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

來源:文萃谷 8.77K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1

採桑子·高城鼓動蘭釭灺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

高城鼓動蘭釭灺,睡也還醒,醉也還醒,忽聽孤鴻三兩聲。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

翻譯

城頭上響起了晨鼓的聲音,油燈早已經燃熄滅了。不管是睡着的還是醉了的也始終要醒了過來。聽着天空中鴻雁的幾聲悲鳴。

人的一生就像柳絮一樣隨風飄散,不管是喜還是悲都是零星的點綴,全像那江中的浮萍一樣零落其中。

註釋

高城鼓動:城中晨鼓響起。古代京城凌晨擊鼓以解宵禁。

蘭釭灺:油燈熄滅。

孤鴻:三國魏阮籍:“孤鴻號外野”

零星:零碎,少量。

連江:滿江。

點點萍:江面的浮萍。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1905年,當時全國各地革命如火如荼,王國維作為舊勢的保守派,情緒低落,詞中可見當時他意氣消沉。

賞析

“高城鼓動”,説的是凌晨時分。凌晨擊鼓是唐代京城的作息制度。寫舊體詩詞都喜歡以古説今,王國維當然也不能免俗。“蘭釭灺”是説油燈已經點幹了而自動熄滅。耳中聽到城中的晨鼓,睜眼看到油燈熄滅,這代表了夜已結束,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在“睡也還醒,醉也還醒”這兩句的口吻中,有一種不甘心和不情願的情緒在。是睡還是醉,都可以看成是一種逃避,不敢面對現實。“忽聽孤鴻三兩聲”這句是對前面的一種含蓄的回答。“孤鴻”就是“孤雁”,而且“孤鴻”意味着在奮鬥的道路上沒有伴侶和得不到理解。

“風前絮”,是説柳絮。暮春時節柳絮飛時紛紛揚揚,把天地攪得一乍朦朧。接着“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是説人生的悲歡離合就像風關的柳絮一樣,最後結局只化作滿江浮萍流水而去柳絮在詩詞中常代表着一種纏綿、迷惘的情意,落入水中化為浮萍是這美好情意的一種令人感傷的結束。“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這幾句,似乎已經把人生看透了。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2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

五代:李煜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鬚在玉鈎。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深秋時節,梧桐樹下,轆轤金井旁,落葉滿地。樹木入秋而變,人見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簾,眼望窗外細雨,舊愁之上又添新愁。

閨中的思婦獨守着瓊窗,想到韶華漸逝,心願難成,怎不雙眉緊皺,愁在心頭。回首邊地,徵人久無音訊。想要寄書信,可是黃河寒波滔滔,溯流難上,思婦只能在孤獨寂寞中苦苦守望。

「註釋」

①此詞調名於《草堂詩餘》、《花間集補》中作《醜奴兒令》,《類編草堂詩餘》中注曰:“一名《羅敷令》,一名《採桑子》。”《類編草堂詩餘》、《花草粹編》、《嘯餘譜》中均有題作“秋怨”。從詞意看,當屬李煜中期的作品。

②轆轤(lùlú):一種安在井上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車。金井:井欄上有雕飾的井,這裏指宮廷園林中的井。梧桐:一種落葉喬木,葉柄長,葉大,質地輕而韌。古代詩人常用梧桐金井説明時已至晚秋。如李白《贈別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有詩句:“去國客行遠,還山秋夢長。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牀。”又王昌齡《長信秋詞》中也有詩句:“金井梧桐秋葉黃”。

③幾樹:多少的樹。樹,這裏指梧桐樹。驚秋:《詞林萬選》中作“經秋”。驚秋,有二種理解,一説吃驚秋天的到來,二説秋風驚動了梧桐樹。兩種理解儘管語意角度不同,但均可通。

④晝雨:指白天下的雨。晝,白天。新愁:《詞林萬選》、《嘯餘譜》等本中均作“和愁”;《全唐詩》、《歷代詩餘》、《花間集補》、《古今詞統》等本中均作“如愁”,《古今詞統》注中雲:“‘如”一作‘和’。”新愁,指悲秋之愁。

⑤百尺:這裏為約指,極言其長。蝦鬚:因簾子的表狀像蝦的觸鬚,所以用“蝦鬚”作為簾子的別稱。《類編草堂詩餘》注中雲:“蝦鬚,簾也。”唐代陸暢《簾》詩中有句“勞將素手卷蝦鬚,瓊室流光更綴珠。”用法同。玉鈎:玉製的鈎子。這句話是説長長的簾子掛在玉鈎上。

⑥瓊窗:雕飾精美而華麗的窗。春斷:《詞林萬選》中作“夢斷”。春斷,這裏指情意斷絕,即男女相愛之情斷絕。春,指男女相愛之情。雙蛾:《花草粹編》、《花間集補》等本中均作“雙娥”。即指美女的兩眉。蛾,蛾眉,指婦女長而美的眉。皺:起皺紋,指皺眉。

⑦回首:回望。邊頭:指偏僻而遙遠的地方。唐代姚合《送僧遊邊》詩有:“師向邊頭去,邊人業障輕。”之句。

⑧欲:想要。寄:寄託。鱗游:游魚,這裏借指書信。古人有“魚傳尺素”之説,古樂府《飲馬長城窟》中記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人遂以“雙鯉”或“魚信”代指書信。

⑨九曲:蕭本二主詞中“曲”作“月”。九曲,形容黃河河道的迂迴曲折,這裏代指黃河。九,泛指多數。唐代盧綸《邊思》詩有:“黃河九曲流,繚繞古邊州。”之句。遂以九曲代指黃河。泝(sù)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開寶六年,宋太祖任命李煜的弟弟從善為泰寧軍節度使,並留在京師。李煜請求宋太祖讓從善回國,未獲允許,作登高文,哀念不已。據説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這首詞是從善入宋後未歸,李煜為思念他而作的。

