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06W

説來慚愧,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且還在城裏住的人,已過是大學即將畢業的我,居然從未細心瞭解過中國傳統戲曲。想想也太OUT了。有一天劇院裏放京劇電影《穆桂英掛帥》,因為我的父親愛看,而且看的人不多,我沒有買票就和父親堂而皇之地混了進去。到現唯一的印象是穆桂英的扮相非常美,背後還插着小旗子。關於傳統戲曲的記憶只有那一次,之後的所有記憶就被層出不窮的外國大-片吞噬了。越到後來美國大-片越來越多,一直感覺中國戲曲和我沒有什麼關係,那應該是老頭老太太喜歡的東西。

牡丹亭 觀後感

第二次親密接觸中國傳統戲劇應該算是上大學的時候了。我上上了戲曲歷來課,而後看了王實甫的《西廂記》,我真正領略到了中國戲劇的文化魅力,真正喜歡上了元曲。儘管上高中的時候也學過關漢卿的《竇娥冤》,但除了六月雪加一個字“冤”,對戲劇體會不是那麼深刻。

再之後,從陳凱歌的電影《霸王別姬》知道了戲班子是怎麼回事,慢慢的生活中出現的戲曲似乎多了起來,電視裏、廣播裏上不時聽上那麼一曲。直到今年看了陳凱歌的新片《梅蘭芳》,才知道當年中國傳統戲劇曾經如此輝煌, 讓人如此瘋狂!看來“粉絲”最早是中國產的!於是產生了現場看一次傳統戲劇的'衝動!

當家人告訴我北大講堂上演崑曲牡丹亭,要不要去看的時候,我心裏其實想着是《西廂記》。“看!去看!”圓一次夢吧!當我看到字幕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青春版《牡丹亭》中本時,依然還在“丈二和尚”,判官小鬼出場我心裏還在想這是西廂記嗎?這是哪一齣戲啊?好像沒有啊?當杜麗娘出場,我才恍然!我真暈,這是牡丹亭!高中應試教育讓我知道了明代戲曲代表人物湯顯祖,也知道他的大作牡丹亭,但不知道牡丹亭是講什麼事情!真是慚愧!臉紅!還好四下漆黑一片。

接下來就只 用一個字形容感受了-----“美”!

1、

故事美

我國明代就有如此浪漫愛情故事,可見當時的文明程度。漢民族的含蓄和年輕人追求愛情的勇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放到現在都堪稱典範!當我們現代人還在討論清朝留下的封建禮教的時候,從元代的年輕人張生和鶯鶯到明代青年柳夢梅和杜麗娘已經實踐着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了!

2、

唱詞、唱腔、台詞美

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來有什麼不同,但湯顯祖曲詞,與崑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台詞彷彿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痴情的柳夢梅對麗孃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

3、整個舞台佈景、燈光非常簡潔,背後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寫意傳情、含蓄悠遠,表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性格和魅力。舞台美術設計美

4、

服裝設計

按道理説沒有比較就沒有發言權,但儘管沒有比較,依然能體會到整場服裝的現代感,服裝隨着劇情時而靚麗奪目,時而淡雅飄逸,還是一個字“美”。現代人總希望找到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我感覺這套設計就不錯啊!

5、

舞蹈

印象中傳統戲劇除了武生的打戲之外,舞蹈動作應該相對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現代舞蹈、京劇動作為一體。同時,演員的舞蹈動作與舞美、燈光、服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機地配合劇情的發展,讓整個舞台變大了,戲劇更美了。

上面的5點純屬一個外行看的熱鬧。我一邊看一邊在想,我們總在説傳承中華文明,靠什麼?載體是什麼?中國戲劇集合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文學、審美、歷史、武術等等,是中華文明的最好的載體之一,是中華文化的精華。竊以為,沒有看過中國傳統戲劇就枉為中國人!

以前有人説京劇是國粹,我看崑曲是國粹中的精華,聽懂崑曲是要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藴的,崑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陽春白雪,絕不是雅俗共賞的東北二人轉。如果説沒有看過中國傳統戲劇就枉為中國人的話,那麼,沒有看過崑劇就枉為中國的文化人。

説起來,城裏人挺慘!問問農村人,陝西人唱秦腔,河南人唱梆子,山東人唱呂劇,江浙人有崑曲、越劇,向前推10年,哪個縣劇團不走村串巷,搭一個土台子就可以唱戲,全村一個不能少。哪個農村人沒有看過戲啊,城裏人連農村人都不如!農村人現代技術傳播的慢,但傳統文化根植的深。中國社會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文化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湧入,中國傳統戲劇面臨着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如何傳承的問題。

演出結束,被打動的不僅僅是我,全場起立熱烈鼓掌。全體演職員謝幕,最後出來的居然是白先勇先生!直到散場之後,我跑到前台,買了本《北京大學白先勇崑曲傳承計劃》才知道原委。我們看的青春版的牡丹亭是這一計劃的一部分,白先勇先生是總製作人!

到此,我不禁想起崑曲的保護來,崑曲是早在明代就家喻户曉的,湯顯祖是在世界戲劇史上與莎士比亞齊名的崑曲劇作家,身段、唱腔極為講究、用詞清雅。而京劇是清代崑曲通俗化後的產物,很多京劇摺子戲直接照搬於崑曲。所以京劇無論從歷史上和文化內涵上都遠不如崑曲。

儘管如此觀看它的人越來越少。幸運的是它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崑曲,又稱“崑腔”、“崑劇”,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很多劇種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中國戲曲之母”之稱。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 伴奏樂器, 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絃、琵琶等( 打擊樂俱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