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來源:文萃谷 1.04W

《不抱怨的世界》是一本由(美)道格拉斯·勒爾頓著,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讀完這本書你有一些感想,不妨通過文字寫下來。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永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永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永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篇(一)

每個人都擁有着美好的願景,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每 個人又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同事、怨領導……

抱怨是容易的,正如心理專家所言,“抱怨帶來輕鬆和 快感,猶如乘舟順流而下,那是因為我們是在順應自己負面思考的天性,而停止抱怨,改而用積極的態度去欣賞事物美好光明的一面,卻需要意志力。”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謠,把塵封的心胸敞開,讓抱怨 的聲響淡去;把自由的心靈放飛,讓豁達寬容迴歸。這樣,一個豁然開朗的世界就會在你的眼前層層疊疊打開:藍天,白雲,小橋,流水……瀟灑快活地一路過去,鮮花的芳香就會在你的鼻邊醉人地縈繞,華麗的彩蝶就會在你身邊曼妙地起舞。

是的,就這樣——摒棄抱怨,讓我們微笑着面對不抱怨的世界。

  永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篇(二)

最近,讀了《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可謂感想多多,總結一句話---帶着感激的心生活,不抱怨。

卡耐基的書很早以前我就讀過,他是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奠基人。他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斷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過文字喚起無數陷入迷惘者的鬥志,激勵人們取得輝煌的成功。千千萬萬的人從卡耐基的教育中獲益。

以前我常常會感到生活中處處充滿了不平等,許多事情都讓我覺得不公平、難以忍受,許多人對我做的事情都讓我覺得過分。於是我的內心充滿了對別人、對環境、對世界甚至於對生活的抱怨。我覺得我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任何事情都總是與我作對。特別是在經歷了挫折、失敗以後,我覺得失去信心,有放棄的衝動。在讀了《永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以後,我感到豁然開朗。很多事情,換個一個角度去思考,換一種方式去對待,結果就會截然不同。

這本書不同於以往那些一味説教式的“教材”,而是用大量生動的實例,和藹的語言吸引着我主動的去吸收,並且迫不及待的想要付諸實踐。

卡耐基在書中説到:愛抱怨是影響職業生涯的通病之一,抱怨的人絕對不會受歡迎。偶爾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種感情的宣泄,但是習慣性的抱怨而不謀求改變,就是不聰明的人了。這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現實中何嘗不是這樣。當我們抱怨工作累的時候,為何不感激自己擁有學習鍛鍊的機會;當我們抱怨待遇低的時候,為何不想想自己到底為這個集體創造了多少價值;當我們抱怨別人對自己不夠友好的時候,為何不想想自己是怎麼對待別人的。人類是一種奇怪的動物,情緒的傳播對這個羣體的影響很大。與其總是在別人面前抱怨,做一個精神污染者,倒不如多跟大家分享一些積極的信息,讓大家都度過開心的一天。

通過讀書,我瞭解到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應該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並努力嚴格按照計劃行事,這樣既很充實,又能提高效率,讓事情往更好、更積極的方向發展。根據計劃的進展,定期總結自己一段時間以來的得失,客觀看待出現的問題,認識自己的不足,並不斷完善自己以及制定後續計劃。

無論我們工作或休息、認真或懶惰、快樂或悲傷,時間都不捨晝夜地逝去,像流入大海。雖然其他機會還會來,但光陰卻一去不復返。只有把握住今天,我們才能抓住成功。人生總是伴隨着成功與失敗,總是充滿了喜悦和悲傷。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抱怨上,不如好好珍惜時間,把握機會,想自己該想的,做自己該做的。這樣我們才能得到快樂,收穫成功。

