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2000字大綱

來源:文萃谷 2.14W

餘華的《活着》就像一面鏡子,一方面反映出來了主人公福貴在絕望的時代如何求得希望——活着。另一方面折射出了在兩個時代的交替下,中國人民如何艱難的活着。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活着的2000字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活着讀後感2000字大綱

  活着讀後感2000字一

我花了很久去想怎麼塑造我對這本小説評價的開頭。最終的結果是我失敗了,因為這實在是一本令我無話可説的小説。

首先的評價,《活着》是一本奇書。

説他是“奇”書,實際上是它“書裏有書”。用個術語來講,叫反邏輯。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反邏輯。反邏輯就是不符合生活邏輯,與常識相悖的。

那為什麼在説《活着》前先講反邏輯呢?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作者僅僅是第一章就用到了多處反邏輯闡述。比如年輕的富貴還混着吃喝嫖賭,燈紅酒綠的日子時,妻子所做的。“她什麼都不説”。並有更具體的,當他在賭場即將敗光了家產時,家珍的行動是“走到我面前,狠狠地跪下了,就一直跪在那裏,不哭也不鬧”。這是反邏輯的。按一個正常人的思維方式,這種時候的慣用手法當然是一哭二鬧三上吊,費盡心思留下他啦,讓他不要再幹這些啦。

但是家珍沒有。

這裏就體現了作者手法之高明。一個女人的賢淑,燒菜啦,幹家務活啦,無不是可以表現的。但作者偏偏安排她鬧了這一出。這一跪代表了什麼?代表了作為一個該有的妻子的責任,該有的禮節,以及對於丈夫的深情。這可不是一哭二鬧三上吊所能表現的。因而説《活着》“書中有書”。我倒希望哪天有人能把書中所有反邏輯的點所代表的意義寫下來,也許篇幅之長,意義之深刻,真能成一本好書。

翻開《活着》之前問過很多平時認為飽讀詩書的人的意見。得到的評價大多是“沒看過”。唯一一句書評是“名字叫活着,結果人都死了。”然後我也便笑笑,因為用死亡來營造悲傷突出主題的小説實在是太多了。翻開起點中文網的小白文,你不死幾個人都不好意思叫自己網文寫手。有的是為了襯托大反派的強大而死的,有的是為了襯托主角的精神而死的。死人簡直是太萬能了,有個角色不知道怎麼寫下去?死了算了。

匪夷所思的是,看《活着》,人物的死,是沒有徵兆的。非要説有什麼徵兆,當故事的走向開始朝着光明的方向發展,福貴的生活開始有了起色時,就應該死人了。有慶的長跑冠軍,鳳霞的喜得貴子,家珍的病有起色,二喜的愛子切心。到最後苦根的伶俐剛剛顯現,都是如此。如同一道詛咒。

因此這也是反邏輯。為什麼在一切都朝着好處發展的時候,都會跌入谷底?

點開豆瓣的書評,看到最多的評價便是“令人眼淚縱橫”。我哭了嗎?我太想哭,尤其是那句“有慶再也不會從這條路上跑來了”,家珍身為母親玻璃一般脆弱的心臟簡直觸手可及。

但最後我沒哭。

這並不代表我冷酷無情。我何嘗不為餘華先生的筆觸所深深折服?最折服我的地方,便在於每個人物的死都是沒有原因的,但卻不是沒有意義的。

想法,能夠體現他最本真最實在的方式便是寫下來,但有些東西,説出來,寫在紙上便沒有意義了。單就有慶來説,他的離去,為什麼偏偏是抽血而死,還是為了縣長的女人抽血而死,而不是其他死法?作者想説的顯然不是能用冰冷的筆尖寫下來的。只是因為生在那個時代,一切都盡藏在福貴絕望的咆哮裏了。

先前出場過的人物一一死去,似乎對不起《活着》這個書名,有種欺詐的意味。當然並不是沒有人活着的,剩下的那個是主人公福貴。

福貴是誰?小説從頭到尾失去至親最多的是誰?是福貴。那個把祖上100畝田揮霍了個乾淨的是誰?是福貴。最後的最後,最慘的是誰?還是福貴。那麼這樣看來,小説中最沒道理活到最後的,就是福貴。

但偏偏是這樣一個敗家子,成了故事的敍述者,大背景下唯一一個生存下來的人。福貴哪裏不想戰鬥?他只是把所有氣力都花在了承受痛苦上罷了。在命運的魔爪下他顯得實在太過無力了。也許你再也找不到一個福貴那麼悲慘的主人公了,可他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悲慘。一個人能夠面不改色,將自己所經歷過的所有大事小事娓娓道來,這是可敬的,也是絕對可怕的。他大可以去自殺,用死亡來逃避一切的苦難,但是他沒有。一開始他有生養的父母,父母走了他還得育子孫;沒了子孫還能陪着老婆數星星,最愛的老婆去了,健壯的女婿還在;女婿走了還有外甥這個責任的擔子背在身上。最後只剩下自己孓然一身,只是一頭老牛,我也能過過清淡日子。

