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5篇[集合]

來源:文萃谷 3.08W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5篇[集合]

李煜〔五代〕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鬚在玉鈎。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泝流 一作:溯流)

譯文:

深秋時節,梧桐樹下,轆轤金井旁,落葉滿地。樹木入秋而變,人見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簾,眼望窗外細雨,舊愁之上又添新愁。閨中的思婦獨守着瓊窗,想到韶華漸逝,心願難成,怎不雙眉緊皺,愁在心頭。回首邊地,徵人久無音訊。想要寄書信,可是黃河寒波滔滔,溯流難上,思婦只能在孤獨寂寞中苦苦守望。

註釋:

此詞調名於《草堂詩餘》、《花間集補》中作《醜奴兒令》,《類編草堂詩餘》中注曰:“一名《羅敷令》,一名《採桑子》。”《類編草堂詩餘》、《花草粹編》、《嘯餘譜》中均有題作“秋怨”。從詞意看,當屬李煜中期的作品。轆轤(lùlú):一種安在井上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車。金井:井欄上有雕飾的井,這裏指宮廷園林中的井。梧桐:一種落葉喬木,葉柄長,葉大,質地輕而韌。古代詩人常用梧桐金井説明時已至晚秋。幾樹:多少的樹。樹,這裏指梧桐樹。驚秋,有二種理解,一説吃驚秋天的`到來,二説秋風驚動了梧桐樹。兩種理解儘管語意角度不同,但均可通。晝雨:指白天下的雨。晝,白天。新愁:指悲秋之愁。百尺:這裏為約指,極言其長。蝦鬚:因簾子的表狀像蝦的觸鬚,所以用“蝦鬚”作為簾子的別稱。《類編草堂詩餘》注中雲:“蝦鬚,簾也。”唐代陸暢《簾》詩中有句“勞將素手卷蝦鬚,瓊室流光更綴珠。”用法同。玉鈎:玉製的鈎子。這句話是説長長的簾子掛在玉鈎上。瓊窗:雕飾精美而華麗的窗。春斷:這裏指情意斷絕,即男女相愛之情斷絕。春,指男女相愛之情。雙蛾:《花草粹編》、《花間集補》等本中均作“雙娥”。即指美女的兩眉。蛾,蛾眉,指婦女長而美的眉。皺:起皺紋,指皺眉。回首:回望。邊頭:指偏僻而遙遠的地方。欲:想要。寄:寄託。鱗游:游魚,這裏借指書信。九曲:蕭本二主詞中“曲”作“月”。九曲,形容黃河河道的迂迴曲折,這裏代指黃河。九,泛指多數。遂以九曲代指黃河。泝(sù)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賞析:

上片寫景,先點出“轆轤汲、“金井汲、“梧桐汲三物,不單是寫實,也都有寓意。轆轤是井上汲水返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邊常常是女子返懷人之所。轆轤返循環滾動又與思念返輾轉反覆相通,搖着轆轤,情思纏綿,返返是詩詞之中女子思情返象徵。古代返井邊多種梧桐,“一葉知秋汲,秋來梧桐葉兒黃,故梧桐是常見返悲秋意象。這三者位置相關,意義相通,常常被聯繫到一起來寫女子返秋思,如吳均返“玉欄金井牽轆轤汲,王昌齡返“金井梧桐秋葉黃汲,與這裏返“轆轤金井梧桐晚汲,都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李煜返表達何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強調了一個“晚汲字。“晚汲可以雨黃昏,暗示了從早到晚返期盼,有“黃昏望絕汲之意。“晚汲也可以雨秋深,突出梧桐葉黃隕落返形象,令人聯想歲華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來返“幾樹驚秋汲,本來是寫人在驚秋,卻道以“樹驚秋汲;寫情就何婉轉,何深沉,並使蕭瑟返秋景與女子返傷情融合到了一起。“晝雨如愁汲引出人物。説是“晝雨汲,可見是下了一天還沒有停返雨。而這雨是小雨,絲雨,紛紛揚揚,飛飛灑灑,就如同瀰漫在人心中返憂愁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百尺蝦鬚在玉鈎汲,是説精美返竹簾掛在鈎上,暗雨人返遙望,下啟“回首邊頭汲,景物描寫也就由室外轉入了室內。