現在,我也在嘗試着改變自己。我不會再因為抱怨而失去自己的一份好心情,我會學着把精力專注在必要的地方,踏踏實實地去完成自己計劃中的每一個任務。

我相信,一切都來得及,別管那些紛紛擾擾,別讓不開心的事停下了我前進的腳步。我相信自己能掌好舵,讓生命之船駛向勝利的彼岸。

美國有不少著名的禮貌程序,多少年來延襲至今,在社會中太多禮節已被簡化甚至荼毒的今天,這一類禮貌有幸仍能碩果僅存。比如在美國你如果當眾打了一個噴嚏,你應該立即再跟着説一聲“對不起”,你周圍的人這時會説“上帝保佑你”,你然後回説“謝謝你”,他們然後再説“沒關係”。我在美國第一次當眾打噴嚏時就這麼被別人“伺候”着,心中惶然之下,五味翻騰。

我們中國人在生活中一向是缺乏心存感激心態的,印象是大多數中國人之間的互動互助行為都是和“謝”字無關的。我們生存在這種缺乏感激的生活中,一過就是好幾代人。

美國有一種説法是“帶着感激之心生活”,而且這句美國人中最常見的説法就常常被印在青年人的T恤衫之上。

在美國,即使是夫婦兩人之間每有哪怕是迎送取遞一類的小細節,受者也一定是會説謝的。雖説如此一來夫妻間的情愫聽着可能生疏不少,但從人的角度細想這種事情就會覺得毫不過分。先不論夫妻之間,人際關係中任何一個舉動,比如説有人開車因你橫擋在面前而為你減速一類,對他人來講是可以幹也可以不幹的,或者説是可以為你幹也可以為別人乾的。幹了就是一種支付。

  永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篇(三)

謙讓為人,其實是一種風骨和一種品位。抱怨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行為,通過認真閲讀威爾.鮑温的這本《不抱怨的世界》,我感到受益匪淺,認識到“不抱怨”的內涵。 我們為什麼會抱怨呢?書中鮑温牧師説:“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

1 當你抱怨時,其實是在排斥自己指名想要的東西;你的抱怨會推開、驅逐你説你想要的東西。所以,要給自己積極的暗示。

2 和別人在一起聊天,不要和他一起抱怨。

3 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熱情。

4 沒有安全感、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才會吹牛和抱怨。他們會昭告自己的成就,希望看到聽者眼中投射出讚賞的目光。他們也會抱怨自己遭逢的困難,以博取同情;或是把它當作藉口,以逃避自己嚮往卻沒有完成的目標。他們會抱怨,其實是因為自覺不配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缺乏自我肯定,於是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推開。

5 如果你研究成功人物的生平,會發現他們之所以成功,並不是排除了生命中的挑戰,而是去面對生命中的挑戰。他們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並藉此來幫助自己成長。他們不再向人人陳述自己受到多少委屈,而是開始尋找挑戰中的祝福。

6 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在思維的外顯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

7 不要讓消極的人們,剝奪了你對理想生活的追尋。

抱怨就是把自己的觀點和注意力放在自己都不想要的東西上,談論負面出錯的事。其實把注意力放在什麼上頭,那個東西就會擴大。抱怨的潛在目的是獲取別人的關注和同情以逃避現實中不敢面對的事情。換而言之就是一種懦夫的行為,真正勇敢的人則不去抱怨。

在現實生活中,每當我們和朋友、家人聊天時,常常會説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這裏面有苦,也有樂。苦,我們希望得到對方的安慰和同情,所抱怨的事物也是我們想實現或想得到的東西。樂,我們希望對方能夠對自己的觀點給予認可,展現自己的魅力。要想改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不斷抱怨,永不滿足的壞習慣,讓我們大家一起不抱怨,懷着積極的心態從容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並接受它,從今天開始…

要一個人“不抱怨”很難,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順遂,發發小牢騷、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別忘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吸引力法則”,要知道,當一個人在説些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時,就會接收到負面和不快樂的事,例如:當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沒有一個好男人的時候,就已經在心裏種下了一個“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從心裏懷疑,這樣即使遇到了t,也可能會錯過吧;同理,如果多説一些感恩的事,則會為自己引來更多喜樂之事。這樣,你要選擇抱怨還是不抱怨?