這是他自己説的,只要人不想死,就能活着。他並不為了什麼而活着,他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餘華説這是一個男人與命運為友的故事,現在看來我想是的。福貴無數次伸出手想要在濃濃大霧裏抓住什麼,但往往只抓住一把空氣。也許他是非常想抓住什麼的,但抓不住也就罷了,這便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誠然,故事始終是寫給人看的。合上書的一瞬間,福貴的故事便都過去了,多少苦難也不必我們來承受。《活着》講的是福貴,實際上是説給這個世界的人們聽的。我們的世界是由千千萬萬個福貴一樣,螻蟻一般的人構築而成的。福貴身上如此之重的責任,我們又何嘗沒有。恰恰是這些平常無法感觸的東西,在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才能真切地發覺。因此我們每一個人是值得自己尊重的,面對身後命運的審判,只是打個哆嗦,還是拖着身子一步一步朝自己憧憬的地方前進。

看完以上可能你我有些慚愧。因為自己前進的目標沒有那麼偉大,自己也不過只是一個普通城鎮的普通市民罷了,沒法在這一大片濃霧裏抓住什麼。既然抓不住那就不要抓住了,來到這個世上,為了活着而活着瀟瀟灑灑走一場,沒有什麼不好。這並不是阿Q精神,是人們原本擁有的權利。

實際上最打動我的我的是作者的一句話,與故事無關,是餘華寫在自序裏的。

他説: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是要捍衞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為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敞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來到。

因為這段話,不僅僅是因為這本書,我崇敬餘華。他寫下的字遠大於這些字本身的意義。以上如此之多的個人拙見,是餘華先生不停地寫作才催生出來的。

  活着讀後感2000字二

這輩子想起來就這樣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這樣的命。年輕的時候靠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差點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餘華《活着》

《活着》是一篇讀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翻開書頁的不忍,那種合上書本後的隱隱不快,我很想知道一個人需要怎樣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撐他在遭遇到一連串的打擊後還能頑強的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雙親的痛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終於的落單與那頭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裏,回首曾經,他需要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福貴是生者的讚譽或是悲哀,之於他我更多的是同情卻又不得不為他的淡然而心生絲絲敬意——他用平靜的面容掩飾着他內心的波濤洶湧。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是呀活着真好,更何況是活在幸福當中。一直以來我都是個平凡的女孩,平凡的家世,平凡的樣貌,平凡的日子波瀾不驚,也曾幻想過不平凡,也曾希望自己的日子能過的轟轟烈烈,然而父母告訴我,平凡點好,平凡了就會淡然,就會寵辱不驚學會獨立學會堅強;老師説平凡好,平凡了就能一心一意的讀書,平凡了才能在一派浮躁中沉澱、成長;朋友亦説,平凡好平凡了就能每天都開心得沒心沒肺。平凡好嗎?我對着鏡子問那滿鏡的平凡,鏡子裏的朦朧玻璃後的水銀説,平凡好,平凡自己成就了別人是一種幸福。

於是某天,在那窄窄的閣樓,我在散發微微黴氣的書架上尋覓的時候,那本薄薄的小書兀自闖入我的鏡片,泛黃的書頁,向我傾訴着它的不簡單,那個叫做餘華的人,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正常卻也不正常的故事,福貴於是闖進了我的生活,情緒在那娓娓敍説的過程中起了漣漪,《活着》就是這樣,用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的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縱使餘華不是一個擅於煽情的作家,然而與平常之處的發掘,那漫不經心的筆觸卻直擊讀者的心靈。

人之處總是單純得像杯白開水,那時候的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平凡什麼是轟烈,那時的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強烈的目的,也許是一時的好奇也許是一時的氛圍讓自己有了瞬時的衝動。於是,那個時候的自己總與“半途而廢”相伴,也總會為了搭幾塊積木而拒絕吃飯——這一切,全看興趣的大小。在現在看來小時候的行為是那麼的脆弱,因為背後支撐這一行為的唯有興趣,全沒有什麼“崇高的信仰”抑或“理想”。然而那個時候的自己也從不會迷茫不會對自己的生命感慨萬千,於是,那時的生命也是最有韌性的——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

很多時候,遠離親人遠離朋友的日子裏,感覺幸福一下子遠行,孤獨與寂寞,傷心與難過,許許多多的想法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襲來,有過快樂的憂傷,也有憂傷的絕望,揚起的嘴角,是那麼的倔強,沒有淚水沒有過多的話語,只有心痛。一個人的堅強,那種超負荷的.難捱只有自己才能體會。然而所有的悲觀在遭遇到福貴時變得一文不值,所有的失落在遇上福貴時變成了有幸。我不是不快樂,而是還沒有適應快樂。所以如果有幸我要自己承擔安慰有時候捉襟見肘,自己不堅強也要打着堅強,還沒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我沒有資格難過,我還可以把快樂寫得源遠流長。

好好享受每一天的點滴,好好活着,為了自己也為了關心自己的人,為了這更長更遠的明天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2000字三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讀完時,屋外已是華燈初上了,不記得當時是怎樣一種複雜的心情。不太喜歡悲劇,每每讀完都讓人唏噓不已,久久不能從那種心境中恢復過來。而今,再次讀餘華的活着,我卻多了幾分感動與思考。

