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W

讀完《王立羣讀史記》後,不禁對漢武帝產生崇敬之感,這種感受是由然而生的,也是發自內心的。試想一下,歷朝歷代,有哪一代帝王能夠對生前的錯誤和失策進行反思,臨終前因為自己在世時的過失進行懺悔而下“輪台罪己詔”呢?又有哪一位帝王能夠在“罷除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還能海納百川、廣開言論,接納四方閒士入朝為官呢?這些,也就是我對這位一代雄主產生崇敬的根本原因。不過,我對漢武帝的敬佩之情更多的還是來自於他力抗外敵、開疆括土的雄才大略方面。

讀史記觀後感

漢武帝一生在位54年,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的時光是在對外戰爭中度過的。他南征東越、南越,北擊匈奴,開疆擴土;一代雄主的武治水平發揮到了極致。於是,在武帝朝,便湧現出了衞青、霍去並李廣這樣的軍事天才。而這三位軍事家當年都有感天動地的豪情壯舉,讓人不由肅然起敬。衞青當年一番豪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直至與匈熬戰到白頭,而當年霍去病在戰場上與匈作戰深入敵穴,奮勇作戰,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而李廣則是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殺身殉國,至死不向敵軍屈服。這就是英勇無畏的漢家勇士,使人由衷的.感到崇敬。

而縱觀武帝一朝,除了傑出的軍事家,還有出色的外交家。而張騫就是這其中就是其中的一位姣姣者。

漢王朝自高祖劉邦時代起,中原地區就不斷遭到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侵擾與破壞。人畜傷亡損失非常慘重。為此,自高祖時代起,就被-迫答應對方以和親和進供的方式來換取短暫的和平。但是匈奴的胃口越來越大,單靠和親與進供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於是匈奴到了文帝朝,依然對邊境進行破壞騷擾活動。對於匈奴的出爾反爾,到漢武帝時,武帝決定以戰爭的方式來對匈奴進行報復。這樣,當武帝繼位的第二年,經朝臣的獻策,武帝決定在都城長安張榜帖告,舉行一嘲紅樓選秀”全國徵集優秀人才,派最有膽識和才華的人去西域月氏(音:支zhī)進行交涉,説服當地國王派人配合漢軍夾擊匈奴。(因為月氏和匈奴是仇家,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這裏不再多言)説起來,這可不是一件好差事埃首先,先説西域的地理位置。西域,廣義上從我國新疆經巴爾喀什湖繞過波斯、土爾其,一直到達現今歐洲中部。而狹義上的西域就是從中國新疆開始,經過當時匈奴境內到中亞。全程差不多都有數萬公里,路上若趕上天災人禍,保不齊還要丟掉性命。但是,許多人由於都把它當成一次為朝庭效力的機會,所以有許多人奮勇當先趕來報名。於是,經過初賽、複賽、淘汰賽;以及5月份的全國總決賽,最終張騫和堂邑父順利勝出,得到了自己心怡的角色————出使西域。至此,張騫和堂邑父跟着100餘名隨從於公元前139年踏上了西行之路。一路上歷經千辛萬苦,途中還被匈奴扣壓過十年。但被扣這幾年中,張騫雖歷經屈辱,卻意志堅定,保持“持漢節而不失”。直到後來匈奴內亂,張騫和堂邑父僥倖逃出。逃出後,他們來到了一個名叫“大宛”(音:yuān淵)的國家。大宛國早就聽説漢朝是個強大的國家,且對漢主非常崇敬,所以當地國王一聽説漢使來了,便認為這是個極好的外交機會,便以禮相迎。數月後,大宛王便派使臣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叫康居(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國家呆了一段時間後,便由康居的武士護送他們來到了最終的目的地————大月氏。月氏王很有禮貌的接待了他們,但最終卻拒絕了他們聯手夾擊匈奴的要求。儘管如此,張騫仍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出色外交家。正因為此,他和堂邑父與在匈奴認識的胡人女友在再次繞過匈奴邊境而被匈奴扣壓後,因匈奴內部戰亂而順利逃了出來。回到長安後,他們得到了長安市民英雄的禮遇和漢武帝大加讚許,歷經13年,最終順利回朝覆命。不久後,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與上次不同,這一次他順利完成使命,並帶回胡人使人回朝覆命。

漢武帝朝人才濟濟,除了剛才介紹的外交家和軍事家以外,還有許多傑出的文學藝術家。比如編纂了《淮南子》的淮南王劉安,儒學家董仲舒,大文豪司馬相如,謀略家東方朔,《史記》的作者司馬遷;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學藝術家。總知,漢武帝朝疆域遼闊,人民在漢武帝的治理下安居樂業;所以真想乘坐時光機回到漢武帝的時代,因為,回到那個時代我認為才是一種幸福與美好的快樂享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