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知識點(集合15篇)

來源:文萃谷 5.87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説吧!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知識點發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知識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集合15篇)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1

1、身體各部分之所以協調配合,主要靠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

2、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大腦:具有感覺、運動、語言等多種神經中樞,調節人體多種生理活動。

小腦:使運動協調、準確,維持身體平衡。

中樞神經系統

腦幹:有專門調節心跳、呼吸、血壓等人體基本生命活動的部位。

脊髓:能對外界或體內的刺激產生有規律的反應,還能

神經系統

將這些刺激的反應傳導到大腦,脊髓是腦與軀幹、內臟之間的聯繫通路。概括:反射和傳導功能。

腦神經:傳導神經衝動。

周圍神經系統

脊神經:傳導神經衝動。

3、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是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分,組成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是支配人體生理活動的司令部。

4、腦幹也是腦的組成部分,下部與脊髓相連。脊髓是腦與軀幹、內臟之間的聯繫通路。

5、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6、神經細胞跟其他細胞不同,它的細胞體生有許多突起,長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層鞘,組成神經纖維。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叫做神經末梢。神經纖維集結成束,外面包有膜,構成一條神經。各個神經元的突起末端都與多個神經元的突起相連接,形成非常複雜的網絡。神經元的這些結構形態特點,是與它的生理功能相適應的。

7、神經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後能產生興奮,並能傳到興奮。(説明:這種能傳導的興奮叫神經衝動)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1、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體內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叫反射。反射是通過一定的神經結構------反射弧來完成的。

2、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簡單反射和複雜反射兩類。

3、反射弧的結構模式圖一般是: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4、反射和反射弧不同,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而且只有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反射活動,反射是一種生理活動,而反射弧是一種結構,反射是通過一定的神經結構---反射弧來實現的。例如:排尿中樞受損,將不能排尿,只能採用人工導尿。另外,如果大腦控制排尿的中樞受損,將無意識排尿。人能有意識地控制排尿,説明脊髓有傳導功能,大腦能控制排尿。嬰幼兒易尿牀,由於大腦發育不完善,控制力差。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2

中國著名的雲南西雙版納熱帶密林中,它那秀美的姿態,高聳挺拔的樹幹,昂首挺立於萬木之上。

望天樹屬於龍腦香科,柳安屬。柳安屬這個家族,共有11名成員,大多居住在東南亞一帶。望天樹只生長在中國雲南,是中國特產的珍稀樹種。望天樹高大通直,葉互生,有羽狀脈,黃色花朵排成圓錐花序,散發出陣陣幽香。其果實堅硬。望天樹一般生長在700~1000m的溝谷雨林及山地雨林中,形成獨立的羣落類型,展示着奇特的自然景觀。因此,學術界把它視為熱帶雨林的標誌樹種。

望天樹材質優良,生長迅速,生產力很高,一棵望天樹的主幹材積可達10.5,單株年平均生長量0.085,是同林中其它樹種的2~3倍。因此是很值得推廣的優良樹種。同時,它的木材中含有豐富的樹膠,花中含有香料油,以及還有許多其它未知成分,尚待我們進一步分析研究和利用。

由於望天樹具有如此高的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它的分佈範圍又極其狹窄,所以被列為中國的一級保護植物。

望天樹還有一個極親的“孿生兄弟”,名為擎天樹。它其實是望天樹的變種,也是在70年代於廣西發現的。這擎天樹的外形與其兄弟極其相似,也異常高大,常達60~65m,光枝下高就有30多米。其材質堅硬、耐腐性強,而且刨切面光潔,紋理美觀,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總結:擎天樹僅僅發現生長在廣西的弄崗自然保護區,因此同樣受到嚴格的保護。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3

1、花粉成熟後會自然裂開,散發出花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傳粉的方式多種多樣,桃花、李花、蘋果花、油菜花等色彩鮮豔,氣味芬芳,還有蜜腺,所以都是靠昆蟲傳粉的;玉米、楊、柳的花粉多而輕盈,所以常靠風傳粉。另外,為了彌補自然狀態下傳粉的不足,還可以進行人工傳粉。

2、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上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移動到胚珠內部,與裏面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精子與卵細胞融合的過程叫做受精。

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受精後,花瓣、雄蕊和雌蕊的花柱、柱頭均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最終發育成果實。

【例題】現有3個甘薯、4個馬鈴薯、5粒大米、6粒玉米、7個西瓜、8個桃、9粒花生米,共有果實多少個?

