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從生活尋品行的教案

來源:文萃谷 3.03W

【內容提要】

試從生活尋品行的教案

一直以來,思想品德教學中知與行的統一問題成為不少思品教師心中的難題,本文通過自己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實踐的反思、體驗,寫出了自己在思品教學中對“生活”二字重要性的認識,介紹了自己抓住生活實現知行統一採取的一些教學方法和措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

“人而不學,雖無憂,如禽何!”……剛剛講完《要主動學習》一課,我抱着課本回到辦公室,學生那鏗鏘有力的聲音仍迴盪在耳邊。多麼讓人激動!我把身子靠進座背,回味着自認為教學成功的每一瞬間……“老師……”一個怯怯的聲音傳來,我一轉頭,一個腦袋“嗖”地縮了回去,我急步趕出去,只見平日裏最愛多嘴的劉明怯怯地站在門口。我納悶,湊上前,和氣地:“劉明,有事嗎?”劉明扭捏了一下,隨即在我目光的鼓勵下又變回了平時的神態:“老師,主動學習有什麼好?聽我爸説,研究生都找不到好工作呢!白學那麼多知識還不如出國打工掙得多!”我驚得張大觜巴,不知説什麼好。“好多同學都這麼認為呢!”劉明又補充了一句,我心陡地一沉,原有的興奮、得意已逃得杳無蹤影。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已脱離了兒童現實的生活世界。的確,兒童自身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現實的生活中卻往往存在着一些與課堂、與書本相矛盾的現象、事件,這對辨別是非能力不強的孩子來説,自然會產生許多困惑。而我,卻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就課本而教課,就思想論思想,只侷限於書本的世界,迴避了紛雜複雜的現實生活,這不正是那種“理想化”的教學,那種脱離實際的“純而又純”的教育嗎?

我想起了曾見過的一份調查資料:在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中,有25%的人因受外部消極因素的影響,而對教師“理想化”的品德教育產生懷疑,不完全相信老師講授的某些道德觀點的正確性。

多麼大的一個數字,我卻不曾重視過它。我為自己的教學汗顏,我開始為自己的教學尋找出路。

尋源生活

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頭,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只有到生活中尋找素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中,課堂教學也才能真正為學生所接受。

面對劉明的反問,我決定帶學生們從生活中尋找答案。我發動學生在身邊開展了一個“學習、學歷、工作環境、收入狀況”調查活動。幾天的調查之後,學生們興奮地告訴我:“老師,主動學習的人一般都會有高的學歷,高學歷的人工作環境一般都比較乾淨、舒適,收入也會高一些;而出國打工雖掙錢比較快,但在國外所吃的苦卻比在國內多好幾倍,且往往會被別國人看不起。……劉明的觀點隨之而改變。

我欣喜,我得到了小小的成功,於是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面對容易引起歧義的觀點我總會讓學生先從生活中入手,讓生活給學生答案。如教學《講信用》時,我就先讓學生蒐集身邊講信用的人或事,蒐集講信用和不講信用給人帶來的結果。面對自己蒐集的資料,學生明白了,雖然個別不講信用的人暫時會得到某些好處,或暫時會有一些責任的逃脱,但結果必是眾叛親離,無人相信,最終成為孤家寡人。面對這樣的結果,學生誰也不願做不講信用的'人。我再次小獲成功。

於是,面對其他課文,我也會試着從不同角度帶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如在教學《祖國驕傲》時,為了擴充教材內容,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值得我們驕傲的人或事,在充分地收集過後,學生們不僅把航天中的英雄楊利偉搬到了課堂,還把非典中的醫務工作者,禽流感中的防役人員,奧運中的運動健兒,甚至家鄉的農民伯伯,身邊刻苦學習、助人為樂的同學都送到了課堂上。有了自己工作的成果,課堂的交流氣氛也格外活躍,學生不僅知道了偉人可讓祖國驕傲,世界比賽中的佼佼者可讓祖國驕傲,就是生活中的普普通通、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工作的人也值得祖國驕傲。學習的結果自然令人滿意,學生們紛紛表示努力學習,讓自己也成為祖國的驕傲!