下片抒情,以“瓊窗汲承接上片返“百尺蝦鬚汲,過渡十分自然。這裏返“春斷汲,要分作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説春去秋來,時光流逝,歲華漸老,青春不再復返,故日“斷汲。一是説遠人無消息,任憑思念,深情不得傳達,“腸斷白萍洲汲(温庭筠),“春斷汲也就是“情斷汲。這兩層意思相輔相映,都在表現思念之深,於是而有“雙蛾汲之皺,有“回首汲之舉,有“欲寄汲之事,何用一連串返動作寫出思念之切。由皺眉,到遙望,到“欲寄鱗游汲,思念返感情漸進深化,寫出女子終於決定要以主動返訴説去打動對方返心,以喚回心愛返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湃流汲。山高水寒路曲折,縱使信寫出,何人可傳寄?何處可投遞?無奈之極。可越是無奈,越見情深。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返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有思,秋風秋雨關秋思,離情別恨聯秋怨,寫得婉約藴藉,回味悠長。後人馬致遠之《天淨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2

採桑子·那能寂寞芳菲節

那能寂寞芳菲節,欲話生平。夜已三更。一闋悲歌淚暗零。

須知秋葉春花促,點鬢星星。遇酒須傾,莫問千秋萬歲名。

古詩簡介

《採桑子·那能寂寞芳菲節》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上片寫春天讓人寂寥落寞,情思湧起,於是慨然高歌,暗自垂淚。下片寫秋日落葉春日繁花年復一年地催促着人逐步邁向衰老,抒發世俗的感慨。全詞雖寫春,但意境蒼涼,抒發了人生無常,轉瞬即逝,不勝今昔的感慨。

翻譯/譯文

花草香美的美麗時節,人怎能在寂寞中度過呢?因而與友人話起了生平夜至三更,禁不住彈唱一曲,悲歌低吟淺唱,竟引得清淚暗流。

要知道春花秋葉,季節更替地催促時光流轉,恍惚間鬢角已添了白髮,索性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再去操心那深厚的虛名。

註釋

①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羅敷豔歌》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

②芳菲節:指春天。

③一闋(què):一曲。零:滴落。

④秋葉春花促:歲月催人老之意。促:短促,時間緊。

⑤點鬢(bìn)星星:鬢邊白髮雜生。語出左思《白髮賦》“星星白髮,生於鬢垂”。星星:形容白髮星星點點地生出。

⑥傾:這裏是一飲而盡的意思。

創作背景

容若自二十二歲起,便擔任康熙侍衞,扈從鑾駕南巡北征。他的`年華和精力,都被耗費在無休無止的扈駕出巡中。如今又是一年一度的芳菲時節,但是訶人卻因志不得伸、失去自由而終日悲憤哀傷不已。值此春夜,他卻獨自不成寐,捱到三更時分,愁情更濃,於是悲歌一曲,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鑑賞、文學賞析

上片寫春天讓人寂寥落寞,情思湧起,於是慨然高歌,暗自垂淚。詞以疑問語氣開篇,“那能寂寞芳菲節,欲話生平”。在芳菲時節,奼紫嫣紅、滿城春色的勝景。但是此篇中,詞人的心情似與佳景甚不相合一“寂寞芳菲節”。一邊是鶯啼燕語、百花盛開,—邊是煢然獨處,形影相弔,兩相比襯之下,詞人的內心確實是寂寞惆悵。因此,在這個時候,“欲話生平”自然是再也不能了。詞人自二十二歲起,便擔任康熙侍衞,扈從鑾駕南巡北征。侍衞一職十分辛勞,容若“性耐勞苦”,恪盡職守旦夕不懈,但是讓詞人痛苦的並不是辛勞,而是違背理想和本性。他在八年的光陰中,熟練的弓馬只能用於擔任警衞和奉陪狩獵,傑出的詩才也只能用於塗寫那些言不由衷的應制篇章。值此如水春夜,他卻獨自不成寐,想到這乏味的人生唯有“淚暗零”而已。

下片寫秋日落葉春日繁花年復一年地催促着人逐步邁向衰老,抒發世俗的感慨。“須知秋葉春華促,點鬢星星。”詞人風華之年,盡在枯燥的鞍馬間度過,然而時光荏苒,秋葉飄零,春花盛開,年復一年地催促着人由少到老,除了徒增白髮之外,了無生趣。“遇酒須傾.莫問千秋萬歲名。”結篇處,詞人宕開一筆,説遇到美酒當前,就應該一醉方休,不要戮力去追求千秋萬歲的俗世功名。既然理想渺茫,人世如風,等不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時候,那麼何妨有酒就幹,任誕放達,身後名定不如生前一杯酒。結處化李白《行路難》中名句: “且樂生前酒一杯,何須身後幹載名。”頗得太白逍遙超脱之風。

全詞雖寫春,感慨人生,輕歎歲月,但意境蒼涼,抒發了人生無常,轉瞬即逝,年華似水,不勝今昔的慨歎。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徐燕婷、朱惠國《納蘭詞評註》:“詞意傷感,有春光易老,年華易逝之歎,又有及時行樂之勸慰。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慰藉,頗有消極之意。”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3