【知識點】本題是一個聯繫實際的題。通過本題,學生能進一步熟悉果實、種子的形成。

【精析】甘薯是植物的根;馬鈴薯是植物的莖;大米是胚乳;花生米是種子;只有玉米、西瓜和桃是果實。所以6+7+8=21。

【答案】21個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4

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1)生長:指生物體體積由小到大,也就是細胞數目增多和體積增大的結果。

(2)發育:指生物體中各種器官逐漸達到成熟,並具有生殖能力。

(3)生殖:指生物體產生下一代的現象,通過繁殖保持種族的延續。

6.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病毒除外)

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它是由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構成的。但病毒作為一種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徵。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5

1、植物的主要類羣: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動物的主要類羣: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節肢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2、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它們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分類的基本單位。

3、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包括三個層次: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實質上是基因的多樣性。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我國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

4、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6

一、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A.陽光:a.光對植物的生理和分佈起着決定性作用。一方面:光的決定性作用在於它的有無,目前地球各處基本都能得到光,所以決定植物分佈的緊關鍵因素是水。另一方面:不同的植物對陽光的要求不同。如:喜陽植物適於生活在強光下,它的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都較高;陰生植物適於生活在弱光下,它的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都較低。b.光能影響動物的繁殖及活動時間。

B.温度:a.温度對生物分佈有重要作用;b.温度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發育

C.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一方面:水分過多或過少都會明顯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發育。另一方面:一年中降水量和雨季的分佈是決定陸生生物分佈的重要因素。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之種間關係

A.互利共生:生活在一起的兩種生物,彼此依賴相互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B.競爭:兩種生物相互爭奪資源.空間而引起競爭,如水稻和稗草

C.寄生:一種生物生存依賴於另一種生物, 如蛔蟲和人

D.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物,如草食動物吃草,肉食動物捕食草食動物

3.作用特點:各種生態因素的綜合利用及關鍵因素的主導作用

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 植物對環境的適應

適應的 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保護色

生物對環 普遍性 外形的適應性特徵 警戒色

生物對環境 境的適應 擬態

的適應與影響 適應的.相對性 現象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原因

1.普遍性

A:植物對環境的適應:a:形態.結構與環境相適應;b:生理特徵與環境相適應

B:動物對環境的適應:a:形態.結構.生理.行為的適應

保護色:動物體色背景色彩

C:特例 警戒色:動物體色背景色彩

擬態:生物形狀.色澤背景

2.相對性

A:含義: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的適應,並非絕對適應,更非永久適應

B:原因:遺傳物質穩定性與環境條件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

生物對環境中其他生物的影響

3.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對無機環境的影響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如酸雨.温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

三.生態系統的結構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生態系統的成分 生產者

生態系統 消費者

的結構 食物鏈和食物網 分解者

1.生態系統的成分

A:非生物物質:空氣.水.礦物質等

B:非生物能量:陽光.熱能

C:生產者:a.特點:屬自養型生物(包括綠色植物.硝化細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細菌)

b.作用: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物;把光能轉換為化學能

c.地位:是生態系統的最主要生物,必備成分

D:消費者:a.特點:屬異養型生物 b.級別: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

E:分解者:a.特點:主要是異養型.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另外還有少量腐生動物)

b.作用:將動.植物遺體.排出物.殘落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

c.地位:也是生態系統的必備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形成: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因食物關係而形成的聯繫

食物鏈 基本模式:生產者+不同級別的消費者

書寫原則:植物(起點)→植食性動物→小型→中型→大型肉食動物

第一營養級 第二營養級 三 四 五

分類:捕食鏈.寄生鏈.腐生鏈

環節:一般不超過5個環節

形成 一種綠色植物可能是多種植食性動物的食物

食物網 一種植食性動物既可吃多種植物,也可被多種肉食動物所食

功能: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

四.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能量流動的過程:以有機物形式沿食物鏈向下一營養級傳遞。

2.能量流動的總值: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是流動的總能量。

3. 能量流入某一營養級後的四個去向:①呼吸散失;②自身儲存;③殘落物.遺體;

