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學史讀後感想心得感悟(通用6篇)

來源:文萃谷 1.22W

《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國美學家撰寫的第一部西方美學史著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西方美學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

西方美學史讀後感想心得感悟(通用6篇)

西方美學史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篇1

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學史教材。自從它在1963年初次問世以來,不僅受到我國學術界的普遍重視,也獲得了海外讀書界的好評。朱先生在本書最後一章談到他編寫時的立意説:“我們只就每個時代中挑選幾個重要的代表人物,對每個代表人物也只約略介紹他的主要論點,掛一漏萬是勢所難免的。挑選的標準是他們要確實能代表當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説明歷史發展線索。”全書按歷史發展的順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臘羅馬以來歐洲一些重要美學家的論著。它以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發展、演變和鬥爭為綱,對美學史上的幾個基本問題:美的本質、形象思維、典型人物和作為創作方法的浪漫主義及現實主義,作了相當細緻的分析介紹,並對不同時代的美學家對這幾個或其中某一個問題所持的基本主張,以及他們在美學史上的建樹與得失都給予了相應的評價。

就以“美的本質”來説,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美學家對於美學中的這個基本問題的看法,是各各不同的,甚至是千差萬別的。朱先生將他們的看法大致歸結為這樣兩個方面,即: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理性與感性的關係。有的強調形式,忽視內容;有的只重內容,輕視形式;也有的企圖使形式和內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們的需要而相互結合。在具體論述時,又根據不同時代、不同派別的美學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所側重地分別介紹了古典主義美學(古希臘時代)的“美在物體的形式”説;新柏拉圖主義(古羅馬)和法國理性主義的美學思想,則又提出“美在於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英國十八世紀的經驗主義美學把“美的本質”這個問題的重點,從對審美對象的形式分析轉到對美感活動的生理學和心理學的分析。所以他們強調:美在於愉快。而法國啟蒙時代的美學,以狄德羅為代表,主張真善美相結合。在具體説明什麼是美時,狄德羅提出了一個新的論點:美在於關係。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從康德到黑格爾,看到了他們以前的美學史上內容與形式、理性與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於是從唯心主義出發,提出了美在理性內容表現於感性形式的論點。誠然,他們兩個也各説各是。康德用主觀唯心主義來調和形式與內容、感性與理性的矛盾;黑格爾則站在客觀唯心主義立場來闡釋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前者的內容是超驗的理念,而後者的內藴則是絕對精神。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美學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是,豎起了美是生活的大纛。

作者在介紹不同時代及不同學派的美學思想時,做到了“史”與“論”的結合,因而相當清晰地給讀者勾勒出了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一個基本輪廓。他不是把美學史上各種流派當作是孤立於社會之外的純思想材料來加以介紹,而是把它們放在特定時代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尤其是階級根源上來進行分析,同時還扼要地説明了它們在歷史上的承續關係。例如,朱先生在介紹文藝復興時期達·芬

奇等藝術大師對於最美的形式所持的論點時,不僅將其同古希臘羅馬時代畢達哥拉斯、亞里斯多德、聖奧古斯丁及聖托馬斯關於形式美的看法相比較,相鑑別,並且還指出它對後來德國啟蒙運動時代文克爾曼、萊辛以迄於康德等人的形式美的影響。這樣,就便於讀者把了解到的有關形式美的知識串連起來,既見出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美學家在形式美這個問題上的不同論點及其不同的側重面,同時又能見出形式美的思想在美學史上的一個衍化的過程。這種“史”與“論”的結合,應該説是《西方美學史》的顯著特色之一。

《西方美學史》是一部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到現代歐美的美學思想發展史。西方美學史源遠流長,著名的美學家、著作和流派極多,影響遍及世界,這是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對於後人深入探究美的含義具有重要意義。

西方美學史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篇2

美,對於我們來説並不陌生。幾乎我們身邊何時何地都有美的存在。美是什麼?我們又對美學有何認識呢?我們有該怎樣去理解美學呢?現在就來閒談一下吧。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誌了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美學以美為研究對象的一門體系化的學説,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科學。其核心內容是美、趣味、感覺。

