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課文散步並賞析

來源:文萃谷 1.14W

《散步》是中學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中的課文,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其構思之精巧,遣詞之獨特,內涵之豐富,令人歎服。接下來小編蒐集了七年級課文散步並賞析,歡迎查看。

七年級課文散步並賞析

散步

莫懷戚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説,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和話,就象小時候我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的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使人想起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説:“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着我。”母親對我説。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七年級課文散步並賞析一

一、整體把握

本文取材於家庭生活中常見的小事,容易激發學生的感受、聯想和思考;作品內涵豐富,又很適合做多元解讀。對於本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要注意“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作者自己想表達的思想,可以參考他的“創作談”,但文學閲讀的規律往往是“形象大於思想”,作品一旦問世,就有了相對獨立的生命,應該允許讀者從中讀出多樣的滋味、多角度的理解。比如,可以讀出“親情—關愛” “謙讓—和諧” “孝道—倫理” “中年—責任”“生命—感慨”“選擇—擔當”等。甚至,如有學生認為本文寫得過於“矯情”,也應鼓勵他自圓其説,這是尊重學生獨特感受、培養獨立思考精神的絕好契機,也是對課程標準中“閲讀對話”原則的貫徹。

本文的寫法,有兩個突出特點:

第一,在散文中運用了小説筆法。作者的文學創作本以小説見長,他在這篇散文的寫作中也引入了小説筆法。正如作者所言,本文寫的內容有真實生活的基礎,卻經過了截選、嫁接與改造,更富有曲折性和鏡頭感。即使是敍述“散步”這樣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也要製造一些波瀾,帶來一點曲折,這使得本文頗有幾分小説的色彩。另外,散文本是一種“向內轉”——專注於自我心靈傾訴的文體,但本文作者卻並未直接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以敍事為載體,用故事本身來説話,這也是小説筆法的體現。

第二,語言樸素親切,卻又精心營構。除了兩處景物描寫,本文沒有多少形容詞和細緻描摹,多用短句,彷彿拉家常;但若干語句簡約而耐人咀嚼。例如第二段: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兒就覺得累。我説,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這幾個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態充分顯現出來,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躍然紙上。

本文語言的另一特點,表現在多用對稱句與迴環句上。例如,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個迴環句,把母子關係倒溯到幾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順、老人的孤弱依賴、生命的輪迴之感盡在其中,讀來不能不為之動容。本文的語言,還有大詞小用中見幽默的特點。

《散步》入選教材二十年,經過數代教師的鑽研探究,已經有些“新經典”的意味。本文貼近生活,清新雋永,篇幅短小卻精緻優美,很適合中學生閲讀賞析、探究思考。學習本課,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反思自我,受到倫理和情感的教育:與家人相處,更加關心理解父母,尊敬愛護老人;家庭事務產生意見分歧時,多多照顧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唯我獨尊。當今時代,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為中心,中年父母對孩子熱烈的愛,往往超過對自己年邁父母的尊敬和關懷;有的家庭中,祖輩甚至是洗衣做飯帶孫子的“保姆”“長工”。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生活的孩子,尤其需要從《散步》中領受教益。這應該是本課教學的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這種教育不能是抽象化、概念化的道德説教,而應是真切、鮮活的情感教育。

二、素養提升

通過朗讀,可以把握文章中人物的語氣語調,走進人物的內心。我們常説“言由心聲”,一個人的語言往往代表着其性格特徵,當時的內心活動,等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模仿文中人物的語氣語調,能夠更加容易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瞭解人物的思想情感,進而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

課文中有一些對人物語言的描寫,數量不多,卻凸顯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通過閲讀,我們彷彿能夠看到一個活潑可愛、聰慧機靈的小男孩兒,一個頗有擔當、體貼孝順、深沉穩重的中年男人,一位年邁體弱,卻十分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分角色反覆朗讀人物對話,使其置身於課文的情境之中,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再現情境中的人物對話,讀懂人物。讀懂這些人物,就能夠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作者對家人的濃濃的愛。

當然,反覆閲讀、揣摩人物語言,並不等於孤立地朗讀和理解,一定要結合上下文和全文,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朗讀才能夠更加貼切、生動。

  七年級課文散步並賞析二

一、 認識生命

第一處描寫的是:“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這裏文章表露的是春的氣息,但隱含的是對生命的感悟,更是對生命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放歌。

第二處描寫的是:“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兩句天真稚嫩的話語,不僅表現了小傢伙的聰穎、機靈,更表達了他在懵懵懂懂之中對生命的直觀認識。讀來讓人驚羨生命之美好,體會生命之傳承,其代代相因,而生生不息。

二、 珍愛生命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説,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這裏飽含着對母親的深切的情,凸顯的是對他人生命的關愛特別是對年老生命的關愛。温馨之情,溢於言表。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哪是對春天來遲的抱怨,分明更是作者對母親生命的渴求與酷愛。赤子之心,躍然紙上。特別是一個“熬”字,用得讓人動容——好歌當哭。

另一處描寫母親改變了主意,眼中所看到的小路;“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不僅是母親疼愛孫兒,滿足孫兒的心願,更是一位羸弱的老人——對美景、對生活的嚮往,對自我生命的眷念與珍愛。

三、 尊重生命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説:‘走大路。’”這裏描寫作者在面對一邊是老,一邊是幼的矛盾衝突中,所體現出的愛幼更尊老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它折射出作者尊重並善待衰老生命的光輝,讀後敬仰之意油然而生。雛鳥知反哺,羔羊亦跪乳,人類當更甚!

四、 生命的責任

“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這裏作者向人們袒露的,是一個強壯的生命在家庭中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

文章最後寫的是:“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段話寓意深刻。它以輕襯重,不僅突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含蓄地寫出了“我”(此處三句話中用了四個“我”字,僅580字的全文“我”字就出現24次之多)——一個站在生命之鏈連接點上的中年人——對生命和社會的責任。最後一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是作者寫作意圖及情感昇華之所在,與文章的第四段中“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前後呼應,在整篇當中起着點明題旨、深化內涵的作用,是點睛之筆。

掩卷思之,文章的意境如同橄欖的回甘在心中漫湧。在樸素的文字裏,充滿着歡樂、關愛、和諧,貯藏着憧憬、呼喚、眷念,飽含着賢良、孝敬、責任;字裏行間,流淌着真情,閃爍着理性,抒發着感悟。初讀,看到了自然的景和人間的情;再讀,體會的是生命的美;讀至最後,不禁陡然感覺增加了生命的分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