④流入下一營養級。

4.能量流動的特點:A:單向流動;B:逐級遞減;傳遞效率10%~20%(形象地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又因能量儲存在有機物中,故也存在生物量金字塔)。

5.研究意義: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五.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1.概念: 2.特點:全球性.循環性

3.實例:碳循環

A:存在形式:CO2.含碳有機物.碳酸鹽.煤.石油.天然氣等

B:循環形式: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間以CO2形式循環,在生物羣內部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流動

4.與能量流動的關係

A:區別:物質是循環的,而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遞減的

B:聯繫:物質作為能量載體,使能量沿食物鏈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羣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成分越單純.營養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穩定性就越低

2.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外界干擾超過這個限度,生態系統的穩定狀態就將被打破

總結:環境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它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之一。關係着生命的延續。

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種子的萌發

對於生物學中種子的萌發的知識,下面是我們為你講解的知識點。

種子的萌發

1、種子萌發需要環境(外界)條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完全淹沒在水中的種子不能萌發是因為沒有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温度和自身條件:胚是完整的,活得,度過休眠期的。大多數種子萌發不需要光,探究是否需要光時一定提供適宜的各種外界條件和自身條件。發芽率達到90%以上的種子才能播種。

2、種子萌發時最先發育突破種皮的是胚根發育成根,然後是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軸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萌發需要的營養物質來自胚乳(玉米)或子葉(菜豆),所以貧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中的種子同時萌發。早春地膜覆蓋是為了提高土壤温度使種子早萌發。

希望上面對生物中種子的萌發知識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上面的內容學習一定給同學們的學習很好的幫助哦。

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種子植物

關於生物中種子植物的知識學習,需要同學們很好的掌握下面的講解內容。

種子植物

1、種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在玉米種子的剖面滴加碘液,變藍的是胚乳,因為胚乳內有澱粉,澱粉遇碘變藍色。

2、將胚的各個部分(胚芽,胚軸,胚根)都連在一起的是胚軸。

3、我們吃的大米主要是胚乳,大米不能萌發時因為無胚。

4、被子植物(桃樹)與裸子植物(松樹)的主要區別是種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也就是胚珠外是否有子房壁包被。

通過上面對生物中種子植物知識的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對上面的內容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預祝同學們考試成功。

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綠色植物

下面是對生物中綠色植物的知識點講解,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下面的內容知識哦。

綠色植物

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數在陸地陰濕處,單細胞或多細胞。無根、莖、葉的分化。如:水綿、海帶、衣藻。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佔大氣的90%。

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陰濕的陸地上,植株矮小,有莖、葉、假根,無輸導組織。如:牆蘚、葫蘆蘚。作為檢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類植物:生活在陰濕的陸地上,有根、莖、葉,有輸導組織,如卷柏、貫眾、滿江紅。形成煤

裸子植物:生活在乾旱的陸地上,有莖、葉、種子,結構複雜。如:油松、雲杉、銀杏、蘇鐵、側柏。

被子植物(綠色開花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適應陸地生活,有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如:玉米、小麥、毛白楊、。

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這三類植物靠孢子繁殖後代所以稱為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種子繁殖後代,所以稱為種子植物。

2"春水綠如染"中的"綠"指藻類植物。魚缸內壁的綠膜指藻類植物。

3"苔痕上階綠"和"應憐履齒印蒼苔"都指苔蘚植物,大樹一側樹皮上的綠色植物是苔蘚植物

上面對生物學中綠色植物知識點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給同學們的學習很好的幫助。

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單細胞生物

關於單細胞生物的知識點學習,希望同學們很好的掌握下面的講解內容。

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2、草履蟲的結構見課本70頁圖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有利也有害

上面對單細胞生物知識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很好成績哦,認真學習吧。

國中生物知識點: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的知識同學們還熟悉吧,下面我們來學習哦。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分裂(1)染色體進行復制(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3)細胞質分成兩份(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以上對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知識點的內容總結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會做的更好。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7

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之脂肪維護健康

一般人認為植物油很安全,可以多吃,這個是錯誤的觀念,不但減肥的人必須限量攝食植物油,以免對減肥不利,要健康長壽的人更應如此。

脂肪維護健康

無論是植物性或動物性油脂每克都有 9卡的熱量。但是植物性油含分解脂肪的物質,適度攝取是有益的,但並不表示其熱量較低。

人們所需的脂肪酸有三類: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我們常用的食用油通常都含人體需要的三種脂肪酸。

