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02W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將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皆訴諸筆下,展現出詩樣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別樣風情。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生活的藝術讀後感,僅供參考。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優秀讀後感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篇一】

其實,生活於我無意義,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最為重要。應該説,這種感受得益於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一書。

作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學貫中西,著述頗豐。他的文字舒緩而有靈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滿深情,淺顯而深藏着哲思。他懷着一顆仁慈之心引領着我們從迷茫中走出來,以曠達的態度去面對現實,以淡漠之心去對待名利,以火熱般的情感去擁抱生活。他是文學家,是哲學家,是思想家,也是一個會生活的人;他從哲學和藝術的高度俯視生活,以平常之心體悟生活。在他看來,人一旦追尋生活的意義,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會失去生活的快樂。他説:“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是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這是否要我們放棄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見,理想和追求必須是基於現實生活的快樂原則的,換言之,理想與追求必須是在“好玩之心”的驅使下,順其自然地一步步實現的。何謂“好玩之心”呢?樂於做一件事,樂於讀一本書,樂於交一個朋友,樂於吃一種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則可稱之“好玩之心”。這種樂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歡你,深深地愛上你,沒有理由沒有原因”。顯而易見,快樂是對個人而言的一種感受,如影隨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來自於過度地追求名利,來自於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來自於以有限的生命去窮究那無窮的未知,來自於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來自於太多的理智,.....。既然我們知道快樂和痛苦是難以分開的,我們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也應該以曠達的態度對待痛苦,更主要的是應該聰明地避開和放棄痛苦。在這個意義上,放棄往往比佔有更重要。

放棄是智者的選擇。放棄也是最艱難的選擇。樹木放棄了枯黃的葉子才有來年的新綠,這是大自然的放棄;古人“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這是聖人對利慾的放棄;莊子説:“處其實,不居其華”,“為善,不近名”,這是大智慧者的放棄。從古至今“絕利易,絕名心難”,對此,林先生感歎到:“有修養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誘惑,只有最偉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誘惑。”那麼,放棄了虛名浮利就能得到快樂麼?蘇東坡認為“浮名浮利,虛苦勞神”。所謂虛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須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話説,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在林先生看來,快樂生活應該是一種悠閒的生活,過度地追求名利,只會為名利所累。他説:“有錢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領略悠閒生活的樂趣,那些輕視錢財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樂趣。他須有豐富的心靈,有簡樸生活的愛好,對於生財之道不大在心,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悠閒的生活。” 我們不是智者,我們無法放棄我們已經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我們應該放棄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討厭的人情事故,沒有愛的婚姻,對子女過分的關愛,不想讀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會......等等。

放棄了生活中的一切羈畔和痛苦,我們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閒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閒中能感受到快樂的是我們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觀點:人類一切快樂都發自動物性的快樂,即屬於感覺的快樂。這種感覺源自於我們能否儘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為,真情流露。不難想象,如果這世界沒有情和愛,即便我們擁有財富,即便我們享受着自由和陽光,悠閒的生活着,我們也不可能感受到快樂,因為這個世界只會是一個毫無生氣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説:“情是生命的靈魂,星辰的光輝,音樂和詩歌的韻律,花草的歡欣,飛禽的羽毛,女人的豔色,學問的生命。......這種東西給我們以內心的温暖和活力,使我們能懷戀地去對付人生。”我們只有將心靈深處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無阻礙地盡情釋放出來,去擁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愛我們身邊的人,去做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去讀喜歡讀的一本書,去品味愛吃的美食......,毫無疑問,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有人會説,我們整天在“為稻樑謀”,除了煩惱,何來這種閒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來,這種閒情逸致恰恰更多地為窮人所擁有,他説:享受悠閒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們丟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舊思想,不要效法“進亦憂,退亦憂”的先賢,過好今天,不想明天,快樂將會隨之而來。