美學中美的一般表象有自然之美、身體之美、藝術之美。當落葉……這就是“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原因,也是自然之美的表現。身體之美,即各部分的比例以及膚色、動作、姿態符合人類的普遍尺度。它美的本質是健、力、美的統一,展現出人的活潑、勇敢、熱情、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雕塑作品:《拉奧孔》等;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等;音樂作品:《田園》、《如歌的行板》等;小説:《紅樓夢》、《西遊記》、《家》、《春》、《秋》等;戲劇:《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這些是藝術美的所在。

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或者“醜”,而是去認識美的本質。柏拉圖的本質論説明了美的本質是要經過思考,要用心靈才能體悟出的。一般人只是在現實中感受、談論、把握着具體的美,而美學家卻應該思考、體悟、把握具體美物後面永恆的美的本質。有了美的本質,人們知道自己以前認為的美,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美。在這一意義上:沒有美學,人一眼皆知美是什麼;有了美學,人皆知自己一眼所見之美不是美;懂了美學,就懂了美的後面有一個美的本質,那才是真正的美。

美學直覺説、內模仿和移情説是審美溝通的四種經典學説其中三種。這三種美學所側重的研究的問題是: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至於“什麼樣的事物才算美”也就是美的本質問題在他們看來還在其次。什麼是美感經驗呢?美感經驗就是我們在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時的心理活動。例如在研究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引起我們的美感時,重要的不是研究花、鳥的生活和本身的特點,而是研究花、鳥引起人的心理活動(驚心、濺淚)的特點。花、鳥所以成為審美對象,是由於美感經驗中心理活動的結果。因此,這派認為美學最重要的任務就在於分析種種美感的經驗。詩歌中形象的朔造: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更闌靜,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悽風一派。

美學還存在有經典的審美形態。《米洛斯的維納斯》融合了希臘古典雕刻中的美與崇高兩種審美形態之一。她就像一座紀念碑,給人以崇高的感覺,莊重典雅;但同時又令人感到親切,貌美婀娜。豐滿的胸脯,渾圓的雙肩,柔韌的腰肢,都呈現出一種成熟的女性美。她既有女性的豐腴,嫵媚和温柔,又有人類母親的純潔,莊嚴和慈愛,體現了充實的內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軀體呈螺旋狀上升的趨向,略微傾斜,各部分的起伏變化富有音樂的節奏感;下肢用衣裙遮住,舒捲自然的衣褶顯示出人體的動態,給雕像增添了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感。

喜、喜感、喜劇,在美學思想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國人有一個理想的喜的形象,這個形象、符號、藝術創作,有着非常廣泛的影響,就是寺廟裏的彌勒佛,也有叫彌勒菩薩、大肚佛、或叫布袋和尚。大肚佛的形象所賦於喜的內涵極其豐富:氣度、大量、容忍、善良、智慧、擔得起放得下、知足常樂、笑口常開,不但自己心生歡喜,還可使眾生皆大歡喜等等,既是男的形象,又似女的形象;不但使人知道什麼是喜的典型形象,而且還可以通過這形象令人感悟到喜的因果關係等等。這形象是感情美、心靈美、崇高的美、文化的美、藝術的美等等美的集合體。用這種形象來對喜進行概括,真是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境界。千百年來,使無數人對喜有了開悟!

醜也是另一種美學中審美形態。美國Planters Peanut Company的腰果廣告,此廣告片運用一個“醜”女性為主角,橫濃眉、不和粧容的紅脣、寬大的水桶腰。然而讓人驚訝和震撼的是,廣告片中每位男士均為其駐留和關注,女主角的回頭率可謂百分之百。最後,廣告片用一簡單情節,就是此產品在女主角生活中整理粧容的運用,將產品本身的香味留在身上,起到一種奇異薰香的作用,極大程度的誘惑他人。於此廣告創意雷同又稍微有差異的有Dove起初進入中國市場投資拍的電視劇《醜女無敵》,片中女主角實為一美麗女性裝扮而成,但劇中穿插很多Dove的各類產品的展示和平面廣告。最終,劇中的女主角以變美而終結,廣告訴求為女性使用其產品而變美,心理上暗示人們購買其產品,只為變得更美麗。

