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何認識傳統語文向現代語文轉軌

來源:文萃谷 1.13W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語文學習對素質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那麼如何避免語文學習繼承和創新過程中的盲目性,並將傳統的成功做法與現代理論相結合去適應社會發展,語文“轉軌”就顯得十分重要。

對於如何認識傳統語文向現代語文轉軌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十分重視傳授知識和思想教育相結合,強調文道統一。這種思想使得傳統語文教學本身就具有濃重的教育氛圍,無論是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還是卷帙浩繁的學術典著,都記錄着民族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鬥爭歷史,表現着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氣質,其中藴蓄的民族哲學觀、歷史觀、人生觀、倫理觀、文化觀和樸素辯證的思維方式,正是通過語文教學的一點一滴,逐步滲透到學生心中,影響着學生的一言一行的,這種文道合一的思想如今仍具有現實意義。但在現實語文教學中,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干擾,也出現了令人憂慮的現狀:有部分人追求近期效果摒棄傳統教學的精華,不講涵詠、品味,而是靠喋喋不休的先入之見去誘導學生作機械的被動的理解、模仿,一篇課文下來,學生只記得幾個句式、修辭格,幾項文學常識,整個教學失去了應有的文化氛圍和藝術韻味。不但有違“為學之道,必本于思”的教學規律,而且與今天培養積極思維素質人才的要求也是相悖離的。傳統語文教學思想,有許多合理部分,最有價值的是“啟發性”原則。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學生自行閲讀、品味、領悟、熟記。老師“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説之”,從而把握一篇文質兼美文章的真正意藴和表現手法。

傳統語文教學非常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如集中識字、強化閲讀、整體感悟、注重體驗、強調隅反、因文悟道、詞意並重、訓練偶對等都是寶貴的經驗。即在基礎階段重視學生對經典語言材料的積累,利用兒童記憶力好理解力較差的特點,讓學生大量閲讀、熟記課文,再反過來咀嚼、消化和吸收。提高階段重視對語文材料的'自悟、熟讀、精思、博覽、多習作。這一教學思想與“死記硬背”有本質不同,它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遺忘規律,又有助於學生閲讀和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助於學生道德修養、文化素質的培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應當發揚這一傳統,課堂上少一些無的放矢、捨本求未的説教,多一些閲讀、熟記,讓學生在認真讀書上下功夫。

傳統語文教學還十分重視教學方法和技巧的研究,總結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如《學記》中提出的問答法、講解法、練習類比法等,我們從中可以領略到古人論述“教”與“學”的辯證關係。現今課堂教學中摒棄傳統“滿堂灌”的佈道傳經是時代所需,但變“受之於魚”為“授之於漁”的精講是不能忽視的。今天談的“學法”問題,其立足點大多在教而不在學,有的談到學也是為了教或為教服務。而古人研究的“美讀、遵路、入境、悟文、勤筆的學法至今仍在生輝。

語文教學既有繼承性,又有時代性、通用性和個性特徵。傳統教育是應試教育,壓抑創造性,抹掉了個性;傳統教學是封閉式教學,模式單一,多是灌輸與聆聽,磨滅了學生的自覺性、主體性。因此在借鑑傳統教育寶貴經驗,吸取精華,結合時代需要加以改造和發展的同時,迅速向素質型教育轉軌,即要有“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的現代語文意識,積極開放,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課外迴歸課內,注意教學模式的變通性和過程性,以學生為主體,“知行合一”。既訓練個體,又提高整體;既有教學指標,又有自學創造。要站在傳統與現代新舊契合點上去審視語文教學的走向,既不要視古人語感教學為至宗至本,一味強調模糊感知,混沌體驗,也不要照搬現代語言學或西方語言學理論,刻意模式的制定和操作。完全可以在古今、中外結合的基礎上繼承發展並加以構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