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3.15W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杏花 宋朝 王安石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石樑度空曠,茅屋臨清炯。

俯窺嬌饒杏,未覺身勝影。

嫣如景陽妃,含笑墮宮井。

怊悵有微波,殘粧壞難整。

《杏花》譯文

攔水的石壩跨過空曠的水面,茅屋就坐落在溪水清明的小溪旁。

俯看嬌豔富麗的杏花,並不覺得花兒勝過水中的倒影。

巧笑嫣然如同景陽宮的妃嬪,含笑落進宮井之中。

水面漣漪,將水中佳人的容顏粧飾弄得殘破難整,讓人惆悵不已。

《杏花》註釋

石樑:石頭堆成的攔水壩,用來捕魚等。

清炯(jiǒng):清明,指陽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嬌饒:即嬌嬈。嬌豔富麗貌。

景陽妃:指南朝陳後主的嬪妃張麗華、孔貴嬪等。史載,隋軍入台城。後主避之,與張麗華、孔貴嬪俱入景陽宮井中。隋軍窺井而呼,後主不應。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麗華、孔貴嬪同乘而上。

怊悵(chāochàng):惆悵。

殘粧:被損壞了的化粧

《杏花》賞析

此詩前半首寫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勝於花的自身;後半首由水中花影,聯想及南朝陳後主及貴妃張麗華國破人亡的境遇。此詩藝術構思的獨到之處在於,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嬌美豔麗,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現她在水中嬌嬈的倒影。

首聯石橋跨過了空曠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閃亮的溪水畔。這裏用了兩個形容詞:“空曠”“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辭中所謂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體的特徵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詩意豐滿,形象鮮明,如直説石樑渡河,茅屋臨水,則興味索然了。

頷聯説俯看嬌美豔麗的杏花,似乎並未覺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處。尋繹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種清瑩而縹緲的美感,嚴羽《滄浪詩話》狀詩之無跡可求、透徹玲瓏就説:“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王安石愛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箇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種空靈玄妙的韻味。

頸聯以張、孔作比,説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動人。以花比美人是詩家常語,這裏以美人喻花則覺新警。

尾聯承上而來,也還是將人擬花,然而寫微波盪漾,花影繚亂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義。詩説水面的漣漪,將水中這位絕代佳人的容顏粧飾弄得殘破難整,令人惆悵不已。因為上文已將杏花比作景陽妃,所以這裏的“殘粧”也顯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殘粧壞難整”一句寫花影凌亂,形象生動而富有動態的美,情韻絕勝。

此詩雖詠臨水之杏花,然全詩不着一花字、水字,詩人像是有意避開坐實的刻鏤描摹,而杏花的風姿神韻全以空靈比況之筆出之,給人一種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實,寫杏花臨水及其水中倒影這一景象,在唐人的詩中也早已有過,如吳融的《杏花》詩“獨照影時臨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詩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於他表現這種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穎,造成了十分動人的藝術魅力,能引起讀者無限美妙的聯想。

《杏花》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晚年退居金陵之後,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宋人王銓《默記》卷下曰:“荊公暮年賦《臨水桃花》詩:‘還如景陽妃,含歎墮宮井’”云云,可證此為老年之作。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遊”出自吳融《途中見杏花》

途中見杏花

吳融

一枝紅豔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

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遊。

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

【翻譯】

一枝淡紅的杏花探出牆頭,而牆外的行人(作者)正傷春惆悵。這枝杏花的樣子好像跟我一樣傷春惆悵,我們哪裏禁受得了相逢在這春去匆匆難相留的時節?天色已晚,寂靜的樹林中黃鸝鳥最先歸來,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獨自綻放,卻沒有蜂飛蝶舞。這時候我更懷念長安的千萬株桃濃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經籠罩住了夕陽的`光輝,整個神州一片黯淡。

【賞析】

詩人漂泊在外,偶然見到一枝杏花,觸動他滿懷愁緒和聯翩浮想,寫下這首動人的詩。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是宋人葉紹翁《遊園不值》詩中的名句。杏花開在農曆二月,正是春天到來的時候,那嬌豔的紅色就彷彿青春和生命的象徵。經歷過嚴冬漫長蟄居生活的人,早春季節走出户外,忽然望見鄰家牆頭上伸出一枝俏麗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無比欣喜激動。葉紹翁的詩句就反映了這樣的心理。可是吳融對此卻別有衷懷。他正獨自奔波於茫茫的旅途中,各種憂思盤結胸間,那枝昭示着青春與生命的杏花映入眼簾,卻在他心頭留下異樣的苦澀滋味。

他並不是不愛鮮花,不愛春天,但他想到,花開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遠守着這枝鮮花觀賞,也看不了得多少時間。想到這裏,不免牽惹起無名的惆悵情緒。更何況自己行色匆匆,難以駐留,等不及花朵開盡,即刻就要離去。緣分如此短淺,令人倍覺難堪。

由於節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豔春意濃的時分,一般樹木枝梢上還是空疏疏的,空氣裏的花香仍夾帶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見飛來採蜜,只有歸巢的黃鶯聊相陪伴。在這種情景下獨自盛開的杏花,當會感到有幾分孤獨寂寞。這裏融入詩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報春使者,轉化為詩人的自我寫照。

想象進一步馳騁,從眼前的鮮花更聯想及往年在京城長安看到的千萬樹紅杏。那一片濛濛的煙霞,輝映着陽光,瀰漫、覆蓋在神州(指中國)大地上,景象是絢麗奪目的。浮現於腦海的這幅長安杏花圖,實際上代表着他深心憶念的長安生活。詩人被迫離開朝廷,到處飄零,心思仍然縈注於朝中。末尾這一聯想的飛躍,恰恰泄露了他內心的祕密,點出了他的愁懷所在。

詩篇借杏花托興,展開多方面的聯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離之感、身世之悲、故國之思,一層深一層地抒寫出來,筆法特別委婉細膩。晚唐詩人中,吳融作為温(庭筠)李(商隱)詩風的追隨者,其最大特色則在於將温李的縟麗温馨引向了淒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視為這方面的代表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