賞析

上片寫景,先點出“轆轤”、“金井”、“梧桐”三物,不單是寫實,也都有寓意。轆轤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邊常常是女子的懷人之所。轆轤的循環滾動又與思念的輾轉反覆相通,搖着轆轤,情思纏綿,往往是詩詞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徵。古代的井邊多種梧桐,“一葉知秋”,秋來梧桐葉兒黃,故梧桐是常見的悲秋意象。這三者位置相關,意義相通,常常被聯繫到一起來寫女子的秋思,如吳均的“玉欄金井牽轆轤”,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與這裏的“轆轤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李煜的表達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強調了一個“晚”字。“晚”可以指黃昏,暗示了從早到晚的期盼,有“黃昏望絕”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葉黃隕落的形象,令人聯想歲華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來的“幾樹驚秋”,本來是寫人在驚秋,卻道以“樹驚秋”;寫情就更婉轉,更深沉,並使蕭瑟的秋景與女子的傷情融合到了一起。“晝雨如愁”引出人物。説是“晝雨”,可見是下了一天還沒有停的雨。而這雨是小雨,絲雨,紛紛揚揚,飛飛灑灑,就如同瀰漫在人心中的憂愁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百尺蝦鬚在玉鈎”,是説精美的竹簾掛在鈎上,暗指人的遙望,下啟“回首邊頭”,景物描寫也就由室外轉入了室內。

下片抒情,以“瓊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蝦鬚”,過渡十分自然。這裏的“春斷”,要分作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説春去秋來,時光流逝,歲華漸老,青春不再復返,故日“斷”。一是説遠人無消息,任憑思念,深情不得傳達,“腸斷白萍洲”(温庭筠),“春斷”也就是“情斷”。這兩層意思相輔相映,都在表現思念之深,於是而有“雙蛾”之皺,有“回首”之舉,有“欲寄”之事,更用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思念之切。由皺眉,到遙望,到“欲寄鱗游”,思念的感情漸進深化,寫出女子終於決定要以主動的訴説去打動對方的心,以喚回心愛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湃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縱使信寫出,何人可傳寄?何處可投遞?無奈之極。可越是無奈,越見情深。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有思,秋風秋雨關秋思,離情別恨聯秋怨,寫得婉約藴藉,回味悠長。後人馬致遠之《天淨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3

採桑子·寶釵樓上粧梳晚原文

作者:陸游

寶釵樓上粧梳晚,懶上鞦韆。閒撥沈煙。金縷衣寬睡髻偏。

鱗鴻不寄遼東信,又是經年。彈淚花前。愁入春見十四弦。

採桑子·寶釵樓上粧梳晚譯文及註釋

譯文

女子在閨閣梳粧打扮後,慵懶地盪鞦韆。悠閒地撥弄沉香,花冠不整,衣寬髻偏。

沒有遠方情人的書信寄來,而且多年如此。花前揮淚,思緒纏綿盡傾訴給十四弦。

註釋

①寶釵樓:泛指女子所居的樓閣,取其字面的華美。

②沉煙:香燃燒時的香煙。此指沉香。

③金縷衣:以金絲聯綴玉片製成的衣服。今出土文物中常有之。南朝梁劉孝鹹《擬古應教》持:“瓊筵玉笥全縷衣。”此指華貴的衣服。

④鱗鴻:猶言魚雁,古人認為魚和雁都能代人傳遞書信。晉傅鹹《紙賦》:“鱗雞附便,援筆飛書。”宋徐鉉《王十七自京垂訪作此送之》:“只就鱗鴻求遠信,敢言車馬訪貧家?”

⑤遼東,古代郡名,今遼寧東南部遼河以東地區。這裏泛指遙遠的地方,亦即女子的情人所在之地。

④十四弦:一種十四根弦的彈撥樂器。又疑指箏,箏本十三絃,此處因平仄所限,將三作四。

採桑子·寶釵樓上粧梳晚賞析

此詞以華麗的詞藻描繪了一個女子的情態和思緒,屬於傳統的“閨情”一類,同時該詞也顯示了作者嫻熟的填詞技巧。

上片寫女子的懶散無聊,房中的陳設、身上的衣着都足精美考究的,但她的精神生活卻是空虛的,只有孤獨和寂寞與她相伴。

下片寫女子的離別相思之苦,透露了她之所以百無聊賴的原因。經年得不到遠方情人的音信,只能花前彈淚。“愁入春風十四弦”,思緒纏綿,情韻無限。寫出了相思相愛之深。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4

採桑子·彭浪磯 宋朝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雲。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採桑子·彭浪磯》譯文

乘舟避難江南,就像失羣的大雁,孤獨的浮雲。穿梭在連綿的煙塵之中,回首中原已淚滿襟。

碧山對着水邊的平地有絲絲涼意,看着楓樹葉和蘆葦根。太陽落山了水波平靜了怨恨離開了家鄉。

《採桑子·彭浪磯》註釋

彭浪磯:在江西省彭澤縣長江南岸。

扁舟:小舟。

汀洲: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採桑子·彭浪磯》賞析

上闋寫自己背井離鄉,像“旅雁孤雲”一般悽苦,回首中原戰火紛飛,不覺涕淚沾巾。

起首二句敍事即景自寓身世經歷。乘一葉扁舟,到江南去避難作客,仰望那長空中失羣的旅雁和孤零飄蕩的浮雲,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復相類。兩句融敍事、寫景、抒情為一體,亦賦亦比亦興,起得渾括自然。“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兩句寫回首北望所見所感。中原失守,國士同悲。這兩句直抒情懷,略無雕飾,取景闊大,聲情悲壯。

下闋寫眼前蕭條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辭鄉去國的愁思。

過片“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兩句,收回眼前現境。薄暮時分,泊舟磯畔,但見江中的碧山正為暮靄所籠罩,磯邊的汀洲,蘆根殘存,楓葉飄零,滿眼蕭瑟冷落的景象。這裏寫磯邊秋暮景色,帶有濃厚的悽清黯淡色彩,這是詞人國家殘破、顛沛流離中的情緒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兩句總收,點明自己“辭鄉去國”以來的心情。日落時分,往往是增加羈旅者鄉愁的時刻,對於作者這樣一位倉皇避難的旅人來説,他的寂寞感、淒涼感不用説是更為強烈了。漸趨平緩的江波,這裏恰恰反托出了詞人不平靜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動靜交錯,色調蒼暗。用“扁舟”、 “旅雁”、“孤雲”、 “汀洲冷”、 “楓葉蘆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詩人的悽楚情懷,同時也流露出了對國事的忡忡憂慮,唱出了時代的悲涼之音。