美學中不僅僅可以説喜和醜是一種美的欣賞,泛悲劇也是美的體現。譬如:魯迅的小説作品,《孔已己》中的孔已己,就是一個可氣可笑可憐的小人物,他可有可無,受盡嘲弄,最後孤獨地離去。悲涼之感有着獨特的審美意義,它可以引發人們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提高審美能力,以及看過魯迅的《藥》時,有人説,他覺得魯四老爺有點冤枉,魯四老爺既沒有剋扣祥林嫂的工錢,也沒有打罵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把她抓回去作為商品換回兒媳時,他甚至覺得“可惡”。我反而覺得柳媽這個幫兇才是罪魁禍首,是她所代表的封建迷信害死了祥林嫂。

我們閒談美學差不多了,我想大家從中也瞭解到美學。美學是人類社會實踐、審美實踐、創造美實踐的產物,是對人類、個體的歷時性、共時性審美、創造美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它對於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對於文學藝術的繁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於開展美育,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審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改造社會,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總之,美學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瞭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徵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並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説的“詩意地棲居“。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當今技術文明和商業文明,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於社會還是於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從而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西方美學史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篇3

很早就想讀一讀關於美學的理論,半輩子過來了,對於“美”的實踐可謂不少,也追求美,雖然自己並不美,但對於美總是在嚮往,也常常在想,“美”究竟是什麼?一天,逛書店的時候,買了本《西方美學史》,化了一定的時間,總算囫圇吞棗地把它給讀完了。

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我常常被書中精彩的論述而擊節讚歎,正如作者所説的,一部美學史並不單一的只是純粹美學理論的歷史,而且還是人類心靈自我展現的歷史,猶如我們對於“美”的認識,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我們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品格。在這本書中,我所感受到的是各個時代人類精神脈搏的跳動,是謝林所説的精神還鄉的歷程,從這裏,我看到了東西方文明的相似與不同。早期的西方人精神發展歷程與我們東方人有其相似之處,其最早的藝術活動都是與神有關,雖然其表現形式不同,古希臘的神話、史詩、悲劇和喜劇,在我們中國則是對神的膜拜和占卜,西方有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中國也有,只不過過去我們的教科書上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少得可憐,其實這是人類成長的歷史,現在想起來,我們欠缺的知識真是太多了。

如果沒有美,這個世界就沒有意義,人生也沒有希望,這裏,美的概念非常宏大,它包羅萬象,所以又可把它稱之為人的心靈,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常常會被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環境所左右,會困惑,讀一讀美學吧,知道一些人類童年的歷史,瞭解人類是怎樣從遠古走過來的,你會更清楚地認識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中的人,包括你自己。

蘇格拉底如是説: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的靈魂。

邁開這一步,請從認識“美”開始。

西方美學史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篇4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導致兩種文化對舞蹈美學研究的視角和切人點也不盡相同。以中國美學家宗白華和王元麟的研究為例,不難發現中國的舞蹈美學注重意境和舞蹈動作的研究。從西方形式主義美學家蘇珊朗格的研究來看,西方的舞蹈美學注重力的幻象與張力結構。經過對中西方舞蹈美學的對比我們發現,中西方的美學家們對於舞蹈的研究着眼點不同,超越度不同,於是構成了中西舞蹈美學的巨大差異。

宗白華先生在建構中國美學體系時,也從舞蹈的角度對中國傳統的美學精神進行了分析。他同樣是對舞蹈做了形而上的把握.把舞視為中國藝術意境結構的重要構成之一,認為尤其是舞,是最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它不僅是一切藝術表現的空間狀態,且是宇宙創化過程的`象徵。藝術家從深不可測的玄冥的體驗中昇華而生,行神如空,行氣如虹。這時只有舞這最緊密的律法和最熱烈的旋動,能使這深不可測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

(1)宗白華先生認為舞蹈是一種境界,通過舞蹈的張力可以把人類內心的熱情盡情釋放出來。舞蹈的節奏和韻律為舞蹈的境界服務,使舞蹈的意境發揮到最大。他還認為藝術是自然中最高級、最精神化的創造。藝術是精神的生命貫注到物質界中,使無生命的表現生命,無精神的表現精神。

(2)的確,舞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則是人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舞蹈作為表現力最強的一種藝術形式,其本身就是對人類生命和心靈的表達,舞蹈家用其特有的形體和舞蹈語言展現出生命的活力和深刻的意藴。

