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全文及原著賞析

來源:文萃谷 2.68W

江月全文及原著賞析1

[唐]杜甫

江月全文及原著賞析

江月光於水,高樓思殺人。天邊長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團清影,銀河沒半輪。誰家挑錦字,滅燭翠眉顰。

作品賞析:

【鶴注】

此大曆元年夔州西閣作。《杜臆》:詠江中月影也。何遜詩:“江月九年級五。”

江月光於水,高樓思殺人①。天邊長作客②,老去一沾巾③。玉露溥清影④,銀河沒半輪⑤。誰家挑錦字⑥?燭滅翠眉顰⑦。

(此章,對月傷懷。上四,羈人之感,屬自敍。下四,離婦之情,推開説。江月漾光於水上,高樓一望,頓覺身寂影孤,真堪思殺。蓋天邊久客,至老不還,恐遠死他鄉也。因想清影之下,玉露濃溥,半輪之傍,天河掩沒,月色明皎如此,此時繡字空閨者,燭殘挑罷,得無對之而顰眉乎?當與上沾巾者,同一愁思也。)

①曹植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庾肩吾詩:“樓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②何遜詩:“天邊看遠樹”。③曹植詩:“歔欷涕沾巾。”④李嶠詩:“色帶銀河滿,光含玉露開。”《詩》:“零露溥兮”。注:“溥,露多貌。”曹植詩:“明月澄清影”。⑤張正見詩:“明月半輪空。”⑥《晉·列女傳》:竇滔妻蘇蕙,字若蘭,織錦為《迴文璇璣圖》詩贈滔,宛轉循環讀之,詞甚悽惋,凡三百四十字。挑錦字,挑錦線以刺字,欲寄征夫也。⑦張九齡詩:“滅燭憐光滿。”梁元帝詩,“翠眉暫斂千重結。”黃生曰:結在章法,是推開一步,在比興正是透深一層。蓋即男女之情,以喻君臣之義,則前半所云“思殺人”、“一沾巾”者,皆有着落矣。公之攀屈宋而親風雅,實在於此,此豈玉台、香奩輩所能效顰哉?

江月全文及原著賞析2

[宋]胡世將

神州沈陸,問誰是、一範一韓人物。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塞馬晨嘶,胡笳夕引,贏得頭如雪。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閫外何人回首處,鐵騎千羣都滅。拜將台敧,懷賢閣杳,空指衝冠發。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

作品賞析:

胡世將這首《酹江月》之前有兩點背景值得一提。

第一,南宋詞大多出於東南半壁,在欣賞出於西北川陝前線的絕少。乾道八年(1172)陸游在南鄭從軍,秋日登高遙望長安南山創作了《秋波媚》諸詞,為南宋詞傳來了西北邊塞的鼓角之聲。胡世將這首詞,最早收錄在《陝西通志》,比陸游諸詞要早三十餘年。

紹興九年(1139)七月,在陝西與金對峙七年的南宋名將、川陝宣撫使吳玠卒後,胡世將代領其職,統率陝西諸軍擔負起保衞川蜀門户的職責。詞題雲“秋夕興元使院作”,説的是此詞作於胡世將自成都初至興元時。興元,秦時名南鄭,為漢中郡治所在,今為陝西漢中市。建炎二年(1129)張浚首任川陝宣撫使,即治兵於興元,上疏言:“漢中實形勢之地,前控六路之帥,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於此。”此後歷任川陝宣扶使,就常以興元為駐地(吳玠則移治於河池,今甘肅徽縣)。

第二,紹興八年,趙構、秦檜與金和議,此時反對和議的丞相趙鼎、參知政事劉大中等俱遭罷黜,上書請斬秦檜之頭以謝天下的胡銓也被貶到嶺外。當時這場重大的和戰之爭可詳見於大量的奏疏,反映在詞中可惜不多。在這不多的主戰反和詞中,自然應首推岳飛的《小重山》。胡世將此詞痛惜“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亦以鮮明的態度反對屈辱的.和議,堪稱嶽詞的後繼,與東南的愛國詞互相應和,聲氣相通。而且,胡世將以方面之任主戰反和,並非徒為空言。紹興十年五月,金人破壞和議,分兵兩路分別南下西進。西進的一路直趨陝西,所至州縣迎降,遠近大震。諸將中有建議放棄河池以避金人兵鋒的。胡世將憤然曰:“世將誓死於此!”這表達了他決不後退半步。他依靠吳玠之弟吳璘,屢挫金兵,使金人從此不敢度隴。