《採桑子·彭浪磯創作背景

這首詞題為“彭浪磯”,是在靖康之變後,詞人離開故鄉洛陽南下避難,經江西彭浪磯往兩廣途中創作的。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5

原文: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裏歸。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西湖風光好,荷花開後清香繚繞,划船載着酒宴來賞玩,用不着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彩畫遊船駛進了荷花叢的深處,金盃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煙霧夾着微雨,在一片音樂歌聲裏,船兒載着醉倒的遊客歸去。

註釋

⑴西湖:指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西湖。歐陽修晚年退休後住在潁州,寫了一組《採桑子》(十首)。

⑵幢:古代的一種旗子。

⑶蓋:古代一種似傘的遮陽物。

賞析:

作者:清泉石濤

這首詩描寫了夏季西湖荷花盛開的美景,表達了詩人寄情山水的閒適心情。上片,把荷花,荷葉比作紅幢、綠蓋的儀仗,隨着自己前呼後擁,寫出了荷塘荷花開放的旺盛姿態。下片,寫暢遊荷塘,飲酒聽曲,已完全沉醉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遊覽荷塘,官場上的上的失意和煩悶,都被這荷香、微雨所衝散,帶回的是一顆超塵脱俗的心境。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6

原文

採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翻譯

可恨你不像江邊樓上高懸的明月,不管人們南北東西四處漂泊,明月都與人相伴不分離。

可恨你就像江邊樓上高懸的明月,剛剛圓滿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圓不知還要等到何時。

註釋

君:這裏指詞人的妻子。一説此詞為妻子思念丈夫。

江樓:靠在江邊的樓閣。

暫滿還虧:指月亮短暫的圓滿之後又會有缺失。滿,此指月圓;虧,此指月缺。

鑑賞

這首詞是寫別情,上片指出他行蹤不定,在南北東西漂泊,在漂泊中經常在月下懷念他的妻子,因此感歎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樣跟他在一起。下片寫他同妻子分離的時候多,難得團圓。這首詞的特色,是文人詞而富有民歌風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這首詞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親切。民歌往往採取重複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於《採桑子》這個詞調的特點,像“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重複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重複而稍加以變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復疊也往往是這樣的。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這個比喻親切而貼切。

這個“江樓月”的比喻,在藝術上具有特色。錢鍾書先生講到“喻之二柄”,“喻之多邊”。所謂二柄,“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像李白《志公畫贊》:“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超妙而不可即也”,猶雲“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為“心服之讚詞”。黃庭堅《沁園春》:“鏡裏拈花,水中捉月,覷着無由得近伊”,“是為心癢之恨詞”。同樣用月作比喻,一個是表示敬仰讚美,一個是表示怨恨,感情不同,稱為二柄。“比喻有兩柄而復具多邊。蓋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於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則異;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應多,守常處變。譬夫月,形圓而體明,圓若明之在月,猶《墨經》言堅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盈’……。鏡喻於月,如庾信《詠鏡》:‘月生無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圓之相似。……王禹偁《龍鳳茶》:‘圓似三秋皓月輪’,……僅取圓之相似,不及於明。月亦可喻目,洞矚明察之意,如蘇軾《吊李台卿》,‘看書眼如月’。”(《管錐編·周易正義·歸妹》)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圓,比明亮,比明察,這是比喻的多邊。

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在上片裏讚美“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是到處漂泊,永不分離的讚詞。下片裏寫“江樓月”,“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是難得團圓的恨詞。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讚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個比喻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的“江樓月”,比“只有相隨無別離”,是永不分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待得團圓是幾時”,是難得團圓。命意不同。同用一個比喻,在一首詞裏,所比不同,構成多邊。像這樣,同一個比喻,在一首詞裏,既有二柄,復具多邊,這是很難找的。因此,這首詞裏用的比喻,在修辭學上是非常突出的。這樣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貼切,這是更為難能可貴的。作者經常在月下懷念妻子,所以產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歎與妻子難得團圓,所以產生下片的比喻。這些是作者獨具的感情,所以寫得那樣真實而獨具特色。

此詞從江樓月聯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月的陰晴圓缺,卻又不分南北東西,而與人相隨。詞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與“卻似”隱喻朋友的聚與散,反映出聚暫離長之恨。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全詞明白易曉,流轉自如。風格和婉,含藴無限。曾季狸《艇齋詩話》:本中長短句,渾然天成,不減唐、《花間》之作。《嘯翁詞評》: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講道。而小詞乃工穩清潤至此。

賞析

此詞中表面上説“恨君”,實際上是思君。表面上説只有月亮相隨無離別,實際上是説跟君經常別離。下片借月的暫滿還虧,比喻他跟君的暫聚又別。這首詞的特色富有民歌風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這首詞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採用重複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於《採桑子》這個詞調的特點,像“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反覆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加以變化的重複,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像民歌中的重疊一樣。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

詞中“江樓月”的比喻,很具有藝術特色。錢鍾書曾講過“喻之二柄”、“喻之多邊”。錢鍾書所謂二柄:“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修詞之學,亟宜指示。”例如“韋處厚《大義禪師碑銘》:”佛猶水中月,可見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猶雲’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為心服之讚詞。黃庭堅《沁園春》:’鏡裏拈花,水中捉月,覷着無由得近伊‘,猶雲’甜糖抹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是為心癢之恨詞。“同樣這首詞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個表達敬仰之意,一個表示不滿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稱為比喻的二柄。鏡喻於月,如庾信《詠鏡》:“月生無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圓之相似王禹偁《龍鳳茶》:”圓似三秋皓月輪’,僅取圓之相似,不及於明,‘月眼’、‘月面’均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圓,各傍月性之一邊也。“(節引自《管錐篇·周易正義·歸妹》如例子中所講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圓,又可比明亮,這是比喻的多邊。

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詞人上片裏讚美“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説的是人雖到處漂泊,而明月隨人,永不分離,是讚詞。下片裏也用”江樓月“作比,”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説的是月圓時少,缺時多,難得團圓,是恨詞。

