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在國中數學課堂中進行有效性提問

來源:文萃谷 1.78W

思維源於問題,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既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學藝術,有效的提問能驅動學生“做數學”,在課堂中起着激趣、導思、培養學習能力等作用。 “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善教者必善問。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的原則如下:

淺談如何在國中數學課堂中進行有效性提問

一、挖掘教材中的問題要素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問題設計是否得當。設計問題首先要吃透、理清教材中的邏輯關係,有針對性、層次性、趣味性地提問。

(一)針對性原則

問題必須圍繞教學中的關鍵點來設計。

一問重點。對重點要反覆設問,抓住重點內容、詞語設問。

二問盲點。教師應通過恰當設問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盲點。

三問模糊點。可設計對比性問題,使學生在比較中分清是非;也可設計歸謬性問題,讓學生在不自覺中一步步陷入明顯的謬誤後再幫他們分析失誤之處。對模糊點恰當設問,可增強學生的分辨能力,提高思維的嚴謹、精確性。

四問發散點。對同一問題,教師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思考,縱橫聯繫所學知識,以溝通不同部分數學知識的聯繫,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層次性原則

圍繞教學目的,對某問題設計一些“子問題”來降低思維難度。問題設計有層次性,通過解決子問題,最終解決原問題。

(三)趣味性原則

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因素,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藝術、生動的語言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如:講“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時,如下引入:“小明繞一三角形花壇的外圍走一圈,到每個拐彎處,行走方向都轉了一個角度(∠1、∠2、∠3),回到原位置時,共轉了多少度?你想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嗎?”問題來自生活,問題情境學生熟悉,極易引發學生的興趣。

二、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師如果對學生缺乏深入的瞭解和全面的分析,提問無針對性,就會導致課堂出現“問而無答”、“啟而不發”或教師“自問自答”現象,教學進程因提問而“卡殼”。提問若缺少質疑和認知衝突的激發,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學生的思維活動,就會形成虛假的課堂活潑氣氛,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提問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梯度原則

心理學把人的認知水平劃分為“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三個層次。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或直奔“未知區”,而應在“最近發展區”尋找提問的切入點。教師必須抓住教材、教學內容的整體要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特點,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作出正確的判斷,科學地按梯度設問。

(二)適時原則

課堂提問的適時性包含兩方面:抓住時機、提問次數要適度。課堂提問的效果與提問時機直接有關,要講究提問的藝術,因時設問、把握次數,恰到好處。提問的適時適度因學科、課型、內容不同而不同,設計問題時要認真把握。

(三)實效原則

課堂提問的實效性取決於提問的科學、針對性,提問要緊扣教學目標和內容,從直觀入手,不能超越學生知識、思維的實際水平,問題語言不能含糊不清、模稜兩可。

(四)滿足需要原則

學生有強烈的表現欲,認為老師的提問是展示自己能力的大好時機。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問題難易程度留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使學生的回答更系統、完善,語言更準確、到位,學生更多更主動地參與課堂。

三、構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課堂提問要注意尊重學生,力求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一)正面鼓勵原則

對學生的回答要積極、及時的.評價,點評時對學生答問的正確性應有明確的表示,答問有差錯的要及時糾正,表達不清的應給出示範,對創造性的答問應給予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及時發現“閃光點”給予肯定,有利於調動促進學生繼續思考和有勇氣繼續回答問題。學生才敢向老師提問,形成“生問師”的局面。

(二)面向全體原則

提問要面向全體同學。“中國小教師若不熟諳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教師要真正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的多。克服提問的隨意性,遵循教學與學生認知規律,尊重學生主體,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以取得最佳效果

四、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幾種方式

課堂提問的方式很多,只有巧妙使用,才能產生積極作用。

(一)激趣性提問

數學課比較枯燥抽象,教師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提出問題,創造愉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如:講三角形的穩定性時,可如此問:“為什麼射擊運動員瞄準時,用手托住槍桿(此時槍桿、手臂、胸部恰好構成三角形)能保持穩定?”看似閒言碎語幾句話,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在輕鬆喜悦的情境中進入探求新知識的階段,把枯燥的內容變有趣。

(二)發散性提問

發散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授課中提出激發學生髮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繫所學知識,溝通不同部分的知識和方法,對提高學生思維、探索能力大有好處。如:講授完全平方公式時,先問:“有一正方形稻田邊長為a米,現每邊長擴大b米,後來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先嚐試求出結果。學生積極探索、思考後,利用所學知識得出各種解法,在化簡過程中歸納出公式。

(三)提問題要有“障礙”,防止“滑過現象”產生。

“滑過現象”源於英國學者Edard Be Bono關於思維訓練中“注意滑過”的一個形象比喻。他説:當我們驅車從A地到B地欣賞美景時,往往由於車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風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順暢,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課堂教學也如此,教師若將教學任務設計得面面俱到、自然流暢,問題坡度太小,沒給學生留下跨越“障礙”的空間,學生無需要多少時間即可一蹴而就,就會使許多有價值的內容在不經意間滑過。在《三角形中位線》學習中遇到問題:“把一張三角形紙片剪成一個三角形和梯形,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應怎樣剪?”對此,教師提出三個小問題來引導:

(1)圖1剪法,可拼成平行四邊形嗎?(黑板上畫出圖形)

(2)圖2剪法,可拼成平行四邊形嗎?(黑板上畫出圖形)

(3)怎樣剪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呢?

前兩個問題,很好地為第(3)問做了鋪墊,是不錯的引導;但由於問題設計過於詳盡、順暢,沒給學生留下 “障礙”,學生輕而易舉地回答出第(1)、(2)問,從而第(3)問經過短暫思考就能回答出來,這個問題就顯得沒有挑戰性,探究價值“一滑而過”,對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無益。可先不給任何預設問題,讓學生先想、畫,再剪。在大部分學生沒有結果時,給出第(1)問。這樣整個問題處理坡度變大,學生能經歷一個相對完整的思考過程,教師也把握了設問時機,在知識的關鍵、疑難處有效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提高了提問效果。

數學教學應將學生的“做數學”擺在突出位置。對關鍵問題、關與環節教師“説破”,留下“更美的風景C”讓學生“欣賞”,使其在探索、思考的體驗中提升思維和激發興趣,是防止“滑過現象”的基本策略。教師的教學智慧不是體現在“先知於學生、勝學生一籌”上,而是體現在“與學生同步”甚至“落後於學生”上。“説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師手裏,但取決於學生的需要,所謂“教不越位,學要到位”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教學手段,加強課堂提問藝術修養十分重要,科學地設計並提問,可及時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質疑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沃爾什《優質提問教學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第1版。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3]林 榮 關於國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實踐研究 中學數學教與學(下半月) 2008.6.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