林先生《生活的藝術》是一本指引我們走向健康人生,引導我們快樂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書。閲讀此書能使我們被塵世的塵沙所遮蔽的心靈走向澄明,能使我們曾經自暴自棄的卑微的靈魂走向高貴,能使我們從庸俗走向優雅,從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難中找到快樂,在忙碌中找到閒適;對於消弭名利紛爭,走向社會和諧不無現實意義。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篇二】

讀完林語堂先生《生活的藝術》一書後,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裏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悠然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天堂一般。 在林語堂那裏,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質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靈肉一體”。這種打破物質和精神的二分法,從而給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語堂人生哲學的底色。在林語堂看來,中庸哲學的近情是基於個人主義內涵的。正是基於個人主義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斷取捨的重要依據,而集體脾性和民族性格則是由各個個人的情感匯聚形成的。天才並非像中世紀神學的“靈魂”那樣一個神話實物,而僅僅是一個比喻;國家天才不過是它的行為的一種性質和做事的方法罷了,天才的作用不過是在國家危急時的選擇與取捨傾向,決定着國家的最後行動途徑。在林語堂那裏,人類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國家將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樂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樂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國所能貢獻給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禮物。在西方人,凡是隻須合於健全邏輯的,便認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國人雖然在邏輯上已是很對時,也還不能認為很充足,同時還須求其近於人情,作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學貫中西,著述頗豐。他的文字舒緩而有靈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滿深情,淺顯而深藏着哲思。他懷着一顆仁慈之心引領着我們從迷茫中走出來,以曠達的態度去面對現實,以淡漠之心去對待名利,以火熱般的情感去擁抱生活。他是文學家,是哲學家,是思想家,也是一個會生活的人;他從哲學和藝術的高度俯視生活,以平常之心體悟生活。在他看來,人一旦追尋生活的意義,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會失去生活的快樂。他説:“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是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這是否要我們放棄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見,理想和追求必須是基於現實生活的快樂原則的,換言之,理想與追求必須是在“好玩之心”的驅使下,順其自然地一步步實現的。

何謂“好玩之心”呢?樂於做一件事,樂於讀一本書,樂於交一個朋友,樂於吃一種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則可稱之“好玩之心”。這種樂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歡你,深深地愛上你,沒有理由沒有原因”。顯而易見,快樂是對個人而言的一種感受,如影隨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來自於過度地追求名利,來自於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來自於以有限的生命去窮究那無窮的未知,來自於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來自於太多的'理智。生活就是一件藝術品,我們就是藝術家——這句話看似很深奧,但是縱觀我們走過的人生軌跡不難發現,其實很簡單,我們就是藝術家,在精心的編織着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家庭、孩子、父母、親人、朋友以及陌生人,我們都是像藝術家一樣的融合着所有的人和事情。人們四處尋找幸福和快樂,卻沒有意識到幸福和快樂一直伴隨着自己,這句話對於容易滿足的人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將自己的人生軌跡定的很高的人是怎麼樣都不會意識到的,面對着生活當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誰能説出幸福和快樂始終就在自己身邊呢?也許真的讓自己輕鬆一些就能簡單的獲得幸福和快樂,對身邊人不要刻薄,對自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要對身邊的生活充滿信心,相信這個社會,相信這個世界。 心裏銘記:每一天都是一年當中最好的一天,多少文學大家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的理解都給出了十分樂觀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人這裏就變的舉步維艱,讓我們在生活當中充滿樂觀向上的態度是十分困難的,人們只能通過不停的充電,不停的學習來感受生活當中的一切,將生活當作是一次藝術創造,精心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它,將每一天太陽升起的時候當作是生活當中最美好的一天,一年下來你會有 365 個美好的一天。

林先生《生活的藝術》是一本指引我們走向健康人生,引導我們快樂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書。閲讀此書能使我們被塵世的塵沙所遮蔽的心靈走向澄明,能使我們曾經自暴自棄的卑微的靈魂走向高貴,能使我們從庸俗走向優雅,從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難中找到快樂,在忙碌中找到閒適;對於消弭名利紛爭,走向社會和諧不無現實意義。