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讚一恨,是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達不同感情,從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的“江樓月”,比喻“只有相隨無別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喻“待得團圓是幾時”。一首詞裏,同用一個比喻,所比不同,構成多邊。象這樣,同一個比喻,一首詞裏,既有二柄,又有多邊,這是很難找的。因此,這首詞裏用的比喻,修辭學上是非常突出的。而且這樣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詞人用得非常貼切,這是此首詞更為難能可貴的特點。

這詞的想象跟後漢徐淑《答夫秦嘉書》的想象頗有相似之妙處。徐淑説:“身非形影,何能動而輒俱;體非比目,何能同而不離。”徐淑雖用了兩個不同的比喻,“何能動而輒俱”,“何能同而不離”,但與該詞想象一致,所以這兩人也可以説千載同心了。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7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很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着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從道旁的柳樹行中奔馳而過。

遊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譁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註釋

①上巳:節日名,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人們多到水邊嘻遊,以消除不祥。

②爭道:遊人車輛爭先而行。

③朱輪:漆着紅色的輪子。漢制,太守所乘之車,以紅漆塗輪。

④鈿車:嵌上金絲花紋作為裝飾的車子。這句是説裝着朱輪的鈿車在綠柳之下駛過。

⑤相將:相隨,相攜,即手牽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賞析: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着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上巳”,節日名,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樑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們遊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其盛況如何,作者一開始點明節令後,就説:“滿目繁華。”用一句話來概括當時紅男綠女、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體描述:“爭道誰家”是説在人羣裏,不知是誰東推西擠搶道前走,這就把那種鬧哄哄的人羣擁擠的場面活繪出來了。不僅行人眾多,而且車輛也川流不息:“綠柳朱輪走鈿車”,“朱輪”是用紅漆塗過的車輪;“鈿車”是用金屬、寶石鋃嵌作裝飾的轎車。這是説,在綠柳那邊,還有紅色輪子、光彩閃耀的轎車來來往往呢!這兩句迴應了“滿目繁華”句,是“滿目繁華”句的具體描寫。這裏作者沒有直接寫西湖風光,而是寫遊人爭先恐後湧到西湖邊來,從這個側面來表現西湖景色對人們的吸引力。

上片是寫人們在清明上已來湖邊遊春的情景,下片則是寫他們日暮興盡而歸的路上景象。人們經過一天的遊春活動,到日暮時,相隨而去。他們有些在節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譁”句,頗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談闊論的,各種歡樂的聲音,各種歡樂的姿態,都包括在裏面。總之,一片喧譁聲伴着人流而去。這裏作者沒有寫遊宴如何歡樂熱鬧,但這兩句實際上已展現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的熱鬧情景。結句,再從遠距離來寫歸途中的人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人們沿着彎轉高低的路走向城頭,一眼望去都是花。這裏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邊的野花正開,一路不斷,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們,她們頭上帶着花;人們衣着的豔麗和朱輪鈿車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綠綠直到城頭之意。所以句中用個“總”字。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着“繁華”、“喧譁”的節日氣氛,把讀者也捲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8

原文:

轆轤金井梧桐晚,

幾樹驚秋。

晝雨新愁,

百尺蝦鬚在玉鈎。

瓊窗春斷雙蛾皺,

回首邊頭。

欲寄鱗游,

九曲寒波不溯流。

註釋:

轆(lù)轤(lú)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鬚在玉鈎。

轆轤:一種安在井上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車。金井:井欄上有雕飾的井,這裏指宮廷園林中的井。梧桐:古代詩人常用梧桐金井説明時已至晚秋。幾樹:多少的樹。樹,這裏指梧桐樹。驚秋:《詞林萬選》中作“經秋”。晝雨:指白天下的雨。晝,白天。新愁:指悲秋之愁。百尺:這裏為約指,極言其長。蝦鬚:因簾子的表狀像蝦的觸鬚,所以用“蝦鬚”作為簾子的別稱。玉鈎:玉製的鈎子。

瓊窗春斷雙蛾(é)皺,回首邊頭。欲寄鱗(lín)遊,九曲寒波不泝(sù)流。

瓊窗:雕飾精美而華麗的窗。春斷:《詞林萬選》中作“夢斷”。春斷,這裏指情意斷絕,即男女相愛之情斷絕。春,指男女相愛之情。雙蛾:即指美女的兩眉。蛾,蛾眉,指婦女長而美的眉。皺:起皺紋,指皺眉。回首:回望。邊頭:指偏僻而遙遠的地方。欲:想要。寄:寄託。鱗游:游魚,這裏借指書信。九曲:蕭本二主詞中“曲”作“月”。九曲,形容黃河河道的迂迴曲折,這裏代指黃河。九,泛指多數。泝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譯文: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鬚在玉鈎。

深秋時節,梧桐樹下,轆轤金井旁,落葉滿地。樹木入秋而變,人見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簾,眼望窗外細雨,舊愁之上又添新愁。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閨中的思婦獨守着瓊窗,想到韶華漸逝,心願難成,怎不雙眉緊皺,愁在心頭。回首邊地,徵人久無音訊。想要寄書信,可是黃河寒波滔滔,溯流難上,思婦只能在孤獨寂寞中苦苦守望。

賞析:

此詞從江樓月聯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月的陰晴圓缺,卻又不分南北東西,而與人相隨。詞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與“卻似”隱喻朋友的聚與散,反映出聚暫離長之恨。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全詞明白易曉,流轉自如。風格和婉,含藴無限。曾季狸《艇齋詩話》:本中長短句,渾然天成,不減唐、《花間》之作。《嘯翁詞評》: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講道。而小詞乃工穩清潤至此。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9

  採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俱鮮。鷗鷺閒眠,應慣尋常聽管絃。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翻譯

西湖風光好,天光水色融成一片,景物都那麼鮮麗。鷗鳥白鷺安穩地睡眠,它們早就聽慣了不停的管絃樂聲。

那風清月白的夜晚更是迷人,湖面好似一片白玉鋪成的田野,有誰還會羨慕乘鸞飛昇成仙呢,這時人在遊船中就好比是神仙啊!