每人每日油脂攝取量只能佔每日食物總熱量的二成,(每天的用油量控制在15至30毫升)每人每天要吃齊這三種脂肪酸,不能偏好任一油類,否則油脂攝取失衡,會形成疾病。每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食量要佔一成,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要佔一成,而飽和脂肪酸要少於一成。

動物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的主要成分是飽和脂肪酸,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低。心臟病人捨棄動物性飽和油後,可從植物油中攝取植物性飽和油。

橄欖油、堅果油(即阿甘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人體需要的三種脂肪酸中,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需要量最大,玉米油、橄欖油可作這種脂肪酸的重要來源。

葵花油、粟米油油、大豆等植物油和海洋魚類中含的脂肪多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這些食用油的主要成份,其他兩種脂肪酸含量不多。三種脂肪酸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最不穩定,在油炸、油炒或油煎的高温下,最容易被氧化變成毒油。而偏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又是人體細胞膜的重要原料之一。在細胞膜內也有機會被氧化,被氧化後,細胞膜會喪失正常機能而使人生病。故即使不吃動物油而只吃植物油,吃得過量,也一樣會增加得大腸乳癌、直腸癌、前列腺癌或其他疾病的機會。

高油脂食物是人們得癌症的重要成因之一,而癌症又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隨着人們物質的富裕,大家的脂肪攝入量也正在逐年增加,預期在往後幾十年裏,人們得癌症的可能性也將逐年增加。癌症的形成需要十五至四十五年,過程非常緩慢,以前癌症發生都在中老年人身上,現在已有年輕化的跡象,所以我們要從現在起就養成少吃油脂的習慣,讓自己現在苗條,將來健康。

總結:當然,在現代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提升,脂肪酸的攝入量由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可定期食用魔芋膳食纖維,平衡人體營養所需。從而改善人體腸道、並分解和排除過量的脂肪酸,增加人們的長壽和控制癌症的發病率。

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種子的萌發

對於生物學中種子的萌發的知識,下面是我們為你講解的知識點。

種子的萌發

1、種子萌發需要環境(外界)條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完全淹沒在水中的種子不能萌發是因為沒有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温度和自身條件:胚是完整的,活得,度過休眠期的。大多數種子萌發不需要光,探究是否需要光時一定提供適宜的各種外界條件和自身條件。發芽率達到90%以上的種子才能播種。

2、種子萌發時最先發育突破種皮的是胚根發育成根,然後是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軸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萌發需要的營養物質來自胚乳(玉米)或子葉(菜豆),所以貧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中的種子同時萌發。早春地膜覆蓋是為了提高土壤温度使種子早萌發。

希望上面對生物中種子的萌發知識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上面的內容學習一定給同學們的學習很好的幫助哦。

種子植物

1、種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在玉米種子的剖面滴加碘液,變藍的是胚乳,因為胚乳內有澱粉,澱粉遇碘變藍色。

2、將胚的各個部分(胚芽,胚軸,胚根)都連在一起的是胚軸。

3、我們吃的大米主要是胚乳,大米不能萌發時因為無胚。

4、被子植物(桃樹)與裸子植物(松樹)的主要區別是種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也就是胚珠外是否有子房壁包被。

通過上面對生物中種子植物知識的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對上面的內容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預祝同學們考試成功。

綠色植物

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數在陸地陰濕處,單細胞或多細胞。無根、莖、葉的分化。如:水綿、海帶、衣藻。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佔大氣的90%。

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陰濕的陸地上,植株矮小,有莖、葉、假根,無輸導組織。如:牆蘚、葫蘆蘚。作為檢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類植物:生活在陰濕的陸地上,有根、莖、葉,有輸導組織,如卷柏、貫眾、滿江紅。形成煤

裸子植物:生活在乾旱的陸地上,有莖、葉、種子,結構複雜。如:油松、雲杉、銀杏、蘇鐵、側柏。

被子植物(綠色開花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適應陸地生活,有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如:玉米、小麥、毛白楊、。