  生活的藝術讀後感【篇三】

林語堂先生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也是一位真正懂得生活的藝術家,記得曾經讀過他筆下的《中國哲學簡史》,收穫良多。而《生活的藝術》是他意在引導讀者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進而去享受生活的一本著作。但很遺憾,也許與我最近焦躁的心情有關,或者現階段的我最應該學習和完善的內容並不在於此,所以我在書中讀出了一些消極的享樂主義,也有一些自私,讓我對很多見解表示懷疑。

積極樂觀,崇尚人性,及對生活的熱愛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書中對於本性的描述十分朦朧,也十分親切。不拘小節,隨心所欲也是作者極力推崇的,但我以為作者把人為和自然二者完全分開的看待有些欠妥。書中立場分明的褒獎自然景觀,而貶損人為事物,有時將美醜對立,有時又把界限隱去,確實很難拿捏。但我知道讀同一本書在人生的不同時段會有截然不同的見解,我也知道青年人的使命絕不在於享受生活,而我認為對未知的未來的探索和改變,對不完美的自己的改變和完善會更重要些。這部著作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詮釋了生命的內容,也時常讓我產生懷疑和思考,所以我決定寫一些粗讀過本書的感想,而不是書評,因為如果我這個乳臭初乾的後生不自量力地來寫一篇“ 書評” ,實在是對前輩的不尊敬。

生活的藝術。藝術家大概一定比平常人領悟地會更透徹吧,但當我假想周圍的人搖身一變都成為藝術或文學愛好者的話,我覺得這種社會似乎是有些畸形的。或者説,我不認為藝術適合於每個人的生活,最經看到劉歡做客《鏘鏘三人行》節目,談到了他對音樂的看法和多數人對音樂的實際追求,大概是詰問那些走在音樂路上的人,你們真正追求的是音樂本身,還是追求通過音樂這一渠道來讓你名利雙收。換句話説是音樂更大,還是你更大,顯然,劉歡自比於音樂時,他更認同音樂的強大。

八月份讀完這本著作之後,到今天已經過去三個月,我記性不好,所以已經不太記得其中的細節了,更不記得那些我當時不是很認同的觀點了,現在閉上眼睛想想,我從中得到的收穫,或者是適合我的建議可能也忘了大半。我更無從根據書裏的內容來寫什麼讀後感,但我要説,接下來的一些我認為成熟的看法,以及這些看法的形成都和《生活的藝術》息息相關。

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狀態、思考一下自己的定位,其中難免有一些是我並不滿意的,甚至會抱怨不公的,但是,如果常常拿這些自己的關鍵詞去和別人作比較,往往會使自己迷失、焦躁、冒進,同時忘記真正的重點。所以,不強求並不是一種消極,而是一種穩中求勝、動力持久的表現,而正是因為不強求,我才可以有精力來發現生活中的幸福,我才可以看清什麼對於我來説是更重要的,不是積蓄財富、不是酒肉之交,而是讓家人放心,而是讓自己成長。就類似於之前所説的,是成長帶來的財富更重要,還是財富背後的成長更重要,所以,不要捨本求末很重要。

酒池肉體是享受生活嗎,予取予求是享受生活嗎,隨心所欲是享受生活嗎?生活,不只存在於肉體慾望,也不能侷限於精神修養,不能太重視周圍而忽視自己,已不只是自己而無所顧忌。如果讓我定義享受生活,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愛護自己與最大限度地使心靈得以慰藉的恰當共存。沒錯,我的定義很簡單,但我還要解釋一下使心靈得以慰藉,比如孝順父母、比如呵護愛情、比如掛念朋友、比如憐憫不公、比如幫助弱者、比如嫉惡如仇,通過這一類的感情表達從而使心靈得以慰藉,也就是心安,傅佩榮説過:“ 行善心安,而心安的快樂最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