註釋

雲物:雲彩、風物。

瓊田:傳説中的玉田。

賞析

此詞描寫西湖的天光水色,側重於月色下的西湖,尤其着意刻畫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西湖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深深熱愛和眷戀,反映了歐公晚年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詞的上片着力表現西湖的恬靜脱俗。詞人用鷗鷺閒眠來烘托,一方面突出西湖的靜謐,另一方面暗示西湖的遊客的高雅脱俗,沒有功利之心:儘管遊人往來、管絃聲聲,但是鷗鷺毫不戒備,依然安睡。

詞一開始,作者便充滿喜悦之情地衷心讚美西湖。湖上的“鷗鷺閒眠”,表明已經是夜晚。宋代士大夫們遊湖,習慣帶上歌妓,絲竹管絃,極盡遊樂之興。

鷗鷺對於這些管絃歌吹之聲,早已聽慣不驚。這一方面表明歐公與好友陶醉於湖光山色間;另一方面也間接表現了歐公退隱之後,已無機心,故能與鷗鷺相處。相傳古時海邊有個喜愛鷗鳥的人,每天早上到海邊,鷗鳥羣集,與之嬉戲。歐公引退之後,歡度晚年,胸懷坦蕩,與物有情,故能使鷗鷺忘機。

詞的下片寫月下西湖的景色及夜晚泛舟西湖的歡悦之情。雖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態,但比較而言要數“風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詩意了。清風徐徐,月光皎潔,湖水澄澈,晶瑩透明,月光一照,閃閃發光。這時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廣袤無際,好似“一片瓊田”。“瓊田”即神話傳説中的玉田,此處指月光照映下瑩碧如玉的湖水。

這種境界會使人感到遠離塵囂,心曠神怡。人在此時此境中,很容易產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誰還願意乘着驂鸞做神仙呢!後來張孝祥過洞庭湖作《念奴嬌》雲“玉界瓊田三萬頃,着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且曰“妙處難與君説 ”,同此境界,同此會心。

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意緒波動,但詞境清雋疏澹,一掃宋初詞壇上殘餘的“花間”習氣。全詞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樸,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歐陽修晚年。歐陽修經過多年努力,終於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願歸居潁州。幾次遊覽後,創作了十首《採桑子》。這是其中之一。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10

採桑子·桃花羞作無情死

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落嬌紅,飛入閒窗伴懊儂。

誰憐辛苦東陽瘦,也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

翻譯

桃花並非無情地死去,在這春闌花殘之際,豔麗的桃花被東風吹落,飛入窗櫺,陪伴着傷情的人共度殘留的春光。

有誰來憐惜我這像沈約般飄零殆盡、日漸消瘦的身影,為春殘而懊惱,感到慵懶無聊。雖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處卻顯得更加濃重。

註釋

採桑子:《百名家詞鈔》作“羅敷媚”。

嬌紅:嫩紅,鮮豔的紅色。這裏指花。懊儂(:煩悶。這裏指煩悶的人。

東陽:指南朝梁沈約。因其曾為東陽太守,故稱。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學家姚思廉和他的父親姚察在所著史籍《梁書·沈約傳》中,高度讚譽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評價他“高才博洽、一代英偉。”姚思廉在《梁書·沈約傳》

中記載:“沈約,永明末出守東陽……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沈約操勞過度,日漸消瘦後,被世人以“東陽銷瘦”、“東陽瘦體”稱之。

春慵:春天的懶散情緒。

芙蓉:荷花,或以為指芙蓉鏡。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相國李公下第遊蜀,遇一老嫗。

言:郎君明年芙蓉鏡下及第。明年,果然狀頭及第。”

幽情:《草堂嗣響》作“幽香”。

創作背景

納蘭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年紀尚輕,早先他拜在名師門下,熟讀四書五經,中了舉人後,納蘭在積極地備考科舉考試最後一關的殿試時,卻突然得了風寒,失去了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的機會。在牀榻上無聊躺着的納蘭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採桑子。

賞析

在這首小令中,作者淡淡地寫出了傷春自憐的哀傷。這表面上看是一首傷春傷離之作,但事實上卻是藉着傷春抒寫傷懷之情。

上闋寫春闌花殘,豔麗的桃花被東風吹落,飄零殆盡。然而,豔麗嬌柔、多情婉轉的.桃花無法接受無情的死,多情的花總要有某種多情的死法。 “感激東風”是觀花的作者所發的感慨。東風把嬌紅的桃花吹落,沒有任它委於塵土泥濘,而是吹它飛進了容若的小窗,讓它來陪伴容若這個傷情的人共度殘留的春光。看到桃花無可奈何的命運,作者也感傷起了自己,從下片開始,“誰憐辛苦東陽瘦”,便是作者的自況。

下闋先點出作者為春殘懊惱,而慵懶無聊,下接以結句,加深加濃了傷春之意,心靜下來了,可是思念之情卻更加強烈。納蘭性德以沈約自況,形容自己像沈約一樣病容憔悴、抑鬱多疾。沈約和作者是一樣的美男子,有才有德,作者以沈約自比,既是説自己風流才俊,更是感傷自己身體單薄。這個典故用的十分貼切自然,交代了心境,也寫出了實情。而後所接之句“也為春慵”,更是説出自己的身心之所以如此慵懶,並非是為其他閒雜之事所累,只是春天就要結束了。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雖然作者認為桃花妖豔,卻還是比不上芙蓉的清幽芬芳。不過,作者這裏所指的芙蓉並不是荷花,傳説唐朝李固在考試落第之後遊覽蜀地,遇見一名老婦人,這個老婦人對他説,他明年會在芙蓉鏡下科舉及第,再過二十年還有拜相之命。於是心灰意冷的李固再次去參加考試,果然中第,而且榜上正好有“人鏡芙蓉”一語,正應了那老婦的預言。作者也是因病失去殿試的機會,和落第等同,所以,在這個背景下,作者所説的芙蓉應當是指“芙蓉鏡”的典故了。於是,自然而然的,接下去的一句“一片幽情冷處濃”,正是寫了自己懊惱的“幽情”。

這一首《採桑子》上、下片相對比較緊湊,但是全詞似傷春又不似傷春,頗值得多加玩味了。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11