這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結尾的一句話:你自己就是一種祝福! 很多人每天抱怨東抱怨西,怪物價高、抱怨老闆不加薪。不過,現在有一項“不抱怨運動”正在全球八十個國家推行。很簡單,在手上戴上手環,每次抱怨或指正別人就要換手戴,得連續不抱怨21天才算成功。

有兩件事,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同意:1.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抱怨。2.我們過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為何會抱怨,我們以為抱怨能帶來什麼好處,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要怎樣讓自己和周遭的人停止抱怨,為什麼我們過不上我們想要的生活?而這些問題是威爾?鮑温(Will Bowen)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及他發起的“二十一天不抱怨運動”要回答的。

按照韋氏辭典的定義,抱怨(complaint)有兩重意思: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提出正式的控訴或指責。根據抱怨對象的不同,抱怨還可分成對自己的抱怨和對他人、外界的抱怨。

鮑温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説,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作者鮑温現身説法,講述自己13歲參加中學舞會,因害怕邀請女生跳舞,轉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會接受他的邀請的,從而引發同學們的同情並避開了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癮症”,以後的日子,無論是工作上,還是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都歸因於他的體重。

我們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讓自己在互相較之下,顯得更為優秀。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抱怨的背後是自誇和吹牛,而沒有安全感、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才會吹牛和抱怨。我們自覺不配得到想要的東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推開。在我們的抱怨中,我們也對世界傳遞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訊息,而這麼做,也將會為自己引來更多的加害者。

讓我們把生命看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衞、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於害怕成長。我們其實是在拒絕、反抗我們的偉大潛能,對這種逃避成長的傾向,馬斯洛命名為“約拿情結”。抱怨是“約拿情結”的體現,它源於自我價值感低落,它是安全的,它屬於低能量層次的對話,不會威脅到彼此;通過抱怨,人們逃避生命的拓展、成長與改進。

依據自身的“抱怨上癮症”療愈經驗,鮑温總結出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他認為要成為不抱怨的人,就要歷經每一個階段,一步都不能省卻。你不可能跳過這些階段,直接達到永續的改變。

在“無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無能)毫無所覺(無意識)的。此階段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裏吐露時,我們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充耳不聞。

在“有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無能)已能有所察覺(有意識)。你能察覺到周遭及自己的抱怨,你身邊都是一些愛發牢騷、怨聲載道的人,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時討論的主題往往演變成一場抱怨比賽,討論的語調會變成:“這不算什麼,我告訴你??????”

在這個階段,徵求一位“不抱怨的同伴”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找一個也在挑戰不抱怨目標的人,彼此鼓勵,互相打氣。找一個能幫你以積極的態度重塑生活樣貌的人,幫助你去發掘眼前任何情境中的光明面和良善點。不要把眼前這一刻視為理所當然,這一刻是一去不回、永不再現的。

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沉默將更經常出現。而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設性,喋喋不休只是在對你周遭的人們發送一個訊息:你覺得不自在,無法忍受讓沉默來掌控局面。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説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使你發出又臭又長的抱怨。覺得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人,哪裏也到不了,只會在同一個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須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地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上。如約翰?肯尼迪所言“有些人只是看到當前的現狀,然後問為什麼會這樣?我則是夢想着未曾出現的景象,然後問為什麼不是那樣?”

在“無意識的有能”階段,你已經重塑了自己的思考模式。你已經可以“無意識”(毫無所覺)地達到“有能”(不抱怨)狀態。你會開始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在思維的外在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一個在辦公室裏散播陽光和喜樂的人,具有黃金般貴重的身價。成為不抱怨的人,將獲得一份最重要的禮物,就是你對他人的影響力。你將活出讓他人效仿的樣子,你將成為領袖,站在最前線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隨。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漣漪,在世界上引發着迴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