時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長恨離亭

滴淚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急

淡月朧明

好夢頻驚

何處高樓雁一聲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曆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筆調閒婉,理致深藴,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浣溪沙》中“無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註釋

①離亭:古代送別之所。

賞析:

韶華易逝,流光催人,轉眼春去秋來。西風落葉,高樓雁聲,益增人離愁別恨。這首詞意境優美,柔麗而富詩意,且藴含着一種悽婉的情緒。

薛礪若《宋詞通論》:此詞雖在悽傷中,卻無絲毫怨毒的.意思,此即其抒情的温厚處。這種作風,歐陽修、秦觀及晏幾道,都很受他的影響。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4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作者:歐陽修

朝代:宋朝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詞彙註釋:

①上巳:節日名,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人們多到水邊嘻遊,以消除不祥。

②爭道:遊人車輛爭先而行。

③朱輪:漆着紅色的輪子。漢制,太守所乘之車,以紅漆塗輪。

④鈿車:嵌上金絲花紋作為裝飾的車子。這句是説裝着朱輪的鈿車在綠柳之下駛過。

⑤相將:相隨,相攜,即手牽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白話譯文:

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很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着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從道旁的柳樹行中奔馳而過。遊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譁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賞析: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着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上巳”,節日名,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樑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是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日郊外人們遊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其盛況如何,作者一開始點明節令後,就説:“滿目繁華。”用一句話來概括當時紅男綠女、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體描述:“爭道誰家”,是説,在人羣裏,不知是誰東推西擠搶道前走,這就把那種鬧哄哄的人羣擁擠的場面活繪出來了。不僅行人眾多,而且車輛也川流不息:“綠柳朱輪走鈿車。”“朱輪”是用紅漆塗過的車輪;“鈿車”是用金屬、寶石鋃嵌作裝飾的轎車。這是説,在綠柳那邊,還有紅色輪子、光彩閃耀的轎車來來往往呢!這兩句迴應了“滿目繁華”句,是“滿目繁華”句的具體描寫。這裏作者沒有直接寫西湖風光,而是寫遊人爭先恐後湧到西湖邊來,從這個側面來表現西湖景色對人們的吸引力。

上片是寫人們在清明上已來湖邊遊春的.情景,下片則是寫他們日暮興盡而歸的路上景象。人們經過一天的遊春活動,到日暮時,相隨而去。他們有些在節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譁”句,頗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談闊論的,各種歡樂的聲音,各種歡樂的姿態,都包括在裏面。總之,一片喧譁聲伴着人流而去。這裏作者沒有寫遊宴如何歡樂熱鬧,但這兩句實際上已展現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的熱鬧情景。結句,再從遠距離來寫歸途中的人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人們沿着彎轉高低的路走向城頭,一眼望去都是花。這裏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邊的野花正開,一路不斷,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們,她們頭上帶着花;人們衣着的豔麗和朱輪鈿車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綠綠直到城頭之意。所以句中用個“總”字。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着“繁華”。“喧譁”的節日氣氛,把讀者也捲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採桑子·何人解賞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飛蓋相追。貪向花間醉玉卮。

誰知閒憑闌干處,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譯文

西湖的美麗有誰能夠了解呢?任何時候都是美景。車馬載着遊客翩翩而至,人們在花間飲酒,用醉眼觀景,直至盡興方歸。

誰知道隨意站立在那水氣交錯的迷離之中,綠草斜陽正美。水波幽遠,煙霧飄渺,白鷺飛來,彷彿水濱之間只有一點。

註釋

採桑子:詞牌名,又名“醜奴兒令”、“羅敷豔歌”、“羅敷媚”。四十四字,前後片各三平韻。

飛蓋相追:化用曹植《公讌》

詩:“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

蓋:車篷;飛蓋指奔馳的馬車。

玉卮:玉做的杯子。

卮:飲酒的圓形器皿。

闌干:“闌干”最早指一種竹子木頭或者其他東西編織的一種遮擋物。後來就引申為縱橫交錯的樣子,這裏指水氣交錯的.樣子。

暉:陽光。

滄洲:水邊的陸地。

賞析:

詩人通過動靜交錯,以動顯靜的寫法描繪西湖一年四季,各個時節美景不同,遊人絡繹不絕的美景,下片詩人描繪了西湖黃昏的時刻倚欄向西天遠眺,單間芳草斜陽,一片瑰麗;水遠煙微,引人遐想遠的畫面躍然紙上。也表達做人最愛黃昏時刻的西湖。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

歐陽修特意遊覽西湖,於暮春敗景,歌散人去之處發現了特殊的美感與韻味。作為西湖的老熟客,作者就在該篇用審美的語言把西湖的好處給介紹出來。

該詞上片是説,西湖的第一點好處,是在於“佳景無時”——一年四季風景皆佳,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各有各的妙處;一天之中,無論曉景、午景、黃昏之景,也都各具特色。正因為如此,一年到頭,一天到晚,都有車馬載着遊客翩翩而至。人們往往在花間飲酒,用醉眼觀景,直至盡興方歸。