採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土花曾染湘娥黛,鉛淚難消。清韻誰敲,不是犀椎是鳳翹。

只應長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鸚鵡偷教,方響前頭見玉蕭。

翻譯

斑痕累累的湘妃竹,青青如黛,竹身長滿苔蘚,晶瑩的淚水難以消除。清韻聲聲,那不是誰在用犀槌敲擊樂器,而是她頭上的鳳翅觸碰到了青竹發出的清雅和諧的響聲。

秋色多麼撩人、秋意無限,應該將這些用端硯寫成詩篇。將相思之語偷偷教給鸚鵡,當與她相逢又難以相親時,鸚鵡或可傳遞心聲。

註釋

土花:此處指器物上的鏽蝕斑跡。

犀椎:即犀槌。古代打擊樂器方響中的犀角制的小槌。

鳳翹:鳳形首飾。

端溪:溪名,在廣東高要東南,產硯石,製成者稱瑞溪硯或端硯,為硯中上品,後即以“端溪”稱硯台。端溪紫,指端溪紫石硯。

方響:古磬類打擊樂器。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祕戀之情的詞作。

上片寫一對戀人偷偷在竹林中幽會的情狀。首句點出幽會地點,次句寫二人相見後,心潮澎湃,相對垂淚。三四兩句寫幽會時難忘之事:戀人頭上的鳳翹碰到了青竹,發出動聽的聲音,使人久久不能忘卻。

下片寫兩人分別後,主人公獨自一人時的情狀。首二句寫主人公欲以筆墨寄託情懷,結尾二句,他又幻想借鸚鵡向戀人傳情達意,一舉一動,痴情流露,真情可感。

這首詞寫的是一段深隱的戀情,用苔蘚遍佈的竹子和晶瑩難以消除的淚水來打開全詞,這段戀情的苦楚,真的是如淚如疤。總體來説,這首詞的寫作風格清新淡雅,雖然不能算是納蘭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但將相思之苦刻畫得淋漓盡致,也算是一首別緻的小詞。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詞或以為寫隱祕的戀情,或以為悼亡,或以為詠物。端詳詞意,當以後者為是。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12

  採桑子·撥燈書盡紅箋也

撥燈書盡紅箋也,依舊無聊。玉漏迢迢,夢裏寒花隔玉簫。

幾竿修竹三更雨,葉葉蕭蕭。分付秋潮,莫誤雙魚到謝橋。

翻譯

夜深,把油燈撥亮,在紅箋上寫滿思念,卻依然感到空虛無聊。長夜漫漫,時鐘滴答作響,即使在夢中與愛人相會也總有所阻隔。

三更了,窗外的雨打在修竹上,一片風雨之聲。將我的思念交付給秋潮,千萬不要誤了雙魚到謝橋之期。

註釋

採桑子:詞牌名,又名“醜奴兒令”“醜奴兒”“羅敷媚歌”“羅敷媚”等。正體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兩平韻一疊韻;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的變體。

紅箋:一種製做精美的小幅紅紙,常作為題寫詩詞、請柬等用。

玉漏:玉製的計時器,即漏壺。

寒花:寒冷時節所開的花,一般多指菊花。

分付秋潮:謂將這孤獨寂寞的苦情都付與此時的秋聲秋雨中。

雙魚:代指書信。

謝橋:謝娘橋,借指情人所居之處。

創作背景

該詞的具體創作年份未知。這首詞到底是寫給誰的已難以確知。從詞意看,像是對某一戀人而發。

賞析

納蘭將一首小詞寫得情誼融融,求而不得的愛情讓他感到為難與痛苦時,也令他心中充盈着忽明忽暗的希望。這首《採桑子》,一開篇便是無聊,寫過信後,依舊無聊,雖然詞中並未提及信的內容,信是寫給誰的,但從“依舊無聊”這四個字中,就已經可以猜到一二了。納蘭總是有這樣的本事,看似在自説白話,講着不着邊際的胡話,卻總能營造出引人人勝的氛同,令讀詞的人不知不覺地沉淪。

納蘭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變為一台表演,讀者成為了觀眾,與他一起沉思愛戀。詞中的“紅箋”二字透露出納蘭所記掛的人定是一名令他着迷的女子。

紅箋是美女親手製作,專門用來讓文人雅客們吟詩作對用的。不過,詩詞中紅箋多是用來指相思之情,只要寫出紅箋,一切便都在不言之中了。下接一句“玉漏迢迢,夢裏寒花隔玉簫”,引自秦少游的詞句“玉漏迢迢盡,銀河淡淡橫”。

詩詞中,“漏”一向是寂寥、落寞、時間漫長的意象,在這裏也不例外。以“玉漏”表達長夜漫漫、時空橫亙的無奈之情,時間是相思最大的敵人,納蘭大概在這首詞中是想表達自己愛着一個人,卻無法接近。在接下來一句“夢裏寒花隔玉簫”中,揭曉了納蘭感慨時光的緣由。

這個故事從此也令“玉簫”這個詞成為了情人誓言的典故,納蘭是在思念一位女子,這女子必然是他所鍾愛的人,此刻他們距離兩地,納蘭在夢中想要與她相見,但夢境畢竟不是現實,所以,就算再怎麼思念,二人還是無法牽手相望。所以,納蘭所謂的“寒花”大概也不過是借了一個“寒”字,來表達內心淒冷的感覺。

下片不再寫心情,轉而寫窗外的景色,既然無法入睡,那乾脆看着外面的景色,來緩解內心的惆悵。

“幾竿修竹三更雨,葉葉蕭蕭”,雨後的夜景,樹木蕭蕭,好比自己的心情,無奈之中透着幾分茫然。最後結尾“分付秋潮,莫誤雙魚到謝橋”,呼應了開篇的那一句“撥燈書盡紅箋也”,也算是一種心意的表達,希望能夠凡事完滿結束。

要交代一下的是,“分付秋潮”中的“秋潮”是有來歷的,秋潮的意象表示:有信。潮水漲落是有一定時期和規律的。人們便將潮水漲落的時期定為約定之期限,在潮水漲落幾番之後,要回來的人便要如約迴歸。

這是詩詞中的一個主要意象,諸如唐詩名句“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秋潮”在這裏也是如此意境,上片一開始便是説詞人正在寫信,在詞的結尾,詞人寫的這句“分付秋潮,莫誤雙魚到謝橋”,便是説信要寄出去了。要將信託付給秋潮,告訴那個收信的人,自己的心意是怎樣的。

