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讀後感800字

來源:文萃谷 4.99K

最近看了許多古代文人的文章,發現:古人好“古”。有許多文人志士喜歡對歷史事件發表自己的見解,議論縱橫,有理有據,説得頭頭是道。孔子曰:“吾非聖人,好古,敏兒求之者也。”看來古人對“古”熱議有加,但我謹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認為史論僅是一種“基於現實的理想主義”,有點紙上談兵。

六國論讀後感800字

以蘇轍的《六國論》為證。子由認為,六國之士慮患甚疏,才致以亡國。他指出,六國中韓、魏緊鄰秦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韓、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志諸侯。”六國當團結一心,援助韓魏,方可擋強秦。但於我個人看,這説法有史論常見的三大矛盾:

一、蘇轍是站在後人的角度反觀歷史,這就產生一個問題:但是誰知道秦國會統一天下呢?這就像一個人去考語文,等考卷發下來一看,閲讀沒做好,追悔莫及,然後再説當時我要如何如何理解就好了。事實上,你當時多花時間做閲讀,可能後面的作文就寫不完了。要是按他説的做,滅了秦國,説不定一統天下的就是楚國了,然後蘇轍再寫個《新六國論》,討論秦國和其他五國怎麼對付楚國。這就是史論第一大矛盾——時間矛盾。

二、六國有沒有過對秦國的聯合征討?有。蘇秦憑藉一己之力完成六國合縱,齊力攻秦,迫使秦國棄地入關,據險以守。然而最後為什麼失敗了呢?請注意,六國是六個國家,而不是一個國家的六個省。他們各自心懷鬼胎,只要自己的.利益沒了,立馬捲鋪蓋走人。而蘇轍想讓六國不依不饒地長久抗秦,這就是讓歷史的潮流,按照自己的一廂情願去發展,太過理想化,所以史論的第二大矛盾就是——理想矛盾。

三、蘇轍説:“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意思是讓韓、魏抗秦,其餘四國在暗中幫助。假如你是韓魏之君,與其犧牲自己國家的領土完整,卻讓那四國金甌無缺;自己捨命攻秦,卻讓那四國安居樂業,還不如直接投奔秦國,坐享秦國的俸祿算了。這就是史論第三大矛盾,讓個人和組織幹不符合他們利益的事,我稱之為動機矛盾。

綜上所述,可見所謂“史論”跟歷史之間有很大的距離,甚至根本是矛盾的。還有很多寫個人的史論,像《豫讓論》,認為豫讓在其主智家被滅後附於刺客之流謀刺趙家公不是義舉,當在智家因侵吞鄰家封地被滅之前以死相諫。還有《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説藺相如完璧歸趙是運氣,還把理還給了秦國……這些史論觀點標新立異,也不無道理,但看一個人過於片面,僅從單一的歷史事件來研究。太史公司馬遷説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些文章就不可謂通古今之變了,有失全面。

話雖這樣説,但史論也有不小的文學價值,倒也無可厚非。但我個人以為,歷史的作用不在歷史本身,更不是用來標新立異,顯示自身觀點的厲害。最重要的是,透過歷史看到今朝,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所以只有鏈接現實的史論,才最有意義和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