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3.1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的讀後感(15篇)

史記的讀後感1

《史記》是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造的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不僅是一部歷史作品,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史記故事》裏選的故事都是《史記》的精華。從傳説中的皇帝到西漢的武帝,按時間順序寫的。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也為我們瞭解歷史打開了一扇門。

這本書有130篇文章,52萬多字。這本書也創造了傳記史書的形式,對後世的`正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耐人尋味的故事被編織成代代相傳的歷史記錄。

司馬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很傳神,性格鮮明,語言生動,文字優美,讀着讀着,彷彿心情很美。隨着劇情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改變。以英雄之樂為樂,以英雄之憂為憂,感受英雄之情。輕鬆幽默的語言和扣人心絃的情節,似乎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史記》年,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稱霸全國的情節。屢戰屢敗,終於橫掃六國舊勢力。因此,朝鮮滅於前230年,魏滅於前225年,楚滅於前223年,燕、趙滅於前222年,齊滅於前221年,從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通過《史記》,我對中華民族的起源和歷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瞭解了做人的道理,歷史人物的偉大成就,一些歷史典故,一些歷史事件的背景和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的深遠歷史影響。

史記的讀後感2

《史記》是司馬遷忍辱負重、嘔心瀝血,花費一生的精力來創作的。它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曾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大哲學家培根説過:“讀史使人明智”,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感喟:“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史記》為我們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畫面,還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讓我們從歷史中明白道理,揭露醜惡行為,歌頌高尚的品德。

《史記》中那一個個活靈活現、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對人謙恭有禮、和藹可親、孝敬父親的虞禹;令人尊敬、勤政愛民、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受到了大家的愛戴;還有那殘暴、沉迷於酒色、過着奢侈糜爛的生活最終丟失了江山的商紂王;只為博得美人一笑,點起烽火、不惜一切戲弄諸侯的周幽王,“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這就是周幽王墮落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忘亡國之恥,卧薪嚐膽從而最終戰勝吳國的越王勾踐。知識淵博、見聞深廣、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用“發憤以抒情”的方式創作的.《離騷》而名垂千古。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映照着千古,映射着未來。讀完《史記》,讓我讀出歷史的真實,讀懂了一點點歷史發展的規律。讀史使人明智,就是要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把理解歷史當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鑰匙。明智的人既要不忘過去、重視將來,更要全力把握現在、創造將來。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到聖賢真正的精神何在?我認為這才是讀《史記》的最大意義。

史記的讀後感3

話説楚王昏庸,屈原悲痛欲絕,終於忍受不住想投江自殺。走到江邊正準備縱身一躍。

只聽後方一個輕脆的聲音傳了過來“等一等”屈原回頭張望,只見一個着裝奇異的男子跑了過來。抹去眼淚問“你誰啊,沒什麼事就亂喊。”只聽那男子喘着説:“你好,我叫司馬遷,我正在編寫《史記》想寫一點你的東西,所以來採訪你一下。”屈原暗自感歎,原來我已經這麼有名了,都有人為我寫書了。只可惜我國破家亡,已沒什麼可留戀的了。擺擺衣袖説:“走吧,別煩我跳河,剛有了那麼一點勇氣,該幹嗎就幹嗎去。”

司馬遷也有一些急了,忙説:“那好,就問你一個問題不耽誤你跳河。”屈原想了想,也好,死了也還可以留個名。説:“好吧,你問吧。”司馬遷見有了起色,忙問:“請問你為什麼要選擇死而不活下來?”屈原早有一肚子苦水,這下好了,正中下懷。像作起了報告“第一點國破家亡,世上已無什麼可使我留戀的。其次作為一個政治家沒有輔佐好君王而導致國破家亡。再三就是愧對百姓讓他們連遭戰爭之苦。主要就這三點。”司馬遷邊聽邊記,感歎道:“我雖身受宮刑,但起碼還有活下去的理由,而你就真是該死了。”屈原看了看身邊這個身材矮小的男人居然如此偉大。於是也感歎道:“兄弟,啥也不説了,都明白。”話到此處兩人相擁痛哭。

又聊片刻,屈原終於痛下決心,準備自盡,臨死前,他握住司馬遷的手感慨萬千:“兄弟,是你給了我死的.勇氣,在這裏説聲謝了。另外今天的事就別往你的書裏寫了,兄弟我死了也想留個光輝高大,堅強勇敢,忠心愛國的形象。”司馬遷連忙點頭:“你去吧,是男人就應該這樣,我支持你,安心上路吧。”