對於保衞西北,胡世將是有功勞的。他以實際行動實踐了在此詞中表達的反對和議力主恢復中原的志向。

由於上述這兩點背景,在南宋初年的愛國詞中,這首《酹江月》就值得一提,不應淹沒無聞。

此詞為感時而發所作,斥責和議之非,期待有抱負才能的報國之士實現恢復中原的大業。固它用東坡赤壁懷古韻,故此詞亦可稱“興元懷古”。不過東坡赤壁詞主要追思懷念周瑜,此詞則追懷與當地有關的好幾個歷史人物。(一)“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

項羽入關後分秦地為三,後因稱關中為三秦。漢家三傑,就是輔助劉邦奪取天下的張良、蕭何與韓信。劉邦於秦亡後被項羽封為漢王,定都南鄭。後來他聽從蕭何建議,在南鄭為韓信築壇拜將。劉邦後來出關向東討伐項羽,並最終取勝,主要就是依靠了張良、蕭何、韓信。”(二)“拜將台欹,懷賢閣杳。”懷賢閣是紀念三國時北伐至此的諸葛亮。這是因為諸葛亮幾度北伐,即駐兵漢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後葬於漢中的定軍山。陸游《感舊》詩記南鄭兩個勝蹟,就是拜將壇與武侯廟。”慘淡遺壇側,蕭條古廟壖。”自注:“拜韓信壇至今猶存。沔陽有蜀後主所立武侯廟”懷賢閣建於斜谷口,北宋時猶存。《蘇軾詩集》卷四有詩題曰:“是日至下馬磧,憩於北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直斜谷,西臨五丈原,諸葛孔明所從出師也。”(三)“問誰是,一範一韓人物。”一範一韓,指的是北宋時駐守西北邊境的范仲淹與韓琦。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與韓琦同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為抵禦西夏、鞏固西北邊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範)仲淹與韓琦協謀,必欲收復靈夏橫山之地,邊上謠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這些歷史人物,有的成就大業,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邊陲。在“神州沉陸”、北宋淪亡之後,面對“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的山河殘破的形勢,不能不令人臨風懷想古來於此為國立功的上述先賢。這時作為邊帥初到興元的胡世將懷古感時,以表達他希欽和追慕的先賢感情。但在首句“神州沉陸”之後,緊接着“問誰是、一範一韓人物”,這麼寫實是在深慨當代沒有這樣的人物。緊接着下面説“漢家三傑”已成“往事”,拜將台與懷賢閣則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時無英雄”之慨。當時張浚是個名望很高的主戰派領袖,主張“中興當自關、陝始”,自請宣撫川陝。可惜他志大才疏,對金兵作戰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揮的五路之兵四十萬人與金兵交戰合潰敗於富平(今屬陝西),至追此關、陝喪失不可復。胡世將上痛和議之非,近傷富平之敗,和則非計,戰則非能,撫今懷古之餘,內心更加感到自己責任重大,既憤且憂,自然“贏得頭如雪”了。以功業論,無疑胡世將還算不上什麼“中興名臣”。但此詞憂懷國事,着眼大局,不失閫外邊帥的氣度。“塞馬晨嘶,胡笳夕引”兩句,也很好體現了西北戰場特有的邊塞氣氛。篇末寫怒發上指,闌干拍遍,情懷激憤,這麼寫顯示內心憂憤既巨且深,再也無法平復了。

江月全文及原著賞析3

[宋]文天祥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裏,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

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註釋:

【1】酹江月:詞牌名,即“念奴嬌”。雙調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後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韻。

【2】驛中言別:此詞一説為文天祥所作,題作“驛中言別友人”。

【3】蜀鳥:指杜鵑。相傳古時蜀王杜宇失國出奔,死後化為杜鵑,啼聲悽慘。

【4】“金人”句:謂魏明帝遷銅人、承露盤等漢時舊物,銅人潸然淚下之事。

【5】“堂堂”句:指靈劍奇氣,上衝鬥牛,得水化龍事。

【6】鬥牛:二十八宿之鬥、牛二宿。

【7】江海餘生:或指作者與厓山兵敗後,投海不死被俘事。

【8】睨柱吞嬴:謂戰國藺相如使秦完璧歸趙故事。

【9】回旗走懿:謂諸葛亮遺計嚇退司馬懿事。

作品賞析:

