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在中國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6.81K

高盛在中國讀後感

《高盛在中國》內容簡介:高盛中國20年“魅影”:一直在掠奪從未被揭穿?2010年財經熱點大書《高盛陰謀》第二波熱浪來襲,財經第一膽李德林驚爆高盛中國陰謀,揭祕高盛在中國的祕密佈局。拉登死了,黃金、白銀、大宗商品大幅下跌?中國股市狂跌?聯想、TCL、吉利、太子奶、工商銀行、海普瑞……我們都被高盛騙了!高盛在中國是靠鑽政策漏洞食國企“腐肉”發的大財?在中國,對國外投行看來似乎無法跨越的政策難題在高盛手中,為何不止一次地被它悄悄化解?高盛究竟有何祕密“武器”?海內外知名財經界高端人士、專業媒體強力主推,央視大型紀錄片《華爾街》顧問,台灣東森新聞財經主播傾力推薦!高盛誘拐中國企業?美聯社、福布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紛紛驚呼:“中國暢銷書扇了高盛一耳光!”《人民日報》海外版頭條社論,警惕華爾街精英操縱股指謀利!本書獨創圖表解析法,深度解析高盛在中國的手法。通俗易懂,讀者高度評價,非常好看!

目前媒體披露的消息看,導致“11?12”市場暴跌的深刻背景值得深究,這其中固然有市場本身調整的需要,但上調印花税謠言,以及某國際知名投行向投資者羣發賣出中國股票郵件則是大跌的導火索,而在此前不久,正是這家投行發佈了積極看好中國股市投資前景的策略報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有操縱股指牟利之嫌。對於此類事件,應該追查到底。華爾街的精英們在引發了金融危機後,正在虎視眈眈地窺視着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資本市場,伺機興風作浪,牟取暴利,我們對此必須有高度的警惕。

高盛似乎成為了中國銀行業的保姆,全面幫助中國有濃厚計劃經濟特色的銀行業擺脱百病纏身的境況,迅速成長為現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但是,高盛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出力,而是為了賺錢、賺大錢。

1968年的一天,高盛的一位交易員接到了一個機構客户的一筆交易委託:買入50,000股某家公司的股票。這個單子在當時是少有的大單,因此很自然在高盛的交易大廳引起了一陣興奮。交易員執行完指令就出去吃午飯了,回來的時候發現桌子上有一大摞祕書留下的粉紅便條,都是讓他儘快給那個剛剛下單的客户回電。他急忙打回去,那邊聲音都變了:“我...我犯了一個大錯,這次我肯定得被炒魷魚了!”原來,那位客户把賣出指令錯誤地下達成了買入,更可怕的是—他本來應該是賣出5,000股而不是買入50,000股!

晴天霹靂。高盛的交易員馬上找到當時高盛的首席合夥人李維並向他彙報了情況。李維問他:“是我們的錯還是客户的錯?”,他如實回答:“是對方的錯。”李維又問他:“他們是不是一個好客户?”。他同樣如實回答:“是好客户。”李維很快做了個決定:“既然他們是我們的好客户,那麼讓我們把他們變成我們更好的客户。這次交易錯誤算我們的,我們來買單。”

(還記得高盛“14條原則”中的第1條嗎—“我們要把客户的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我們的經驗證明只要我們能夠很好地服務於我們的客户,我們自身的成功將會隨之而來。”)

(我對同事説:這句話以前在高盛工作的時候體會不深,做到現在才越來越有體會。道理很簡單—作為一家服務型的公司,你是否真的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否真的給人家提供了價值,對客户來説是一目瞭然的。在客户面前永遠不要試圖偽裝和欺騙,因為他們都很聰明,我們根本裝不了也騙不了。)

故事2、故事3和故事4:

故事2:1956年福特汽車的IPO對於整個美國投行界來説是石破天驚的一幕,高盛憑藉這個經典案例一夜之間在IPO市場躋身業界前列。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們在此前的兩年準備時間裏,主要合夥人嘔心瀝血,先後準備出了56個上市方案。

故事3:在敵意收購在美國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有一天高盛的合夥人弗萊德曼在一家律師行和討論一個案子。這個時候那家律師行的一個工作人員拿着第二天《紐約時報》的小樣走了進來請自己的老闆過目,那上面印着某個敵意收購方第二天準備用來啟動針對蓋洛克紙業公司的要約收購的廣告。弗萊德曼得知後,匆忙走出會議室,打電話告訴自己的同事:“給蓋洛克打電話,告訴他們兩件事,第一,他們明天將被敵意攻擊;第二,我們準備好了幫助他們。”從那以後,高盛負責併購業務的團隊每天晚上十點都會有人專門打出租車到離《紐約時報》印刷點最近的地方,等待新鮮出爐的第二天的報紙。在他們看來,一個交易是交給自己還是讓給自己的競爭對手,可能差的就是這先人一步的幾十分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