屈原再也沒猶豫,縱身一躍,成了歷史,而司馬遷也黯然離去,回家專心趕稿。

史記的讀後感4

《史記故事》為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史記故事 》這本書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其中《五帝的故事》是我最喜歡讀的。虞舜舜帝是我最喜歡的皇帝。他胸懷寬廣,總是把好東西讓給別人。哪像我,一看到好東西就像佔為己有。他會和周圍的鄰居分享好東西:成熟的高粱,辛辛苦苦捕捉來的、活蹦亂跳的小魚,還有稻穀,米飯……但是,和我們比,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食物多數是用高科技製成,得來全不費工夫,有好的,肯定自己獨吞!而那時,一切糧食都是自己辛辛苦苦中出來的,看着成熟的糧食,心裏總有一番成就感,喜滋滋的。堯帝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虞舜,虞舜並沒有因為她們是公主就寵慣她們;而是像民女一樣讓她們拜見公公婆婆。他的後母一家(他的後母,弟弟象和親生父親)知道虞舜有這麼多的金銀財寶和兩個美若天仙的妻子,十分嫉妒。他們讓虞舜去修屋頂,自己卻在下面放火,妄想燒死虞舜。可虞舜靈機一動,他雙手舉着兩頂寬大的.斗笠,像雄鷹一般輕輕跳下。斗笠充滿着風,虞舜毫髮未損。家人們又讓他去挖井,虞舜自己在挖通道。待家人把井口填上,想活埋了虞舜時,他不慌不忙的從通道里出來。讓人佩服他的機警過人的同時,更加敬佩他的寬宏大量。

舜帝登基之後,仍然對父母恭恭敬敬,一點也沒有天子的嬌寵,後來還讓弟弟象做了有鼻地方的諸侯。

虞舜一心為國,最後在巡視南方的途中累死了。人們十分敬仰虞舜的孝行,把他埋在九嶷山上,築起高大的陵墓,以示懷念。

我想,我們要像虞舜學習,做一個一心為國、胸懷寬廣的人!

史記的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史記》的書。這裏面的所有故事讓我明白做人應該怎麼做;明白了史上哪些是明君,哪些是昏君,我的感悟真的很深。

這個《史記》它主要講了歷史上人物的功過和是非,一些篡權奪位的人;一些功績很高,下場卻很慘的人;一些後宮干預朝政的人和一些從小努力奮鬥的君臣。即稱讚了歷史上優秀人物,又揭露了醜惡的現象。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想是:有些帝王可真是殘忍,比如:商朝最後一位帝王紂,為了讓妲己開心竟用炮烙燒大臣,挖比干的`心,還有更慘的,把他們的肉剁碎,骨頭給狗吃,用肉做大餅讓他們的兒子或父親吃,;周幽王,就為了讓褒姒笑一笑竟然點燃如此重要的烽火,雖然千金難買一笑,但也不用這麼過分把!最終還是自食其果,像這種昏君還多着呢。簡直是數不勝數!

因為他們的壞,才能體現明君的好,比如:黃農氏,為了要醫治百姓,讓百姓可以吃上即好吃又無害的東西,竟然用自己的生命當賭注,勇試百草,還教他們如何耕種,敢問,歷史上有像黃農氏一樣的明主嗎?我很敬佩他;唐堯,他重用賢才,不用小人他不因為丹朱是自己的兒子就讓他當君主,他禪讓賢讓虞舜這樣的孝順的人當上君王。在遠古時期,在五帝的統治下,這個世界是遠離戰爭的,過着這樣和平的日子,這才是百姓嚮往的世外桃源。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體現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無論是體列還是寫作風格都影響着後代史書的撰寫和編纂。所以這本書被魯迅先生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的讀後感6

寧靜的午後,斟上一杯醇茶,捧一本心愛的書,在斑駁的日影下,閲讀,真好!

閲讀《史記》,是與太史公對話,聽他興奮地滔滔不絕地講着“上至軒轅,下至於茲”的史實。閲讀歌辭,是聽樂府官員在田間市巷的腳步聲,是聽江南的採蓮女在田間的荷葉間唱着“江南可採蓮”的.調子。閲讀詩詞,是聽李太白敲着金樽仰天大笑,是聽少陵野老吞聲痛哭,是聽蘇軾密州出獵的“嗒嗒”馬蹄聲……閲讀,真好!