在下片中,作者則告訴人們,雖然西湖“佳景無時”,但好中選好,最妙的還是黃昏之景。閒倚欄杆向西天遠眺,單間芳草斜陽,一片瑰麗;水遠煙微,引人遐想;而最讓人感到愜意的是,水邊草地上,高潔瀟灑的白鷺在自由自在地飛翔……該詞末兩句營造出了耐人尋味的意境。歐陽修晚年定居潁州,目的就是在這裏度過他的桑榆晚景,他對西湖黃昏之景情有獨鍾,這是符合一個垂暮老人的心理常態的。

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意緒波動,但詞境清雋疏澹,一掃宋初詞壇上殘餘的“花間”習氣。全詞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樸,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

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從中足見歐公乃詞壇寫景高手。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6

原文:

年年才到花時候,風雨成旬。

不肯開晴。

誤卻尋花陌上人。

今朝報道天晴也,花已成塵。

寄語花神。

何似當初莫做春。

賞析:

①成旬:一作“經旬”,即連續下雨十來天。

②“做春”句:是説當初還不如不要做春。

【評解】

這首小詞,從花時風雨、耽誤尋花,抒發感懷。年年花期,風雨交加,陌上尋花,皆為所誤。待到放晴,花已成塵。

因此,還不如當初不要“做春”。全詞輕柔含蓄,語淺意深,風格和婉,喻意清新。

這首尋花詞似乎隱含着作者對命運的深刻感受。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這位詞人一生苦苦尋花而又尋求不得,正表現了他生命中苦苦追求的美好事物的失落。是求愛不成?還是懷才不遇,理想難以實現?無名氏的詞本事無考,不好作具體肯定,但詞中對造化弄人的哀歎,確實是作者命運觀念的形象寫照。

上片寫有花無晴。“年年才到花時候,風雨成旬,不肯開晴”,作者年年思花、盼花,可是,年年到百花欲開時,天公便不作美,風雨成旬(一旬,十日,這裏泛指時間長),不肯開晴。老天好象故意與人作對似的,使年年有花變成無花,“誤卻尋花陌上人。”苦苦思花、尋花,終因天雨而不得。真是天公無情,造化弄人,命運是多麼的冷酷!

下片寫有晴無花。“今朝報道天晴也,花已成塵。”好不容易盼到天晴,有了尋花的機會,卻“花已成塵”,希望又成泡影。命運真是殘酷,連一絲絲的機會都不肯施予!“寄語花神:何似當初莫做春。”作者把一切艾怨投向冥冥中的花神:既然叫人難尋花,又何必百花盛開在春天。這兩句結尾看似空靈,實則沉痛,充分表現出作者對命運之神既怨恨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

詞的上下兩片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形象體系。花與天氣形成了“有花無晴”和“有晴無花”的相反相成的對比,這就在哲理上織成了一張命運之網,把人籠罩在其中,無法逃遁。

作者對命運的感觸完全融化在生動的藝術形象之中。以尋花來象徵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有花無晴、有晴無花來表現命運對人的作弄,使外在的形象與內在的寄託渾然一體。詞情顯得委婉含蓄、深沉藴藉。

全詞筆調悽婉、感傷,興寄婉曲、語言清新流麗,很好地抒發了作者對命運的哀怨之情,呈現出一種柔婉的悲劇美。(石麗君)

“年年才到花時候,風雨成旬”,作者本來要與今年尋花被誤,可是一開始用的是一個含量更大的'句子,這樣子不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題旨得到更廣泛的擴充。“不肯開晴”語意和“風雨成旬”略同。不過這不是多餘的重複,因為如果只是“風雨成旬”,那麼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許會想:總該有一刻的風晴吧,只要乘這個機會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不信,你看那“誤卻尋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這麼想的。不然他明知“風雨成旬”,為什麼還要尋花陌上呢?而正是因為有了“不肯開晴”,“誤卻”二字才更見份量。

但是,詞篇也不是順着一個方向發展下去的。過片的“今朝報道天晴也“就忽如絕路逢生,然而緊接着又一個轉折:“花已成塵”!上片説“誤卻”,總還是誤了今日仍有明日的希望。現在,一個“塵”字已經把花事説到了頭,因此對尋花人來説,剩下的便只有懊喪與絕望。“寄語花神,何似當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懟語,也是痴想。這種痴,正説明了他的情深;而這種至情寄託着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感喟,詞中埋怨花開不得其時,未嘗沒有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感慨吧?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7

