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星月的來由賞析

來源:文萃谷 1W

在充滿觀念困擾和功利張望的當代中國大陸詩壇,顧城詩歌之“精神自傳”性的、如“水晶”般純粹與透明的存在,標示着別具意義的精神鑑照與美學價值。接下來小編蒐集了顧城星月的來由賞析,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顧城星月的來由賞析

星月的來由

顧城

樹枝想去撕裂天空,

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們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

一九六八年

賞析

在執着的追問和艱難的思索之後,我們有理由相信,樹枝與月,與星,尤其與天外的光亮之間,有着奇妙的衝突與和諧,所以撕裂與戳透,在顧城十二歲的眼睛裏,都不再是悲慘的劇情,而是為着一個叫光明的精靈在那裏棲居。正如“鏵犁翻起沾霜的土壤,土塊便獲得了生命和力量。”在這喚醒與生長的空當兒,他認定有痛楚就會有希望。

那巨人般的煙囱,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它俯視着佈滿燈火的大地,有什麼神祕的打算?或者會不斷地吐出煙圈,讓世界煙霧瀰漫?或者也會允許在它的頭頂長出尖鋭透明的白楊樹,刺向天空,放進月亮和星星?

在顧城的詩作中,很早便出現了自然與城市工業文明兩類意象的衝突,即使是童稚懵懂的十二歲少年。自然界的一切,太陽、月亮、星光、樹林、花草都充滿着和諧的美,寄託着他金色燦爛的理想,而樓羣、工廠、人羣,似乎是隱藏着種種無藉緣起的神祕思索,無法揣測,始終令他躁動和不安,正是這些構成了顧城詩歌創作的基調。

顧城簡介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80年代新詩潮運動的起點。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

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賦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並奠定了自己的創作風格。1984年創作的《頌歌世界》底藴反思,格調冷靜。顧城的《一代人》、《弧線》等詩歌成為朦朧詩論爭中被反覆提及的“朦朧詩作”。

1987年到1993年寫出了唯一的自傳體長篇小説《英兒》。他的詩常以跳躍的短句,迷離的色彩、喃喃自語的獨白,營造一個遠離塵世的童話世界。

80年代初,這時顧城的自我也由對自然的依附轉向對文化的依附。寫作了《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紅衞兵之墓》等具有較強的思辯色彩和社會意識的作品。顧城寫了很多獻給謝燁的詩。這些詩中有着超越現實圄地的異想,努力追求一個物外的、單純的、與世隔絕的世界。

1987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新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