是誰讓九州動容?“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閲讀李密的肺腑之言,總是感由心生。無論是“董永賣掉身葬父”,還是“黃昏扇枕温衾”,都閃爍着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陳作文賦強,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為了照顧年老痴呆的母親,一連五年,“我是跑着走的”,風雨無阻地帶着母親上班。

是誰攪動了一江春水?屈原站在汩羅江畔高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後抱石沉入汩羅江,生命順江而流,傳遞了兩千年的輝煌。閲讀屈原,便聽到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的豪言,更聽到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壯語,還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大無畏精神。

用如水的心境閲讀,我終於感受到美、善、真的存在,它們如天籟般傾瀉下來,讓我在閲讀的午後,在香氣縈繞之間,獲得了另一種心情。

史記的讀後感7

《史記》是一部史書經典,記載了我國從黃帝到漢朝三千多年曆史的變遷,講述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讓我欣賞的,就是管仲和鮑叔牙之間讓千古傳誦的友誼。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二人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時卻拿很多錢。鮑叔牙對此毫不計較,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因為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重。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結果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説:“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成熟,你別介意。”管仲曾經三次做官,但三次被罷免,鮑叔牙不認為是管仲無能,而認為管仲沒有遇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打仗,卻臨陣脱逃,鮑叔牙沒有嘲笑管仲貪生怕死,認為管仲是牽掛家中年邁的母親。

後來二人都從政了。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公子糾在爭奪王位中失敗,別的大臣都自殺殉節,管仲卻甘願被囚受辱。鮑叔牙沒有恥笑管仲沒有氣節,他知道管仲是為了圖謀大業而捨棄一時的`名聲。最終鮑叔牙説服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自己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管鮑齊心協力,成就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管鮑之交”也成為千古傳誦的佳話。

從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中,我明白了友誼的真正含義。超越富貴貧賤,超越得意失意,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扶持,這樣的友誼才能萬古常青。

史記的讀後感8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深紅色的封面上,寫着“史記”兩個大字,是那樣的入目三分,矯若驚龍,閃爍着歷史的光芒。翻開書,一股書香氣撲鼻而來。這書就是《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傳記體通史,撰寫一個個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藺相如,英勇無比的項羽,焚書坑儒的秦始皇……這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揮之不去。其中,伊摯從孤兒變成丞相令我折服,荊軻刺秦王反被殺使我惋惜,伍子胥白了頭髮也要復仇,就算會被殺死,讓我十分敬仰……就這樣,書裏的人物個個特點鮮明,讓我難以忘懷。

《史記》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喜愛,那是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一夜白頭,不斷她努力爬升,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願,確實是“烈丈夫“所為,能為自己復仇,真厲害!

想到這兒,我的臉通紅通紅的,伍子胥能千辛萬苦地往上爬,努力的復仇,豁出自己的性命也要復仇,可是我呢?

記得8歲那年,我剛升入國小一年級,我就結識了位好朋友,和她聊着就聊到會什麼才藝,她説:“我會騎自行車!”我想了想説:“我會的多着呢!”一回家,我就和爸爸媽媽説:“我要學騎自行車!”爸爸媽媽立馬答應了,“三輪車”立馬變成了“兩輪車”。一開始學車,媽媽在後面扶着,爸爸在旁邊看,我經常問:“媽媽還扶着?”爸爸會説:“我看着呢!放心,媽媽會扶着的。”我開心地騎了好久,又過了一會兒,我再問:“媽媽,還扶嗎?”爸爸不説話,我往後一看,呀!媽媽呢,媽媽突然昌了出來,嚇得我倒在了地上……我終於學會了騎自行車。

從這件事,我明白了:遇到任何困難,我們都要勇敢面對。我的分享完了,謝謝大家!

史記的讀後感9

在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史記故事》。

這本書是由司馬遷寫的史記縮短而來的,司馬遷身殘志堅的精神讓我很佩服。書中的孔子、商鞅、西門豹也都是歷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英雄項羽的故事:有一次,項被幾千名漢軍圍住,自己只有800名隨從,項羽就趕忙逃走。渡過淮河後,只剩100名隨從,到了東城,只剩28名。於是,項羽把它們分成4隊,每隊7人,向四個方向衝出去。結果,漢軍損失了好幾百名精兵。這時,烏江亭長説:“我有船,請您急速渡江。”項羽説:“我沒有臉再去見父老鄉親。”於是,就自殺了。

在讀了這本書之後,讓我終身受益。

我讀了《史記》裏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以後,得知一個人要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國家的安危,國家就會受到別的國家的進攻。這是我今天的收穫。讀了《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我還得知廉頗和藺相如的性格特點。廉頗是指錯就改,用該善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人;藺相如是顧全大局,勇敢機智,臨危不懼的人。