原文: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

尊酒相逢。

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

醉臉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紅。

譯文:

本來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於多景樓中。同在他鄉同舉杯,故友又重逢。回首當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業無成轉頭空。

且停杯,側耳聽——琵琶聲聲訴衷情。細細地捻,輕輕地攏,醉了琵琶女,一臉春融融;更有那一抹斜陽脈脈相輝映,江天一色晚霞紅。

註釋:

①多景樓:北固山後峯、下臨長江,三面環水,登樓四望,美景盡收眼底,曾被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

②樽酒:舉杯飲酒。“樽”同“尊”。

③琵琶語:指歌妓所彈琵琶能傳達感情如言語。唐白居易《琵琶行》:“今朝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④細捻輕攏:演奏琵琶指法。捻指揉弦,攏指按弦。語本白居易《琵琶行》。

⑤醉臉春融:酒後醉意,泛上臉面,好像有融融春意。

⑥斜照:將要落山的太陽照着。

賞析:

多景樓在鎮江多寶寺中,位於長江邊上,撒密安環水,登樓遠望,氣象萬千。由“多“字,出發了東坡”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感歎。多情多感,是詩人的氣質,也是多病的緣由。多情多感多病的人恰好在多景樓上,那就更加多情多感了。開篇兩句,一連疊用四個“多”字,寫出了特定環境中特定人物的心境,產生出很好的藝術效果。這時正是作者因為反對新法、政治上遭到挫折的時刻,這裏的“情”、“感”和“病”,都帶着政治色彩,深含着作者的身世感慨。

“樽酒相逢”,點明與孫巨源、王正仲等集會於多景樓之事實,語感平實,為的是給下面抒情的“樂事回頭一笑空”作一鋪墊。“樂事回頭一笑空”,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語意相連,意謂這次多景樓飲酒聽歌,誠為“樂事”,可惜不能長久,“一笑”之後,“回頭”看時,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遠留心頭,哀怨盡言外。上片虛與實結合,言事與言情的結合,而以虛為主,以言情為主,既不浮泛,又頗空靈錯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藴盎然,如神來之筆。“停杯且聽琵琶語”承上啟下,認為“樂事回頭一笑空”,故不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音樂,所以東坡特地挑選了虛字“且”放於“聽”字之前,用以表現他當時不經意的心態。“細捻輕攏”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語”,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化出,讚美官妓胡琴彈奏琵琶的技藝。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説明演奏得確實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轉:“攏”,指左手手指按弦向裏推,讚美之情通過“細”和“輕”兩字來表達出來,讓人不由聯想起白居易曾描述過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之美。贊罷彈奏者的技藝,順勢描寫彈奏者,但蘇東坡惜墨如金,不去寫其容貌、形體和服飾等,只用“醉臉春融”四字來寫其神,麗而不豔,媚中含莊,活脱脱描摹出一個懷抱琵琶的`少女兩頰泛紅,嘴角含笑的動人姿態。

“斜照江天一抹紅”,是一句景語,是當時“殘霞晚照”的寫實,也可藉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臉”,妙處於難以捉摸,耐人尋味。這句“斜照江天一抹紅”,其意同於李商隱《樂遊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不過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罷了。東坡的這首小令,倏忽來去,只用了隻言片語,卻達到了曲折含蓄,言盡而意雋的境界之美,實難得。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8

採桑子·畫船載酒西湖好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譯文

西湖風光好,乘畫船載着酒餚在湖中游賞,急促繁喧的樂聲中,不停地傳着酒杯。風平浪靜,緩緩前進的船兒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視湖中,白雲在船下浮動,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無物。仰視藍天,俯視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個世界。

註釋

急管繁弦:指變化豐富而節拍緊湊的音樂。

玉盞:玉製酒杯。

行雲卻在行舟下:指天上流動的雲彩倒影在水中,彷彿就在行船之下。

空水澄鮮:天空與水面均澄澈明淨。

俯仰:仰觀俯察,觀賞。

賞析: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遊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後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雲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

整首詞寓情於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脱情懷。

下片寫醉後俯視湖水,只見白雲朵朵,飄於船下。船在移動,雲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於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淨。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水”,綰合上句的“雲”與“舟”。下兩句的.“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雲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於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説。説“疑”者非真,説“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9

原文:

花前失卻遊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

譯文

花前沒有了她的陪伴,只能獨自在花間徘徊,舉目四顧,一片淒涼。縱使笙歌入耳,婉轉悠揚,也只能喚起曾經記憶,從而更添感傷惆悵。

林間彩蝶對對,簾間飛燕雙雙,皆在快樂嘻逐,恩愛相偕。血色殘陽籠罩着綠樹青苔,怎能再忍受心中悲涼!