鄧剡和文天祥是同鄉好友。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為虜。次年鄧剡拘押在一地,又一同被押解北上元都。到金陵時,鄧剡因病留下,文天祥繼續北上。臨別之際,感觸良多。鄧剡作詞贈天祥,為好友壯行。詞中融匯亡國之痛和別友之情,如一首慷慨悲涼的歌,氣貫長虹,將歷史的一瞬,定格在這樣一種鏡頭。

亡國之痛是此詞上片的主旋律,“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感歎金陵的水闊天空。“世間英物”,指的是文天祥。面對長江,不禁令人心思神往:長江險阻,能拒曹兵,為何不能拒元兵。英雄沒有天的幫助,只能遭人憐惜。“東風”如此不公平,可恨之極。這兩句,凌空而來,磅礴的氣勢之中,藴含着無限悲痛。隨即引出許多感歎。“蜀鳥吳花殘照裏,忍見荒城頹壁”,寫金陵城中殘垣斷壁的慘象。“蜀鳥”,指產於四川的杜鵑鳥,相傳為蜀亡國之君杜宇的靈魂託身。在殘陽夕照中聽到這種鳥的叫聲,令人頓覺特別感到悽切。“吳花”,即曾生長在吳國宮中的花,現在在殘陽中開放,有過亡國之苦,好象也蒙上了一層慘淡的色彩

悽慘的景象,使人不忍目睹;蜀鳥的叫聲,更叫人耳不忍聞。

“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杜牧曾寫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這本是一個大膽的歷史的假設,現在居然成了現實。借歷史故事,描寫江山易主的悲哀。三年前元軍不是早把謝、全二太后擄去了麼?“金人秋淚”典出自魏明帝時,曾派人到長安把漢朝建章宮前的銅人搬至洛陽,傳説銅人在被拆卸時流下了眼淚。但宋朝亡國,國亡數被遷移,此恨怎能消。“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寶劍是力量的'象徵,奇傑是膽略的化身,所向披靡。可如今,卻空有精氣上衝鬥牛的寶劍和文天祥這樣的奇傑了!對文天祥的失敗,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詞的上片情景交融。金陵風物是歷代詞人詠歎頗多的。但此詞把其作為感情的附着物融入感情之中,別有一番風韻。蜀鳥、吳花、殘垣斷壁,是一種慘象,但表現了作者複雜的情感。

下片主要寫情,表達對文天祥的傾慕、期望和惜別之情。“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頌揚文天祥與元人作鬥爭的膽略與勇氣。幾年前文天祥被元軍扣留,乘機逃脱,繞道海上,歷盡千辛萬苦回到南方。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

鄧剡前面跳海未死,這次又病而求醫,為的是“留醉眼”,等文天祥東山再起,再起復宋大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睨柱吞嬴”,趙國丞相藺相如身立秦庭,持璧睨柱,氣吞秦王的那種氣魄;“回旗走懿”指的是蜀國丞相諸葛亮死了以後還能把司馬懿嚇退的那種威嚴。用典故寫出對文天祥的期望之情。這自然是讚許,也是期望。“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最後再轉到惜別上來,孤月意喻好友的分離、各人將形單影隻了。我雖然因病不能隨你北上,但將在一個又一個的不眠之夜中為你祈盼。這句話雖然普遍,但朋友之情,家國之悲深藴其中。

這首詞在藝術上的特色除了寫情寫景較為融洽之外,還用典頗多。借歷史人物,抒發自己胸臆。各種歷史人物都已出現,較好地完成了形象塑造。這首詞用東坡居士詞原韻。難度極大,但仍寫得氣衝斗牛,感人肺腑,蓋因真情在其中耳。

江月全文及原著賞析4

[宋]吳琚

原文:

玉虹遙掛,望青山隱隱,一眉如抹。忽覺天風吹海立,好似春霆初發。白馬凌空,瓊鰲駕水,日夜朝天闕。飛龍舞鳳,鬱葱環拱吳越。此景天下應無,東南形勝,偉觀真奇絕。好是吳兒飛彩幟,蹴起一江秋雪。黃屋天臨,水犀雲擁,看擊中流楫。晚來波靜,海門飛上明月。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應制詞。如同試帖詩“賦得體”那樣,“應制體”主要是應皇帝之命而作,內容基本上是為皇上,權臣歌功頌德,沒有新意可言,因而得不到人們的好評。古來應制詩詞盈千累萬,能流傳下來併為人們所傳誦的實是寥若晨星。吳琚這首“觀潮應制”可以算是個特例。