西方美學史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篇5

舞蹈美學在20世紀80年代初獲得了很大的關注,各種關於舞蹈美學的論文和專著層出不窮,其中王元麟的研究值得我們一提的。他的專著《論舞蹈與生活的美學關係》、《王元麟論美》都是在舞蹈美學界備受關注的代表之作。王元麟認為:不管舞蹈這一藝術品種在中國特定的概念有多少不確定性,它即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某種藝術中的審美因素的公認存在,其對生活的反映關係就必然有其不同於其它藝術的形式和性質的自身特點要把舞蹈本身的美學特點弄清,就要先拋開其它的特別是文學的審美作用因素,從舞蹈的純然形式作用來進行分析和認識它的純然形式常常就是我們舞蹈界稱為風格素材的舞蹈動作本身的舞蹈表現。我們對舞蹈審美的自身認識。

不能不首先從舞蹈動作開始。通常有一種看法,以為舞蹈動作只是舞蹈的形式,其實動作本身正是它美學的內容之所在。事實上,舞蹈動作是作為一個藝術概念並有着自己的美學規定的。它常是以一定的風格面貌出現,它不是由某個藝術家可以憑空創造的。藝術家可以依據某種風格去加工某種特定舞蹈中所需要的生活動作,但舞蹈動作本身,它的美和它的風格卻是一個社會生活的歷史過程。我所説的舞蹈動作,就是指這樣一種為特定社會所認可的、具有廣泛羣眾審美基礎的人體動作的動律及其造型。這是一個民族和特定地區社會實踐的產物。王元麟認為,舞蹈的審美主體是舞蹈動作,而舞蹈動作並不僅僅是舞蹈的形式這麼簡單,實際上動作本身也承載着內容。舞蹈動作所承載的內容是豐富的,這要求被社會認可,被羣眾接受,這些動作必須是特定的社會生活的再現。

西方美學史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篇6

美國的符號美學代表人物蘇珊朗格對於舞蹈美學有深人的研究。蘇珊朗格的論述對以往的舞蹈美學思想有很大的突破。她認為舞蹈是一種幻象。舞蹈的首要行動都是要創造一個虛幻的力的世界。對於這種力,蘇珊朗格是這樣解釋的:他們所體現出來的力,似乎像羅盤指針指向北極那樣的物理的力,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物理的力,有的只是舞蹈的力,虛幻的力。舞蹈的基本幻象,是一種虛幻的力的王國不是現實的、肉體所產生的力,而是由虛幻的姿勢創造的力量和作用的表現。蘇珊朗格的舞蹈美學觀是對以往舞蹈美學的巨大超越,她把傳統舞蹈美學中的片面性、單一性完全克服掉,從中得出一種新的美學理念,這不能不説是這位美學家的獨到之處。

通過上述對於中西方舞蹈美學研究具體案例的比較,不難發現中西方的美學家們對於舞蹈美學研究的着眼點是不同的。宗白華和王元麟的視角分別着眼於舞蹈境界和舞蹈動作。他們各自認為舞蹈是一種境界和動作,並且分別對各自理解的境界和動作有深人的分析和研究。

蘇珊朗格的舞蹈美學思想同樣有着巨大的價值,然而她的着眼點卻和中國的美學家完全不同。她的美學思想偏重於形式主義的研究,她對於舞蹈的研究也不例外。她反對把舞蹈作為人類個人感情的一種宣泄,她認為這樣的分析會忽略形式問題。蘇珊朗格認為舞蹈的研究必須講究形式,離開了形式問題,舞蹈美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她提出的力的幻象和張力結構的觀點,着眼點異常新穎。在舞蹈中,實際的和虛幻的姿勢,以一種複雜的方式混合在一起,當然,動作是實在的,它們來自於一種意圖,從這個意義講它們是實在的。但是,由於它們看起來似乎是從情感中產生的,因此又不像是實在的姿勢。舞蹈家用實在的動作來創造一個自我表現的形象,並由此轉化為虛幻的自發動作或姿勢。以這種姿勢開始的情感是虛幻的,是一種舞蹈要素,它把整個動作變成舞姿。我們不難看出,蘇珊朗格的研究視角寬泛,並且站在形式主義的角度上進行形而上的分析,這與我們中國的舞蹈美學家有着巨大的差異,由此構成了中西方舞蹈美學觀念的差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