註釋

縱有:縱使有。

笙歌:笙代指各種樂器;笙歌即指各種樂器演奏聲和歌聲。

忍:作“怎忍”解。

賞析:

上片寫“失卻遊春侶”、 “獨自尋芳”之悲。

“花前失卻遊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花前月下”,原為遊春男女的.聚會之地;而偏偏在這遊樂之處,失卻了遊春之侶;花前誠然可樂,但獨自一人,徘徊覓侶,則觸景生情,適足添愁,甚而至於舉目四顧,一片淒涼,大好春光,亦黯然失色。

“縱有笙亦斷腸。”笙歌在遊樂時最受歡迎,但無人相伴,則笙歌之聲,適足令人生悲。“縱有”兩字,從反面襯托失去之痛:笙歌散盡,固然使人因孤寂而斷腸,但他卻感到即使笙歌滿耳,也仍然是愁腸欲斷。

下片寫因見蝶燕雙雙,興起孤獨之感。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自己失卻遊春之侶而影單形只,但閒步四望,只見彩蝶雙雙,飛舞林間;蒸兒對對,出入簾幕。

“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彩蝶、燕兒都成雙做對,使他怎能再耐得住自己的孤獨之感!“綠樹青苔半夕陽”一句,以景結情,夕陽斜照在綠樹青苔之上的靜景,正與上片的“滿目悲涼”之句相拍合。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0

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

歐陽修〔宋代〕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裏歸。

譯文

荷花盛開後的西湖風光豔麗,划船載着酒宴來賞玩,用不着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彩畫遊船駛進荷花深處,酒杯上也沾染了荷花的清香。傍晚下起了朦朧微雨,在一片笙歌中,船兒載着醉倒的.遊客歸去。

註釋

西湖:指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西湖。歐陽修晚年退休後住在潁州,寫了一組《採桑子》(十首)。

旌(jīng)旗:古代旌旗儀仗。

幢(chuáng):古代的帳幔。

蓋:古代一種似傘的遮陽物。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笙(shēng):簧管樂器。

賞析

上片用“旌旗幢來比況荷花訴“紅幢綠蓋幢,創造了一個童話般訴境界。把荷葉比作紅幢、綠蓋訴儀仗,隨着自己前呼後擁,寫出了荷塘荷花開放訴旺盛姿態。作者緊扣“西湖好幢訴總寫到展開具體描寫,碧綠清澈訴湖水承載着小船與遊者,長長訴湖堤長滿茂密訴芳草,滿眼訴綠意,撲鼻訴清香,向人們報告着春天訴信息。

詞中二三句主要通過視覺寫“西湖好幢,“隱隱笙歌處處隨幢則是從聽覺寫“西湖好幢,這一句從側面告訴讀者,遊湖之人何止醉翁。描繪出載酒遊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訴熱鬧氣氛。

下片寫詞人泛舟荷花深處,飲酒聽曲,賞花飲酒訴活動,已完全沉醉這大自然訴美景之中了。“醉裏歸幢寫出詞人心情十分愜意,這是觀賞西湖秋荷所導至訴,秋季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

全詩詩人遊覽荷塘,官場上訴上訴失意和煩悶,都被這荷香和微雨所衝散,帶回訴是一顆超塵脱俗訴心境。整首詞寓情於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訴灑脱情懷。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1

採桑子·何人解賞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飛蓋相追。貪向花間醉玉卮。

誰知閒憑闌干處,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譯文

誰能看得懂西湖的美麗?任何時候都是美景。驅車去追尋。只願在花叢綠樹中飲酒貪歡。

誰知道隨意站立在那水氣交錯的迷離之中,綠草斜陽正美。水波幽遠,煙霧飄渺,白鷺飛來,彷彿水濱之間只有一點。

賞析

歐陽修特意遊覽西湖,於暮春敗景,歌散人去之處發現了特殊的美感與韻味。本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後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意緒波動,但詞境清雋疏澹,一掃宋初詞壇上殘餘的“花間”習氣。全詞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樸,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從中足見歐公乃詞壇寫景高手。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2

採桑子·西樓月下當時見

西樓月下當時見,淚粉偷勻。歌罷還顰。恨隔爐煙看未真。

別來樓外垂楊縷,幾換青春。倦客紅塵。長記樓中粉淚人。

翻譯

記得那年月夜,在西樓相會。你偷偷地抹去臉上的淚水。唱罷了歌兒,還皺着雙眉。只恨香爐煙裊裊,你的容貌未看仔細。

別來光陰逝如水,樓外的柳絲,幾次生綠。在塵世中奔波,我已很累。唯有你的嬌容,時時在縈繞腦際。

註釋

採桑子,詞牌名,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闕各四句三平韻。西樓,乃當時聽歌見人之地,宋人詞中多以“西樓”“西廂”“西窗”為名。淚粉偷勻:暗自擦乾淚水,重把粉搽勻。