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這三類植物靠孢子繁殖後代所以稱為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種子繁殖後代,所以稱為種子植物。

2"春水綠如染"中的"綠"指藻類植物。魚缸內壁的綠膜指藻類植物。

3"苔痕上階綠"和"應憐履齒印蒼苔"都指苔蘚植物,大樹一側樹皮上的綠色植物是苔蘚植物

上面對生物學中綠色植物知識點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給同學們的學習很好的幫助。

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2、草履蟲的結構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有利也有害

上面對單細胞生物知識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很好成績哦,認真學習吧。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分裂(1)染色體進行復制(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3)細胞質分成兩份(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以上對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知識點的內容總結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會做的更好。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8

1、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收集的途徑有多種,包括查閲、詢問、搜索等。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數據以及音像資料等。

2、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為海平面上下10千米左右的厚度,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在大氣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夠飛翔的昆蟲和鳥類,還有細菌等微小生物。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幾乎到處都有生物。巖石圈是一切生物的“立足點”,包括各種植物、昆蟲、飛禽走獸及細菌、真菌等,還有人類。

3、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4、“世界環境日”的日期是6月5日。今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標識表達了人與生物圈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9

1、草履蟲只有一個細胞,但也是一個生命。因為這個細胞能獨立地完成營養、呼吸、排泄、運動、生殖等生命活動。草履蟲每天吃4.3萬個細菌,能淨化污水;草履蟲靠分裂生殖,是無性生殖。靠纖毛擺動,在水中旋轉前進。

2、在載玻片上滴上兩滴草履蟲培養液,中間連起來,在一邊加鹽,草履蟲全部都游到未加鹽的一側,因為草履蟲能逃避有害刺激;如在一側滴加牛肉湯,草履蟲全都集中到牛肉湯中,因為草履蟲能趨向有利刺激。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10

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梳理:由人類的起源到人的發展

在講“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時,我首先向學生提出“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麼?”的問題,以此引導他們帶着問題通過看書找出答案。不一會兒,一個學生回答:“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其他學生也肯定了這個答案。接着,我又問:“人類和現代類人猿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學生作思考狀,並急於瞭解答案。我就讓學生觀看課本里現代類人猿的插圖和屏幕上的投影片,讓學生邊觀看邊思考,並嘗試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這些類人猿現在分佈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麼共同點?

2.人類的數量在急劇增加,而類人猿的數量卻日益減少,這是為什麼呢?

3.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確實與人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區別呢?

對於第1題第1問,大部分學生能回答出“類人猿生活在森林或熱帶森林中”。其實,這就足夠了,其潛在含義是:它們還是一類動物。我稍加補充:大猩猩和黑猩猩生活在非洲,猩猩和長臂猿生活在亞洲。學生對於第1題第2問回答得普遍比較好,都能説出“羣居生活”“樹棲臂行”“以森林中的果實、嫩芽和昆蟲等為食”。

對於第2題,學生普遍對類人猿的數量日益減少的原因,回答得比較好,有的答“它們生活的森林已被破壞”,有的答“人類對類人猿亂捕濫殺”,個別學生還能回答出“環境污染”等原因。而對於人類數量急劇增加的原因,學生們普遍回答得不理想。此時,我則向學生做進一步解釋:“人類具有發明和創造各種科學技術(首先是製造工具。)的本領,使得人類能夠適應自然環境、改造自然環境,改善生存條件、滿足生活需要,醫療水平的提高,也使人們的自身保健能力不斷加強。這些都促使人類的數量急劇增加。

對於第3題,學生討論發言更加熱烈深入,你一言我一語,基本能歸納概括出人與類人猿的根本區別,如運動方式不同(人直立行走,類人猿臂行);使用和製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只能使用自然工具,而人可以使用和製造各種複雜的工具);大腦發育的程度不同(人的大腦較類人猿的發達得多,只有人有語言文字能力)。

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討論學習,層層遞進,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領會了人與類人猿(動物)的本質區別。

在順利解決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我抓住契機,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為什麼人類和類人猿起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而進化到今天卻成為完全不同的兩類呢”學生對於這個問題表現出強烈濃厚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此時。,我先讓學生閲讀課本中的資料分析,並提出兩個問題:

1.東非大裂谷地區原有的森林變成了草原,這對那裏的森林古猿會產生什麼影響?