整首詞全是詞人的比喻和典故,基本上沒有真實場景的出現,但通讀全詞,每一句都是渾然天成,與下一句連接得十分巧妙。一首愛情小詞能夠寫到如此的境界,納蘭的手筆,不愧為才子之法。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13

採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古詩簡介

《採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是宋代詞人呂本中的作品,這是一首借喻明月來傾訴別離之情的詞。上片寫別後相思時只有天上的明月可以陪伴,下片以月亮的“暫滿還虧”喻人的暫聚久別。全詞純用白描手法寫出,頗有民歌風味,情感真摯,樸實自然。結構上採取重章復沓的形式,深得迴環跌宕、一唱三歎的妙處。上下片主體相同,只是稍加變化,形成鮮明的對比,匠心獨具。

翻譯/譯文

可恨你不像江邊樓上高懸的明月,不管人們南北東西四處漂泊,明月都與人相伴不分離。

可恨你就像江邊樓上高懸的明月,剛剛圓滿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圓不知還要等到何時。

註釋

⑴採桑子:詞牌名。又名“醜奴兒令”、“羅敷豔歌”、“羅敷媚”。

⑵君:這裏指詞人的妻子。一説此詞為妻子思念丈夫。江樓:靠在江邊的樓閣。

⑶暫滿還虧:指月亮短暫的圓滿之後又會有缺失。滿,此指月圓;虧,此指月缺。

賞析/鑑賞

這首詞寫的是離別之情。上片寫他宦海浮沉,行蹤不定,南北東西漂泊的生活,經常在月下懷念君(指他的妻子),只有月亮來陪伴他。詞中表面上説“恨君”,實際上是思君。表面上説只有月亮相隨無離別,實際上是説跟君經常在別離。下片借月的暫滿還虧,比喻他跟君的暫聚又別。這首詞的特色富有民歌風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這首詞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採用重複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於《採桑子》這個詞調的特點,象“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反覆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加以變化的重複,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象民歌中的重疊一樣。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

詞中“江樓月”的比喻,很具有藝術特色。錢鍾書曾講過“喻之二柄”、“喻之多邊”。錢鍾書所謂二柄:“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修詞之學,亟宜指示。”例如“韋處厚《大義禪師碑銘》:‘佛猶水中月,可見不可取’,超妙而不可取也,猶雲‘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為心服之讚詞。黃庭堅《沁園春》:‘鏡裏拈花,水中捉月,覷着無由得近伊’,猶雲‘甜糖抹在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是為心癢之恨詞。”同樣這首詞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個表達敬仰之意,一個表示不滿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稱為比喻的二柄。“比喻有兩柄而復具多邊。蓋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於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則異;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應多,守常處變。譬夫月,形圓而體明,圓若(與也)明之在月,猶《墨經》言堅若白之在石,不相處而相盈。鏡喻於月,如庾信《詠鏡》:‘月生無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圓之相似王禹稱《龍鳳茶》:‘圓似三秋皓月輪’,僅取圓之相似,不及於明,‘月眼’、‘月面’均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圓,各傍月性之一邊也。”節引自(《管錐篇·周易正義·歸妹》如例子中所講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圓,又可比明亮,這是比喻的多邊。

錢先生在這裏講的二柄和多邊,乃是指不同的作品説的。譬如説同樣用月作比喻,在這篇作品裏是褒讚,而在那篇作品裏卻是不滿;在這篇作品裏比圓,而在那篇作品裏卻比明亮。那麼有沒有在一篇作品裏用的比喻,既具二柄,又有多邊呢?其實這首詞就是。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詞人在上片裏讚美“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説的是人雖到處漂泊,而明月隨人,永不分離,是讚詞。下片裏也用“江樓月”作比,“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説的是月圓時少,缺時多,難得團圓,是恨詞。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讚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達不同感情,從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的“江樓月”,比喻“只有相隨無別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喻“待得團圓是幾時”。在一首詞裏,同用一個比喻,所比不同,構成多邊。象這樣,同一個比喻,在一首詞裏,既有二柄,又有多邊,這是很難找的。因此,這首詞裏用的比喻,在修辭學上是非常突出的。而且這樣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詞人用得非常貼切,這是此首詞更為難能可貴的特點。

這詞的想象跟後漢徐淑《答夫秦嘉書》的想象頗有相似之妙處。徐淑説:“身非形影,何能動而輒俱;體非比目,何能同而不離。”徐淑雖用了兩個不同的比喻,“何能動而輒俱”,“何能同而不離”,但與本詞想象一致,所以這兩人也可以説千載同心了。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14

採桑子·彤霞久絕飛瓊字

彤霞久絕飛瓊宇,人在誰邊?人在誰邊,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銷被冷殘燈滅,靜數秋天,靜數秋天,又誤心期到下弦。

翻譯

熱切地盼望能得到她的消息,然而她卻音信杳然。她如今在哪裏呢?到底在哪裏呢?今夜她是否也在相思徘徊,不能成眠?

香銷被冷燈滅,令人增愁添恨,唯有在這寂靜的夜裏一遍遍默數着與她相逢的日期。然而相約之期已過,會面無期,怎不叫人愁苦怨尤呢。

註釋

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彤霞:代指仙境。宋趙鼎《燕歸樑》:“綽約彤霞降紫霄,是仙子風標。”

飛瓊:仙女名,後泛指仙女。

誰邊:何處,哪裏。

玉清:有兩説。一是道家三清境之一,為元始天尊所居。二是神仙名。

心期:心願,心意。

下弦:農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陽跟地球的連線和地球跟月亮的連線成直角時,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反“D”字形,這種月相稱下弦。

創作背景

據清人筆記,納蘭曾愛戀過一名宮女,這首詞可能是為其而作,乃詞人為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而作的一首詞。

賞析

這首《採桑子》,上片寫仙境,下片寫人間。天上人間,凡人仙女,音書隔絕,唯有心期。

第一句“彤霞久絕飛瓊字”,便點出仙家況味。仙子已經多日沒有書信了,那麼,既無書信可通,不知道仙女此時在哪裏,她為什麼還不寄信給我,她心裏到底在想着什麼,疊唱“人在誰邊”,歎息不已。

詞的下片,由天上回落人間,由想象仙女的情態轉入對自我狀態的描寫。“香消被冷殘燈滅滅”,房房間是清冷的,所以房間的主人定也是清冷的,房間的主人不把滅掉的香繼續點燃,不蓋上被子去暖暖地睡覺,就算是夜深獨坐,也不把滅掉的燈燭重新燃起。