這個故事講了三個小故事,最讓我喜歡的是‘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天,藺相如剛要坐車出去看見廉頗騎着馬過來,他趕緊叫車伕把車往回趕,這時,他手下的人看不順眼了,説“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貌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説‘連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是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秦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我們要像藺相如一樣顧全大局,臨危不懼。

史記的讀後感10

《少年讀史記》這本書很值得同學們認真的讀一讀,首先它是張嘉驊寫的兒童文學作品,用一個個歷史故事闡述人生成長必須的道理。

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第一章堯舜禪讓的故事,堯是盤古開天時期的一位帝王,到了該把帝位禪讓的時候卻不知道禪讓給誰。這時候一些諸侯建議把帝王禪讓給一個叫舜的人。於是堯決定好好觀察一下舜是不是像諸侯説的那樣,堯默默的'觀察到舜每天都很勤勞,而且他還有愛心,總是幫助需要的幫助的人們。而且他還是一個非常孝順父母的人,毫無怨言的為父母端茶倒水、問寒温暖,時時刻刻的把父母牽掛心間。可是他的父母為阻止他與兄弟繼承家產要將他活埋,他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成果的逃出來。他不讓父母因為私心成為一個作奸犯科的罪人,即便這樣舜也毫不怪罪自己的父母。堯通過一段時間認真的觀察舜的所作所為,堯認為舜具備一個擔當帝王的大任人,堯決定把帶領大家過幸福生活的帝位禪讓給舜。從這篇文章讓我懂得了最基本的“百善孝為先”道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讀《少年讀史記》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一定按照書籍中的典故認真的學習,踏踏實實學好本領。讓書籍中的哲理做教會了我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具有愛心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努力通過這些有益的書籍中吸取給養,讓我快樂的成長。

史記的讀後感11

項羽在歷史上一直以殘暴,霸氣的一面為世人所認識,然而我認為,項羽的個性是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他剛愎自用,卻又優柔寡斷;他能容忍樊噲的頂撞,卻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卻能寬恕呂馬童的背叛,寶馬送長亭,割頭送故人。

項羽在年少時項梁曾經請人教他書法詩歌,他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於是項梁又請人教他舞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説:“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教項羽學習兵法,一開始項羽學的很開心,可是沒多久項羽又厭煩了。這一次又一次的放棄沒耐心也為之後項羽的失敗做下了鋪墊。

項羽的一生,是一個“人”的一生,他不靠顯赫的家世,不憑異端祥兆,只憑着自己的雄才偉略,寫下了一個大寫的“人”字!項羽,他也從來不掩飾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現欲,他敢於在秦王朝最強大的時期宣稱:“彼將取而代之”!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風流!他有勇而少謀,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氣,卻缺乏一個成年人的圓滑,他生平戰勝了無數英雄,最後卻敗了,實乃悲劇!

鴻門宴,他敗給了劉邦,他太"任“,太輕信! 封漢王,他再敗給了劉邦,他太低估了劉邦!至於四面楚歌,他已經一敗塗地。

別虞姬,自刎烏江,項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後的塑造。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驚天地,泣鬼神!

項羽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史記的讀後感12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前後歷經14年才得以完成。

讀完史記後,我不禁感歎這本書不愧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首先,史記的創作對後人瞭解這3000多年的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幫助,司馬遷為保證歷史的準確性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四處探尋遊走,記錄下真實的故事,但在上古傳説中的故事上司馬遷又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極富文學藝術性,該種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其次,史記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司馬遷是個極其讓我敬佩的人。李陵寡不敵眾,被俘投降。司馬遷看不慣同僚對李陵落井下石,忍不住為其辯解,結果漢武帝遷怒於司馬遷判其宮刑,讀後感。受此奇恥大辱,司馬遷固然絕望過,但憑着驚人的意志力,為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辜負父親的遺託,他毅然決然地繼續編寫史記。他的堅強不屈讓我震撼,讓我覺得像司馬遷這樣的人註定會創作出史記這本恢弘鉅著。

除此之外,史記中司馬遷的許多看法也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先是他對於”禪讓“的推崇,小到伯夷的讓位,大到蕘舜的禪讓,可見司馬遷對那些不爭權奪利以及在權勢面前淡然灑脱的人的敬仰;在史記中,司馬遷還特意在世家中描寫了孔子,孔子與史記中其他人相比只是一個文人,但司馬遷眼光獨到,他預言孔子的思想會對後世影響深遠,果然如此,孔夫子的思想如今傳揚四海。