2.在東非大裂谷地帶為什麼會發現這麼多的早期人類化石?

學生通過分析第1個問題,認識到環境的變化導致了不同環境中的森林古猿向不同的方向(類人猿和人類)進化。類人猿這一支因為環境一直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仍然過着同其祖先一樣的熱帶叢林生活,而人類這一支卻由於環境的巨大變化,走向了演化的艱難歷程。

學生通過分析回答第2個問題,認識到在東非大裂谷地帶,因為環境鉅變,導致一些森林古猿向人類方向進化。科學家通過發現化石,證明了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

在學生搞清楚人類進化的原因和證據以後,我繼而又發問,“森林古猿在向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經歷了艱難的歷程。艱難在何處?進化歷程又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必不可少的階段?”引導學生帶着這些問題閲讀課本中的相關內容,找出關鍵環節,概括並描述人類進化的大致歷程。

經過這樣的引導提示,學生積極主動探究,認真分析歸納,基本能概括出人類進化的大致歷程:因為森林消失,一些森林古猿被迫離開樹木生活。它們首先學會直立行走,使前肢(上肢)解放出來,迸而又學會使用和製造簡單的工具。它們後來學會用火,改善了食物,促進了腦的發育。隨着交往合作機會的增多,又逐漸產生了語言。它們的腦越來越發達,語言越來越豐富,並能製造複雜和精巧的工具,從而使適應環境、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這就是我們現代的人類。

在學生們回答人類進化歷程的艱難時,語言太零碎,表達的很不理想。他們説着説着,就朝着積極有利的方向説開來,好像人類進化是非常順利、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針對學生這種膚淺的認識,我依次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請他們分析思考:

1.森林古猿向人類進化的這一支,原有的森林大量消失,導致其生存環境是改善了還是惡化了?(提示學生從獲取食物和逃避敵害入手分析。)

2.學會使用和製造工具主要是為了什麼?這更多的是被環境逼迫的,還是古人類自己非常願意這樣去做的?

3.古人類在同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適應者多還是不適者多?

對這三個問題,學生經過分析思考、討論交流,大都能領悟出人類進化歷程之艱難。此時,我又做進一步的歸納、分析:一些森林古猿之所以能進化成人,固然與環境惡化有關,但更主要的是它們在惡化了的環境面前,努力同大自然抗爭,想方設法、竭盡所能地獲取食物和逃避敵害,以確保自己能在猛獸環伺、風雨無常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因此,它們就逐漸學會了直立行走、製造使用工具、產生語言等等。正如歌中唱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一樣,不經歷艱難,怎能成人類!

講到這兒,我突然聯想到我們現代人的發展與人類的進化又有何其相似的地方,繼而又做進一步發揮:我們現代人的發展過程何嘗不是如此,每一個人都遵循着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過程(板書:自然人→社會人)。從一個無知的嬰幼兒到學走路、學説話、學穿衣、學會認識客觀世界,再到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掌握各種生活生存技能,哪一個人不都經過了許許多多的磕磕絆絆,克服了種種的困難挫折。他們都是為了什麼?無非就是為了完善自己,充實自己,以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一個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社會貢獻就會越大,個人的收入及生活條件就會越好。所以,我們每個人現在就應該對我們所面臨的生存環境(即社會現狀)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放眼於未來,把握住今天,腳踏實地,努力獲取各種知識和能力,以確保我們將來能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環境,提高我們的生存能力!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11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2、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3、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於: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藥;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4、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脱離開水的環境。

5、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裏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9、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藥上使用

10、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11、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12、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佈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4、葉片的結構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衞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衞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二章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6、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7、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8、花的結構(課本102)

9、傳粉和受精(課本103)

1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11、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週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髮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佈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4、葉片的結構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衞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衞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澱粉。

脱色:幾個小時後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脱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於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澱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澱粉),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4、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5、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第五章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係:中耕鬆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於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係: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繫(見課本131)

5、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12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還具有其他特徵。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13

1、生物圈的概念:

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都生存於生物圈中。

2、生物圈的範圍:

生物圈以海平面為標準向上10千米,向下深入10千米,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1)大氣圈的底部:大氣圈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大氣圈中的生物主要有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2)水圈的大部: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數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中。