據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載:淳熙十年(1183)八月十八日,宋孝宗與太上皇(高宗)往浙江亭觀潮。太上皇喜見顏色,曰:“錢塘形勝,東南所無。”孝宗起奏曰:“錢塘江湖,亦天下所無有也。”太上皇宣諭侍宴官,令各賦《酹江月》一曲,至晚進呈。太上皇以吳琚為第一。吳氏此作,在結構和內容上雖仍有應制體的習套,但不至於庸俗。上片描寫錢塘湧潮到來時的奇觀,真是奇肆壯麗;下片描述弄潮和觀潮的情景,亦有聲有色,其中還隱寓恢復中原之志,不愧為上乘之作。

一起三句,先寫環境氣氛。湧潮到來之前,江面開闊平靜,遠望對岸隱隱的青山,如同一抹眉黛。“玉虹”,即白虹,天上的白氣。“青山”,當指臨安府對岸西興、蕭山一帶的丘陵。三句寫寧靜的氣氛,以作烘托。“忽覺”二句,寫海潮初起的聲勢。“天風吹海立”,語本蘇軾《有美堂暴雨》詩:“天外黑風吹海立”。“春霆”,春雷。古人常以雷霆之聲比喻潮聲。枚乘《七發》描寫廣陵潮來的情景:“橫奔似雷行,聲如雷鼓。”吳詞好在“初發”二字,寫潮聲自遠而近,如春雷隱隱。“白馬凌空,瓊鰲駕水”,兩句形容潮頭波濤洶湧之狀。枚乘《七發》:“其少進也,浩浩氵豈氵豈,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瓊鰲”,玉鰲。鰲是傳説中海上的`大龜。《列子·湯問》載,天帝使巨鰲舉首承戴海上神山,後世因用“鰲戴”、“鰲忭”為感恩戴德、歡呼雀躍之詞。本詞謂潮水如白馬瓊鰲,“日夜朝天闋”,當有歌頌天恩聖德之意。雖然如此,亦寫出錢塘江潮雄闊的氣象,不失為名句。周密《武林舊事》有一段觀潮的描寫:“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可作此詞註解。“飛龍舞鳳,鬱葱環拱吳越。”上片收句,筆勢一轉,不再描寫江潮,用意更深一層,可見章法之妙。“飛龍”,“舞鳳”,喻錢塘山勢。杭州形勝,左江右湖,四山環拱,素有東南第一州之譽。天龍山、鳳凰山盤踞東南,鳳凰山在五代吳越時為國治,南宋時是皇帝的大內禁苑所在,皇城北起鳳山門,西迄萬松嶺,鬱鬱葱葱,氣象萬千。“飛龍”二語,承上啟下,引出後段感想,筆法氣勢,連成一貫。

“此景”三句,大筆概括。“此景”,既是江潮之景,也是整個錢塘形勝。把太上皇和孝宗的對話用入詞中,有如己出。“應制”如此,可算是得體了。“好是吳兒飛彩幟,蹴起一江秋雪”,由單純寫景轉入描寫人物活動。《武林舊事》卷三:“觀潮”載:“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泝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唐宋時錢塘觀潮,每有善泅少年,以彩旗繫於竹竿上,執之舞於潮頭,稱為“弄潮”,以博取觀潮者的好感。“蹴起”句,形象生動。與辛棄疾《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詞“蹴踏浪花舞”意同而用語更勝。以“秋雪”喻浪花,亦新警。“黃屋天臨,水犀雲擁,”寫皇帝出行觀潮的盛況。“黃屋”,帝王車蓋,以黃繒為蓋裏,故名。“水犀”,指水軍。《國語》載吳王夫差有“衣水犀之甲”的水軍,故稱。《武林舊事》對這次觀潮也有詳細的描述:“進早膳訖,御輦擔兒及內人車馬,並出候潮門。先是澉浦金山都統司水軍五千人抵江下,管軍官於江面分佈五陣,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宋孝宗在即位之初,任用主戰派將領張浚,發動抗金戰爭,隆興元年(1163)敗於符離,即與金重訂和約。儘管如此,比起一意乞和的高宗來,孝宗還是不忘恢復、希望有所作為的。“看擊中流楫”,暗用祖逖之典。《晉書·祖逖傳》載,祖逖率部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本詞用此,也表示恢復中原的遠大抱負。末二語以景語作結,餘味無窮。怒潮過後,海宴無波,飛上一輪明月。意境壯闊靜美,與上文描寫恰成對照。首尾呼應,寫景中寓有歌頌盛世太平之意,亦可見作者的獨具一格。

