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來源:文萃谷 1.02W
淺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1

以往的教學,都是老師説學什麼,學生就學什麼,老師説怎麼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由於比較被動,從思想到行動上的積極性就不夠。我注意在教學中滲透了學法指導。首先問學生想怎麼學?學生答:想讀!(呵呵,自己想讀,就是好事!)想讀到什麼程度?想讀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好的,有着明確的目標,就不會錯到哪兒去。看來平時對讀的要求,他們已經非常明確了。)那怎樣才能做到讀正確?讀給同座聽,讓同座幫着找出讀的不準確的讀音,幫助糾正,一起正時,再讀,直到讀準為止。(這樣的讀,雖然沒有教師發令員一般説“開始”,各自或一起讀一遍的整齊和陣勢,但我可以料想到結果會很不同。)怎樣才能讀熟?熟讀成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是老師多強調幾遍全體學生都能讀懂的。

淺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只要學生自己實踐了,才能出真知。)怎樣讀懂?弄清每句話的意思。用什麼方法弄懂每句話的意思?弄清每個詞語的意思,然後連成一段話。(果真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弄懂了表現字面的意思,如何理解詩文內在的情感?體會人物情感,聯繫當時社會背景。於是學生便體會到古詩作者羅隱對於像蜜蜂一樣辛苦勞作的勞動人民被統治階級剝削的同情之感!

既因為文章很短,又因為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學得主動,課文上罷,在循循善誘下,學生的訓練面積大,教學實際效果非常好。學生大部分能當堂背誦,當堂默寫,且正確率較高。

淺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

如何提高國小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這是一個太大的話題。我們應循着這個話題探索到國小語文課程的目的是什麼?國小語文課程的性質及任務是什麼?還得學習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方能對“有效性”的問題作一些探究。

提高國小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探究,也就是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效性的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這個基礎也就是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個基本的語文素養,能夠滿足學生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生活基本需要,能夠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基本保障。聽、説、讀、寫樣樣本領都少不了。比如説,一個孩子在應聘工作時較好的通過了筆試,但到了面試的時候卻木訥慌張、吞吞吐吐、辭不達意,不能落落大方地與人交往,可能就遭到了淘汰。反之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最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就是想方設法加快提高孩子們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速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我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説過:“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牢記語文教學姓“語”,不管怎樣創新,要體現語文閲讀教學的特點。課不能上得華而不實,甚至譁眾取寵。改革的決心要大,但具體到一節課,又要實事求是。“

楊再隋教授也曾説過:語文課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為基本特點的課程,是“致力於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課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其基本策略的課程,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基礎的課程,這就是語文課程的特點,不能變也不應該變!否則,語文課程就變味了,變形了,變質了,異化了,就不再是語文課了。

我們語文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識字寫字;通過讀書學會讀書;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解詞語,品讀詞語;在讀書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等,不但不能變,還要抓住不放,做得更好。一句話,語文課就是要學生絕大部分時間裏學習識字寫字、閲讀、作文和口語交際。這就是語文課上的學生言語實踐活動。白白浪費時間去幹別的什麼,而不讓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課能算是語文課嗎?方向明確了,具體該怎樣操作呢?這也是我們教學第一線老師最感興趣的,最具實用性的探究。

淺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3

近年來,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人們對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性教學?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説:“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1. 什麼是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個由外部的實在世界、內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為世界三個層面所構成的結構系統。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

2. 什麼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誇美紐斯説:“……假如沒有一個學生違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學習任何學科,我們就不會有發生厭惡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個人都會順着他的自然的傾向去發展。”有效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3.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做才能使課堂有效呢

3.1深鑽教材,備好課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説備好課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這就要求老師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來為每一堂課做準備。那麼如何才能備好課呢?備教材:教師在備課時要參閲教師用書,明確這節課的重點和目標。思考如何用巧妙、直觀的方法,層層突破,輕易地化解難點,讓學生理解接受。備學生: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預見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和反應,想出解決的對策。備教案:教師在教案中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提出哪些問題?教師應該怎樣去回答、去解決?

3.2上好課

國小語文是義務教育中一門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國小語文學科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按《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有初步的聽、説、讀、寫能力;在聽、説、讀、寫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如何上好國小語文課呢?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正所謂是實踐出真知。

(1)巧設導語、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常用的導入方式有:啟發導入;直觀演示導入;激發興趣導入;講故事導入等。不管使用哪種導入方式都要求教師準備充分的相關資料,在開始講解課文前,能夠先以豐富生動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到整堂課的氣氛。

(2)講授知識應注重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

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解的知識要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中介,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以及知識的運用,使學生懂得知識真正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進而真正地喜歡上語文課。

(3)課堂講授中應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着重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

(4)寓教於樂、提高學生品德修養。

4. 教師要及時地進行課堂教學反思

專家們説過: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師,這是自己快速成長的重要方法。每天靜下心來,回顧這一節課的程序和細節及整個流程,有哪些不足和優點,及時寫好反思,一點一滴地積累教學經驗,揚長避短,日積月累,不斷提升了自己的教學水平。

5. 教學中正確處理好師生關係

愛因斯坦説過:“使學生對老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如果學生喜歡你這個老師,就會“愛屋及烏”,也會喜歡你這門功課,這也是有效教學的一個方面。怎樣的老師是學生喜歡的老師呢?我想,尊重、相信、熱愛學生、性格温和,談吐幽默、富有愛心、學識淵博、真誠對待學生的老師,一定會是學生喜歡的老師。所以作為我們教師,就要不斷增強自己的個人魅力,做一個受學生尊敬、愛戴、喜歡的好老師。

加強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一個老師所追尋的目標,所以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只有勤奮、刻苦、認真、鑽研,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有效!越來越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