還顰:卻皺着眉。還,卻。顰,皺眉。

青春:春天。

倦客紅塵:厭倦了客居,指奔走在外。

創作背景

晏幾道在熙寧二年(1069年)守制結束後,結識了一個歌女。後因晏幾道被朝廷委派去長安當一小吏,兩人不久就分別了。任滿後,他一度回到汴京,卻已無法找到這位歌女。詞人後來回憶當年同歌女在西樓相遇的情景,寫下了該詞。

賞析

上闋追敍當時情景,尤能以寥寥數字傳出歌女神情,栩栩生動。首句點時點地並點事。二、三兩句寫歌女神情,淚水沖洗着臉上的敷粉,而之所以“偷勻”者,怕席上諸人看出淚痕之故,僅此一句,已寫出了歌妓那強顏歡笑以助人取樂的.可憐處境。然而,儘管強顏歡笑,終於掩不住內心的辛酸,待得一曲歌罷,就更止不住愁情外露,這便是所謂“歌罷還顰”。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對當時月下所見的這位歌女,既有喜愛之情,更多同情之心,緣此之故,就更想看得真切一點,可惜隔席而坐,縷縷爐煙遮擋了視線,以至於如今回想起來,只能記得一個朦朧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歌妓命運的同情是一貫的,如其《玉樓春》詞雲:“清歌學得秦娥似,金屋瑤台知姓字。可憐春恨一生心,長帶粉痕雙袖淚。從來懶話低眉事,今日新聲誰會意。坐中應有賞音人,試問迴腸曾斷未?”看來作者每每就是那“坐中”“賞音人”,亦每每為她們的不幸而感懷傷神,這不難理解,因為作者自己就是一個“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的“痴人”。

下片寫別後相憶,亦抒發自家身世之感。當時月下相見,猶恨未能看得真切,不意此後再也無緣相見,恍惚之間,竟是數年。這裏,用了“幾換青春”四字,意義雙關,表面是説已過春光幾度,暗裏亦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喟,字裏行間,繼續流露出對歌妓命運的關懷。接下自抒厭倦塵世之感,因有“一肚皮不合時宜”,所以頗引這“一春彈淚説淒涼”者為同調,那麼,“長記樓中粉淚人”,就多少是由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緣故了。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3

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裏歸。

譯文及註釋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jīng)旗,前後紅幢(chuáng)綠蓋隨。

荷花盛開後的西湖風光豔麗,划船載着酒宴來賞玩,用不着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西湖:指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西湖。歐陽修晚年退休後住在潁州,寫了一組《採桑子》(十首)。旌旗:古代旌旗儀仗。幢:古代的帳幔。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zhī)。煙雨微微,一片笙(shēng)歌醉裏歸。

彩畫遊船駛進荷花深處,酒杯上也沾染了荷花的清香。傍晚下起了朦朧微雨,在一片笙歌中,船兒載着醉倒的遊客歸去。

蓋:古代一種似傘的遮陽物。卮:古代盛酒的器皿。笙:簧管樂器。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荷花盛開後的西湖風光豔麗,划船載着酒宴來賞玩,用不着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彩畫遊船駛進荷花深處,酒杯上也沾染了荷花的清香。傍晚下起了朦朧微雨,在一片笙歌中,船兒載着醉倒的遊客歸去。

註釋

西湖:指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西湖。歐陽修晚年退休後住在潁州,寫了一組《採桑子》(十首)。

旌(jīng)旗:古代旌旗儀仗。

幢(chuáng):古代的帳幔。

蓋:古代一種似傘的遮陽物。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笙(shēng):簧管樂器。

創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作者時知潁州,趁着盛夏之季遊玩西湖寫下此詞,記載了西湖風光及遊湖之樂。

賞析

上片用“旌旗”來比況荷花的“紅幢綠蓋”,創造了一個童話般的境界。把荷葉比作紅幢、綠蓋的儀仗,隨着自己前呼後擁,寫出了荷塘荷花開放的旺盛姿態。 作者緊扣“西湖好”的總寫到展開具體描寫,碧綠清澈的'湖水承載着小船與遊者,長長的湖堤長滿茂密的芳草,滿眼的綠意,撲鼻的清香,向人們報告着春天的信息。

詞中二三句主要通過視覺寫“西湖好”,“隱隱笙歌處處隨”則是從聽覺寫“西湖好”,這一句從側面告訴讀者,遊湖之人何止醉翁。描繪出載酒遊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

下片寫詞人泛舟荷花深處,飲酒聽曲,賞花飲酒的活動,已完全沉醉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醉裏歸”寫出詞人心情十分愜意,這是觀賞西湖秋荷所導至的,秋季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

全詩詩人遊覽荷塘,官場上的上的失意和煩悶,都被這荷香和微雨所衝散,帶回的是一顆超塵脱俗的心境。整首詞寓情於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脱情懷。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彤霞久絕飛瓊字,人在誰邊。

人在誰邊,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銷被冷殘燈滅,靜數秋天。

靜數秋天,又誤心期到下弦。

譯文

熱切地盼望能得到她的消息,然而她卻音信杳然。她如今在哪裏呢?到底在哪裏呢?今夜她是否也在相思徘徊,不能成眠?