(3)巖石圈的表面:巖石圈是地球表層的固體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蓋着土壤,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也是人類的“立足點”。

3、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4、收集和分析資料

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收集資料的途徑:查閲書刊報紙、拜訪有關人士、上網搜索。

(2)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數據、音像資料等。

(3)對獲得的資料要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或者發現探究的線索。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14

1.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質、脂質(和少量的糖類)

(各種膜所含蛋白質、脂質的比例與膜的功能有關,功能越複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越多)

2.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隔開(以保障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物質能否通過細胞膜,並不是取決於分子的大小,而是根據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

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3.細胞間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3種方式:

①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如激素,隨血液運輸到達全身各處,與靶細胞的細胞膜表面的受體結合,將信息傳遞給靶細胞;

②相鄰兩個細胞的細胞膜接觸,信息從一個細胞傳遞給另一個細胞(如精子和卵細胞之間的識別和結合);

③相鄰兩個細胞之間形成通道,攜帶信息的物質通過通道進入另一個細胞(如高等綠色植物細胞之間通過胞間連絲相互連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15

【七年級生物上冊之硒的吸收代謝】,硒在體內的吸收、轉運、排出、貯存和分佈會受許多外界因素的影響。主要是膳食中硒的化學形式和量。

一些食品中含硒較高,如:海產品、食用菌、肉類、禽蛋、西蘭花、紫薯、大蒜等食物。營養學家也提倡通過硒營養強化食物補充有機硒,如富硒大米、富硒雞蛋、富硒蘑菇、富硒茶葉、富硒麥芽、硒酸酯多糖、硒酵母等。現在國內開展這方面研究的機構有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院、上海農業科學院和南京農業大學等。國際企業有新西蘭的SouthStar、英國的GrowHow、美國AllTech。近年來,一些硒強化產品不斷湧現,美國科學家制成了富硒果汁、富硒牧草、富硒奶,澳大利亞科學家制成了富硒小麥、富硒啤酒、富硒餅乾和富硒牛肉乾,中國科學家研究的富硒水果、富硒穀物、富硒大閘蟹、富硒煙草也豐富了國際硒營養強化領域的應用。

硒的攝取與土壤的硒含量關係超過與飲食方式的關係。美國和加拿大的土壤含有足夠的硒。對美國的素食者和嚴格素食者的研究發現他們攝取了足夠的硒。很多食物中都有硒,但巴西堅果、全粒穀物(全麥麪包、燕麥粥、大麥)、白米和豆類中含量特別多。

蛋類略高於肉類,每100克食物中,豬肉含硒10.6 μg,雞蛋含硒15 μg,鴨蛋含硒30.7 μg,鵝蛋含硒33.6 μg,人蔘含硒15 μg,花生含硒13.7 μg。植物性食物的硒含量決定於當地水土中的硒含量。例如,中國高硒地區所產糧食的硒含量高達每公斤4~8 mg,而低硒地區的糧食是每公斤0.006 mg,二者相差1000倍。

食物來源

食物中硒含量測定值變化很大,例如(除穀物外以鮮重計):內臟和海產品0.4-1.5 mg/kg;瘦肉0.1-0.4 mg/kg;穀物0.1-0.8 國中英語 mg/kg;奶製品0.1-0.3 mg/kg;水果蔬菜0.1 mg/kg。

生理需要

在20xx年制訂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18歲以上者的推薦攝入量為50 μg/d,適宜攝入量為50-250 μg/d,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400 μg/d。

過量表現

1.皮膚痛覺遲鈍、四肢麻木、頭昏眼花、食慾不振

2.頭髮脱落、指甲變厚、皮疹、皮癢、面色蒼白、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呼吸有大蒜氣味等。

硒缺乏症

1.缺乏硒會導致未老先衰。

2.嚴重缺乏硒會引發心肌病及心肌衰竭。

3.發生克山病,大骨節病。

4.精神萎靡不振,精子活力下降,易患感冒。

總結:動物實驗表明,硒主要在十二指腸被吸收,空腸和迴腸也稍有吸收,胃不吸收。經尿排出的硒佔硒排出量的50%-60%,在攝入高膳食硒時,尿硒排出量會增加,反之減少,腎臟起着調節作用。

熱門標籤