文章作者是以第一人的筆觸在記述的,彷彿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在向我訴説着他的坎坷波折的一生,沒有抱怨,也沒有悔恨,而是一種平淡的訴説,很平淡。就像一位哲人一樣,洞察了生活,超脱地看待着這世界。

福貴年輕時本是一個地主家少爺,娶得一位米行千金為妻,家境算是殷實,但卻遊手好閒,做過許多荒唐事,最後因賭博而敗光了家業,淪落為一介貧農,一家人住進了茅草房,然而這只是悲劇的開始。父親因為他的敗家而活活氣死,母親也因此病倒了,為去請大夫給母親看病在街上又被人拉去當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回來的福貴,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雖然此時的福貴已經體會到活着的好,想要開始過穩當的日子,但這時女兒鳳霞因病而變成了啞巴,妻子身體也因病而每況日下,生活仍然很艱難。然後就是親人的相繼離去,首先是她的兒子有慶,因熱心去獻血被他人貪婪的抽乾了,然後是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女婿二喜,最後是外甥苦根。面對着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我不知道在埋葬他們時福貴內心該是多麼的沉痛......始終覺得文章作者是有點殘忍的,在描寫生離死別時是那麼輕描淡寫,也幾乎不給人活下去的希望。本以為從戰場回來的福貴會從此走向安穩的生活,妻子賢惠,兒女懂事。可是兒子有慶卻因那樣的意外而死亡,家珍也因為悲痛不久就離開人世了,使人心情剛起又落。女兒鳳霞嫁了一個好女婿,好日子沒過幾年,因為生苦根難產而死了,心情稍轉晴又來一場災難,情緒不免又一次起伏。然後女婿二喜在工地做事被掉下來的東西砸死了。雖然女兒女婿不在了,但想着至少還有外甥這個希望吧,但誰又料想,可憐的孩子在長到幾歲的時候因貪吃豆子而撐死了。最後的最後,所有活着的希望都被掐滅了,只剩下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與他相伴......

縱觀主人公的一生,如果非要評價他的命運的話,我覺得他既可憐又幸運。可憐在他身邊的親人最後一個個都離他而去,他年輕時的荒唐債,都在之後的生活中得到懲罰,要知道其實活着的人是比死去的人要承受更多的;幸運在他生命中不管怎樣都有關心愛着他的人,在他年輕犯錯時,有他的母親袒護着他,無私的愛着她,有家珍不離不棄的包容着她,即使在他淪為貧民,家珍還是對他不離不棄。

文中最吸引我的人是妻子家珍,她是一個隱忍賢惠的女人。在福貴年輕時出去鬼混的時候,仍能包容他,小心的提醒他;在他淪落後,即使被自己父親接回去過大小姐舒坦的日子,她還是拒絕了,她回到福貴身邊,還偷偷帶回來一袋米。她説:“即使再苦,一家人也要在一起。”在福貴被拉去打仗那幾年,他辛苦操持着這個家,照顧孩子和生病的母親,等到富貴回來;在她患了軟骨病不能幹重活的時候,仍想着要下地做事為多賺工分;即使在臨死前還在想着要多納幾雙鞋底,好讓家人過冬。家珍的命運也是可悲的,他的世界裏就只有那種封建女性的三從四德、堅韌和隱忍,她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家珍代表的是許多勤勞善良的農村婦女形象,雖然一生過得很苦卻最終也獲得富貴的愛。雖然他的那種隱忍我不是很贊同,但是卻因她有這種堅貞而感到欽佩。

福貴的一生也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在艱辛的生命歷程中,福貴沒有流露出絲毫膽怯和放棄,而是在不斷挖掘着活着的樂趣,他買下將死的不中用的老牛,孩童般的和老牛開着玩笑,用粗啞的嗓音放聲唱着歌謠,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怨天尤人,他堅信着活着總是好的,活着就有希望!他那種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無論面對多麼沉重的打擊都活下去的勇氣就是生命的真諦吧。是的,生活有時候是很無奈的,甚至是很現實、很殘忍的,但關鍵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這些我們無法左右,有時候也會有一些無法預測的突發災難,但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着,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逆境和磨難不是憾事,相反,只有經歷磨難的洗禮,人才會懂得成長,懂得珍惜,去珍愛生命,去感受生活,就像文中的福貴一樣!

經常有報道説某某重點大學學生跳樓自殺,某某學校一對情侶因分手鬧得不快而鬧得兩相俱焚。現在的我們,也許沒有品嚐到生活的辛酸與苦辣,不懂得其中的艱難與無奈,一遇到點挫折就承受不住,所以會出現很多孩子的輕生現象。和福貴比起來,他們的遭遇真的不算什麼,只是在某一時刻他們把自己內心的痛苦放大了,認為已經經歷着人生最大的災難,其事實卻非如此。我們沒有福貴的那般超脱,還沒能做到只為活着而活,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其他事物,但我們要去追求這活着的真諦。

我們要為活着而活,相信活着就有希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