江月全文及原著賞析5

[宋]向子諲

五柳坊中煙綠,百花洲上雲紅。蕭蕭白髮兩衰翁。不與時人同夢。拋擲麟符虎節,徜徉江月林風。世間萬事轉頭空。個裏如如不動。

作品賞析:

原序:政和間,餘卜築宛丘,手植眾薌,自號薌林居士。建炎初,解六路漕事,中原俶擾,故廬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紹興癸丑,罷帥南海,即棄官不仕。乙卯起,以九江郡復轉漕江東,入為户部侍郎。辭榮避謗,出守姑蘇。到郡少日,請又力焉,詔可,且賜舟曰泛宅,送之以歸。己未暮春,復還舊隱。時仲舅李公休亦辭舂陵郡守致仕,喜賦是詞。

從詞序可知,這首詞是詞人第二次辭官重歸清江五柳坊之後創作的。向子諲是南宋初年主戰派大臣,曾寫下不少直接抨擊投降派的愛國詞章。紹興九年,因觸犯秦檜被罷,從此歸隱山林。這首寫隱逸情趣的詞,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作者對南宋政治現實的不滿。

開頭兩句中的五柳坊、百花洲皆在清江附近。此詞先寫居處所見:柳綠如煙,葱蘢翠碧,景物朗潤。此寫地面之景。蒼穹紅雲,絢麗而璀璨。此寫天上之景。一幅夕陽山村之景的畫面,展現眼前。這也是僅舉一端,美景當不止此。地名中有柳有花,柳以綠濡,愈顯其深邃;花以紅染,益見其嬌豔。詞人匠心獨運的描寫,令人陶醉。

三、四句,“蕭蕭”其意為冷落,指頭髮花白。此時子諲自歎年老,歲月蹉跎,世事不正常,固此白髮蕭蕭。兩衰翁:子諲其一也;另一位便是序中所説辭舂陵郡守致仕的仲舅李公休了。前三句寫景敍事,舒緩有致。第四句“不與時人同夢”,詞情轉向激昂。

時人,應當指當時的.專權誤國的權貴,包括秦檜之流的投降派。

五、六句中的麟符、虎節,為君王調兵遣將之信物,受者有殊榮。而子諲言拋言擲,這是何等堅決!

紹興初年,子諲任鄂州知州,主管荊湖東路安撫司,尋任江州知州、改任江東轉運使,進祕閣修撰,徽猷閣待制,徙兩浙路都轉運使,除户部侍郎,可謂品高位顯。當宋金議和時,秦檜等投降派力主和,金使將入境,而子諲堅決不肯拜金詔違背秦檜意,乃被罷官,退隱清江,第五句當言此事。子諲忠節,不取悦於世,又不苟合於世,他這種凜然正氣,直衝霄漢。第六句“徜徉江月林風”,和第一、二句暗合。一、二句寫清江暮色,此寫晚景。插敍往事後,詞人接着寫此時此境的心情。月朗風清,林中閒適徘徊。初讀似寫閒情逸致,實則詞人的心潮並不平靜。屈原《涉江》雲“被明月兮寶路,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屈原所言“明月”,珠名,實借“明”字之音,喻己行為光明磊落,借“月”高潔之義,喻己情操之高尚。子諲林中信步,徘徊慨歎,和屈原詩句所言,可謂世同,情同,意同。

最後兩句“世間萬事轉頭空”,指宦海浮沉,猶過眼雲煙。這句話表明詞人視高官厚祿如草芥的心境。“個裏如如不動”,“個裏”其意為此中,即心中。“如如不動”,佛家語,指真如常住,圓融而不凝滯的境界。《金剛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此句之源。這句話用以表達詞人結廬人境,不聞車喧,遠污離穢,潔身自好的心境。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之意,深藴其中。

全詞似隱逸閒適之作,實為明志抒憤之詞。全詞反映了子諲居濁而守潔,遠奸佞而守忠的美德。就其藝術性而言,寫景,筆染春色,柳綠花紅,月朗風清;敍事,筆挾風雷,激情慷慨。這種睛空佈雷的手法,自出機杼,獨標高格。另外,本詞明開暗合,照應縝密,亦見詞人匠心。第一、二句柳煙雲紅,當為暮靄之時,第六句月下林風,是晚間風景。時間之推移,如絲相貫,不見斷隙。故事詞實是一首耐人尋味的好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