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增田涉君歸國_魯迅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來源:文萃谷 2.53W

送增田涉君歸國

送增田涉君歸國_魯迅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近現代 魯迅

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

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

譯文

你的祖國正值風景美麗的秋天,楓葉在微寒的秋光映照下更加紅豔。

我卻想象古人那樣折柳給你送別,心則隨着東去的船回憶起在日本度過的青年時代。

註釋

增田涉(1903-1977):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者,曾任日本根島大學、關西大學等校教授。1931年他在上海時,常向魯迅請教翻譯《中國小説史略》等方面的問題。著有《中國文學史研究》、《魯迅的印象》等。

扶桑:日本的別稱。

丹:紅色。嫩寒:微寒。

折垂楊:古人折柳贈別。

東棹(zhào):東去的船。華年:華同花,華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處指魯迅留學日本時風華正茂的時期。

創作背景

增田涉於1931年3月來到上海。由內山完造聯繫,見了魯迅,直接向魯迅請教魯迅所著《中國小説史略》、《吶喊》、《彷徨》和雜文、散文等有關問題。從3月中旬至7月中旬,魯迅每天下午抽出三小時左右,用日語向他講解。他們相處很融洽,友誼漸增。同年12月,增田涉離開上海回日本時,魯迅作此詩贈別。

賞析

“如丹”的“楓葉”,和似霞的櫻花一樣,是扶桑之國“水木明瑟”的景物留給詩人魯迅最為鮮明、深刻的印象。辛稼軒詞《臨江仙》有“金谷無煙宮樹綠,嫩寒生怕春風”之句。辛稼軒所寫的“嫩寒”,是殘冬的輕寒,作為意象,與“春風”相對立;魯迅筆下的“嫩寒”,是“冬暖”的“景暄”,作為意象,與“楓葉”相映照。“楓葉如丹照嫩寒”是暖色調和冷色調、暖意和寒意的對比、交流和融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主意象”,則賦予扶桑秋光以明媚秀麗、生機盎然的個性。這是“景語”,更是“情語”。詩人想象中明麗熱烈的扶桑秋景,寄託着他對即將歸國的“遠客”的殷殷祝願,更寄託着他對逝去的青春“華年”的深情憶念。

詩人的心,彷彿隨着歸客東去的客舟,回到了舊遊之地。“心隨東掉憶華年”中的“憶華年”三字,藴含着極為豐富的情感內涵。可能詩人又看到了”緋紅的”、“輕雲”般的上野櫻花,又回到了“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户,又見到了“臉色彷彿有些悲哀”的藤野先生,又聽到了留學生會館裏慷慨激烈的論爭……回憶中的這些美好的景物人事以及那勃發着少年意氣的崢嶸歲月,都是和那個遙遠的國度聯繫在一起的。如今,來自日本的'誠摯而友好的增田涉即將回去了,等待着他的,一定是詩人所見到過的明瑟秋光,詩人的情感像涓涓清流,形成一個無盡的迴環,盪漾不已。

全詩四句,只有“卻折垂楊送歸客”一句是實寫,它反映着一個真實的物理時空。秋光正好的扶桑,是一個遼遠的空間;已經流逝的華年,是一段遙遠的時間,它們構成一組內涵豐厚、外延廣闊的心理時空。東去的歸棹,既把“遠客”渡向彼岸,也把詩人從真實的時空渡入心理的時空,使他的想象從“華夏”遨遊到“扶桑”,從“現在”飛翔到“往昔”。在這心理時空中的扶桑,既是“現在時”的,又是“過去時”的。借有限之實境,拓無限之虛境,此詩構思,深得虛實相生、虛實互補的藝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