劉向認為史記“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總之史記是一本值得我們大家共同品讀的書。

史記的讀後感13

時代總在不斷的更新,不斷地變化。俯視之間,萬物皆為陳跡。

許多人在世間僅僅只為滄海一粟,為了生存而生存,但也有許多人在歷史的逐浪潮流中不可泯滅,永垂不朽在心裏,璀璨閃耀在星上。

一位一位的名人,一段一段的故事,迴盪在我的腦海,但只有那個身影令我無比熟悉。

一個黑暗的年間,奸臣當道,無數忠臣遭受排擠,他的父親遭受小人陷害,他被誘引上當,在這個複雜的局面下,能夠冷靜鎮定地一眼看穿小人詭計,並且承擔了天下不忠不孝的罵名,果斷與太子一起逃亡。他沉着的精神,忍辱負重的品性,嫉惡如仇卻不火急火燎、能夠隱忍的秉性都值得我佩服。

隨後,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從吳國借來大量兵馬,攻破了楚國,他將他的殺父仇人從墳中掘起。他這幾年間無限奔波,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報仇嗎?他此刻也許仰天長笑,也許淚流滿面。他就是將幾年隱忍的仇恨傾瀉在這冰冷的屍體上。難道他只是隱忍嗎?難道他只是怨恨嗎?也許他像個人一樣為報仇而獲得解放,又或許他是為了終結這黑暗混亂的統治,給予那些不忠不義之人迎頭痛擊。在他的心中,千絲萬縷的'思緒飛揚奔湧,抽打屍體的每一鞭都打在他自己的心上……

他就是伍子胥,歷史中的伍子胥,我未知的伍子胥,我感受的伍子胥。

史記的讀後感14

蘇州有紀念伍子胥的雕像,為紀念其功績,為其冤屈不平。然讀了《史記.伍子胥列傳》,實在不喜其為人,不喜原因有三。

一是父兄有難,獨自逃走。父親有難,本應設法營救,實在救不了,至少應當帶兄長一同逃跑。楚平王關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子胥明知自己不去見楚平王的話,兄長自己去見楚平王就是白白送死,也會搭上父親的性命,卻自己獨自逃跑了。如果當時伍子胥陪着哥哥一起去見楚王,曉以大義,表明忠心,進一步還有挽回父兄性命之可能,楚平王未必失信於天下人,退一步就算三人全都死了,也是滿門忠烈,豈可臨陣脱逃,並且眼睜睜看着兄長過去送死。

二是是非不明。鄭國人對楚太子建很好,卻密謀與晉國滅鄭,史記雖未提及伍子胥在此事中的重要程度,但是身為太子建的.忠臣,本應上諫太子建不做如此忘恩負義之事,卻未有舉動,導致太子建被鄭國誅殺,伍子胥只能帶着太子建的兒子逃亡。

三是手段讓人不齒。挖掘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總覺得這個未免太小家子氣,人都死了,國家都被滅了,按説伍子胥之大仇已報,還挖出來鞭屍,確實有點殘忍,心胸狹窄,鞭屍的手段未免讓人有點不齒,最多建個楚平王的雕像跪在他父兄的墳頭。

《史記》中寫伍子胥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了齊國,當時對吳王已經不信任了,這才引起吳王的疑心,逼其自殺。伍子胥未能和孩子一起逃亡到齊國,也是個遺憾。司馬遷對伍子胥的功績和才能並未詳細説明,反而誇其逃出楚國並鞭屍雪恥,實在對太史公此種觀點不敢苟同,放在現在來説就是本人與司馬遷三觀不合。

史記的讀後感15

今天,我們學習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篇文章之後,我深有感觸,明白了許多道理。

我學完了這篇文章,明白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朝廷的史官,他到處蒐集資料,要編寫一部史書。但是司馬談沒有實現這個理想,臨終前他囑託司馬遷要寫一部史書。於是司馬遷發憤圖強,到處蒐集資料。正當他專心致志地整理資料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讓他進了監獄,受到了當時最野蠻的腐刑,嚐盡了人世間的屈辱。但是,意志堅強的司馬遷沒有受奇恥大辱的影響,不論是在監獄裏,還是出獄後,他都專心致志的編寫《史記》這本書。他一共用了十三年的時間,終於編成了這部輝煌的`史書。

學了本文之後,我想起了司馬遷説過的話:“人固有一死,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這句話講的一點沒錯,是司馬遷的人生寫照。司馬遷發奮寫《史記》這篇文章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地方是: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司馬遷進監獄受的是常人難以忍受的腐刑。在當時,受腐刑的人會被人譏諷、嘲笑,但司馬遷忍辱負重,堅持編寫完《史記》這本書。

學完這篇文章之後,我明白了:我不論做什麼事,要有司馬遷寫《史記》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不能被小小的挫折打敗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