香銷被冷燈滅,令人增愁添恨,唯有在這寂靜的夜裏一遍遍默數着與她相逢的日期。然而相約之期已過,會面無期,怎不叫人愁苦怨尤呢。

註釋

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彤霞:代指仙境。宋趙鼎《燕歸樑》:“綽約彤霞降紫霄,是仙子風標。”

飛瓊:仙女名,後泛指仙女。

誰邊:何處,哪裏。

玉清:有兩説。一是道家三清境之一,為元始天尊所居。二是神仙名。

心期:心願,心意。

下弦:農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陽跟地球的連線和地球跟月亮的'連線成直角時,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反“D”字形,這種月相稱下弦。

賞析:

據清人筆記,納蘭曾愛戀過一名宮女,這首詞可能是為其而作,乃詞人為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而作的一首詞。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5

採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麼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着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盪漾。看,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註釋

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闕各四句三平韻。

輕舟:輕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槳。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是潁水和其他河流匯合處。宋時屬潁州。

綠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彎曲而長。

隱隱:隱約。笙歌:指歌唱時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這裏形容水面光滑。

漣漪:水的波紋。

沙禽:沙洲或沙灘上的水鳥。

1、馬亮.歐陽修作品鑑賞:四川教育出版社。

鑑賞

這組《採桑子》從不同側面描寫了“水深莫測,廣袤相齊”(《正德潁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從中折射出歐陽修掛冠退隱後從容自適的閒雅心理。

這首詞是《採桑子》組詞中的一首。描寫四季風景是歐陽修《採桑子》組詞的重要內容。這首名列第一,寫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風景與心情,動感與靜態,視覺與聽覺,兩兩對應而結合,形成了一道流動中的風景。全詞以輕鬆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潁州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以“輕舟”作為觀察風景的基點,舟動景換,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貫之的。色調清麗,風格娟秀,充滿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上闋主要寫堤岸風景,筆調輕鬆而優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將休閒的意思委婉寫出,因為是短棹,所以輕舟緩慢而悠閒地飄蕩在湖面上,遊人有足夠的時間來觀賞兩岸春色。“綠水逶迤,芳草長堤”兩句寫足由湖心經水面到堤岸,再整體向遠處推進的動態畫面。而“隱隱笙歌處處隨”一句又從聽覺的角度將西湖的歡樂情調刻畫了出來,“隱隱”和“處處”都凸顯出輕舟的流動感。

下闋的視點收束,主要寫“綠水逶迤”。過片寫水面平滑,“無風”二字為樞機所在,蓋正因無風,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遊人“不覺船移”,其間不僅有詩情,而且合乎邏輯。結拍寫船動驚禽,劃破了湖面的平靜,為這一趟悠閒之旅平添了一個興奮點。大概沙禽久已習慣於西湖的平滑,所以輕舟帶來的小小漣漪,就足以驚起沙禽而掠岸飛過。視點也因此由近到遠,再向高處延伸,將立體而富有動感的西湖呈現在讀者面前。全詞以輕舟的行進為線索,漸次寫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徵,並將遊人之悠閒意趣融入其中,輕舟短棹、綠水芳草、遊人笙歌與驚飛沙禽,“西湖好”在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全詞描繪了春日的潁州西湖,景色是那樣引人入勝,綠水蜿蜒曲折,長堤芳草青青,春風中隱隱傳來柔和的笙歌聲。水面波平如鏡,不待風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動。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有很的強吸引力。

1、馬亮.歐陽修作品鑑賞: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322—324.

2、唐圭璋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456.

創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歐陽修移知潁州,“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於是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邇來俯仰二十年間······思潁之念未嘗少忘於心,而意之所存亦時時見於文字也”(《思潁後序》)。並與梅堯臣相約,買田於潁,以便日後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歐陽修出知亳州,特意繞道潁州,“蓋將謀歸休之計也。乃發舊稿,得自南京以後詩十餘篇,皆思穎之作,以見予拳拳於穎者非一日也”(《思潁詩後序》)。數年後,終於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願歸居潁州。幾次遊覽後,創作了《採桑子》十首。 1、唐圭璋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456.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