因為,房間的主人想不到這些,他只是坐在漆黑的房間裏“靜數秋天”,默默地計算着日子。等待的日子總是十分難捱,等待中的時間總是十分漫長。待到驚覺的時候,才發現“又誤心期到下弦”。

就在這一天天的苦挨當中,不知不覺地晃過了多少時光。這最後一句,語義模糊,難於確解,但意思又是再明朗不過的。若“着相”來解,可以認為容若與仙女有約於月圓之日,卻一直苦等不來,挨着挨着,便已是下弦月的時光了;若“着空”來解,可以認為容若以滿月象徵團圓,以下弦月象徵缺損,人生總是等不來與愛侶團圓的日子,一天一天便總是在缺損之中苦悶地度過。

採桑子原文翻譯賞析15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鬚在玉鈎。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古詩簡介

《採桑子·秋怨》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有思,秋風秋雨關秋思,離情別恨聯秋怨,寫得婉約藴藉,韻味悠長。

翻譯/譯文

深秋時節,梧桐樹下,轆轤金井旁,落葉滿地。樹木入秋而變,人見秋色而愁。長長的簾子掛在玉鈎上,手扶垂簾,眼望窗外細雨,舊愁之上又添新愁。

閨中的思婦獨守着瓊窗,想到韶華漸逝,心願難成,怎不雙眉緊皺,愁在心頭。回首邊地,徵人久無音訊。想要寄書信,可是黃河寒波滔滔,溯流難上,思婦只能在孤獨寂寞中苦苦守望。

註釋

⑴釆桑子:詞牌名。此詞調在《草堂詩餘》、《花間集補》中作“醜奴兒令”,《類編草堂詩餘》中注曰:一名“羅敷令”。

⑵轆(lù)轤(lú):一種安在井上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車。金井:井欄上有雕飾的井,這裏指宮廷園林中的井。梧桐:一種落葉喬木,葉柄長,葉大,質地輕而韌。

⑶幾樹:多少的樹。樹,這裏指梧桐樹。驚秋:《詞林萬選》中作“經秋”。有兩種理解,一説吃驚秋天的到來,二説秋風驚動了梧桐樹。

⑷晝雨:指白天下的雨。晝,白天。新愁:指悲秋之愁。《詞林萬選》、《嘯餘譜》等本中均作“和愁”;《全唐詩》、《歷代詩餘》、《花間集補》、《古今詞統》等本中均作“如愁”,《古今詞統》注中雲:“如”一作“和”。

⑸百尺:這裏為約指,極言其長。蝦鬚:因簾子的表狀像蝦的觸鬚,所以用“蝦鬚”作為簾子的別稱。《類編草堂詩餘》注中雲:“蝦鬚,簾也。”玉鈎:玉製的鈎子。

⑹瓊窗:雕飾精美而華麗的窗。春斷:《詞林萬選》中作“夢斷”。春斷,這裏指情意斷絕,即男女相愛之情斷絕。春,指男女相愛之情。雙蛾:《花草粹編》、《花間集補》等本中均作“雙娥”。即指美女的兩眉。蛾,蛾眉,指婦女長而美的眉。皺:起皺紋,指皺眉。

⑺回首:回望。邊頭:指偏僻而遙遠的地方。

⑻欲:想要。寄:寄託。鱗游:游魚,這裏借指書信。古人有“魚傳尺素”之説,古樂府《飲馬長城窟》中記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人遂以“雙鯉”或“魚信”代指書信。

⑼九曲:形容黃河河道的迂迴曲折,這裏代指黃河。九,泛指多數。曲,蕭本二主詞中作“月”。泝(sù)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賞析/鑑賞

上片寫景,先點出“轆轤”、“金井”、“梧桐”三物,不單是寫實,也都有寓意。轆轤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邊常常是女子的懷人之所。轆轤的循環滾動又與思念的輾轉反覆相通,搖着轆轤,情思纏綿,往往是詩詞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徵。古代的井邊多種梧桐。古代詩人常用梧桐金井説明時已至晚秋。如李白《贈別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有詩句:“去國客行遠,還山秋夢長。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牀。”“一葉知秋”,秋來梧桐葉兒黃,故梧桐是常見的悲秋意象。這三者位置相關,意義相通,常常被聯繫到一起來寫女子的秋思,如吳均的“玉欄金井牽轆轤”(《行路難》),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長信秋詞》),與這裏的“轆轤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李煜的表達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強調了一個“晚”字。“晚”可以指黃昏,暗示了從早到晚的期盼,有“黃昏望絕”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葉黃隕落的形象,令人聯想歲華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來的“幾樹驚秋”,本來是寫人在驚秋,卻道以“樹驚秋”;寫情就更婉轉,更深沉,並使蕭瑟的秋景與女子的傷情融合到了一起。“晝雨如愁”引出人物。説是“晝雨”,可見是下了一天還沒有停的雨。而這雨是小雨,絲雨,紛紛揚揚,飛飛灑灑,就如同瀰漫在人心中的憂愁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百尺蝦鬚在玉鈎”,是説精美的竹簾掛在鈎上,暗指人的遙望,下啟“回首邊頭”,景物描寫也就由室外轉入了室內。

下片抒情,以“瓊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蝦鬚”,過渡十分自然。這裏的“春斷”,要分作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説春去秋來,時光流逝,歲華漸老,青春不再復返,故日“斷”。一是説遠人無消息,任憑思念,深情不得傳達,“腸斷白蘋洲”(温庭筠),“春斷”也就是“情斷”。這兩層意思相輔相映,都在表現思念之深,於是而有“雙蛾”之皺,有“回首”之舉,有“欲寄”之事,更用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思念之切。由皺眉,到遙望,到“欲寄鱗游”,思念的感情漸進深化,寫出女子終於決定要以主動的訴説去打動對方的心,以喚回心愛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泝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縱使信寫出,何人可傳寄?何處可投遞?無奈之極。可越是無奈,越見情深。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有思,秋風秋雨關秋思,離情別恨聯秋怨,寫得婉約藴藉,回味悠長。後人馬致遠之《天淨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