,和經過自責懺悔的羅徹斯特,在心靈上已經完全平等。在財力上,特別是體力上,雙方的強弱地位已經發生互換,籠中鷹得請麻雀覓食,現在那個大男人得依靠這個小女人了,這也是作者對男女平權的一種願望和奢求。顯而易見,這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團圓,這是艱苦奮鬥、頑強追求的結果,也是人性取得勝利的果實。讀完之後,我感到了一種心靈上的滿足。

想來此類經典的小説,像《安娜卡列尼娜》,像《德伯家的苔絲》,讓後世所緬懷的,感動的,除了故事本身,突出的都是人性的光輝。那是對愛的執着追求,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美好的憧憬和實踐,而這些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缺乏也最容易忽視的。

我願意像簡·愛那樣生活着。

[點評]:寫讀後感,首先要真正讀懂原作,才能真正有所感。作者先説為什麼“最喜歡的就是《簡愛》。”,這後引發“感慨滿腹”。作者的感慨緣於小説中人物,他們的性格和命運,更由這些引發了作者的思考而作了一系列“假設”,之後又不囿於原作而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貫通,作品中人性的光輝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全文所“感”真切自然而內容層次豐富,而且有現實的針對性,“那是對愛的執着追求,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美好的憧憬和實踐,而這些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缺乏也最容易忽視的”。從而更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範文評析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閲讀讓我飛翔

袁玉婷

鳥兒有了翅膀,可以在長空飛翔;飛機有了翅膀,可以翱翔九天;我也有那飛翔的翅膀,可以在書的世界中遨遊……

5歲時,爸爸送我一本連環畫《西遊記》。這是我獨立閲讀的第一本書,從此我便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隨着年齡的增長,連環畫再也滿足不了我日益增長的求知慾望。於是我開始閲讀古今中外名著。從沙翁到泰戈爾,從老子到魯迅,數不清的作家帶着他們的名著從書架上搬進了我的腦海。書中的世界是如此絢麗多彩、鮮活生動,引得我或捧腹大笑,或垂淚,或茶飯不思,或浮想聯翩。閲讀,讓我長上了飛翔的翅膀。

六年級那年暑假,我意外地在一個小書店發現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我早就想讀了,一直沒找到,這意外的收穫使我欣喜若狂。沒想到店主告訴我,這本書有人訂下了,一個星期後來取,惟一的方法便是天天跑到書店來看。我毫不猶豫地決定了

從此,我每天騎半個小時的車來書店,找個地方靠着看書,有時一看就是半天。中午吃點自帶的麪包,渴了喝幾口帶來的白開水。遇到警句或不懂的地方,便記在案《閲讀隨筆》上本上,回到家再細細啄磨。我就這樣“麪包加清水”看了三天,店主十分感動,竟破例讓我坐到櫃枱邊去看。我便可以不再受手痠腳麻之苦。

第五天,驕陽似火,陽光炙熱地烤着大地。朋友找我去游泳,這種天氣,若泡在游泳池裏是何等的愜意!可我沒有工夫去享受,眼看“期限”將至,可我還有好幾十頁沒看完呢!朋友看我戴上遮陽帽,騎着車匆匆出門,不解地問:“你是不是‘走火入魔’啦?”我愉快地説:“是本值得我一口氣看完的書。”説着,跳上車向書店奔去。

到了書店,我已經像從水裏撈出來的一樣,渾身濕透了。可我顧不得擦汗,捧起書就讀,直到夕陽西下,我才讀完了這本厚厚的書,還收集了一本讀書筆記。雖然累點,但我無怨無悔。

書中沒有顏如玉,書中沒有黃金屋,有的只是豐富的知識和閲讀帶來的無窮的樂趣。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一位高尚的人説話。------不是嗎?能有這樣和高人的説話的機會難道不是一件令人興奮和激動的事情嗎?我是有一種飄然若飛的快感的哦。

朋友,你找到這種飛翔的感覺了嗎?

點評:一本小小的連環畫使小作者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以至 “走火入魔”-------於驕陽似火中赴書店讀書,讀來令人感動。事實中是連書店的老闆也為之感動,而讓我享受了可以坐在櫃枱邊讀書的優待。是的,當閲讀變成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時,它就變得那樣崇高和令人起敬!本文作者抓住閲讀過程中的典型事例來敍述,文字並不華麗卻能至誠至真,讀來也有身臨其境之感.所以文不在於詞藻而貴在選材真實、典型。當然本文行筆流暢中也可見小作者平時的積累是比較紮實的。文章結尾處的寫實手法:書中沒有顏如玉,書中沒有黃金屋。能從反面立意、入筆,也是頗有幾分意味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