教育的目的達到了,我嚐到了“生活”的甜頭。尋源生活,面向生活開放學生的思維,不僅能讓學生獲得正確的道德準則,而且能讓學生學會在紛雜的生活中辨別真偽,明白更多的是非曲直,明確自己的行為方向。我興奮,我在“生活”中找到了教學的靈感,於是我的課堂也向生活靠近。

走近生活

贊科夫提倡讓兒童過一種“積極的沸騰的精神生活”。我想,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只有按生活靈活地安排教材中的課序,創造性地模擬生活的情景,在課堂上創設寬鬆環境,我們的教育才會真正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自主接受正確的人生道德觀。

1、手拉生活調課序。

我利用生活中每一次的教育契機,靈活地安排課序,如在人居節講《保持環境衞生》、《愛護公用設施》,國慶節講《熱愛祖國》教師節講《辛勤的園丁》老人節講《尊敬老人》……每一個特定的日子,都伴隨着相關聯的學習話題,學生的記憶猶為深刻。每一次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再現生活學做人。

生活中並不是每一天都有特殊的意義。在其他的日子裏,我會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畫面再現、音樂渲染、實物演示、語言描述等不同手段,來再現或模擬生活情景,把學生帶入某一特定時期或特定地點、特定環境中,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自品味。如在教學《神州鉅變》一課時,我將家鄉景的變化、人的變化製作成音像課件,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們的小眼馬上亮了起來,這些生活場景都是他們生活中常見的,於是,學生們滔滔不絕地談起身邊變化的小事,藉着談論的熱勢,我趁機引導,“在我們身邊都有着這麼多的變化,在祖國大地上,變化就更多了。”又一段祖國變化的音像資料播放後,學生情緒為之大振,其自豪感不言而喻。教《做一個誠實的人》一課時,我則選用生活中一事例切入教學:同學想買自己喜愛的書卻無錢,於是偷拿了同桌的錢,當看到同桌找不到錢急得要哭時,他的思想開始鬥爭……畫面嘎然而止,一場説實話還是不説實話的辯論便開始了,學生很投入地進行着思想的碰撞,一個客觀的結論形成了——説實話可能被暫時受冷落,但不説實話心裏會永遠不踏實。説實話吃虧是暫時的,社會上誠實的人是主流。生活的再現,心靈的撞擊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體驗、品味中形成了正確的客觀的人生價值觀。

實踐再一次給了我鼓勵。但我深知,思想品德教學不要僅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更要讓學生具有文明的行為習慣。我審視自己的教學,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道德準則並不難,難就難在學生的“行”。如果不在講課之後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類似的活動,讓他們在生活的實踐中豐富和加強已有的內心體驗,那麼,這一點點的激情,一定會隨着時間的流失而逐漸消失,我的教學必須抓住生活,借生活幫助學生自覺約束自己。

迴歸生活

1、活動中迴歸生活

學生每天的生活中都有晨會、課間活動,每週都有中隊會、班會活動。這些都是我能利用的好時機。如,教完《注意交通安全》後,我會組織學生輪流做班級小交警;教完《保持環境衞生》後,開展“彎彎腰”活動,鼓勵大家自覺撿起地上的垃圾,撿起自己美好的品德;教完《要有民族自尊心》後,組織學生開展“我是中國人”主題中隊會……每一個活動都是課內學習的延續,學生在活動中鞏固了自己的品德認識:大吵大鬧的學生少了,低頭撿垃圾的學生多了;亂蹦亂跳的學生少了,自覺遵守紀律的學生多了;不寫作業的學生少了,主動思考的學生多了……每一次活動都成了學生美好品德迴歸生活的契機。

2、評價中迴歸生活

評價的督導對學生美好品德的鞏固起着不容忽視的作用。每學期,我都會將思想品德教學中的行為要求按內容分類製成行為評價卡,發給科任教師和家長,定期請科任老師和家長填寫,並在小組、班級內進行相應的總結。有了行為評價卡後,學生的行為明顯有了約束,好的思想,正確的行為準則開始被更多的同學接納,老師們高興:孩子們長大了;家長們高興:孩子們懂事了。我的思想品德教學真正走入了學生們的生活中。

回首自己走過的路,我感謝新課改,感謝它給了我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使我從理想的教學中走出來,立足於生活,以人為本;立足於課內外結合,以行為本;使自己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內在規律,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參考文獻:

《國小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心理狀態分析及對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